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晶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100191)
有些動詞涉及兩個或多個人、事物或群體相互做同一件事。這些人、事物或群體可能具有某種關系或者因共同參與一個事件/行動而具有某種聯(lián)系。這類動詞叫相互動詞(reciprocal verb)。這是英語中關于相互動詞的解釋(仇偉2004)。在漢語中,具有這種意義的動詞也是存在的。這類詞在語法界尚沒有得到統(tǒng)一命名,有人稱之為交互動詞,也有叫它對稱關系動詞的,不過在定義它們時,學者們基本都是圍繞動詞在語義關系上的相互性或共同性展開的。比如有學者是這樣定義的:凡是在語義上要由兩個方面的人或物同時參與才能實施的動詞就是交互動詞(張誼生1997)。從以上定義可以看出,英語的相互動詞和漢語的交互動詞等(下面為了解釋方便,統(tǒng)一為相互動詞)在本質上都是可以用來表達相互或共同關系的詞。那么,二者之間又是否有差異呢?作者發(fā)現(xiàn),中外學者關于這類詞的研究大多只針對其中之一,少有將二者聯(lián)系起來比較差異的。因此,本文試圖通過一些實例的比較,挖掘出英漢語中相互動詞的一些異同。
為了區(qū)別出相互動詞,本文選取了動詞“kiss”和“l(fā)ove”各組成兩組句子,另兩組句子為它們對應的漢語句子。這些句子構成的規(guī)則是依據(jù)英語中對相互動詞的描述而來。英語中的相互動詞被要求同時兼具及物性和不及物性,且用作不及物動詞時其主語必須是復數(shù)。所以a類句子都是單主語和及物動詞的組合,b類句子則是復數(shù)主語,但為了構成比較,此類中動詞的不及物性不是特別明顯。具體例子如下:
(1a)Tom kissed Mary.
(1b)Tom and Mary kissed(each other).
(2a)Tom loves Mary.
(2b)Tom and Mary loves each other.
(3a)湯姆親了瑪麗。
(3b)湯姆和瑪麗親了彼此/親嘴了。
(4a)湯姆愛瑪麗。
(4b)湯姆和瑪麗愛彼此/相愛了。
以下是針對這兩組英語句和兩組漢語句的主要發(fā)現(xiàn):
僅從句子結構上分析的話,這些句子都具有兩個論元,“Tom/湯姆”和“Mary/瑪麗”,但是a、b兩類句子中兩個論元所處的位置有所差異,a類句子中,“Tom/湯姆”和“Mary/瑪麗”分別作為施事的主語和受事的賓語存在,而在b類中二者都出現(xiàn)在了主語的位置上,成為聯(lián)合的主語。
(1a)中的“kiss”所隱含的意思是“Tom”和“Mary”互相親了,雖然從句子表面來看只是“Tom”親了“Mary”,但是“kiss”的這個動作涉及的行為雙方實際上都做了這個動作。而(2a)中“l(fā)ove”僅能推導出“Tom”愛“Mary”,而不能說“Mary”也愛“Tom”,那么“l(fā)ove”所表達出的關系就不是對等的了。能表達出對稱關系的“kiss”被認定為是相互動詞,“l(fā)ove”與之相比是普通動詞。
但再比較(1b)和(2b)又發(fā)現(xiàn)這兩個句子都具有了相互意義。這是因為,(1b)和(2b)后分別添加了“each other”這個相互代詞。(1b)中的相互代詞是可以省去的,根據(jù)(1a)我們已知“kiss”這個動詞具有相互性特征,而本身“kiss”有不及物的用法。此處添加它只為了與(2b)保持一致。(2b)如果只把兩個論元放到一起是無法實現(xiàn)相互意義的,但是加上相互代詞“each other”則能顯示出二者彼此相愛的關系。
最后,對這幾組英漢語句子進行對比不難發(fā)現(xiàn),英語詞匯與漢語詞匯并非是一一對應的,關于同一個英語詞可能對應了多個漢語詞,比如,對“kiss”的翻譯,既可以是“親”也可以是“親嘴”。而且英語中具備相互意義可以脫離“each other”單獨使用的“kiss”翻譯成“親”時,若后面不加上“彼此”則顯得很怪異,若是譯成“親嘴”則不必加上“彼此”;英語中無相互意義的“l(fā)ove”在添加了“each other”后具有了相互意義,而這種相互意義在漢語里完全可以由另一個完整的詞“相愛”代替。
針對以上的分析結果,本文將從句子的整體語義表達和句子的具體成分出發(fā)進行總結分析。
就整體語義而言,不論是在英語中還是在漢語中,相互動詞由其自身性質決定,必然要具備表達相互行為的功能,所以表達相互意義是兩者最突出的共性。從前一部分的分析可以總結出兩種英漢語共有的實現(xiàn)相互意義的方法,一是通過固有的帶有明顯相互意義的相互動詞,二是在有潛在相互意義的動詞后添加類似“each other/相互”的詞來實現(xiàn)相互意義的表達。就相互動詞而言,其特征就在于自身攜帶的相互意義,所以此處不再細說。而關于相互代詞等的使用,仇偉(2004)在他的一篇文章就總結了英語中強調相互性的三個途徑:即利用相互代詞“each other/one another”、“among/amongst”+反身代詞和副詞“together”。陶紅印(1987)也提到在漢語中有兩類副詞,一是相互副詞,如“互相、相互、互、相”等,另一種是“共同副詞”,如“一起 、一塊兒、一道”等,能協(xié)助表達交互、相加關系。所以,英漢語中都存在這種現(xiàn)象。不過相比較而言,英語中可用的詞比較少且固定,而漢語中表達同一意思的變異有很多。另外,我認為這類被添加的詞還可以細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用在原動詞本身就是相互動詞的句子中以此強化相互意義。下面以“each other”/“互相”來舉例說明:
(6a)They hugged each other.
(6b)他們互相擁抱了一下。
在以上兩個句子中,“each other”/“互相”起的作用基本相同,就是用來強調動作是發(fā)生在“他們”之間。不過雖然英漢語中都有這種現(xiàn)象,但是在英語中可以添加“each other”的情況并不總是能帶到漢語中的。
(7a)They married each other.
(7b)他們相互結婚了。
此處,(7a)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句子,而(7b)盡管語法上沒有問題但是在實際運用中卻極少有人這么說,中國人的語言習慣更傾向于在此處省去“相互”。這種類似的情況還有,人們可以說“They fight with each other”,但是如果翻譯成“他們相互打架”就十分可笑了。所以,盡管英漢語都有添加其他詞來強化相互意義的情況,但在具體使用時還是會有一定差異的,需要特別注意。
另一種情況則是添加到含有前文中提到的有潛力可以成為相互動詞的句子中。此處我所提到的有潛力的動詞是指像“l(fā)ove”這種在其他詞的幫助下有可能表達相互意義的詞。與“l(fā)ove”一樣,“hate”也具有這種潛力。在英漢語中“hate”和“憎恨”本身都不含有相互意義,并不是A恨B就能直接推導出B也恨A,但是B恨A的可能性也是同樣存在的,這時如果在“hate”/“憎恨”后加上“each other”/“相互”,那么A和B直接就構成了彼此憎恨的關系,這里“hate”/“憎恨”就是我所指的有潛力的詞,這些詞在英漢語中都有存在。與之相對應的無潛力的動詞有很多比如:eat/吃,write/寫,open/打開等等。
前半部分主要是在實現(xiàn)相互意義的方法層面上進行了分析總結,后半部分則將著重關注句子中的一些重要細節(jié)。
“kiss”作為相互動詞完全符合前文中提到的英語中相互動詞需滿足的條件,可及物也可不及物,而作為不及物動詞時其主語也是復合的“Tom”和“Mary”,然而,根據(jù)語義可以判斷為漢語中相互動詞的“相愛”若是代入a類情況,湯姆相愛瑪麗,則是解釋不通的,也就是說“相愛”并不能完全符合英語中關于相互動詞的要求,那么“相愛”就不是相互動詞嗎?當然是相互動詞。所以關于相互動詞的認定上,英語和漢語雖然都承認了意義的相互性和對稱性,但在具體用法上,二者卻是有差異的。對英語中的相互動詞來說,在結構上還需滿足前面所提到的作為及物性動詞和作為不及物動詞但帶有復數(shù)主語的兩個框架:
框架一:[N1 vt N2]
框架二:[N1 and N2 vi]
另一方面,張誼生(1997)根據(jù)相互動詞的語義和句法特征確定了漢語中的兩個鑒別框架:
框架一:N1跟N2(O);
框架二:SNs(O)。
對漢語相互動詞的鑒定來說,既可以進入框架一又可以進入框架二的動詞才是嚴格意義上的相互動詞。關于這兩個框架的細節(jié)此處不作詳細說明,它主要是用兩種結構來測試,一種框架下主語被分成了兩個部分,另一框架下,分開的主語被合成為一個整體。以“相愛”為例,代入兩個框架的結果分別是:
(8a)湯姆和瑪麗相愛了。
(8b)他倆相愛了。
這兩個句子都是說得通的,再加上其本身自帶的相互意義,于是“相愛”在漢語中就被認定為是相互動詞了。所以,就認定相互動詞的句法結構上的框架來說,英漢語是不同的。這種不同造成的結果之一就是英漢語相互動詞的不完全對應,比如英語中的“compete”是個不及物動詞,它沒有及物動詞的用法,所以不被認定為相互動詞,但當其翻譯成漢語的時候,“競爭”、“競賽”和“對抗”都能代入到鑒定漢語相互動詞的兩個框架中,所以是相互動詞。另一例是動詞“play”。它雖然有及物和不及物形式,但是用作及物動詞時其賓語往往是某項運動或游戲而不是和主語處于同一地位的人,而漢語中“玩”和“玩?!倍际窍嗷釉~。而之前提到的“相愛”這個相互動詞在英文中也找不到完全對應的相互動詞來代替,這種情況比較少,但是還是存在的,因為英漢語本身就是兩種語言,每種語言各自儲存的詞匯自然不可能是完全一樣的。當然大多數(shù)英漢語還是能找到彼此對應的相互動詞的,比如:marry/結婚、divorce/離婚、embrace/擁抱等等。
關于英漢語的鑒定框架還有一點值得留意的是二者對論元數(shù)目的要求。在前一部分的分析中曾經指出,用來討論的句子都涉及到湯姆和瑪麗這兩個論元,再結合上面分析不難看出,兩個論元的情況分別適用于這兩種框架,也就是說英漢語中的相互動詞都可以是二元謂詞或者稱作二價動詞,那么它們是否只能是二元的呢?根據(jù)英語相互動詞框架的要求來看,用作及物動詞時,其論元結構要求兩個論元分別擔當主語/施事和賓語/受事,句法意義已經完整,不再有其他論元的加入,而用作不及物動詞時,兩個論元都放在了主語的位置上,因為是不及物動詞,所以顯然缺少賓語補足語,依舊只能是二元的。而漢語中的相互動詞除了例子中二元動詞的用法,還有其他可能性。
(9a)他和她正在商量這件事。
(9b)他們正在商量這件事。
在上述例子中,“商量”這個詞的論元結構則可以是三元的,這一點在(9a)中尤為明顯,其論元結構可以表示為:商量(他,她,這件事),而這一結構與漢語中的鑒定框架并不沖突,因為其實際上并沒有對主語之后的成分是否可以帶賓語進行規(guī)定,這一點與前者不同。所以從相互動詞的這一性質考慮的話,英語中的相互動詞必須是二元謂詞(二價動詞),而在漢語中,它可以是二元的,也可以是三元的。
本文首先結合具體實例,對含有相互意義的兩組英語句子和其對應的漢語句子進行了分析,在以上發(fā)現(xiàn)的基礎上,作者從整體上總結了英漢語中語義層面相互意義的表達方法,即依靠相互動詞或是借助“each other/相互”等詞來填充語義。然后又從句子的具體成分出發(fā),分析了兩種鑒定框架的不同以及由此帶來的相互動詞在詞本身和詞的特征上的不完全對應性。
關于二者在判定框架上的不同,作者認為這可能與英語句子重形式而漢語句子更重語義有關,所以英語相互動詞在動詞的詞性和可以代入的句型上有明顯要求,相比之下,漢語中的相互動詞只要求鑒定動詞是否能用在主語為分開的兩個部分還是兩部分合成為一個整體的情況下,對句型沒有要求,主要是從語義的角度進行判斷的。
盡管本文僅對英漢語中相互動詞和相互意義進行了初步比較且并沒有總結出諸多異同,但是作者認為比較的結果仍有一定的意義。一方面,它可以加深對英漢語中相互動詞的理解,由于判定框架的不同,英漢語中的相互動詞并不是完全對應的,也就是說有些詞即使具備了相互意義,并不一定會被兩種語言都認可為相互動詞。另一方面,注意到相互意義表達時英漢語中存在的不對應的情況有助于在英漢互譯中更加地道地使用語言,不必一遇到“each other”就翻譯成“相互”,從而造出“他們相互結婚了”這樣不被漢語所接受的句子。事實上,本文主要是借助例句的分析,初步觀察英漢語中相互動詞存在的主要異同,所以比較并不夠全面,很多細節(jié)也沒有涉及,比如用來補充相互意義的詞在句中位置的差異就沒有分析。另外,類似于“相愛”這種在英文中沒有對應的表達相互意義的詞還有哪些,同“結婚”一樣不適宜在中文翻譯中添加“相互”等詞的相互動詞之間是否有某種關系等等問題都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仇偉(2004).試論英語中的相互動詞[J].外國語言文學(2)。
陶紅印(1987).相互動詞及相互動詞句[A].句型與動詞[C].北京:語文出版社。
張誼生(1997).交互動詞的配價研究[J].語言研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