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新課標提出了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fā)展的課程理念。那么,音樂課程的這一核心理念該如何付諸實施呢?根據(jù)自己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應以音樂本體為核心,有效構建音樂“實踐型、互動型、交叉型”的教學模式。
1.創(chuàng)作樂句的展示。當一名作曲家對學生來說是極有誘惑力的。讓學生根據(jù)一定的提示要求,進行大膽創(chuàng)作,并將自己的小創(chuàng)作公布于眾。教師可以把學生創(chuàng)作的作品稍加修飾,再次展示,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如在學完《小孔雀,告訴你》以后,我讓學生根據(jù)原有的旋律,變二拍子為三拍子來演唱,用最簡單的方法,初試音樂創(chuàng)作。學生在創(chuàng)作時興趣很濃,效果很好。
2.示范時的展示。我們在引領學生學唱一首新歌時,不要一味地讓學生聽錄音,然后教師范唱。許多孩子在課余學鋼琴、學民樂,既然學生有這能力,何不給他們展示的機會,讓學生嘗試范唱一曲呢?這樣的創(chuàng)新舉措,肯定也別有新趣。
3.師生共同展示。在教學中,運用多種方法進行師生共同展示,不僅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同時也更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授《蒲公英》這一課時,讓學生進行情景劇的表演,我扮演了蒲公英媽媽,與學生一起表演,效果出奇得好。通過這一次表演,學生與我更親密了,師生間距離更近了。
互動過程,其實是教學過程中教學雙邊的一個交流、共建的過程。此過程,強調了雙邊關系的民主化、平等化意識。由于學科的特點,決定了音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性更強。在這一過程中,教學雙邊都能在有效互動中得到成長。教學互動的實踐過程一般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布置階段和反饋階段:
布置階段,是指在課堂互動之前,教師要先把思考題布置給學生,讓學生有充裕的時間準備。同時,向學生講明課前準備的重要性,希望大家根據(jù)各自對學習內容的理解,通過查閱、觀摩、思考、討論,達到有所啟發(fā)的目的。在此過程中,還要不斷提示學生在準備中對暫時不理解的概念和內容作些筆錄,并在互動講座中一并提出來,以求問題的最終解決。這樣一來,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對課堂互動討論的參與熱情。
反饋階段主要是指課堂上的互動討論。一股可分為小組討論或全班集體討論,筆者認為應以小組討論為主。因為,這樣的討論往往可以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發(fā)言。從而在“生生互動”中,自由發(fā)現(xiàn)問題,主動尋找答案。在此基礎上,再進行集體討論或引領一次課堂總結,使互動討論中遺留的問題得到最終的解答。
1.音樂與思品知識的綜合。許多音樂中都蘊涵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教學中若能將其充分發(fā)掘,對學生科學的世界觀與人生觀的形成必將產(chǎn)生深刻而長遠的影響。在教授《我就是你的眼睛》這一課時,把學生帶入盲童的世界,以情入手,讓學生能從小尊重殘疾人、幫助殘疾人。引領學生帶著純凈、善良的心靈去聆聽音樂、感受音樂,那才是更美的。
2.音樂與自然知識的綜合。自然界是萬物之源,音樂也源于此。教學中將自然學科知識融入其中,則有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比如在教授《生活中的聲音》一課時,我通過播放自然界中的各種聲音,讓學生在充分聆聽中明白:音樂無處不在,大自然本身就是一部大音樂書。從而在與自然的對話中,全面提升學生對音樂的藝術感受力,同時為今后的音樂創(chuàng)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3.音樂與其他藝術的綜合。藝術是一門內容豐富的學科,其涵蓋科目繁多,且各科之間聯(lián)系緊密。音樂作為其中的一個分學科,在教學時應與其他學科知識加強對接聯(lián)系。如《鳳陽花鼓》一課,就很好地綜合了音樂以外的地理、歷史學科知識,說明了地理環(huán)境與民歌特點的關系、歷史年代與民歌風格的關系等。不僅豐富了學生的人文知識,而且對歌曲的內涵也有了更深層的了解,擴大了學生的音樂視野。
要想讓音樂成為孩子美好童年的記憶;要想盡快達到音樂學科為其他學科的齊飛共進助力的目的,我們就必須以音樂審美為核心,遵循音樂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充分發(fā)揮音樂本體的能動性,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音樂氛圍中去盡情地享受音樂、體驗音樂、探究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