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斌武悅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xué)東方學(xué)院,河北廊坊 065001)
孔子在《孝經(jīng)》中決絕地指出:“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疤熘?jīng)”,經(jīng)代表恒常的意思。天的德是恒常,我們看到日月星辰,它是永恒的運作。在五千年前,堯舜時代,日月都是東起西落,五千年后的今天,日月還是東起西落,是亙古不變的,真的是自強不息。舉這種德來贊嘆孝,說明孝是一種常德,永恒不變的常德。四千多年前,舜王行孝,父母卻要千方百計要把他害死,舜沒有因此對父母有一點抱怨,還是對父母恭敬孝順,最后感動父母,也感動了天地。堯最終讓位于舜。三千年前的文王,每日三次向父親問候,天天如是,日日奉行,所謂“文王三省”。兩千多年前的漢文帝,母親因病臥床,文帝三年侍奉床前,對母親竭盡全力孝敬。這些故事,盡管是很久遠的事情,可是到了今天人們依然在傳頌,真正有識之士依然在效法,可見孝是恒常不變的大道。古人行孝,今人也在行。時代雖然有變遷,哪怕是金石都可能被銷毀,但是孝親這種德行是永遠不能夠變遷的,孝道符合天道,如同日月星辰,遵循亙古不變的運行法則;孝道契合地理,如同山川河流,靜止者歸然不動,流動著奔騰不息。孝行符合人倫,是道德的底線,是做人的本分。
孝敬父母天經(jīng)地義,沒有理由,因此是人的天性使然?!案复茸有ⅰ笔且环N天然秩序。一位父親,孩子出生時,看到剛剛出生的孩子就會有無限的關(guān)懷跟慈愛。這是為人父和自然生起的慈愛。同時,孩子對父母的愛也是天性。例如很多一兩歲的孩子,父母處罰他時,愈打他越往父母懷里鉆,甚至打得越用力,他抱的越緊。他對父母的依戀和愛也是天性。莊子曰:“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于心。”意思是說子女愛父母,這是命里注定的,是內(nèi)心不能解除的。為什么,道理很簡單,因為父母如果過的不快樂,做子女的一定會擔(dān)心,這是天生的,這是人的天性??鬃右苍f過,“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币馑际钦f父母的年齡,做子女的不能不記得。一方面為他們得享高壽而歡喜,可另一方面,也為他們?nèi)諠u年老而憂慮。因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當(dāng)子女看到父母年紀越來與大,做子女的會越來越擔(dān)心,這是人之常情。圣人為什么要花這么多時間講“孝”呢?因為孝順源于天性,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基本道德。
為什么孝是天性,因為父母和我們是一體的?!靶ⅰ边@個字,上面一個老子頭,下面一個子字底,合而一體成為孝。所以孝代表一體,一體里面沒有對立,沒有沖突,沒有矛盾,真正孝順的人,內(nèi)心里絕對不會有沖突對立,跟任何人都能和諧相處。孝!不在一起就不叫孝。你可能會說,我和父母沒在一起,遠隔千山萬水,那是你不懂事實真相,這是用什么都分隔不開。西漢時期,皇宮未央宮前殿鐘無故自鳴,三天三夜不停止。漢武帝召問王朔,王朔說可能有兵爭。武帝不信就問東方朔。東方朔說銅是山的兒子,山是銅之母,鐘響就是山崩的感應(yīng)。三天后,南郡太守上書說山崩了二十多里。銅山西崩,洛鐘東應(yīng),這成語很了不起。它的深層含義其實講的就是孝道,兒女出事,父母一定有反應(yīng);父母家人出了問題,兒女也都有感應(yīng)。連作為礦物的鐘都響,都有反應(yīng),更何況萬物之靈的人!
母親為保護肚子里的小生命,必須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懸著一顆心,生怕會一不小心,胎兒會保不住,所以從懷孕的第一個月開始,就必須付出全部的心力去保護他。隨著胎兒在母腹中漸漸長大,逐漸生出五臟六腑,到六七個月時,胎兒六根具足,體重也隨著時間一天天增加,母親的腹部也漸漸凸起,就像一座小山一樣,真是“七七六精開,體重如山岳?!?。慢慢七八個月后,肚子比較大,孩子踢肚子本來很疼,但母親卻很興奮。到了后期,肚皮都透明了,肚皮上會長出一條一條妊娠紋,像蚯蚓一樣。女人最注重儀表服飾,可一旦懷孕,非但漂亮的衣服不能穿了,連梳妝用的鏡臺也蒙上了一層灰。
母親懷胎十月后,在分娩時,分娩時的痛不是用語言能表達的。在經(jīng)典中記載:“慈母生兒時,五臟總開張,身心俱悶絕,血流似屠羊。喜定悲還至,痛苦徹心腸?!笨上?,母親需付出怎樣一種痛把我們送到這個世界上來。什么是生日?小孩子說:“生日那天就是能得到禮物的一天”。中學(xué)生說:“生日那天是和同學(xué)在一起happy的日子?!贝髮W(xué)生說:“生日那天是我和我女朋友燭光晚宴的日子”。生日到底怎么解釋:就是母親生我們的日子,當(dāng)主語是母親時,這一天是感念母恩日。感恩母親給我們生命,感恩母親養(yǎng)育我們。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喝著母親的乳汁長大的,有一個故事:有一個老師帶著學(xué)生出去求學(xué),他們發(fā)現(xiàn)一堆枯骨,老師跪拜,學(xué)生上前說:“老師,您在我們眼里是就是我們最尊敬的人,我們應(yīng)該向您跪拜,這堆枯骨又是誰,讓您給他們跪拜?!崩蠋熣f:“這一堆枯骨是一對父母的骨頭?!比缓髮W(xué)生說:“你去把母親和父親的骨頭分開,然后把他們埋葬吧!”學(xué)生很為難,說:“如果他們還活著,我可以憑著他們的穿衣打扮來分清男女,可是面對著這一堆枯骨,我怎么能分清男女呢?”這時老師說,“一個女人,在家里生兒育女并要哺乳孩子,一個孩子要喝大約上千斤的乳汁,乳汁是血變成的,因此,母親大量的營養(yǎng)和鈣質(zhì)都被孩子吸收,所以母親在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他的骨頭從重量上要比父親輕一些,從顏色上看,比父親發(fā)黑發(fā)暗發(fā)青”。學(xué)生聽到這里淚流滿面,想一想自己的母親不也是這樣把自己養(yǎng)大的嗎?于是跪在這一堆骨頭面前,把他們分開埋葬了。通過這個故事,我們感受到一個母親的恩德有多大。
對于這一恩德,現(xiàn)代人感觸最深?!墩撜Z》中講:“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可現(xiàn)代社會,很多人都為了自己的夢想而離開了父母。“子出關(guān)山外,母憶在他鄉(xiāng)”。當(dāng)孩子出門在他鄉(xiāng)異地,母親的心也就隨著孩子遠行去了?!按饶甘种芯€,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們能從這一首詩中體會父母的遠行憶念恩。孩子出門在外,做父母的日日夜夜思念,見不到孩子的面就會擔(dān)心,一擔(dān)心就哭,用眼淚來表達對孩子的思念。這種感覺真像“如猿泣愛子,寸寸斷肝腸”。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中講:“父母恩情重,恩深報實難,子苦愿代受,兒勞母不安。聞道遠行去,憐兒夜臥寒,男女暫辛苦,長使母心酸?!备改笇号膱蟠鹩肋h是無微不至的。父母的恩情重如泰山,子女永遠報答不完。每一位兒女都有這樣的記憶,當(dāng)我們生病時,父母總是說,病寧可長在自己身上,也不原孩子受苦。在我們生活中,有多少這樣的事情,當(dāng)孩子生病時,父母變賣家產(chǎn),不惜一切代價給孩子看病。這就是“子苦愿代受,兒勞母不安。”當(dāng)我們外出求學(xué),聞道,天寒了,父母總是千叮嚀萬囑咐,讓我們照顧好自己的身體,當(dāng)我們稍微遇到點辛苦活挫折,父母都會日夜難安。
[1]釋證嚴.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1.1.
[2]鐘茂森.鐘博士簡講孝經(jīng)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10.
[3]高路.孝是大幸福中國青年出版社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