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素媛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 文化傳播學院,濟南 250103)
明清時期《三國演義》小說文本的“二級傳播”探析
——《三國演義》動態(tài)傳播研究之一
郭素媛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 文化傳播學院,濟南 250103)
因為小說評點的介入,明清時期《三國演義》小說文本的傳播皆為“二級傳播”,而評點者則為“意見領袖”。嘉靖壬午本、余象斗評本、李卓吾評本(葉晝偽托)和毛宗崗評本分別代表了《三國演義》小說文本“二級傳播”的不同階段。他們各有立場、角度、思路、旨趣,對當時和后世《三國演義》的傳播、接受產生了深遠影響。
明清時期;《三國演義》;二級傳播
傳統(tǒng)意義上認為,以書籍為主要傳播媒介的文學作品,其傳播方式應是點對面的大眾傳播,其模式為:傳播者→信息(作品)→受傳者。這種傳播方式只有一個層次,即以傳播者始,以作品文本為信息,以紙為媒介,以受傳者終。這是傳播學中的“子彈論”,是對文學作品傳播過程的簡單化理解。拉扎斯菲爾德的“二級傳播理論”認為,文學作品的傳播不是只有一個層次,而是應該有兩個乃至多個層次,稱之為二級或多級傳播。在大眾傳播過程中,信息并不是由傳播者直接“流”向一般受傳者,而是要經過“意見領袖”這個中間環(huán)節(jié),再由他們轉達給相對被動的一般大眾。意見領袖是二級傳播中的重要角色,是人群中首先或較多接觸信息,并將經過自己再加工的信息傳播給其他人的“活躍分子”。他們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具有影響他人態(tài)度的能力,加快了傳播速度并擴大了影響,在傳播效果的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中介或過濾作用。
作為一部傳播范圍廣且歷時時間長、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的傳播是一個復雜多變的動態(tài)過程。嘉靖壬午年(1522),《三國演義》的最早刊本問世,這也是中國古代章回小說的最早刊本。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大量雙行小字注。小字注對之后《三國演義》的各種評點本具有奠基作用,同時對其它小說評點本也具有開創(chuàng)之功。此后,明清時期《三國演義》的小說刊本皆為評點本。這也意味著明清時期《三國演義》小說文本的傳播為典型的“二級傳播”,那些小說評點者則為二級傳播過程中的“意見領袖”。
明代弘治、嘉靖以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政府文化專制的放松、印刷出版技術的進步,嘉靖壬午年(1522)《三國演義》的最早刻本問世。此后,各種版本的《三國演義》如雨后春筍,不斷涌現(xiàn)。據(jù)統(tǒng)計,現(xiàn)存明刊本有30余種,清刊本有70余種,而當時的實際刊本遠超此數(shù)。明代萬歷二十年(1592),余象斗在其《批評三國志傳》中指出:“《三國》一書,坊間刊刻較多”;又在其《三國辯》中說:“坊間所梓《三國》,何止數(shù)十家矣?!盵1]由此可以想見當時競相刊刻的盛況。
明清時期,書商為了擴大小說的銷售面,從而謀取更多利益,采取了多種方法來擴大小說的讀者群。有的書商為了讓文化水平不高的讀者也能讀懂小說,在刻印小說時,請人給小說或注音釋義,或增加插圖,或加評點批語。周曰校萬卷樓本《三國志通俗演義》“識語”說:“句讀有圈點,難字有音注,地理有釋義,典故有考證,缺略有增補,節(jié)目有全像。”[2]像《新刻校正古本大字音釋三國志通俗演義》《新鐫校正京本大字音釋圈點三國志演義》《新刻音釋旁訓評林演義三國志傳》等刊本,將注音、釋義、評點等字樣赫然注于標題之中。
評點發(fā)端于“經注一體”的經學傳統(tǒng),后延及詩文,成為中國古代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學批評體式。至明清時期,小說文體盛極一時,小說評點借此盛行,成為小說文本傳播接受過程中的重要一環(huán)。小說評點作為一種小說批評方式,其體例一般包括總序、讀法、回評、眉批、夾批、旁批、圈點等。小說評點具有其獨特風格和天然優(yōu)勢。它與小說文本緊密相依,長短自如、不拘章法、靈活機動。
這樣以來,傳統(tǒng)的“作者—文本—讀者”小說閱讀范式,因為評點者的介入而變成“作者—文本—評點者—讀者”四個中心的結構。評點者成為小說文本與讀者之間的媒介,他們或對小說文本加以注解,以訓詁名物,解惑釋疑;或藉評點小說自言自語,以對話作者、抒發(fā)自我;或借以闡釋小說虛實雅俗、布局架構之文法,以建構小說美學,垂范后世……總之,不管是自家之私語,還是借以著書立說,不管是封閉式還是公開式,隨著明代萬歷以后刻書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小說評點與小說文本一同進入讀者視線。評點者先入為主的評點必定對小說閱讀產生影響,它溝通作者與讀者,通作者意,開覽者心,成為小說閱讀的重要一環(huán)。
嘉靖壬午本之后,明代官私家紛紛競相爭刻《三國演義》。從評點來說,《三國演義》的歷次刊本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嘉靖壬午本、余象斗評本、李卓吾評本(葉晝偽托)和毛宗崗評本。他們各有立場、角度、思路、旨趣,分別代表了《三國演義》傳播的不同階段。明清時期,這些評點與小說文本同時呈現(xiàn)于讀者案頭,對讀者具有啟發(fā)和引導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小說的影響力,從而擴大了小說的傳播范圍、加快了小說的傳播速度。
此刊本題為《三國志通俗演義》,無插圖,字跡秀雅,版式規(guī)范,刻印精良。全書二十四卷,每卷十節(jié),共二百四十節(jié)。根據(jù)嘉靖壬午本的版本形態(tài),研究者普遍認為其為官刻本。①據(jù)歐陽健先生統(tǒng)計,嘉靖壬午本共有小字注四百幾十條。其中字詞的注音、釋義數(shù)量最多,約有一百八十條,補充史事和歷史典故約有一百余條,品評人物約有一百余條,地名注約四十余條。[3]
考察嘉靖壬午本的這些小字注,我們發(fā)現(xiàn),作為古代章回小說的開山之作,當時《三國演義》并未被視為與經史完全不同的小說文體,而是被視為“羽翼信史”之通俗史書。現(xiàn)列舉一二以證之。
1.上承史注的音、義、地名注
音注:
卷之三:“張英曰:‘某領一軍,屯于牛渚。’”注曰:“音諸?!?/p>
義注:
卷之四:“衣帶詔歃血為盟,騰教取鴛行鷺序來?!弊⒃唬骸肮耪叱⒐賳T人家皆有一集名曰鴛行鷺,序上面都有公卿姓名?!?/p>
地名注:
卷之二:“乃遣泰山太守應劭,往瑯琊郡?!弊⒃唬骸艾樼?,今益都路,沂州本漢瑯琊國括地,志云今兗州、沂州、密州皆古瑯琊地也。”
以上音注、義注和地名注都是上承史注,出于輔助閱讀的目的而將字音、字義和地理知識直接標注出來。音注用“讀如某字”的方式直接用相同讀音的漢字標注,義注則是結合小說文本來解釋詞語或某個事物,地名注主要是注明其所在地、古今地名等。
2.于史有據(jù)的補釋、釋疑
補釋名物:
卷之四:“卻說曹操得典韋當住前門,乃得大宛馬匹?!弊⒃唬骸按笋R名為絕影,日行千里?!贝俗⒁罁?jù)《三國志·魏書》:“公所乘馬名絕影,為流矢所中,傷頰及足,并中公右臂。”[4]
補充史事:
卷之三:“劉繇,字正禮,東萊牟平人也。亦是漢室宗親,韓太尉劉龐之侄,兗州刺史劉岱之弟。繇舊為揚州刺史。”注曰:“陶丘洪薦繇,欲令舉茂才。兄曰:‘前年舉公山(劉岱),奈何復舉正禮?’洪曰:‘明使君用公山于前,擢正禮于后,所謂御二龍于長涂,騁騏驥于千里,不亦可乎!’避亂淮浦,詔為揚州刺史?!贝俗⒁罁?jù)《三國志·吳書》卷四十九:“平原陶丘洪薦繇,欲令舉茂才。刺史曰:“前年舉公山,奈何復舉正禮乎?”洪曰:“若明使君用公山于前,擢正禮于后,所謂御二龍于長涂,騁騏驥于千里,不亦可乎!”。[5]
釋疑答惑:
卷之四:“汜曰:‘此是操用奸計,以致如此,明上詳訖納之?!弊⒃唬骸爱敃r袁術僭號,故稱明上。” 此注依據(jù)《三國志·魏志·呂布臧洪傳》:“布遣人求救于術,自將千馀騎出戰(zhàn),敗走,還保城,不敢出”裴松之注引漢王粲《英雄記》:“布遣許汜、王楷告急于術……汜、楷曰:‘明上今不救布,為自敗耳!布破,明上亦破也。’術時僭號,故呼為明上?!盵6]以上不管是對名物的補釋,還是對史事的補充、釋疑答惑,均有出處和依據(jù),主要是《三國志》及裴注、《資治通鑒》《資治通鑒綱目》等正史。這些評注或對語焉不詳處進行說明,或對小說未及交代的次要人物、事件進行補充,或對令人生疑之處進行解釋,體現(xiàn)了評注者依史求實的嚴謹態(tài)度。而這顯然不是將《三國演義》視為消閑取樂的小說,而是將其視為能夠“羽翼信史”的通俗歷史讀物。
3.與史書聲同氣應的人物事件評價
卷之一:曹操殺呂伯奢一家,評曰:“寧使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評曰:“后晉桓溫說:‘兩句言語,教萬代人罵道是:雖不流芳百世,亦可以遺臭萬年?!?/p>
卷之四:曹操借王垕之頭以穩(wěn)定軍心,評曰:“史官云:雖然妄殺一人,卻瞞三十萬人,免致失散,此曹公能哉而用詐謀也?!?/p>
卷之四:曹操割發(fā)代首,評曰:“史官曰此乃曹操能用心術耳。”
因為以上三事,曹操遭到后人頗多詬病。但小字注似無過多感情色彩,而是較為冷靜客觀。關于殺呂伯奢一事,《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正文并無呂伯奢其人其事,裴松之注引王沈《魏書》、郭頒《世語》和孫盛《雜記》三家之說?!段簳氛f曹操是因遭劫出于自衛(wèi)而殺人,而《三國演義》為塑造曹操自私、多疑、奸險、殘忍、狠毒的形象而取《世語》《雜記》兩家之說。對此,小字注未作直接評價,而是引用桓溫話語,借古人之口含蓄地批評了曹操的惡德??梢?,評注者對于此事(正史不錄而載于野史雜記)的真實性似持存疑態(tài)度,體現(xiàn)出“秉筆直書”的史官傳統(tǒng)。此外,小字注中還有對“曹操有寬仁大德之心”的“曹公之德”的肯定,有對曹操“奸雄之略”“詐謀”“心術”的肯定??梢娫u者對曹操并無痛恨之意,只是就事論事,有感而發(fā),這與小說 “擁劉反曹”的傾向相違而與史書聲同氣應。
嘉靖壬午本卷首張尚德《三國志通俗演義引》曰:“史氏所志,事詳而文古,義微而旨深,非通儒夙學,展卷間,鮮不便思困睡。故好事者,以俗近語,檃括成編……是可謂羽翼信史而不違者矣?!盵7]之前蔣大器《三國志通俗演義序》亦認為:“史之文,理微義奧”,“不通乎眾人”,不若《三國演義》,“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紀其實,亦庶幾乎史?!盵8]二人以“羽翼信史”來標榜《三國演義》,強調其“庶幾乎史”、與史無違的歷史真實性和史傳明義的社會價值。小字注正與卷首序跋觀點一致,都是將《三國演義》定位為“羽翼信史”之通俗史書。
關于小字注的作者,歷來眾說紛紜,主要有“羅貫中說”、“非作者說”、“張尚德說”、“非一時一人說”四種觀點。因資料所限,目前尚無定論。小字注對《三國演義》“羽翼信史”之通俗史書的定位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對《三國演義》的傳播、接受都產生了重要影響。明清時期,多數(shù)普通讀者儼然是將《三國演義》視為一部“三國”歷史來讀。正如清人魏裔介在《三國問答序》一書中所言:“世人鮮有讀三國史者,惟于羅貫中演義得其梗概耳?!币恍┪娜藢W者也以史書的真實性標準來評價《三國演義》。清人陸繼輅《合肥學舍札記》曰:“余深惡《演義三國志》,子弟慎不可閱?!盵9]其原因是《三國演義》混淆正史。甚至有學者以研究學問之考據(jù)方法對《三國演義》中的人物、事件進行考證。同時,《三國演義》開啟了普通百姓通過閱讀來了解民族歷史的大門,從而帶來了歷史演義小說創(chuàng)作的興盛。受自古以來尚古、尊上傳統(tǒng)的影響,我們國家的普通百姓渴望了解民族的歷史、帝王將相的生活。但囿于文化水平,千百年來他們無法通過閱讀來實現(xiàn)這一愿望?!度龂萘x》的出現(xiàn)徹底改變了這一局面。 于是,“自羅貫中氏《三國志》一書,以國史演為通俗演義,汪洋百馀回,為世所尚。嗣是效顰日眾,因而有《夏書》、《商書》、《列國》、《兩漢》、《唐書》、《殘?zhí)啤贰ⅰ赌媳彼巍分T刻,其浩瀚幾與正史分簽并架?!盵10]明清時期,幾乎每個朝代都有了相應的歷史演義小說。
現(xiàn)存余象斗評點《三國演義》為雙峰堂刊本《批評三國志傳》,二十卷。首卷與卷五、卷六題《音釋補遺按鑒演義全像批評三國志傳》,其他諸卷題《新刻按鑒全像批評三國志傳》。此刊本前有《題全像評林三國志傳敘》②,末署“萬歷歲在壬辰春月清明后三日仰止余象烏謹撰”;書后碑記曰:“萬歷壬辰仲夏月 書林余氏雙峰堂”,可見此刊本刻于明神宗萬歷二十年(1592)。此書題“東原貫中羅道本編次,書坊仰止余象烏批評,書林文臺余象斗繡梓”,第七、八卷又題“書坊仰止余世騰批評”。孫楷第先生認為“字仰止之余象斗與字文臺之余世騰實為一人”(《日本東京所見中國小說書目》卷五),劉修業(yè)先生認為“我則疑余象烏也是余象斗的化名”(《古典小說戲曲叢考》),柳存仁先生則認為余象烏、余象斗、余世騰實為一人,即余象斗。因此,余象斗既是這部書的梓行者,同時又是批評者。
鄭振鐸先生曾說:“自余氏本出現(xiàn),于是羅氏的原本的面目便略略的有所變動了?!盵11]此說主要基于三點,一是加了“批評”,二是書名標有“按鑒”,三是加詩歌。早于余象斗評本僅一年的周曰???,其內容還與嘉靖壬午本基本相同,只是增加了音釋、加入了插圖,而余象斗評本不管在體式上還是內容上都作了較大改觀,故鄭振鐸有此說。
余氏雙峰堂本的書版分上中下三欄:下欄為正文,半頁十六行,每行二十七字。中欄為插圖,描繪或勾勒正文所敘情節(jié)或人物,圖像兩側有六字至十二字不等的題句,多數(shù)為八字。上欄為評語,相當于后來評點中的眉批,包括評人物、評情節(jié)、評詩詞,每則評語標出題目,半頁有一至三條不等。據(jù)鄭振鐸、劉修業(yè)等人對海內外古典善本小說的輯佚、考證,這樣的刊刻方式僅見于余氏刊本當中。譚帆在《中國小說評點研究》一書中將余象斗的這種小說評本體式稱為“評林”體式。
基于“羽翼信史”之通俗史書的文體定位,不管是嘉靖壬午本還是周曰校本,其評注都是以注釋為主。而余氏雙峰堂本首次將評點加入小說中,并且第一個用“批評”二字為小說命名。正如譚帆所說:“將評點引入通俗小說,余象斗是書坊主中第一人。”[12]雙峰堂本封面識語曰:“余按《三國》一書,坊間刊刻較多,差訛錯簡無數(shù),本堂素知厥弊,更請名家校正、潤色、批點以便海內一覽,買者須要認獻帝即位為記?!盵13]卷首《三國辯》繼續(xù)補充道:“本堂以請名公批評圈點,校正無差,人物、字畫各無省陋,以便海內士子覽之。下顧者可認雙峰堂為記?!盵14]從這些話語中,我們能夠感受到余象斗評本的商業(yè)氣息。
余象斗,名文臺,字象斗,號“仰止”、“三臺山人”[15],福建建陽縣崇化里書林(今書坊鄉(xiāng))人,明末著名刻書家和通俗小說雜著編纂家。主要活動于隆慶、萬歷年間。關于其家世,葉德輝《書林清話》曰:“夫宋刻書之盛,首推閩中。而閩中尤以建安為最,建安尤以余氏為最。”[16]鄭振鐸《中國文學研究》曾推測其身世曰:“他的家世,大約是一個以刻書為業(yè)的書賈。但又喜歡弄弄文墨,自己編輯,寫定了好幾部書。也許竟是一位不第的舉子,因為累舉不第,便放棄了舉業(yè),專心從事于‘書林’的事業(yè)?!盵17]20世紀80年代初,肖東發(fā)親訪福建建陽縣書坊鄉(xiāng)書坊鎮(zhèn),覓得《書林余氏宗譜》。據(jù)《宗譜》和余象斗所刊刻的書籍進行推斷和考證,可知福建建陽自宋代以來就是久負盛名的刻書中心,余象斗就出身于刻書世家。余氏家族深厚的刻書傳統(tǒng)、優(yōu)越的經濟基礎以及先進的教育理念為余象斗日后刻書事業(yè)的發(fā)展準備了良好的基礎。余象斗初以舉業(yè)為重,后因屢試不中而棄儒刻書,“(萬歷十九年)辛卯之秋,不佞斗始輟儒家業(yè),家世書坊,鋟笈為事。遂廣聘搢紳諸先生,凡講說、文笈之裨業(yè)舉者,悉付之梓?!雹鄣饺f歷二十六年(1598),他在刻書界已頗具聲名。萬歷三十四年(1606),建陽知縣周士顯刊行《古今韻會舉要小補》一書,即囑余象斗及余彰德(余象斗伯父)兩家合刻。王重民說:“彰德不及象斗知名”,“以縣令而選及象斗,可知象斗在建陽書林中殆當時祭酒也。”④
但余象斗又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書坊主。他在操刀刻書的同時還提筆編書,在刊刻小說的同時還對它們進行改編和評點。他一生有數(shù)十年的時間從事刻書、編書和批書事業(yè)?!坝嘞蠖芬簧部掏ㄋ仔≌f20余部,編創(chuàng)小說5部,涉及公案、講史、神魔三大類,編選小說集一部,評點小說10部。”[18]其中影響最大的有《新刻按鑒全像批評三國志傳》《京本增補校正全像忠義水滸志傳評林》《春秋五霸七雄全像列國志轉》等。
現(xiàn)存《批評三國志傳》有“評斷”1297條,每條每行五字,視內容多寡有四到十行不等?!霸u斷”前有標題,格式為“評xxxx”。余象斗雖自云“評斷”,但其中大部分文字是對人物、事件的總結、復述,評斷大多比較簡短?,F(xiàn)摘錄對劉備、曹操的部分“評斷”如下:
評操謀誅卓:曹操投入相府,刺殺董卓,有心哉。漢之天下也。奈計不果,詐為獻刀托試一騎,即去東門,意欲殺賊而不為賊害,操之奸謀偽計至此見矣。
評操殺伯奢:既殺其家人,復殺伯奢于驢下,操之立心殘惡甚矣。
評袁術訪賢:袁術不聽關公兄弟之功,即引兵回避,是妨賢之小人也。操乃賜牛酒以慰之,可謂知人矣。
評曹操追卓:曹操因眾諸侯懼敵,遂自引兵來追董賊。故于滎陽一伏兵一敗,吾知孟德志在除賊,雖敗猶榮焉。
評曹操興兵:曹操興兵到濟北,降者無數(shù),此曹操為威權得以顯當時矣。
評曹操得臣將:曹操在山東大得謀臣武將,吾知人心一時之歸順矣。
評操失兗州:曹操兗州十失其九,此乃天所以速玄德而取徐州也。
評操忿立德:曹操見玄德領徐州牧,大怒,欲擒后鞭尸,以雪其冤,是倚強凌弱也。
評玄德敬賢:玄德一見子龍,甚相愛敬,惟賢人能知賢人哉!
評玄德推辭:陶謙置酒大會,再三讓位,而糜竺、陳登、文舉□贅益堅,此誠天人交與之時也。而玄德其欲自刎愿守小沛,此誠信義大明之人也。
評玄德阻飛:玄德舉襲兗州之事以阻張飛之議,誠以德報德之心。
評玄德讓州:新得攝州事,而便欲讓與人,此其大度不可及。
縱觀上述“評斷”,余氏對人物、事件的評價不出卷首《題全像評林三國志傳敘》一文。余象斗于卷首《題全像評林三國志傳敘》曰:“大上尚德,其次尚智,不得已而勇尚焉?!薄白x是志者,詳審其智勇,辨別其人品。”[19]并進一步將“智”分為“上智”和“私智”,將“勇”分為“大勇”和“婦勇”。 “以素王《春秋》推之,紫陽氏《綱目》論之,昭烈當承正統(tǒng),魏晉孫吳,漢之賊也,德無足論矣?!盵20]由此可見,余象斗評價人物、事件的終極標準是“德”、“人品”。
孔子《春秋》以一字寓褒貶,闡發(fā)其微言大義,即儒家的社會價值觀、倫理道德觀。南宋朱熹的《資治通鑒綱目》,一改之前陳壽《三國志》、司馬光《資治通鑒》以魏為正統(tǒng)的主流三國正統(tǒng)史觀,而以蜀漢為正統(tǒng)。其用意有二:作為理學家,進一步肯定韓愈所倡導的“道統(tǒng)”說;南宋偏安一隅、飽受北方異族欺凌,呼吁統(tǒng)治者奮起反抗。余象斗所論遠依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孔子,近據(jù)理學大儒朱熹,可見余象斗是一位安分守己的正統(tǒng)文人,謹遵道統(tǒng),胸懷天下。
同時,與之前的小說評點相比,作為一名書商兼評點家,余象斗在評點小說時勢必會站在讀者角度,其評點也更接近當時新興市民階層的閱讀心理和價值觀,這對萬歷以后小說的傳播、接受具有重要影響?!皶患瘓F評點,囿于坊主中等之文化水平,的確欠缺文藝理論研究價值,然其中‘導愚適俗’的五倫綱常,卻較接近庶民主流思想,與大眾閱讀心理相互呼應,乃普世價值的具體實踐。此亦即中產及新興市民讀者,所以能接受的原因之一?!盵21]
作為一名落第舉子、下層文人,余象斗既非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亦不具如椽大筆,僅中等之資。他作為明中葉之后通俗小說盛行一時的一位書坊主,源于其書商身份和商業(yè)利益的主觀動機,其“批評”一方面表現(xiàn)為圖文并茂、解疑釋惑,以輔助閱讀、導愚適俗;一方面其小說評點較一般讀者會弱化其個人性而強化其公眾性,其價值觀表現(xiàn)出更多與普世價值的一致性,而鮮少背離。因此,余象斗對《三國演義》的評點是較為貼近普羅大眾的來自明代后期的歷史回聲。
學界一般認為,《李卓吾先生批評三國志》不是李贄所為,而是稍晚的葉晝假托其名而為。葉晝生活于萬歷、天啟年間,是一位失意文人,雖博學多才,卻功名未就,生活窘迫。 他“多讀書,有才情,留心二氏學,故為詭異之行,跡其生平,多似何心隱”[22]。葉晝受晚明思想解放運動影響,狂放不羈,玩世不恭,行為詭異。他與李贄的思想和生平有頗多相似之處。
《李卓吾先生批評三國志》現(xiàn)存明建陽吳觀明刊本、吳郡寶翰樓刊本、清初吳郡綠蔭堂覆明本等。在《三國演義》的版本流變中,“李評本”是一個承前啟后的重要版本。它第一次將《三國演義》由二百四十回合并為一百二十回,并將回目由單標題變?yōu)殡p標題;并且有眉批和回末總評。葉晝的“李卓吾評本”成為后來“毛宗崗評本”和“李漁評本”的底本。
葉晝對《三國演義》的評點敢于獨抒己見,標新立異,具有濃厚的文人氣息,屬于“文人型”評點。這種評點“強化評點者的主體意識,注重在小說評點中通過小說的規(guī)定情境發(fā)抒自身的情感思想、現(xiàn)實感慨和政治理想”[23]
對曹操、劉備二人,葉晝沒有隨聲附和,而是突破“擁劉反曹”思想的束縛,獨抒己見。如第五回回末總評對曹操支持關羽出戰(zhàn)華雄贊道:“若非孟德具眼,英雄遂無出頭之期矣。即此一事,孟德何可及也!”[24]曹操因那句“寧使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而遭到后人唾罵。對此,葉晝卻發(fā)表了不同于眾人的見解。他雖然指出:“讀史者至此,無不欲食其肉而寢其皮也?!钡瑫r他又認為:“試問天下人誰不有此心者,誰復能開此口乎?故吾以世人之心較之,猶取孟德也。至于講道學諸公,且反其語曰:‘寧使天下人負我,毋使我負天下’。非不說得好聽,倘存心行事稍有一毫孟德者存。是孟德猶不失為心口如一之小人,彼曹反為口君子身小人之罪人也。即孟德見此曹,亦何肯以之為奴也哉!吾故曰:此猶孟德之過人處也?!盵25]受晚明思想解放運動的影響,葉晝絕假純真,肯定個人之私。在這里他借眾人批判的曹操形象,諷刺批判了滿嘴“仁義道德”的封建假道學。
對于劉備,如第十一回“劉皇叔北海救孔融 呂溫侯濮陽破曹操”,陶謙三讓徐州, 劉備再三不肯接受。葉晝評曰:“劉玄德不受徐州,是大奸雄手段,此所以終有蜀也。蓋大貪必小廉,小廉之名既成,大貪之實亦隨得也。奸雄舉事,每每如此,非尋常人所能知也?!盵26]第八十五回“劉先主遺詔托孤兒 諸葛亮安居平五路”,葉晝在回末總評中對劉備托孤之時對諸葛亮所說的話評曰:“玄德托孤數(shù)語,人以為誠語,予特以為奸雄之言也。有此數(shù)語,孔明縱奸如莽、操,亦自動手腳不得矣,況孔明又原忠誠不二者乎?”[27]劉備“三顧茅廬”是千古傳頌的佳話, 而葉晝卻評道:“孔明裝腔,玄德做勢, 一對空頭。不如翼德,果然老實也。”[28]
葉晝在《三國演義》的評點中頗多令人解頤釋懷的游戲筆墨,令人在痛快淋漓的嬉笑怒罵之余回味無窮。對于趣人趣事,他用趣語評點,拍手稱快,大加贊賞,聲情并茂,如見其人,將閱讀小說之樂趣傳遞給讀者。如第八回“王司徒巧施連環(huán)計 董太師大鬧鳳儀亭”,回末總評中葉晝評道:“一書生謔曰:玄德、云長、翼德三人并戰(zhàn)呂布尚且費力,貂蟬以一油粉女子一戰(zhàn)勝布,真大將軍也。今人閨閣中俱有油粉將軍,怕人怕人,避之避之?!盵29]回批中還有:“貂蟬吾之師也。佛也!佛也。”“妙哉蟬也,佛也!仙也!神也!鬼也!”這一回本來就大快人心,讀者若讀到如此評點,能不手舞足蹈、捧腹大笑嗎?其他如“殺賊如同切菜”、“大奇人,大奇事,好看好看”等評語,也都是極富趣味性的快人快語,在葉晝評點中隨處可見。
對于可憎之人可惡之事,葉晝在評點中嬉笑怒罵,諷刺挖苦,鞭辟入里。如第八十回,曹丕逼漢獻帝讓位,最后在武力逼迫下,漢獻帝只好同意。 而曹丕卻裝腔作勢,再三謙辭,眾人勸進,表演了一番,終于當上了大魏皇帝。消息傳到成都,諸葛亮等人也力勸劉備當皇帝。劉備也表演了一番,才在眾人的再三勸進下,登上了皇帝寶座。葉晝在回末總評中道:“曹家戲文方完,劉家戲子又上場矣,真可發(fā)一大笑也。雖然,自開辟以來,那一處不是戲場?那一人不是戲子?那一事不是戲文?倂我今日批評《三國志》亦是戲文內一出也。呵呵?!盵30]第八十六回回末總評中,葉晝道:“孫韶原不曾誤事,徐盛何執(zhí)拗如此,可惡可惡?;蛟唬捍诵焓⒓⒅ㄒ病N粗蜕行θ?此等議論,止吳人所謂屁香者也。嗚呼!今日讀史之人,誰一人非屁香者乎?”[31]如此游戲人生、嬉笑怒罵之言源于葉晝狂放不羈、玩世不恭的個性。
葉晝對《三國演義》的評點透出濃厚的文人氣息,這種文人氣息不是理學陋儒的迂腐氣,而是極具個性的文人氣。同時,葉晝在對人對事的評說中時時隱藏著他對社會的批判和對人生的思考,體現(xiàn)了他作為知識分子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這一方面是由于葉晝受到明末思想解放運動的影響,狂放不羈;另一方面是以葉晝對歷史、社會、人生的深刻認識為基礎的。
余論
毛宗崗評本,因為學界已論述頗多,在此不再詳述。毛評本以“擁劉反曹”思想為主旨,對《三國演義》進行了大刀闊斧的增刪修改,同時也添加了包括回前總評和雙行小字夾批、總字數(shù)達二十幾萬的評點。毛家是一個學富家貧的塾師世家,毛綸、毛宗崗父子以授徒衡文為生,終生布衣。毛宗崗長期受到吳中文化和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又身處明清易代的復雜時局,他對《三國演義》的評改寄寓和蘊含了多個層面的復雜思想、情感。毛宗崗評本可稱之為“綜合型”小說評點,它融合了余象斗“書商型”評點和葉晝“才子型”評點的立場、角度、思路,以“導讀性”為其重要歸趣,成為對后世影響最大的評本。
1922年,亞東書局出版了一套以毛評本為底本的排印本《三國演義》。此書由胡適作序并主持出版,因此理所當然采用了胡適倡導的新式標點符號進行分段和標點,同時刪去了毛氏父子的評點,只保留正文。這是《三國演義》自成書以來第一次單獨以小說文本印刷出版,從此評點本《三國演義》逐漸成為塵封的歷史,20世紀以后的讀者逐漸形成并適應了新的閱讀方式和批評模式。
對于《三國演義》而言,每一位讀者都是其當下的文本詮釋者,都會根據(jù)其想法賦予文本新的意義。誠如伽達默爾所言:“閱讀的理解并不是重復某些以往的東西,而是參與了一種當前的意義。”[32]而明清時期《三國演義》的評點作為小說文本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和小說文本的延伸,留給后世讀者許多小說文本之外帶有時代印記和評點者個人色彩的啟發(fā)、感觸,從而使明清時期《三國演義》小說文本的傳播皆為“二級傳播”。
注釋:
①英國學者魏安《三國演義版本考》認為“從字體、版式來看,此本似乎是一個官刻本,或許就是劉若愚所記錄的經廠本”;日本學者金文京《三國志演義版本舉隅》認為此本應該是一個內府本.
②其上欄為《三國辯》.
③詳見《新鋟朱狀元蕓窗匯輯百大家評注史記品粹》卷首,載《日英德藏余象斗刊本批評三國志傳》(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版)。
④詳見《〈中國善本書提要〉經部小學類》,載《日英德藏余象斗刊本批評三國志傳》(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版)。
[1][13][14][19][20]陳翔華.日英德藏余象斗刊本批評三國志傳(上)[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1,1,5,3,4.
[2]丁錫根.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890.
[3]歐陽健.試論《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成書年代[G]//《社會科學研究叢刊》編輯部,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社會科學研究叢刊.三國演義研究集, 1983.
[4][6]陳壽.三國志:魏書.北京:中華書局,2011:12,1899-1901.
[5]陳壽.三國志:吳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1:990.
[7][8]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序言,序言.
[9]朱一玄.《三國演義》資料匯編[G].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616.
[10]朱一玄.明清小說資料選編(上)[G].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6.
[11]鄭振鐸.民國學術文化名著:中國文學論集[M].長沙:岳麓書社,2011:203.
[12][23]譚帆.中國小說評點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2,12.
[15][21]林雅玲.余象斗小說評點及出版文化研究[M].臺北:里仁書局,2009:28,19.
[16]葉德輝.書林清話(第2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45.
[17]鄭振鐸.中國文學研究(上)[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34.
[18]原方.余象斗小說評點研究[M].廣州:暨南大學,2007.
[22]【清】周亮工.書影卷一[G]//朱一玄.明清小說資料選編(上).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2012:303.
[24][25]三國演義會評本(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62,49-50.
[26][27][28][29][30][31]三國演義會評本(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130,1042,471,93,981,1055.
[32]【德】伽達默爾.詮釋學1·真理與方法 (修訂譯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552.
(責任編輯:孫書平)
On the "Secondary Transmission" of the Novel Text ofRomanceoftheThreeKingdoms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GUO Suyuan
( School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s, Shandong Youth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Jinan 250103, China )
Because of the interposing of the novel comment, all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novel text of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s the "secondary transmission".The commentators are all "opinion leaders".The text of Jia Jing Ren Wu,the text of Yu Xiangdou,the text of Li Zhuowu and the text of Mao Zonggang represented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secondary transmission" of the novel text ofRomanceoftheThreeKingdoms.They had different positions,standpoints,opinions and essential thoughts.They exerted profound effects on the transmission and acceptance ofRomanceoftheThreeKingdomsat that time and in the later generations.
Ming and Qing Dynasties;RomanceoftheThreeKingdoms; Secondary Transmission
2015-08-20
國家社科基金課題“《三國演義》詮釋史研究”(13FZW024);山東青年政治學院重點研究課題“《三國演義》動態(tài)傳播研究”
郭素媛(1980-),女,山東壽光人,文學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元明清文學、中國古代小說研究。
I246.4
A
1008-7605(2015)06-00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