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景 孫慶彬
(玉林師范學院體育學院,廣西玉林 537000)
太平天國時期的武術訓練的主要內(nèi)容為拳術、器械和戰(zhàn)術。根據(jù)桂平市地方志辦公室提供的資料,金田起義時操練以傳統(tǒng)武術為主,器械訓練的內(nèi)容包括棍術、刀術、槍術、劍術和鉤、矛術等,所用的武器除了小部分土槍土炮外,大部分是單刀、大板刀、鉤鐮、挑凡、藤牌、飛藤和竹篙槍等民間武術器械,如大板刀有十二斤重[1]。南方武術流派的洪拳、蔡家拳、蔡李佛拳等更被陸續(xù)引入。太平軍所練洪拳為清代乾隆年間閩南茶商洪熙官所創(chuàng),其時練習最為刻苦的一位是洪秀全之妹——洪宣嬌。[2]而太平軍所練的蔡李佛拳,則由桂平武館的龍子才傳入。有研究者指出:“早在洪秀全發(fā)出‘團營’金田的命令的同時,馮云山即派人到桂平武館拜見龍子才,并請他到金田,為群眾傳授武藝。龍子才應邀率領徒眾到達金田,把蔡李佛拳諸般武藝共四十九套拳悉數(shù)教諸拜上帝會眾?!保?]
1.以“大館”、“小館”形式組織訓練。在太平天國運動早期,洪秀全、馮云山等太平軍領袖秘密創(chuàng)立派上帝會,在各地設立“大館”,組織農(nóng)民操練武術技能并進行思想滲透?!按箴^都是按嚴格的軍事組織制度編制起來的。大館一級設有領導機構。大館之下分設許多‘小館’,每館分派五、六人,設一名‘館頭’;每個人都有明確的稱號,每個人的稱號即為聯(lián)系訊號?!保?]所有大、小館中的會員,在訓練時都用紅巾包頭,以區(qū)別于其他武術團體。大館的組織協(xié)調(diào)工作一般由太平將領們負責。在太平“團營”前,大館猛增,在短期內(nèi),博白、陸川等地相繼建館,使武術訓練得到極大加強。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武館組織帶有一定的民間信仰色彩,如高呼“男將女將盡持刀,同心放膽同殺妖”[4]。
2.將領多為武術高手。太平軍的將領大都是武術高手,精通拳術與器械。張德堅在《賊情匯纂》中道:“其刀矛擊刺,賊中間有能者。”[5]如太平軍將領馮云山就是一位武術高手,金田起義前最響亮的口號就是“男學馮云山,女學楊云嬌”。為了提高太平軍的實戰(zhàn)技擊能力,馮云山請民間武林高手龍子才到廣西紫荊山向會眾傳授蔡李佛拳。馮云山在戰(zhàn)斗中身先士卒,勇猛頑強,成為將領和士兵的榜樣。再如蕭朝貴身高力大,體型魁梧,技藝過人。清末李濱在《中興別記》中這樣描述他:“貌惡性悍,且多力,耕牛脫陣逸畔,追握牛尾,牛從而倒行”[6],可見蕭朝貴武藝高強。
通過走訪玉林市文化局、桂平市文體局、桂平市武術協(xié)會等部門的專家得知,目前在桂東南的桂平、平南、陸川和博白等太平軍早期活動的地方所挖掘整理出來的古老拳械套路,主要是南拳流派,包括洪拳、蔡家拳、蔡李佛拳等。這些項目是太平天國武術技藝傳承的一個極好佐證。具體的武術承項目見表1。
太平天國時期武術訓練形式較為單一,主要是通過“大館”、“小館’的組織方式進行訓練。而今在桂東南地區(qū)武術訓練的組織形式趨向多元化,除了武館之外還有武術協(xié)會、學校教學班等不同的組織形式,他們是太平天國時期流入桂東南地區(qū)武術項目的傳承主體。上世紀80年代后隨著社會經(jīng)濟體制改革的推進,農(nóng)民自辦的武術館、武術站等如雨后春筍一樣迅速發(fā)展起來。單是在貴港的榮顏村12個自然屯的4500多人中,有10個自然屯的600多人自愿籌款學武術,習武之風逐漸形成。但今天,隨著社會變革的深入,特別是隨著市場化經(jīng)濟社會的逐步實現(xiàn),太平天國時期傳承下來的武術項目面臨著傳承危機。許多武術傳承人專注于經(jīng)商、打工而沒有空閑時間傳習武術,致使太平天國時期流傳下來的武術項目呈現(xiàn)出傳承危機。特別是受現(xiàn)代生活方式的沖擊,人們更樂于接受現(xiàn)代體育項目和現(xiàn)代娛樂方式,傳統(tǒng)武術面臨著傳承危機。
1.挖掘整理武術項目。今天桂東南社會的商業(yè)氣息日益盛行,而習武風氣逐漸弱化,傳統(tǒng)武術的傳承鏈條面臨著斷裂危險。在這種情況下,體育工作者要加強對太平天國武術的挖掘整理,特別要搜集保存有關的書籍、石刻記載等,同時利用圖片、攝像等現(xiàn)代化電子科技化手段,對民間太平天國傳統(tǒng)武術進行保護,以便在將來使其更好繼承與發(fā)展。
2.協(xié)會與武館相結合。相對于學校武術課堂教學而言,協(xié)會與武官的傳承作用更為顯著,更適于師徒傳授和心傳身授,因此應以桂東南民間生活環(huán)境和武術自然分布特點,建立民間武術協(xié)會和武館,以便有效組織群眾開展武術活動,在武術氛圍濃厚的桂東南地區(qū)不斷擴大武術鍛煉人群的規(guī)模,發(fā)揮民間協(xié)會和武館的積極作用,促進太平天國武術文化的現(xiàn)代傳承。
3.保護武術傳承人。傳承是武術技藝得以延續(xù)的重要手段。武術傳承的主要方式是口傳身教。從技術角度講,單單通過學校教育是培養(yǎng)不出“傳人”的。武術技術的整體傳承一定要“師徒傳承”、“心傳身授”、經(jīng)年累月,才能保證源遠的武術實現(xiàn)流長。這里的一個關鍵是傳承人的選拔問題。太平天國實行“武考制”和“招賢制”,選拔了一大批武藝高強的人才,在武術傳承人選拔過程中可借鑒這樣的選拔模式。
[1]廣西通志館編.太平天國革命在廣西調(diào)查資料匯編.廣西人民出版社,1962:26.
[2]劉萍萍.太平天國體育研究[D].蘇州大學,2007:10.
[3]王禮盛.陳享首徒――龍子才的考證[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386-387.
[4]廣西師范學院編寫組.金田起義[M].廣西人民出版社,1975:52.
[5]張德堅.賊情匯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6]李濱.中興別記[M].1910年(宣統(tǒng)2年)鉛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