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改霞
(山西省臨猗縣人民醫(yī)院,山西臨猗 044100)
急性心肌梗死后低血壓46例護理觀察
李改霞
(山西省臨猗縣人民醫(yī)院,山西臨猗 044100)
目的探討急性心肌梗死后低血壓的護理方法與效果。方法將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接收的4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低血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資料,總結引起低血壓的原因與相關護理方法,進而對其護理效果進行評價。結果本組46例患者中,30例(占比為65.2%)患者為心源性休克所致低血壓,其余16例(占比為34.8%)患者為非心源性因素所致;給予其相關處理后,38例患者存活,存活率為82.6%,8例死亡,死亡率為17.4%。結論急性心肌梗死后低血壓患者的死亡率較高,因而應給予患者及時有效的治療,嚴密觀察患者的病情,為患者實施正確的搶救護理,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急性心肌梗死;低血壓;護理
急性心肌梗死屬心肌壞死癥狀,是冠狀動脈血供中斷或急劇減少而造成相應的心肌持久性、嚴重性急性缺血心肌壞死事件。當患者心肌大面積梗死時,會導致心肌的收縮力明顯下降,進而降低心輸出量,患者出現低血壓時會導致冠狀動脈灌注壓下降,進而出現血流緩慢、血栓形成甚至是死亡等嚴重后果,因而應給予患者相應的護理[1-2]。本文以我院接收的4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低血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給予其相應護理,現將具體內容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接收的4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低血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資料,其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9例;年齡為43-82歲,平均年齡為(65.4±4.6)歲。排除標準:既往發(fā)生過出血性腦卒中或腦出血事件;顱內腫瘤;近期有活動性出血及活動性潰瘍;入院有嚴重高血壓未得到控制(>180/110mmHg);有出血史;近期有大手術史[3]。
1.2方法
1.2.1 治療方法患者入院后按急性冠脈綜合癥進行常規(guī)處理:即持續(xù)心電監(jiān)護、吸氧、鎮(zhèn)靜、鎮(zhèn)痛、絕對臥床、擴冠及完善相關的輔助檢查等,采用溶栓治療,溶栓前口服拜阿司匹靈片300mg;氯吡格雷300mg頓服;并給予低分子肝素鈣5000IU皮下注射,溶栓時用0.9%氯化鈉注射液20ml+瑞替普酶18mg(重組人組織型纖溶酶原激酶衍生物)大于2分鐘靜脈注射后,觀察胸部癥狀及心電圖的變化,必要時再次靜脈注射瑞替普酶18mg。
1.2.2 血壓監(jiān)測方法指導患者取30°低坡位或平臥位,袖帶置于肱動脈上1-2cm處,松緊度以可使進2指為宜,并定期進行測量(床邊心電監(jiān)測可將測定時間設定為每隔5-30min測量1次)。
1.3低血壓診斷標準
當患者血壓水平為90/60mmHg時則判定其為低血壓,或當患者血壓水平在其基礎血壓水平下降20%時同視為低血壓[4]。
1.4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使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包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數資料以(%)表示。
2.1本組患者低血壓原因分析
本組46例患者中,30例(占比為65.2%)患者為心源性休克所致低血壓,其中,14例(占比為46.7%)為廣泛前壁心梗,7例(占比為23.3%)為下壁心梗,4例(占比為13.3%)為下壁合并右室心梗,3例(占比為10.0%)為下壁合并前壁心梗,2例(占比為6.7%)為下壁合并前壁加右室心梗。16例(占比為34.8%)患者為非心源性因素所致,4例(占比為50.0%)使用血管擴張劑,3例(占比為37.5%)使用利尿劑,1例(占比為12.5%)體液與血容量不足。
2.2本組患者護理效果情況
給予其相關處理后,38例患者存活,存活率為82.6%,8例死亡,死亡率為17.4%,詳見表1。
表1 本組患者護理效果情況
3.1心源性休克低血壓者的護理
本研究結果顯示,46例急性心肌梗死低血壓患者中有30例為心源性休克所引起,占比高達65.2%,其主要源于急性心肌梗死會導致心臟泵血功能急劇下降,其中,14例(占比為46.7%)為廣泛前壁心梗,7例(占比為23.3%)為下壁心梗,4例(占比為13.3%)為下壁合并右室心梗,3例(占比為10.0%)為下壁合并前壁心梗,2例(占比為6.7%)為下壁合并前壁加右室心梗,這些充分表明大面積心肌梗死是發(fā)生心源性休克的高危因素,當患者的心輸出量下降較為明顯時,會造成血壓下降、心臟冠脈灌流等減少,因而出現心源性休克。此外,心肌梗死后往往出現多種心律失常。如:前壁心肌梗死易出現快速性心律失常;下壁心肌梗死易出現緩慢性心律失常,如不能及時得到糾正,會影響心輸出量,從而出現心源性休克。在該類患者的護理中,應為其做好持續(xù)心電監(jiān)護,每隔5-30min記錄患者的心電圖變化、心率以及血壓指標。
3.2非心源性休克低血壓者的護理
本研究結果顯示,16例(占比為34.8%)患者為非心源性因素所致,4例(占比為50.0%)使用血管擴張劑,3例(占比為37.5%)使用利尿劑,1例(占比為12.5%)體液與血容量不足,表明藥物使用不當是造成低血壓的常見原因,分析其機理作用主要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鹽酸嗎啡等止痛鎮(zhèn)靜劑、硝酸酯類等血管擴張劑治療時,若患者血容量不足,會造成血壓下降,因而患者用藥期間應做好嚴密觀察,尤其是老年患者,因藥物有效濃度存在較大的個體性差異,患者行血管擴張劑治療時候,應參照患者的血壓變化為其調整藥物滴注的濃度、速度,如硝酸甘油靜脈泵入時,需用微量泵對輸液速度與劑量進行控制;若患者伴頭暈、心慌等癥狀,在密切監(jiān)測其血壓變化的同時,還應及時告知醫(yī)生以調整方案。嚴密觀察患者的神志情況、四肢皮膚情況以及尿量、色、質等,當患者尿量減少時,在給予其合理補液的情況下適當給予其利尿劑進行治療,避免患者出現低血壓,尤其做好尿量觀察,因為尿量變化是反映全身容量與腎臟灌注情況最為敏感的指標。
3.3血容量不足、攝入量不足低血壓者的護理
當患者處于血容量不足的狀態(tài)下時,低血壓不易糾正,因而對患者24h液體出入量應準確記錄,對于胃納差、大汗患者應注意其有無脫水癥狀;就老年患者而言,應觀察其皮膚彈性、血壓與脈搏情況,靜脈補液過程中應參照患者的心功能情況、年齡、藥物性質以及尿量等情況進行酌情處理;老年心肌梗死且心功能不全者,可將其輸液速度控制為20-30滴/min,避免加重其心力衰竭癥狀。
綜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后低血壓患者的死亡率較高,因而應給予患者及時有效的治療,嚴密觀察患者的病情,為患者實施正確的搶救護理,以提高患者生存率。就臨床護理人員而言,應熟練掌握護理基礎知識與操作技術,除此之外,還應加強對相關急救知識與技能的培訓,做好病情觀察,并增強其責任心與耐心,為患者提供更為優(yōu)質的服務,進而降低死亡率。
[1]曾蕾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低血壓的觀察及護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1,8(20):313-314.
[2]劉素梅.急性心肌梗死急診行PCI治療延誤的原因分析與護理[J].臨床護理雜志,2009,10(05):22-23.
[3]張燕,夏彩霞,楊雨蘭.急性心肌梗死的護理對策分析[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3,23(06):153-154.
[4]劉起芬.急性心肌梗死護理體會[J].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3,6(08):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