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超梅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醫(yī)院,云南曲靖 655000)
?其他論著交流?
高分辨率CT在早期小肺癌診斷中的價值
蔣超梅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醫(yī)院,云南曲靖 655000)
目的探究早期小肺癌采用高分辨率CT的診斷效果及價值。方法將我院2009年2月~2013年2月接待的146例直徑3cm以下的早期周圍型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均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其中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CT掃描診斷,而研究組則采取高分辨率CT進行掃描診斷,同時結合MRP、VR等重建圖像進行診斷。對兩組患者的診斷情況進行觀察、分析及對比討論。結果研究組診斷結果與對照組相比,在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分葉征、細支氣管氣相、空泡征、短毛刺征及棘突征等方面顯示的比例都要明顯高一些,經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性顯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對于早期周圍型小肺癌而言,采用高分辨率CT診斷有著很高的確診率及鑒別率,能為臨床治療提供比較重要的參考價值及理論基礎,效果十分顯著,值得臨床推廣及應用。
高分辨率CT;早期小肺癌;診斷;應用價值
早期周圍型小肺癌屬于臨床常見的一種肺部惡性腫瘤[1],有研究顯示其在我國有著很高的發(fā)病率,加上其病因比較復雜,往往同患者特殊職業(yè)、長期吸煙、遺傳因素或者環(huán)境污染等有關,因此必須加強對該病的重視,以減少其對人體的危害[2-3]。該病惡性程度往往較高,而且病變小且部分病變部位隱蔽,這就造成了其早期的診斷比較困難,造成了很多該病患者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最終病情的惡化使得自身的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4]。基于此,探究一類可靠而檢測率也較高的診斷方法就成為了擺在新時期早期小肺癌診斷中的一個主要課題。常規(guī)CT診斷雖然比較常用,但是其效果并不理想,隨著醫(yī)學技術不斷發(fā)展,這些年逐漸廣泛應用高分辨率CT進行了診斷,效果比較理想。我院針對接待的早期周圍性小肺癌患者采用高分辨率CT進行診斷,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我院2009年2月~2013年2月接待的146例早期周圍型小肺癌患者,男患83例,女患63例;年齡35~78歲,平均為53.6±4.7歲;患者的病理分型主要有細支氣管肺泡癌、小細胞癌、鱗癌及腺癌;臨床表現(xiàn)大多無明顯不適,有的是體檢發(fā)現(xiàn),主要為不同程度的痰中帶血、咳嗽咳痰、胸悶與胸背痛等。隨機將146例患者均分為研究組于對照組,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上經統(tǒng)計學分析并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guī)CT掃描,CT掃描機為飛利浦16層CT機,掃描的時候該組所有患者皆進行了全胸橫斷高分辨薄層圖像與容積多平面重建掃描,相關參數(shù)設置為:層厚10毫米、層距3毫米、重建層厚4毫米、管電壓10千伏特、管電流50毫安。掃描中發(fā)現(xiàn)了病灶,則利用80毫升的碘海醇行肘靜脈注射,然后連續(xù)對病灶掃描,并對病灶內部結構、形態(tài)、大小、密度及周圍肺野進行觀察、記錄及分析。
研究組患者采取高分辨率CT掃描,CT機為雙源CT機,對該組所有患者皆進行了常規(guī)胸部CT掃描,相關參數(shù)設置為:層距10毫米、層厚10毫米,時間2秒、螺距1~1.5毫米。當病灶被發(fā)現(xiàn)后,采用高密度CT進一步掃描分析,此時的相關參數(shù)設置為:層距1.1~1.4毫米、層厚1.0~2.5毫米、時間2秒、管電壓120千伏特、管電流300毫安、掃描視野25~33厘米。主要對患者軟組織窗、肺窗、縱隔窗及病灶內部結構、密度、大小、形態(tài)及周圍視野等進行觀察、記錄及分析,可見圖1。
1.3統(tǒng)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相關數(shù)據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6.0處理,行t檢驗,以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診斷結果與對照組相比,在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分葉征、細支氣管氣相、空泡征、短毛刺征及棘突征等方面顯示的比例都要明顯高一些,經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性顯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具體的數(shù)據分析詳見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采用不同診斷方式對腫瘤征象顯示情況對比[n(%)]
本次研究對象主要為早期周圍性小肺癌患者,而該類小肺癌指的是直徑低于3厘米的肺癌,原發(fā)部位主要在肺段支氣管以下[5]。由于該病的病灶一般較小而且隱蔽,使得不易被發(fā)現(xiàn),這就使得早期周圍性小肺癌的鑒別及診斷有了一定的挑戰(zhàn)[6]。早期周圍型小肺癌屬于臨床常見的一種肺部惡性腫瘤,有研究顯示其在我國有著很高的發(fā)病率,加上其病因比較復雜,往往同患者特殊職業(yè)、長期吸煙、遺傳因素或者環(huán)境污染等有關,因此必須加強對該病的重視,以減少其對人體的危害。從最近幾年的臨床實踐來看,由于治療時間耽誤而造成的早期周圍性小肺癌患者病情惡化甚至死亡的案例有增無減,因此必須加強對該病的認識與理解,尤其是要做好該病的早期確診,從而保障患者的身心健康安全[7]。早期周圍性小肺癌的主要CT表現(xiàn)有結節(jié)邊界清楚、棘狀、毛刺與分葉突起,同時在結節(jié)中出現(xiàn)空泡征與支氣管氣相,病灶的密度也不均,能看到小結節(jié)堆積,而在胸膜側出現(xiàn)了胸膜凹陷征,在肺門側則出現(xiàn)了血管集束征等[8]。對于這些CT表現(xiàn),雖然大部分可以作為常規(guī)CT診斷周圍性小肺癌的標準,但是由于人類健康意識不斷提高,同時對影像學有了更為深入的認識,這就促使了人類在該病的臨床診斷上有了更高的要求,而診斷準確率也有了更高的標準。
本次研究針對146例早期周圍性小肺癌患者進行了分組對照研究,均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CT掃描診斷,而研究組則采用高分辨率CT掃描診斷,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在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分葉征、細支氣管氣相、空泡征、短毛刺征及棘突征等方面顯示的比例都要明顯高一些,經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性顯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從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采用高分辨率CT診斷其診斷符合率更高,而且相關病灶也更加清楚。
高分辨率CT同常規(guī)CT相比,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領先優(yōu)勢:1)高分辨率CT屬于非侵入性影像學檢查方式,因此有著無創(chuàng)的優(yōu)點,其能更加準確將瘤肺的交界面、肺部病灶內部形態(tài)的差別等顯示出來,盡可能將有助于臨床鑒別與診斷的征象提供出來,同時我們還能對表現(xiàn)不典型的病癥進行動態(tài)觀察,從而進一步提高了臨床的確診率,這對于臨床治療來說至關重要。2)高分辨率CT采用的是高分辨率圖像進行重建,同時改變原有傳統(tǒng)CT掃描的參數(shù),以此來提高圖像的清晰度及空間的分辨率,使得病灶輪廓及其內部的相關結構可以更加清除的顯示出來,也進一步提高了微小病灶的檢出率。比如說本次研究中,在空泡征的檢出率上,研究組30.14%(22/73),而對照組只有8.22%(6/73),這兩組數(shù)據對比差異性十分明顯,足以看出采用高分辨率CT掃描的優(yōu)勢。
綜上所述,對于早期周圍型小肺癌患者而言,采用高分辨率CT掃描診斷,相較于傳統(tǒng)常規(guī)CT掃描診斷,前者有著更高的檢出率,同時也能更好的減少漏診率與誤診率,這能為患者爭取到更為可貴的治療機會,從而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同時也提高了醫(yī)療質量,在臨床診斷中有著十分顯著的價值,值得推廣及應用。
[1]譚江,李安松,張毅等.2 cm以下周圍型小肺癌的CT診斷(附32例分析)[J].實用醫(yī)學影像雜志,2005,6(5):269-271.
[2]謝海濤,黎庶,初金剛等.CT灌注參數(shù)變化對肺癌化療早期療效的觀察與評估[J].中國臨床醫(yī)學影像雜志,2012,23(10):699-702.
[3]韋進,王小文,吳廣仕等.多排螺旋CT低劑量非螺旋掃描篩查早期肺癌的應用探討[J].中國臨床醫(yī)學影像雜志,2010,21(2): 144-146.
[4]張善華,錢大椿,王和平等.局灶性磨玻璃征-早期周圍型肺癌的重要CT征象[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07,17(6):553-556.
[5]黃清杰,林尾珠,花旺春等.周圍型小肺癌的CT診斷[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07,17(7):765-767.
[6]李政義,陳愛國,董杰等.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高分辨率CT影像學分析[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2,22(8):1326-1328.
[7]姜召福,鮑明征,張柏等.高分辨率計算機體層攝影對小肺癌的診斷價值[J].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04,7(3):232-232.
[8]姜華,陶敏燕,楊紅軍等.高分辨率CT對孤立性肺結節(jié)病變的診斷價值[J].中國基層醫(yī)藥,2008,15(1):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