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聲
薛濤箋、宣德箋、澄心堂、玉版宣……歷史上揚名天下的紙品,遠遠不止這些。
“宣紙走筆擱一半,靜等圣賢潑墨還?!敝袊糯?,為今人所熟悉的,似乎只剩下宣紙。即便流傳至今,婦孺皆知,可宣紙除了書畫家,也只剩下練字的學子和極少部分書畫愛好者還在使用。
你還知道中國哪些名紙?富陽紙、夾江紙?其實還有很多。
即便從蔡倫發(fā)明造紙術算起,我們用紙也有兩千年時光,紙品何其豐富,寫字用麻紙、畫畫有宣紙、抄經(jīng)用磁青紙、封書皮找灑金紙、護葉(書皮)用蠟箋紙、作詩有薛濤箋……幾乎囊括所有的需求。僅從原料來分,傳統(tǒng)手工紙就有麻紙、皮紙、藤紙、竹紙、宣紙五大類,細細數(shù)來,更是有幾百種之多。它們或驚鴻一瞥,或光耀至今,或名揚一時,或低調(diào)一生。讓我們一起撥開歷史的迷霧,在泛黃的碎片上,去看看它們的故事。
灞橋紙
1957年5月8日,西安市東郊灞橋磚瓦廠,發(fā)現(xiàn)一座墓地,墓中一面青銅鏡上,墊襯著一種米黃色麻類殘片,考古工作者細心地把它從銅鏡上剔下來,大大小小共80多片,其中最大的一片長寬各約十厘米。經(jīng)過反復科學檢驗,發(fā)現(xiàn)它主要是由大麻和少量苧麻的纖維制成的,也就是說它是“植物纖維紙”。因為發(fā)現(xiàn)于灞橋,得名“灞橋紙”。
看似不起眼的發(fā)現(xiàn),卻引起巨大反響,因為這古墓按時間推算不會晚于漢武帝時代。如此說來,灞橋紙比起蔡倫造紙整整早了200余年,也就是說,它是目前考古發(fā)掘出來世界上最早的紙。
雖然考古發(fā)現(xiàn)的灞橋紙平整、柔軟,呈薄片狀,也有一定強度,但上面并沒有字跡,只用來包裹隨葬銅鏡??梢酝茢嘣谀莻€時代,紙張還沒有什么地位,竹簡和絲帛仍是主要書寫工具。
延伸:僅有的幾片灞橋紙現(xiàn)存于陜西歷史博物館,有興趣的同學可前往細品。
最紅 薛濤箋
薛濤箋是薛濤制作的名箋紙。產(chǎn)生于唐代,又名“浣花箋”、“松花箋”、“紅箋”。李商隱有詩云:“浣花箋紙?zhí)一ㄉ?,好好題詩詠玉鉤。”可見其地位之高。
相傳薛濤箋是由“浣花溪的水,木芙蓉的皮,芙蓉花的汁”制作而成。一度淪落風塵的薛濤,脫籍后客居成都,遇見最后一位情人元稹,可惜這位才子多情更無情,離開前留下一句“等我”便再沒回來。與文人墨客糾纏半生的薛濤,厭倦了情場,把一腔熱情都投入到箋紙的制作上。因為居住的浣花溪畔是四川造紙業(yè)的中心,薛濤借此便利,請來一位工匠把紙張尺寸改小。而后自己動手用樂山胭脂木浸泡搗拌成漿,加上云母粉,摻入玉津井之水,染成最喜歡的紅色,專門用來謄寫自己的小八行詩作。
她未曾料到,這個風雅舉動竟成就了名動天下的“薛濤箋”。紅色小箋出名后,薛濤雇工匠辦起了造紙作坊,這大概算中國第一個從事造紙的女人吧。南宋地理風物的專著《方輿勝覽》可以證明這一點,書上記載:“薛濤,蜀妓也,以造紙為業(yè)。”《蜀箋譜》更是把薛濤與造紙名家“謝公”謝師厚相提并論。無論如何,脫籍又被淡忘的薛濤以制箋為經(jīng)濟來源倒也說得通。
縱使聰慧如此,薛濤最為人所記住的身份和她研制的“薛濤箋”也不過是那個時代的點綴而已。
延伸:薛濤墓碑為“西川女校書薛洪度墓”。此墓至今猶在,位于成都望江樓公園西北角的竹林深處。嘆其才情者可前往一拜。
最貴 澄心堂
澄心堂紙是南唐時徽州地區(qū)所產(chǎn)的宣紙,當時從南唐到北宋都公認為是最好的紙。其紙薄如卵膜,堅潔如玉,細薄光潤,長者可達五十尺(約16.7米)一幅,從頭到尾,勻薄如一。
之所以出現(xiàn)這么好的紙,是最風雅的君王南唐皇帝李煜嫌當時普遍使用的蜀箋不能長期保存。為了做出心中的紙品,他不惜重金選調(diào)國內(nèi)高手,云集京城,開設紙坊。更是將他讀書、閱覽奏章的澄心堂大殿也騰出來造紙。為造好紙,他每天到殿內(nèi)觀察,甚至脫掉黃袍穿上紙工的衣服,同他們一起撈紙、焙紙。每制成一批紙他都親自試寫,反復琢磨,以求改進……
帝王出手,自然不凡,制成的紙立刻成為宣紙中的珍品。因為制成于澄心堂大殿,故得名“澄心堂紙”。李煜相當喜歡,不但視其為御紙供宮廷專用,甚至到了“非澄心堂紙不書”的地步。
作為御用品,澄心堂紙一直未曾面世。直到南唐滅亡,宮中物品全搬到宋朝宮中,趙匡胤并不喜歡這種紙,才得以流傳出來。也因為皇帝不喜,澄心堂紙技藝也就此斷絕。
澄心堂紙面世后,驚艷四方,只是數(shù)量稀少,千金難求。北宋揚州太守劉敞曾有幸在任上時得到百張澄心堂紙,他興奮異常,寫詩道:“當時百金售一幅,澄心堂中千萬軸?!辈⑺徒o好友歐陽修十張,大文豪歐陽修連連驚嘆:“君從何處覓此紙,純堅瑩膩有百枚?!彼m然只有十張,還是送了兩張給梅堯臣,梅堯臣也嘆道:“江南李氏有國日,百金不許市一枚?!笨梢韵胍姡涡奶眉堈滟F到何種程度。難怪到了明代,書法家董其昌得到澄心堂紙也感慨“此紙不敢書”。
延伸:李煜不算寂寞,800年后另一個風雅帝王乾隆甚愛澄心堂紙,花了好大一番功夫?qū)⑵浞轮瞥晒Α?/p>
最虔 磁青紙
磁青紙又稱瓷青紙,明代宣德年間所產(chǎn),用靛藍染成,因色澤新鮮時與宣德青花瓷相似而得名。
明清時期,宣紙制作已經(jīng)相當講究,用作書寫、裝幀、印刷的箋紙均由宣紙加工而成,工藝精美、品種多樣。唯磁青紙與眾不同,其加工特殊,后世不能完全仿制。且它是抄寫經(jīng)書專用紙,考古發(fā)現(xiàn)的眾多經(jīng)書皆抄在磁青紙上。
磁青紙的出現(xiàn),與佛教的寫經(jīng)需求有關。磁青紙的顏色深藍,有種靜謐、意象深遠的特質(zhì),最適合用于書寫內(nèi)容深奧、哲理性強的經(jīng)書,可彰顯其莊嚴肅穆。古代寫經(jīng)紙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以黑墨書寫在白色、米黃色或黃色的寫經(jīng)紙上,如敦煌寫經(jīng)紙、硬黃紙及著名的金粟山藏經(jīng)箋。另一種是以金銀泥書寫,紙張為深藍或黑色,大都是磁青紙及明宣德貢箋羊腦箋(磁青紙升級版)。
明沈榜《宛署雜記》中記載,明萬歷二十年(公元1592年),磁青紙一張就值一錢銀子。當時一錢銀子可買2瓶燒酒,或十斤白面,這個價格,毫無疑問是當時最貴的紙了,只有王侯公卿、富商巨賈、文人名士才用得起的“頂級”寫經(jīng)紙。
延伸:磁青紙也是中國古代最貴的寫經(jīng)紙。
最饞 玉扣紙
玉扣紙是清代名紙,“玉”稱其潔白光潤,土紙中上品;“扣”為昔時計量單位,一扣為100張。產(chǎn)于福建,全用嫩竹制造,所以紙張潔白如玉,且光滑柔韌,拉力強,摩擦不起毛茸。福建長汀因有絕佳水質(zhì),所產(chǎn)玉扣紙最負盛名。清代高產(chǎn)時,長汀年產(chǎn)玉扣紙4000多噸,遠銷四方。
因為無毒性且不透氣,廣州、興寧、梅縣等地用玉扣紙包裹雞肉制作了一道名菜“紙包雞”。精選農(nóng)家散養(yǎng)三黃雞,將雞肉切好后用秘制醬料腌制,以玉扣紙包裹,再以花生油浸之,最后入鍋油炸而成。食用時打開,香味才釋放出來,芬芳撲鼻。這算是中國飲食歷史上第一次用紙來烹飪吧。
古代的玉扣紙制作是有季節(jié)性的。春季出筍,待竹筍直指蒼穹并開出竹枝時,才是砍伐嫩竹的最好季節(jié)。將嫩竹砍下后,乘青削去青皮和骨,剩下“白肉”沉入湖塘。沉竹下塘時,一層竹撒一層石灰,撒第二層石灰時,放水至第一層,逐層堆放逐層撒石灰逐層放水。浸泡40至60天后,洗去竹上的石灰,再剝?nèi)ポ^老的、較硬的部分。然后用泉水浸泡,每日換水,如此浸泡60天,泡至稀爛,起湖,挑進紙寮榨干,用赤腳踩爛。放入槽篁用水稀釋,直到纖維呈淡黃色,才可做紙。如此這般,可見艱難。
延伸:玉扣紙也是以前的富貴人家用的手紙,可謂進出兩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