(1.安徽師范大學,安徽蕪湖 241000; 2.合肥職業(yè)技術學院,安徽合肥 238000;
3.黃山學院,安徽黃山 242700)
從《愛彌兒》解讀盧梭教育思想的矛盾性
劉 靚1,2,袁書杰3
(1.安徽師范大學,安徽蕪湖 241000; 2.合肥職業(yè)技術學院,安徽合肥 238000;
3.黃山學院,安徽黃山 242700)
本文通過對盧梭《愛彌兒》一書中關于貧富階級受教育的權(quán)利、男女的地位、愛彌兒和父母以及和愛人之間的關系、愛彌兒受教育的環(huán)境及進程的詮釋,說明了盧梭平等自由的思想在其教育著作《愛彌兒》中存在一定的出入,折射出盧梭教育思想中也存在著不平等和不自由的觀念。
《愛彌兒》;教育思想;矛盾
在十八世紀,由波旁王朝統(tǒng)治的法國是歐洲大陸上典型的封建君主專制國家。腐朽的封建制度壓迫著人權(quán),天主教神權(quán)教義的枷鎖禁錮著人的思想,這些都造成了資產(chǎn)階級和下層人民同整個封建王朝之間的尖銳對立。于是在十八世紀的法國爆發(fā)了轟轟烈烈的啟蒙運動。在這場聲勢浩大的思想運動中,涌現(xiàn)出一大批崇尚自由、平等、民主的啟蒙思想家。盧梭作為啟蒙運動中的杰出代表,激烈地抨擊了當時法國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平等自由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呼吁建立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國,實現(xiàn)人類自由,改變不平等制度下被社會敗壞了的人性。盧梭對扼殺天性,因循守舊,戕害輕視兒童的封建教育也進行了尖銳的批判。其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他的教育著作《愛彌兒》中。這本著作是盧梭潛心教育長達二十年,奮力寫作三年得以完成的有關兒童教育的一部宣言,其所宣揚的自然教育理論是對壓抑天性的封建教育的有力反擊,并影響了如康德、裴斯泰洛齊、杜威、蒙臺梭利等幾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實踐。但是,盧梭平等自由的思想觀反映在《愛彌兒》一書中卻存在著一定的出入。盧梭試圖向一部分讀者傳達一種意義,向另一部分讀者傳達另一種意義[1]1-2。
盧梭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須順應兒童天性發(fā)展的自然歷程。盧梭認為教育只有服從自然的永恒法則,適應兒童的天性發(fā)展,才能促進兒童身心的自然發(fā)展。盧梭通過隱喻來理解自然。他說:“自由生長的植物雖然保持著人們強制它傾斜生長的方向,但是它們的汁液并不因此就改變原來的方向,而且,如果這種植物繼續(xù)發(fā)育的話,它又會直立生長的?!盵2]8很顯然,盧梭的意思是自然的本性是不經(jīng)過人力的干預,不能以外在的力量去強迫的。自然主義教育的目的即培養(yǎng)自然人,對兒童教育必須遵循兒童自身發(fā)展的特點,依據(jù)其生理、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反對成人不顧兒童的特點,不尊重兒童,壓制兒童的個性和束縛兒童的自由;強調(diào)人的教育要與自然的教育配合起來,與兒童天性的自然發(fā)展一致起來,按照兒童自然發(fā)展的要求和順序去進行教育,即“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p>
盧梭作為激進的民主主義者,接受了十七世紀以來資產(chǎn)階級思想家洛克等人關于“自然狀態(tài)”和“社會契約”的主張,認為人人生而具有不可剝奪的天賦人權(quán)。他的平等思想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人人生而平等、財產(chǎn)占有盡可能平等、法律面前權(quán)利平等。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也闡述了其平等思想。他認為人人生而平等,“各種等級的人都是一樣的,各種身份的人都是一樣的,……自然的需要都是一樣的,滿足需要的想法人人都是相同的?!盵2]260盧梭指出:“人是生而自由的,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彼凇渡鐣跫s論》中也努力找尋實現(xiàn)自由的途徑,認為實現(xiàn)自由也是訂立社會契約的主要目的。盧梭將自由分為天然的自由、社會的自由和道德的自由。正是因為自然狀態(tài)下的人們生來就有的天然的自由因不平等的出現(xiàn)而被破壞,訂立社會契約的目的就是恢復人們本應該享有的天然的自由,繼而實現(xiàn)社會的自由,到最終形成道德的自由。但事實上,我們知道,訂立社會契約本身便使得發(fā)展、變化、自由的兒童不再自由。
(一)貧富階級受教育的不平等
在《愛彌兒》一書中,盧梭虛構(gòu)了出身名門的愛彌兒作為教育的對象。盧梭只考慮到“一個貴族男孩子的教育”,而不談窮人子女須受教育,這與他思想上反對貴族主義的傾向是相矛盾的。盧梭認為窮人是不需要受到什么教育的,窮人的教育環(huán)境是強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他是自己能夠成長為人的。而富人從他的環(huán)境中所受的教育對他最不合適,對他本人和社會都是不相宜的,應該接受教育使他消除來自家庭的壞影響。盧梭在《愛彌兒》中指出,“在自然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在《關于波蘭政府的籌議》中盧梭也曾表態(tài):“我不喜歡把兩種貧富不同而并有身份的人劃開兩種學校,按兩種課程來進行教育。既然按照本國憲法他們是平等的,他們就應該一起受教育,而且是同樣的,即便不可能建立一種完全免費的公家教育,不管是哪一處,所收的費應該是放低到即使最貧苦的也能支付?!盵3]125他認為貧富兩階級的人應一同受教。然而,《愛彌兒》中所宣揚的“窮人是不需要受什么教育”很顯然與他的平等思想背道而馳,有著自相矛盾的地方。盡管盧梭的初衷是批判封建貴族教育把兒童培養(yǎng)成“小暴君”,并試圖用自然教育去挽救貴族兒童,而窮人沒有受到這種封建教育的毒害,自始至終保持著淳樸自然的天性,自然不在被挽救的隊伍中。但這實際上是剝奪了窮人受教育的權(quán)利。體現(xiàn)了封建教育是專屬于貴族的教育,受統(tǒng)治階級統(tǒng)治的窮人則沒有受教育的權(quán)利,這是社會的不公平,是制度的不公平,而盧梭抨擊貴族教育,期望用自然教育來改造貴族階級,而這種自然教育卻將窮人排除在外,應是一種貧富階級受教育的差異或不公平的觀念。
(二)男女地位的不平等
關于男女地位上,在盧梭的思想中,他認為男女的地位并不平等。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曾明確表示男女都可以成為統(tǒng)治者,“沒有任何一項管理國家的工作,因為女人在干而專屬于女性,或者因為男人在干而專屬于男性。各項天賦才能同樣分布與男女兩性?!盵4]346而盧梭卻對于這種觀點進行了批判。盧梭對女子教育的觀點與現(xiàn)代社會男女平等、保護女性權(quán)利的觀念大相徑庭。在盧梭的眼里,男女的不平等是由于自然本性決定的。婦女和男子是彼此為了雙方的利益而生的,但是他們相互依賴的程度是不相等的:男人是由于他們的欲望而依賴女人的,而女人則不僅是由于孩子們的欲望,而且還由于她們的需要而依賴男人;男人沒有女人也能夠生存,而女人沒有男人便不能夠生存。[5]253我們不能簡單粗暴地認為盧梭歧視女性,盧梭對于男女關系的界定是出于他對于封建女子教育的不滿,他反對當時貴族女性生活奢靡,不能勤儉持家,不能安心撫育子女。因此,盧梭寄希望于自然教育去培養(yǎng)出合格的社會女性,認為女人應該受女人的教育,把培養(yǎng)服從男子順從男子作為女子教育的目標。盧梭認為一個女人生來就應該忍耐丈夫的缺點和錯誤,賢良以服從自己的丈夫,多才多藝以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子女。但是,盧梭僅憑自己的主觀臆斷,在沒有科學的實驗結(jié)論依據(jù)前,沒有考慮到個體的生理、心理差異,站在一個雄性個體的角度上,僅以男子“身強力壯”、女子“身體柔弱”做了一個簡單的比較,就武斷地認為女人是依附于男人的,他為愛彌兒選擇的未婚妻就符合這樣的條件:蘇菲的知識有限,她也不需要掌握豐富的知識,蘇菲沒有獨立的判斷能力,卻能處處順從他人,乖巧地忍受。可以看出盧梭對于女子教育的詮釋將女子置于不公平的地位,忽視了女性的獨立自主性和其在社會上的價值。這和盧梭自身所宣揚的人人平等是自相矛盾的。
(三)愛彌兒愛的不自由
1、關于親情
在兒童的教育中,盧梭主張教育要從兒童發(fā)展的最自然的關系入手,家庭環(huán)境中父母親的愛對孩子身心的健康發(fā)展非常重要。針對當時中上層婦女對子女愛的缺失,盧梭提出了母愛的重要性,肯定了親情尤其是母愛對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的意義。在《愛彌兒》中他曾明確寫道:“如果血親之情得不到習慣和母親關心照料的加強,孩子的心可以說在他還沒有出生以前就死了。”盧梭這句話的目的主要是針對當時中上層的女性沉迷于社交娛樂而忽視家庭,不愿意撫育照顧子女??杀R梭在選擇愛彌兒作為教育對象時,卻否認了愛彌兒的父母有存在的必要。他說:“愛彌兒是一個孤兒。他有沒有父母,這倒沒有什么關系。他應該尊重他的父母,然而他應該服從的只是我”。[2]33盧梭一直要求愛彌兒和他在一起,“除了我們兩人同意以外,誰也不能把我們分開?!边@體現(xiàn)了盧梭關于教師的專制主義情結(jié)。盧梭一方面強調(diào)父母親對兒童的重要性,指出兒童在父母親親情的包裹下,從最初愛與歸屬需要的建立,到其后的認識社會,豐富各種情感,體驗各種責任及學會與人交往。但另一方面在對愛彌兒的教育中,盧梭又否認了愛彌兒父母存在的意義,生生將愛彌兒同他的父母之間的關系剝離,剝奪了愛彌兒和父母之間建立親密關系的自由。
2.關于愛情
對于愛彌兒的愛情生活,盧梭也進行了非暴力的干預。他用自己所認為的標準為愛彌兒選擇了一個愛人蘇菲亞:她的知識不多,出身和各種長處方面同愛彌兒是相等的,在財產(chǎn)方面比愛彌兒略遜一籌。愛彌兒和蘇菲亞在認識不久之后就陷入了愛河,但是當盧梭發(fā)現(xiàn)戀愛生活使得愛彌兒心神不靈,患得患失,他又對愛彌兒進行了教育,并語氣堅定地告訴愛彌兒要離開蘇菲亞。愛彌兒和蘇菲亞的相識并非是現(xiàn)代社會流行的自由選擇自由戀愛,他們兩人一開始的結(jié)合就是盧梭和蘇菲亞母親的刻意安排,在他們戀愛期間,愛彌兒享有的自由是有限度的,愛彌兒的戀愛不是由自己做主,而是時時處在盧梭的干預之下。
(四)愛彌兒學習的不自由
盧梭認為,做一個自由的自然人,才是愛彌兒應該成為的,愛彌兒絕不能成為其他的什么人,即使他希望成為其他什么人,也是不能被允許的。愛彌兒所學習的環(huán)境,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能夠接觸什么人什么事,怎么去接觸,實際上都是盧梭精心安排好的,愛彌兒并沒有任何個人選擇的自由。盧梭也排除了其他人甚至包括愛彌兒父母參與愛彌兒教育的過程,他說:“我決不愿意其他的人來搞壞我的事業(yè);我希望單獨教他,要不然,我寧可不插手這件事情?!?/p>
1.愛彌兒學習環(huán)境的選擇不自由
關于愛彌兒的教育環(huán)境,盧梭沒有順應自然,而是刻意地、人為地選擇了鄉(xiāng)村,盧梭無情地揭露了城市上層人的腐朽奢靡的生活,認為在當時的法國,“城市是坑陷人類的深淵”,城市生活是泯滅自然天性的染缸。因此,盧梭認為遠離城市的鄉(xiāng)村自然環(huán)境最適合兒童天性的自由發(fā)展,把孩子送到民風淳樸的鄉(xiāng)村里去,他們在那里去接受自然的熏陶,自然地就能夠使自己得到更生的,并且可以恢復他們在人口過多的地方污濁空氣中失去的精力。[2]43但是,盧梭機械地把社會分割為城市和鄉(xiāng)村涇渭分明的兩部分,愛彌兒沒有選擇教育環(huán)境的自由,只有服從盧梭的安排,被隔絕在城市之外的鄉(xiāng)村。愛彌兒成長所在的教育環(huán)境確實對他的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絕對不是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一個社會的教育一定受著一定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條件的制約。盧梭不僅限制了愛彌兒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學習的自由,企圖游離城市環(huán)境,培養(yǎng)出合格的愛彌兒這一想法也是具有一定的幻想性的。
2.愛彌兒接受教育進程的不自由
由回歸自然的教育理論出發(fā),盧梭抨擊了封建教育不顧兒童的年齡特征和身心特點壓抑和摧殘了兒童的天性,主張教育要服從自然法則,順應兒童天性發(fā)展的進程,配合人的器官和才能的內(nèi)在發(fā)展,促進兒童身心的自然發(fā)展。[6] 142-145為此,在教育分期上,盧梭根據(jù)他對兒童自然發(fā)展的理解,將愛彌兒的教育劃分為四個階段:嬰兒期(0-2歲,主要進行合理的養(yǎng)護和鍛煉促進愛彌兒身體健康發(fā)展)、兒童期(2-12歲,主要發(fā)展愛彌兒外部器官的感官教育)、青春期(12-15歲,對愛彌兒進行知識教育)和青年期(15-20歲,對愛彌兒進行系統(tǒng)的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這四個階段過于絕對,且缺乏科學依據(jù)。[7]171-172在教育內(nèi)容上,盧梭將對愛彌兒的教育分成了體育、感官教育、智育和德育。通過體育鍛煉可以養(yǎng)成愛彌兒健康的體魄,培養(yǎng)愛彌兒堅強的意志;通過感官教育使愛彌兒利用感覺器官去了解事物,進而在諸多具體事物之間尋求聯(lián)系,形成觀念,增強對事物的判斷力;在智力教育方面,盧梭十分鄙視書本知識,主張以自然的事物作為教材,使愛彌兒在現(xiàn)實生活中獲取知識,探尋真理;通過道德教育培養(yǎng)愛彌兒良好的行為習慣,養(yǎng)成道德情感和觀念。但是,愛彌兒對于自己生活和學習的進程、內(nèi)容及地點是沒有選擇自由的,愛彌兒學習什么以及何時接受何種教育也是不在其意志控制范圍之內(nèi)的,所有的一切都是盧梭單憑他的狹隘經(jīng)驗和主觀臆想來決定的。
《愛彌兒》中表現(xiàn)出的教育思想的矛盾性是有其存在根源的。一方面,盧梭所處的18世紀是一個自然科學剛剛起步,發(fā)展水平還比較低的時代。18世紀的自然科學如生物學、生理解剖學、心理學剛剛萌芽,可是并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理論,在這種情況下,科學發(fā)展的水平局限著盧梭不能擺脫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支配。[8]138盧梭缺乏科學的知識,從而不可能正確地認識、解釋兒童的生理、心理現(xiàn)象和人的身心關系。另一方面,從盧梭個人經(jīng)歷來看,其本身條件的種種“先天不足”,也是導致他理論上出現(xiàn)矛盾的重要因素??v觀盧梭的一生,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盧梭缺乏豐富的教育經(jīng)驗,在他的一生中他只當過不到一年的家庭教師,幾乎沒有從事正式教育工作的經(jīng)歷。他的這一經(jīng)歷使得他的教育思想不是扎扎實實地扎根于教育實踐當中,而是充滿了浪漫主義式的主觀臆想。[9]103-110因此,盧梭只能憑借著他的狹隘經(jīng)驗和主觀臆想來說明兒童的身心特點。這就導致盧梭對于愛彌兒各年齡階段的劃分和各階段教育任務的確定過于絕對,缺乏科學依據(jù),且充滿矛盾。
盧梭所提倡的公平,并不是絕對的公平,而是人為的有限制的公平。所謂的自然教育,也不是放羊任其自由發(fā)展,而是有陪伴、有榜樣、有引導及有朋友關系的制約與影響的,這種不同時期教師的不同角色特征和要求本身即反映了教育不可能完全自由,更不可能純粹自然。盧梭的目的也許只是想告訴我們:教育需要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教師應該隨著學生的發(fā)展變化而調(diào)整自己的角色和作用,引導學生學習知識和接受規(guī)范,使學生成為他自己期望的人,同時也成為社會所期望的人。盧梭教育思想的矛盾性也體現(xiàn)了教育的復雜性、多樣性及變化性等特征,它受到許多方面的制約,如受到階級不同的制約,受到人們經(jīng)濟條件的制約,受到被教育者家庭背景、人際關系及教育觀念的制約,受到男女性別差異的制約,受到異性交往觀念的制約,還受到個體自身身心發(fā)展及成熟狀況的制約,受到人們的思想觀念及社會輿論的制約,同時也受到特定歷史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機制、教育目標及目的等方面的制約。因此,無論是哪一種優(yōu)越的教育方法或教育策略,對于我們家長或教育工作者,都不能生搬硬套,必須根據(jù)特定的人和背景來實施合適的教育。
[1] 孫曉笑.自然狀態(tài):盧梭教育思想中的一個關鍵概念[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3):1-2.
[2] 盧梭.愛彌兒[M].李平漚,澤.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
[3] 張煥庭.西方資產(chǎn)階級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4] 吳式穎.任鐘印.外國教育思想通史[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
[5] 戴本博.外國教育史( 中) [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6] 梁吉.對盧梭教育思想的幾點反思[J],教育教學研究,2007(7):142-145.
[7] 劉曉敏,馬朝.盧梭教育思想的內(nèi)涵[J].經(jīng)濟視覺,2013(6):171-172.
[8] 吳宗泉.盧梭教師論[J],教育史研究, 2009(4):138.
[9] 徐一多.盧梭教育思想的矛盾性[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1):103-110.
[責任編輯 沈正軍]
Analysis of the Paradox of Rousseau’s Educational Thought from Emil
LIU Liang1,2,YUAN Shu-jie3
(1.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 China; 2. Hefe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efei 238000, China; 3. Huangshan University, Huangshan 242700, China)
This paper focused on the contradiction of Rousseau’s educational thought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education right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the status of men and wom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il and his paren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il and his girlfriend, Emil’s education environment and so on.
Emil; educational thought; contradiction
2015-04-02
安徽省哲學規(guī)劃課題青年項目(AHSKQ2014D32)
劉靚,女,安徽無為人,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合肥職業(yè)技術學院教師。
G40-06
A
2095-770X(2015)05-008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