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建欣,付曉玲,牛旭顏 (河南省登封市人民醫(yī)院胃鏡室,河南 鄭州 452470)
食管癌經手術或者放療以后,很容易并發(fā)吻合口狹窄。在臨床癥狀上,主要表現是吞咽困難、進食受阻,并且有明顯消瘦現象[1]。針對食管癌吻合口狹窄患者,一般采用探條或者球囊進行擴張,因為擴張時會引起疼痛,很多患者無法堅持,嚴重影響了治療效果。我院采取無痛狀態(tài)下,在胃鏡的引導下,運用沙氏探條給予擴張治療,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本院自2009年8月~2013年12月收治的食管癌術后吻合口狹窄共158例,其中,男96例,女62例,均經過胃鏡診斷得以確診。經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經患者書面同意,按照隨機的原則,將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為79例,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和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材料:胃鏡為PENTAX EPK-1000系列型電子胃鏡。擴張器采用食管、賁門狹窄沙氏擴張器,SK-93-II(上海安信實業(yè)有限公司產)。采用Savary-Gilliard錐形探條,引導鋼絲頭端5~6 cm為保險彈簧。
1.2.2 操作方法:對照組患者,使用12.8 mm探條進行擴張。觀察組患者在對患者麻醉后,方可插入胃鏡,并觀察該狹窄部位、程度和長度,并測量其距離門齒的長度,把導絲經過胃鏡活檢鉗管道置入,在通過狹窄部位進入到胃腔大約5~10 cm后,用右手把導絲緩慢推進,同時用左手把胃鏡緩慢向外退出,之后將導絲留在胃腔中。依據狹窄的程度,選擇使用12.8~15 cm探條進行擴張,并將其串到導引鋼絲上,沿著導絲把擴張器通過咽部和狹窄位置,以該狹窄部位作為中心,緩慢地通過狹窄部位,再留置5~10 min。并密切觀察擴張部位的出血狀況,必要時給予藥物治療。
1.3 療效判定標準:依據擴張后狹窄口的直徑增加和自覺癥狀的改善狀況劃分:以管腔直徑>1.5 cm,且吞咽困難消失為顯效;以擴張之后直徑增加為0.8~1.5 cm,且吞咽困難的癥狀得到緩解為有效;以管腔直徑<0.8 cm,吞咽困難的癥狀沒有改善為無效,總有效率為顯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4 統計學處理:對所得數據運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運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t檢驗。若P<0.05,表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擴張4周后復檢,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總有效率分別為97.4%(77/79)和75.9%(60/79),該兩組患者的總有效率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例(%)]
食管癌手術后吻合口狹窄為主要并發(fā)癥,其中炎性狹窄是其主要原因[2],因為再次進行2次手術治療的難度及創(chuàng)傷較大,給患者帶來了精神痛苦、肉體的創(chuàng)傷和經濟負擔,近年來內鏡下探條擴張術治療食管癌術后吻合口狹窄得到了廣泛應用,明顯減少了對患者身體的傷害,一般胃鏡下用沙氏探條對患者進行擴張,雖取得一定的療效,但是1.5 cm探條很少能夠使用。
本院采用異丙酚和依托咪酯聯合全身靜脈用藥,在無痛狀態(tài)下,患者緊張情緒消失,都可以使用直徑1.5 cm沙氏探條進行擴張,從而達到了理想的效果。本研究中,對于兩組患者在擴張4周后進行復檢,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7.4%,明顯高于對照組,這也充分說明了無痛狀態(tài)下進行擴張的優(yōu)越性。
總之,在無痛胃鏡下探條擴張治療食管癌狹窄近期及遠期療效較好,能夠明顯患者痛苦減輕,并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所以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使用。
[1] 陳墨菲,車 莉,劉群英,等.經口擴張治療食管癌術后吻合口狹窄32例體會[J].中國基層醫(yī)藥.2011,16(1):265.
[2] 王章流,劉愛琴.內鏡下擴張治療食管賁門癌術后吻合口狹窄43例[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2,11(19):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