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西梅
(1.山東青年政治學院 教務處,濟南 250103;2.山東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濟南 250014)
儒家文化與政治民主對接
邵西梅1,2
(1.山東青年政治學院 教務處,濟南 250103;2.山東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濟南 250014)
作為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文化曾經(jīng)創(chuàng)造了輝煌,但隨著時代的變化因其血緣基礎與小農經(jīng)濟社會的褪變而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政治民主作為西方文化的一個部分可以引入,但要建立在本土文化基礎之上培育的民主政治觀念體系上。儒家文化除了進行自身的發(fā)掘工作以外,還要充分吸收西方文化的亮點才能完成與政治民主的對接。
儒家文化;政治民主
在文化世界中,政治民主定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民主政治觀念源遠流長,從兩河流域及古希臘城邦,以至于西歐古代民主部落,然后演變?yōu)槭忻竦膮⒄?,最終歸結為法國的自由平等博愛觀念與英美的民權[1]。因為民主政治確實比君主制、獨裁制或集權制公平、合理,故民主政治理念已為世人所認可。若要從中國文化的基礎上獨立的建立起民主政治理論,并非易事,而若能從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人文思想,作進一步延伸,則可能在中國文化中納入民主政治。
因為文化概念的廣延性,一般來講,政治民主是文化的一部分。從這個角度去分析文化與政治民主之間的關系的話,也不會有什么太大的爭執(zhí)而言。但是如果我們從不同的文化體的思考維度出發(fā),也就是如果我們來分析某一文化體與政治民主的關系的話,那么這就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所以我們此處所講到的文化與政治民主之關系也就是從此出發(fā)的。
應該承認我們這個世界上存在著不同的文化體,也就是說有著可區(qū)分彼此的不同文化類型,比如西方文化、儒家文化、猶太文化、游牧文化、兩河文化、瑪雅文化等等。那么當今世界上不同的文化體與政治民主是一個怎樣的關系呢?
當今盛行的政治民主是西方文化的一個部分。古希臘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實踐,是西方民主制度的肇始。而作為歐洲主要人種的古日爾曼民族則有著良好的民主意識和民主傳統(tǒng)。后來封建時代的等級會議雖說是國王們籠絡百姓的手段,但這樣的形式卻充分表現(xiàn)了其民主的觀念深入人心。從英國的光榮革命到法國的轟轟烈烈的大革命,無一不是民主力量的展示。當今西方的民主制度雖然還存在著極大的局限,但從客觀來講,民主的觀念已經(jīng)進入到每個現(xiàn)代人的頭腦,民主的思想貫穿于社會科學的每個角落,民主的制度已成為國家建制的基石,民主的生活方式已經(jīng)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的法則。
西方的政治民主在二戰(zhàn)之后開始在全球范圍內大肆傳播。我們知道西方的制度殖民是與其文化殖民一致的一個過程,也就是說政治民主在全球的漫延也伴隨著西方文化在全球的擴張。與西方文化形影相隨的政治民主有其在東歐種植的成就,也有其在非洲大陸大范圍萎靡的敗筆。我們認為政治民主之所以在東歐種植成功,是因為東歐文化與西歐文化的親緣性。而政治民主在非洲大陸的失敗,則是因為非洲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異源性。而主要原因是政治民主與西方文化打包出售的銷售策略。
那么,政治民主與西方文化是不是非得進行捆綁才能成為一個產品呢?政治民主的花朵脫離了西方文化的營養(yǎng)液是不是就不能存活了?從西方文化的本體上剪下的政治民主的枝條嫁接在其他文化的本體上是不是能夠生長、延續(xù)?是不是會有排斥反映呢?正如學者李鵬程在《跨文化傳播的民主概念》中提到的:民主,作為西方文化中的政治概念,在其他文化中并不是天然的存在,民主之所以會在其他文化中被接受和使用,都是民主思想跨文化傳播的結果所致,因此,民主思想被輸出或被輸入的文化合法性問題,對于美歐非等國家其他文化的合理性和適應性問題都需要進行文化間關系的深入分析和探討[2]。
我們認為,政治民主作為一個制度體系,它是完全可以直接泊來的。而作為一種政治觀念體系,它需要在本土養(yǎng)成。因為制度體系的運作方式只是一種程式,并不會產生文化排異反應。而政治觀念體系,它的生存土壤則是國民的頭腦中的意識,而這個意識領域的東西由于受其固有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至深,而不是能簡單地機械拼湊就可以共生的。所以政治民主這根枝條適合的嫁接母本應該是在殖入國本土培育起來的民主政治觀念體系。而如果將政治民主連同西方文化一同引入,而如果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分野明顯則必然會有激烈的對抗過程,而這個對抗的結果是不可預料的。而如果只引入政治民主,卻不注意本土民主的政治意識培育,那么這樣的政治民主就會是徒有其名,空無其實,是變了質、變了味的政治民主,也就失去了政治民主的本義,毫無價值了。
(一)文化尋根
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崛起,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也得到了極大提高。然而我們在工業(yè)文明的快車道上越走越快、越來越穩(wěn)的今天,對于工業(yè)文明的價值問題也有了更多、更為深刻、更契合實際的認識。中國在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之際,如何吸收融合自身的文化傳統(tǒng),以促進自身現(xiàn)代化發(fā)展,如何對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進行多元考察?這個問題引起了很多學者的關注。
有學者從中國的舊典籍中尋找答案。有學者主張,今天的中國仍需要一場聲勢浩大的文藝復興,只有經(jīng)歷文藝復興,中國人才能重建文化自信,中國才能真正崛起,實現(xiàn)新文明的創(chuàng)新。文藝復興表面上是經(jīng)濟文化的繁榮,最本質的內容是普世價值的開拓和確立。
在文化尋根的歷史結點上,呼聲最大的當推對儒家文化的再發(fā)掘、再認識的運動了。近些年來興起的第三代新儒家學術現(xiàn)象就是這種需要的反映。他們認為,儒學不僅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學術思潮,更是人生的哲學和生存的智慧。在既充滿危機又蘊含契機的今天,東方的儒家文化可以為我們提供重要的資源,使世界上不同的國家、文化、宗教和精神傳統(tǒng)和平相處[3]。這種涉及文化、政治意識形態(tài)、學術、人生智慧的新儒家正在蓬勃發(fā)展中。像成中英、劉述先、杜維明、余英時等一大批新興的“大儒”為了宣揚、發(fā)展儒家文化都做了很多努力。中國現(xiàn)在處于民族偉大復興的前夜,此時需回顧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歷史文化,尤其是經(jīng)過兩千年沉淀與發(fā)展所形成的儒家文化。那么究竟儒家文化是一個怎樣的概念呢?尤其是我們當今時代的儒家文化又是一個怎樣的概念呢?究竟我們現(xiàn)在的文化哪些還能算做是儒家文化呢?如果對儒家文化的精神實質沒有一個深刻把握、對儒家文化的概念沒有較為準確的認知、對儒家文化的現(xiàn)狀沒有清醒的了解,那么無論做了多少辛苦的工作,那也只能算做是在外圍作戰(zhàn)。
(二)對儒家文化人文思想的基本認識
儒學,同歷史上任何思想文化一樣,不是絕對的正確,在某些方面存在歷史局限性,不能完全適合中國現(xiàn)代社會的需要。儒家文化是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文化流派,提倡血親倫理,修身養(yǎng)性,禮儀道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其中心思想。核心是“仁愛”。儒家文化重視的是精神世界的豐富和充實,關心的是健全人格培育和正確人生觀的確立。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特質主要表現(xiàn)在人文主義、道德主義和傳統(tǒng)主義三個方面。儒家文化倡導以人為本、以和為貴、以禮為序、經(jīng)世致用的價值理念。代表儒家文化核心思想的經(jīng)典著作有《詩經(jīng)》《尚書》《禮記》《周易》《樂經(jīng)》《春秋》《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
從溯源而言,儒家文化即為伏羲堯舜以來的周禮系統(tǒng),自孔子創(chuàng)立儒家學派以后,歷經(jīng)秦朝焚書坑儒,兩漢發(fā)展為經(jīng)學儒學,魏晉發(fā)展為玄學儒學,宋明發(fā)展為理學儒學,近代發(fā)展為新儒學。每一次儒學的轉生發(fā)展都經(jīng)歷了艱辛的陣痛和煎熬,都是融突和合生的重生。當今學術界對儒家文化也有不同角度的解讀。杜維明先生從時間、地域、層次這三個范疇予以了解說。他認為,儒家傳統(tǒng)從時間的跨度來講,是一個思想的長河,經(jīng)過歷史的沉淀不斷發(fā)展。設想任何精神傳統(tǒng),如果不發(fā)展、不擴大,就會死亡……若從地域范疇來看,儒家的傳統(tǒng)即使受到了佛教、道家等文化流的沖擊,但仍是中國文化認同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層次范疇來看,民間的儒家傳統(tǒng)實際是儒家、道家和佛教合在一起的,除了民間的儒家傳統(tǒng)外,還有知識分子的儒家傳統(tǒng),政治上的儒家傳統(tǒng)等[4]。
儒家文化在歷史上是與血緣本位社會、小農經(jīng)濟社會相適應的一種文化樣式。而當今的時代舊的儒家文化所賴以存在的血緣與農業(yè)經(jīng)濟的基礎已經(jīng)非比往昔。由于工業(yè)文明日趨發(fā)達,市場經(jīng)濟風起云涌的大潮漸將儒家文化本始性的基石一遍遍地吞洗。往日血濃于水的血緣本位的社會脈絡被金錢意識充斥的經(jīng)濟的吊瓶以血液注射的方式把它的血漿不斷稀釋;工業(yè)化的推土機使原始農業(yè)的土壤不停地向后退讓。五四運動以前,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說自己是儒家文化的血系;時至今日,我們究竟在多大程度上還保留儒家的傳統(tǒng)意識?離開了濃烈的血緣本位社會架構、看著小農經(jīng)濟的不斷解體,什么才是這個新時代需要的儒家文化精神、儒家文化如何適應這個新時代的需要就是一個值得深為思考的問題。
可以肯定的是傳承了幾千年的儒家文化傳統(tǒng)并沒有經(jīng)由五四運動的文化革新、社會主義的思想改造而退出歷史的視域。相反地,我們當下的社會還是存在著大量的儒家文化的思想和意識。甚至有些儒家文化的思想還是根深蒂固。比如儒家關于修身、立志、處世的論述還是經(jīng)常被大家引用并勵行。如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5]、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6]、“仰無愧于天,俯無愧于地[7]”等警句更是耳熟能詳。而處世的中庸之道則更是國人所歷來謹持的為人方術。但是究竟哪些儒家文化的思想與意識尚且存在,在多大程度上存在就是一個需要我們進行復雜、詳盡的社會調查才能得出大致結論的問題。
政治民主,也就是人們平時所講的普通含義上的民主。“民主”一詞起源于2500年前的古希臘,民主可以分為實體民主和程序民主,其本義是多數(shù)人說了算。比如,學者顧肅認為,民主,就其本來意義而言,是指人民的統(tǒng)治,或為多數(shù)人的統(tǒng)治,政治的最終決定權在于全體人民的多數(shù),而不是依賴于個別人或者少數(shù)群體。民主,在古希臘共和國,是貴族與自由民中多數(shù)人決議的政治制度。他對民主的特征進行了概括,他認為民主不是空洞的口號,政客們嘩眾取寵的工具。隨著政治現(xiàn)代化進程的發(fā)展,民主至少包括以下三個特征:第一,公共權力機構定期舉行首腦選舉。第二,選舉采取普選的形式,即公民一人一票公開進行直接選舉。第三,選舉過程保障具有實質意義的公民自由權利的實現(xiàn)[8]。學者王紹光在《民主四講》中提到,“民主”一詞,人們今天至少在四個不同意義上使用,第一個含義是指作為法律條件的民主。第二個含義是指作為多元競爭的民主。第三個含義是指大眾的參與,多數(shù)人評議的民主。第四個含義是指政府政策對民意的滿足程度,政府對民意的回應性。即政府的各項行為、政策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偏好、需求和要求[9]??偠灾?,人們對于政治民主的認識有很多,但至少應該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其一,民主是一種人們對政治的認知。其表現(xiàn)為人們對政治的自覺、非自覺意識,觀念,態(tài)度、行為等等當中。表現(xiàn)在人們認為政治應該是什么的自覺或非自覺的意識當中,表現(xiàn)在人們認為政治應該如何經(jīng)營的觀念當中,表現(xiàn)在人們認為某一政治現(xiàn)象合適不合適、妥帖不妥帖的態(tài)度當中,表現(xiàn)在人們在政治生活中采取關心不關心、擁護不擁護、支持不支持、主動不主動的行為當中。
其二,民主是一種信仰。這在實際上已經(jīng)將民主上升到一種價值觀的地位去了。不可否認的是已經(jīng)有一部分人已經(jīng)將民主上升到價值觀的高度了。作為學者,他們到處宣揚民主的好處;作為官員,他們時刻踐行民主的宗旨;作為選民,他們認真履行自己一票之責;作為群眾,他們謹守主人翁的態(tài)度。他們認為政治的發(fā)展軌跡必定是朝向于民主的,認為民主是社會進化而產生的必然且高級的結果,認為民主是最完美的人類政治過程。他們有些人還不惜犧牲自己的時間、物力、精力、甚至是生命和終生的幸福去宣傳、踐行、捍衛(wèi)民主的尊嚴。
其三,民主是一種制度。表現(xiàn)為一系列的國家制度,如議事規(guī)則、表決制度、代表制度、選舉制度等等。只不過這些民主制度的形式和組成,因國家、地域的具體情況不同而不同,因不同的社會發(fā)展階段的不同而不同。像西方國家的議會制度、普選國家最高領導人的制度、三權分立的國家權力預設制度、兩黨制和多黨制等等。我們國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村民自治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qū)制度等等都是民主制度的表現(xiàn)形式和組成部分。
其四,民主是一種秩序。在民主思想被廣泛接受、并有有效之民主制度施行的社會或社會領域里,民主還通常地表現(xiàn)為一種秩序。在此秩序下,社會有現(xiàn)成的行為規(guī)則可循,有既成的慣例可依。更多的時候,民主還表現(xiàn)為人們的行為習慣。而且這種民主的秩序被社會或社會領域的大多數(shù)成員所熟悉、接受并維護著。人們在面臨集體事務時,更多地是想到集群體之力去思考和行動,看舉起的手的多少而不是看那只手是否舉起來做出關涉集體的決定;而一旦做出決定,不論舉沒舉手,都要服從集體合意的行動取向。并且大家對這一規(guī)則和做法并無異議。
其五,民主是一種實踐。民主不只是存在于人們頭腦里的思想,也不只是存在于大家論戰(zhàn)當中的語言,更不僅僅是停留在紙張上的文字。更為重要的,它是一種人類的實踐活動。實際上,人類的這一民主的實踐活動肇始已久,我們似乎不會否定原始社會的氏族議事會就是一種民主萌芽的實踐。而從公認的古希臘的普通民主產生以來,人們對于民主的實踐好像就沒有停止過。哪怕是在歐洲宗教神學的黑影籠罩下的中世紀也沒有停止過人們在封建專制的鐵蹄下爭取民主的呼喊與斗爭。在經(jīng)濟與科學高度發(fā)達的今天,民主的制度與民主的活動更是多種多樣,并不斷發(fā)生著變革。
其六,民主是一種國家共識。民主不是一種個體行為,也不可能是一種個體行為,這是每個人都清楚的。但是民主也不僅僅是某一小群體的行為。從普遍意義和現(xiàn)代意義上來看,民主是一種國家共識。民主不可能在一個專制主義盛行的國度盛行,也不可能在毫無民主意識的國民群體中發(fā)達。民主是一個國家的整體概念。政治民主不可能獨自生長,它需要國家提供其滋生的沃土與豐肥。只有當一國之精英與其國民達成共建民主制度、民主國家的共識之后,政治民主才會在國家的政治實體中出現(xiàn)并發(fā)展。所以從這點出發(fā),民主必定也必需地是一種國家共識。
政治民主是世界政治的發(fā)展大勢。如果說上個世紀還有人對此趨勢持疑的話,那么事到如今若還有反對民主是世界政治潮流的聲音,也不會有太多的聽眾了。那么今天的我們作為一個在世界上有重大影響力的大國,而且隨著我們在世界舞臺上的戲份的不斷增加。我們必須要在政治民主的道路上為世界做出榜樣。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豐厚文化傳統(tǒng)的民族國家,如何讓我們帶著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邁進政治民主的新時代,這對于我們自身來說就是一個艱苦的妊娠過程,而我們的成果必將會對世界的政治民主進程產生前所未有的震撼意義。由此言之,我們現(xiàn)在需要討論的問題不再是儒家文化要不要和政治民主對接的問題,而是儒家文化如何才能與政治民主對接的問題。
我們知道儒家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分野較大。比如儒家文化存在的是一個血緣的基礎與人情的社會,然西方文化的基礎是離散的個人主體社會。所以,妄想把西方的自由民主思想直接帶到儒學,就可以開出中國的民主之花,這種想法未免太簡單了,當然也是不切實際的。而通由政治民主在世界的種植歷史來看,可以得出基本的結論:與西方文化分野越大,殖入政治民主不成功的概率也就越大。所以我們必須要正確地意識到這個問題,并努力妥善去解決這個問題。
首先,必須得肯定的是我們移接政治民主的文化基礎是我們儒家文化的傳統(tǒng)。我們必須得堅持我們的本土傳統(tǒng),這應該是我們的底線——因為對自身傳統(tǒng)文化的棄絕便是一種徹頭徹尾的背叛,更是一種自卑到極點的心理反常。況且我們儒家文化傳統(tǒng)當中尚有許多優(yōu)秀的成份有待開掘。所以在政治民主與儒家文化對接的問題上,儒家文化的基礎地位是我們應該去守持的。雖然現(xiàn)代新儒學夸大文化驅動力的作用,力求從“內圣”達到“外王”,從“德性主體”上升到“認識主體”,從本國傳統(tǒng)的民本思想中挖掘出自由民主的思想,從而推動實現(xiàn)中國的現(xiàn)代化。然而,現(xiàn)代新儒學肯定并推崇中國文化的民族性和一本性,強調文化與本民族生活方式的同一性,這一點應該是我們重視的問題,我們進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是立足于中國這塊古老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土地上,拋棄本國的文化,摒棄本國的傳統(tǒng),必然要走彎路,這已經(jīng)為歷史經(jīng)驗所證明。
所以,一方面我們要充分發(fā)掘儒家文化的精髓,尤其是其對于我們當今有重大價值的內容,研究其中哪些是有利于政治民主建設的內容。并在穩(wěn)固研究成果的同時把儒家文化的優(yōu)秀精神推向世界。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確實存在支持民主化的傳統(tǒng)資源,這些資源在幫國人消化外來民主思想的同時,可以將民主的概念轉變?yōu)榕c中國傳統(tǒng)相吻合的思維方式,這些思維方式為提倡民主的人們提供了理論支持,幫助他們與社會中試圖阻礙民主化進程的頑固的敵人進行論戰(zhàn)。“民可近,不可下。民為邦本,本固邦寧。”[10]“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11]”在儒家思想中,作為人類社群的“民”是天下的根本。就像杜維明先生講的,我們的自我定位是什么呢?學術研究需要做哪些工作?現(xiàn)在看來,有兩大任務無法回避。第一,深入挖掘并重新闡釋儒家傳統(tǒng)文化中的各種思想資源,尤其是宋明儒學的思想資源。研究宋明儒學思想,不僅在于了解他對做了回應與解決當時社會與文化做了怎樣的解答。更重要的還在于幫助我們深入思考,如什么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如何正確回應外來文化等對當代仍為重要的哲學問題?第二,面對西方啟蒙以來的挑戰(zhàn),通過儒學對啟蒙心態(tài)進行反思,把握了解西方現(xiàn)代精神的復雜方向,同時,還有一個核心課題,儒學作為一種有涵蓋性的思潮,在21世紀可不可以實現(xiàn)全球化?
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積極引入西方文化當中的積極因子。比如平等和競爭,法治和自由的觀念等等。因為西方文明畢竟是走在了世界現(xiàn)代化的前列,其許多的思想是與現(xiàn)代精神要求相一致的,其許多的方面正是現(xiàn)代精神的產物。而這些優(yōu)秀的積極文化因子是每一個走向現(xiàn)代化進程的國家和民族都應該虛心學習的。同時,儒家文化作為一種開放性的文化,對于外來文化歷來有著極其寬廣的包容性。所以學習西方文化的積極因子也是儒家文化發(fā)展的應有之意。
只有充分發(fā)揚儒家文化中有利于政治民主的成分,才能使政治民主在引入后不致成為無源之水。只有充分學習西方文化中的積極因子才能減少政治民主在儒家文化中產生的水土不服。如此兩方面是我們在將政治民主與儒家文化對接的過程中所不能不考慮的。
[1]許倬云.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89.
[2]李鵬程.跨文化傳播的民主概念[J].學習時報,2007(6).
[3]奚劉琴.第三代新儒家對儒學的詮釋與創(chuàng)新[J].現(xiàn)代哲學,2009(3).
[4]杜維明.二十一世界的儒家[M].中華書局,2014:124.
[5]周易.[M].郭彧注譯,中華書局,2006:乾.
[6][7]孟子[M].萬麗華,藍旭注譯,中華書局,2006:滕文公下.
[8]顧肅.關于民主的若干基本理論問題辨析[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4).
[9]王紹光,等.民主四講[M].三聯(lián)出版社,2008:20.
[10][11]尚書[M].顧遷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五子之歌;五子之歌.
(責任編輯:孫書平)
Matching between Confucian Culture and Political Democracy
SHAO Xi-mei1,2
( 1.Dean's Office,Shandong Youth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Jinan 250103, China; 2.College of Marxism,Shandong Normal Dniversity, Jinan 250014,China )
Chinese traditional Confucian culture has been brilliant, but with the change of times, it has taken a profound change because of their blood and small-scale peasant economy society. As a part of the western culture, political democracy can be introduced,which is on the basis of local culture and cultivation of democratic political idea system. The Confucian culture should fully absorb the highlights of the western culture to complete the docking of political democracy in addition to its own exploration work.
Confucian Culture; Political Democracy
2015-07-10
山東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農村產業(yè)結構調整背景下的農村黨組織建設研究”(J13WA53)
邵西梅(1981-),女,山東新泰人,講師,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D61
A
1008-7605(2015)06-003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