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峰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雖然后世的一些作家認為他的大部分詩歌特色是平淡自然,但也有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比如朱熹認為:“陶淵明詩,人皆說平淡,據(jù)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來不覺耳?!保?]魯迅認為:“陶潛先生在后人心目中,實在飄逸得太久了。……就是詩,除論客所佩服‘悠然見南山’之外,也還有‘精衛(wèi)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類的‘金剛怒目’式,在證明著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飄飄然。”[2]。從他的《雜詩·白日淪西阿》中,我們能看出作者對生命感到有限,而志業(yè)無成、生命之價值尚未能實現(xiàn)的憂患意識,也能領略出該詩獨特的藝術魅力。
在陶淵明的《雜詩·白日淪西阿》中,能感受到他對時光流逝,而壯志未酬的糾結心境。在詩歌的前四句,“白日淪西阿,素月出東嶺。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作者描寫這無邊無際的月色難道是懷著喜悅和欣賞的心情去享受月夜的美景嗎?顯然不是。表面是寫景,寫日月升降,這對于一般人看來不會有任何感觸和聯(lián)想。然而對于陶淵明而言,由于受到儒家“大濟蒼生”思想的影響和從小胸懷“猛志逸四?!钡拇笾?,這種自然的景色已經有了強烈的感情色彩,難免會引起他“時哉不與我,去乎若云浮”(劉琨《重贈盧湛》)的深沉感慨,反映了作者胸懷的寬廣。《雜詩·其五》云:“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顯然透露出陶淵明并非生來就想當隱士,他的退隱是由于對時代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難以施展自己的才華和無法實踐自己的人生抱負。因此,這四句詩歌正是詩人內心潛藏著的胸懷壯志在描寫景物的自然宣泄,這又是一種不易為人察覺的豪放之情。
接下來,“風來入房戶,中夜枕席冷。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更多顯現(xiàn)的是作者在秋夜的一種感受和心境。詩人躺在床上,他忽然感覺到枕席是如此之冷。這種席子的冷,固然是由于時間已是半夜,由于“時易”,但是氣候的變化并非是半夜才開始的,為什么詩人在這之前竟然一點也沒有感受到這種氣候的變化呢?顯然,聯(lián)系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生活狀況,“中夜枕席冷”告訴我們的不僅是由于“氣變悟時易”這樣簡單的生活常識,還應該有著更為豐富的內容。因為在此之前,作者看著眼前無邊無際的月色,正沉浸在自己那“猛志逸四?!钡幕貞浥c幻想當中,忘記了時間,忘記了寒冷。經此夜風入戶的驚動,詩人從回憶與幻想回到了現(xiàn)實,看清了自己所身處的困境,想到了時間的流逝,想到了壯志未酬的理想,不由得渾身一顫,感到了月夜的寒冷。宇宙之廣闊和斗室之局促,這種空間和體積上的巨大反差,恰恰反映了作者的理想、壯志與他的實際處境的巨大矛盾。作者的壯志是在廣袤的天地之間自由的馳騁,而現(xiàn)實的黑暗、吏治的腐敗將他牢牢地束縛在這清冷的斗室之中,枕席之上。因此,他雖然躺在床上,卻無法睡著,只能感受到漫漫長夜是那么的難熬。他終于起床,想找個知心朋友與他談話。無奈之下,自己只好斟酒一杯,和自己的影子相對勸飲。這種孤獨和無奈固然表現(xiàn)了作者的孤寂之情,但更多的是一種孤芳自賞的傲氣,是一種“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貴人格。雖然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與之傾談,沒有心心相印的志士與之共飲,但自己忍受著孤獨,品嘗著這種寂寞之情。后世李白的《花間獨酌》中“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所表現(xiàn)的孤傲之氣,大概受到了這兩句詩歌的影響。最后四句,“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直抒胸臆。與前十句比較起來,這四句感情直白,但也僅僅是“擲”、“騁”這兩個動詞比較剛勁有力,而總的語氣仍是較為平淡的。最后兩句“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的基調似乎更為深沉。
總之,通過對該詩內容的解讀,一個空懷壯志的詩人形象凸顯在我們面前,他的孤傲豪放之氣在這些平淡淺顯的詩句中顯現(xiàn)出來。低沉的語調是他壯志未酬、理想受挫的結果,就象被困在陷阱中的已經掙扎得筋疲力盡的猛虎也只能發(fā)出低沉的吼聲一般,并不能用來說明他本來就沒有壯志。清代學者評價這首詩,認為“非豪杰之士不能為此言。”[3]算是抓住了這首詩在感情上的特點。
這首詩風格上也獨具特色,首先是詩歌的感情基調。作品通過描摹日月更迭,萬里光輝的氣象,一句“蕩蕩空中景”為全詩鋪下了悲情的基調。接著詩人又用了晚風、冷席的灰色意象,寫出了由于氣象的轉換發(fā)覺了四季更替。從而以“天寒”特殊的冷色調,渲染出作者內心的“心寒”,描繪了自己“不眠”的悲情心境。詩的末端把悲情的氛圍推向了極致,想到自己坎坷的命運就只能暗自傷感,到天亮都不能平靜下來。全詩充滿了對人生的嘆息,對命運的絕望??梢哉f,這首詩歌是陶淵明再現(xiàn)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感情基調最為典型的一首。
其次,雖然這首詩歌的語言是平易淺顯的,但同時又是精煉、準確和生動的。清代人在評論此詩時,對“日月擲人去”中的“擲”字評價很高,認為是“亦新亦妙”[4]。的確,一個“擲”,似乎是說作者被時間有意識地拋棄在后面去了,很生動地表現(xiàn)了詩人對時光流逝之快的焦慮心情。“白日淪西阿”一句也能說明詩人用詞之準確。作者為何不說“紅日淪西墜”而說“白日”呢?這是因為作者寫的是山地景象。在山比較高而距離作者又比較近的情況下,太陽落山之時應該是白的,沒有變紅。而且山地太陽落得很早,白天短,更給人一種時光易逝的緊迫感,更容易引起“日月擲人去”的感慨。所以“白”字的使用是準確和精煉的。又如“欲言無予和”的“和”字也值得玩味。并不是說沒有和我談話之人,而且是說沒有志向相投之人可以相互談話。正是由于陶詩的語言是平淡而又包含感情的,淺顯而又準確凝煉的,所以他的詩歌特別耐讀咀嚼。宋代人惠洪的評語說的非常中肯:“東坡嘗曰‘淵明詩初看若散緩,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遠,則所寓得其妙,造語精到之處,遂能如此,似大匠運斧,不見斧鑿之痕?!保?]
再次,此詩通過白描,直率地抒寫出詩人真摯的情感,這種情感充滿著矛盾、彷徨和苦悶。同時,該詩自然真摯,沒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跡,引導我們去領略此中悠然沖淡的情致,走進作者所營造的意境中。因此,有的學者認為“淵明此詩,將素月輝景蕩蕩萬里之奇境,與日月擲人有志未騁之悲慨,打成一片。素月萬里之境界,實為淵明襟懷之呈露。有志未騁之悲慨,亦是心靈中之一境界。所以詩的全幅境界,自然融為一境。詩中光風霽月般的志士襟懷,光陰流逝志業(yè)未成、生命價值未能實現(xiàn)之憂患意識,其陶冶人類心靈,感召、激勵人類心靈之意義,乃是長青的,不會過時的。淵明此詩深受古往今來眾多讀者之喜愛,根源即在于此?!保?]
[1] 朱 熹.朱子語類:卷一百四十[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
[2] 魯 迅.魯迅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
[3] (清)陶澍集注《靖節(jié)先生集》卷四(續(xù)修四庫全書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 (清)溫汝能.陶詩匯評[M].上海:掃葉山房民國四年石印本.
[5] 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6] 宋惠洪.冷齋夜話·東坡得陶淵明之遺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7] 漢魏六朝詩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