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華,趙 青
(楚雄師范學院,云南 楚雄675000)
從國家教育部發(fā)布《關于在高等學校開設“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程的通知》起,《文獻信息檢索與利用》課程在大學已經有20 多年的教學歷史,其教學形式從以紙質文獻為主向以文獻信息為主的多媒體形式過渡,課程管理也從選修課發(fā)展到必修課。雖然大學《文獻信息檢索與利用》課程在完善學生的知識與智能結構,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方面起到了其他課程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尤其是由于地方本科院校研究生專業(yè)起步慢,博士研究生專業(yè)難以開辦,教學方式方法單一呆板等原因,學?!段墨I檢索與利用》課程的特殊功能與作用并未完全發(fā)揮出來,主要表現(xiàn)為:學生對《文獻信息檢索與利用》課程不夠重視,認為學不學沒多大關系,上課熱情不高;教師則往往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法,照本宣科,沒有學校元素,不能解決學生的實際需求,毫無吸引力,教學效果不佳;學習方式恪守學生選課的原則,重視與干預不足。其實隨著信息社會發(fā)展的不斷完善,文獻信息檢索與利用技能越來越成為現(xiàn)代知識分子抓取知識的一種必備能力,《文獻信息檢索與利用》課程也必將成為大學生適應學習和未來社會生活的必修技能。相信隨著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型辦學的轉型,該門課程的地位也將會發(fā)生一些變化,為了適應辦學轉型對該門課程提出的要求,我們以楚雄師范學院為例,對本科院校在校學生《文獻信息檢索與利用》課程的認識和現(xiàn)狀進行了調查,分析了目前學生對《文獻信息檢索與利用》課程存在的誤區(qū),提出了一些關于該門課程建設的對策及建議。
根據以往經驗,結合楚雄師范學院實際,本次問卷調查表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調查學生的基本情況;第二部分是對《文獻信息檢索與利用》課程的了解與需求狀況(表一)。
表一 文獻檢索課調查問卷表
本次調查共發(fā)放調查問卷260 份,調查對象為本校學生,包括一年級至四年級,涵蓋學校13個二級學院,歷時8 個星期。收集問卷257 份,其中有效問卷249 份,有效率為96%。
通過對有效問卷的統(tǒng)計,在此次被調查者中,少數民族占到被調查者的27.6%,包括了彝、白、苗、傈僳等眾多少數民族,表明被調查對象中,少數民族還是占有一定比例。其調查結果如下:
表二 文獻檢索課調查統(tǒng)計表
調查結果顯示,84%的學生在查找資料上遇到過困難,其中大一為84%,大二為83.3%,大三為86%,大四為82%,均處于較高位置。而對遇到的困難如何解決,23.7%的人選擇到圖書館請求幫助,25.7%的人選擇跳過,23.3%的人選擇自己想辦法解決,27.7%的人選擇找其他人幫忙,由此表明,學生文獻信息檢索與利用技能不高,圖書館的服務水平還有待提高,服務內容的宣傳力度還不夠,許多同學并沒有意識到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向圖書館求助。
關于對《文獻信息檢索與利用》課程的了解,29.7%的人聽過,65.5%的人沒聽過,由此可以看出,學生對于此課程可以說基本是陌生的,而聽說過此課程的同學亦不清楚課程內容和教學目的。
關于學生對自身的信息查找能力,91.9%的學生選擇有必要提高,說明學生對于信息查找存在很多問題,并且大多數時候無法解決。
對于學校開設《文獻信息檢索與利用》課程,57.4%的同學選擇會選修,41.7%的同學選擇不會選修,而會選修此課程的,超過70%的同學表示是為了提高自己的信息查找能力,選擇不會選修的,約40%是因為不了解、對課程內容不感興趣。因為學分而選修的僅僅占10%左右,說明學生還是比較注重實際能力的提高。對于學分,62.2%的同學認為應該設為2 分,13.7%的同學認為應該設為1 分,24.1%的同學選擇了無所謂。
對于《文獻信息檢索與利用》課程的教學開展方式,32.1%的同學選擇了機房授課,18.5%的同學選擇了網絡授課,37.8%的同學選擇兩種都有,說明學生們希望教學方式能多樣化,教學內容亦豐富多彩,而不是傳統(tǒng)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形式。
對于《文獻信息檢索與利用》課程的考核方式,18.1%的同學選擇開卷筆試,11.2%的同學選擇以書面作業(yè)的形式考查,有46.6%的同學選擇上機操作考查,24.1%的同學選擇無論采用何種考核方式都可以。說明大多數學生認為此課程應該重點考查實際操作能力,而非理論性的東西。
最后,我們調查了學生使用圖書館數據庫的情況,四年級的學生中,49%的同學用過數據庫,46%的同學沒用過,還有5%的同學沒聽過,不知道是什么;三年級的學生中,43%的同學用過數據庫,50%的同學沒用過,還有7%的同學沒聽過,不知道是什么;而二年級的學生中,42%的同學用過數據庫,46%的同學沒用過,還有12%的同學沒聽過,不知道是什么;一年級的學生中,8%的同學用過數據庫,68%的同學沒用過,還有24%的同學沒聽過,不知道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對數據庫的認識和使用也在提高,但總體來說還是處于一個較低的一種狀況,大多數學生對圖書館的服務并不了解,對圖書館服務的認識還停留在借還圖書的層面上。
從以上調查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一方面90%以上的學生都認為應該提高自己的信息查找能力,而另一方面41.7%的同學選擇不會選修此課程,主要是因為學生不了解課程的內容或對課程的教學不感興趣。因此,對于《文獻信息檢索與利用》課程的宣傳還需加強,要讓學生認識到知識經濟對文獻信息檢索與利用提出的新挑戰(zhàn),讓學生樹立起適應信息社會的緊迫感,從而加深對該門課程對自身成長的認識。尤其應該具體宣傳課程的內容以及教學方式,吸引學生對此門課程的關注與興趣。
課程體系的建設要在遵循基本知識結構的基礎上,重點強調校本應用功能。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因此,在教學內容上,要針對不同專業(yè)制訂教學計劃,本著少而精的原則,選擇針對性、實用性強的幾種國內外著名的檢索工具書、參考工具書和檢索系統(tǒng)予以重點講解、實習,盡可能結合學生所學學科專業(yè)多舉具體課題實例或畢業(yè)設計進行講解。此外,還應適當增加面向社會多樣化需求的內容,如技術開發(fā)、組織管理、經濟貿易、文化教育、政策法規(guī)、國際事務等信息的檢索技術和方法,并聯(lián)系本地經濟建設的檢索實例進行實習,使學生掌握多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在教材的選用上,應采取以統(tǒng)編精品教材為主,自編教材為輔,兩者相結合的方法。其中統(tǒng)編教材用于講授圖書情報基礎知識、檢索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自編教材則用于講授需要實時更新的計算機檢索和與專業(yè)結合較強的實踐教學部分,力求做到教學內容始終與國內外的信息源及信息環(huán)境同步,始終與學校的現(xiàn)有資源建設同步,把最新的檢索系統(tǒng)和檢索技術納入課程內容。此外,還應結合所教學生專業(yè)特點,相應增加更多的相關專業(yè)數據庫檢索與網絡資源檢索的方法,運用實例分析進行實踐教學,有針對性地重點講授與學生專業(yè)密切相關的信息源(數據庫)及其檢索技法。
教師是開好課程的關鍵因素,就目前的大多數地方本科院校來看, 《文獻信息檢索與利用》課程的教學主要由圖書館和信息學院來承擔,教師從數量到質量都亟待加強。具體可采取如下措施:(1)培養(yǎng)與引進相結合,要引進數據庫專業(yè)講師,保持數量與質量的雙提高,加強教師的教學水平培訓及學術培訓力度,以信息技術為導向,更新檢索課教師的知識結構;(2)合理配置教師資源,使專職與兼職、教學與輔導、圖情專業(yè)與其他專業(yè)相結合、互為補充;(3)科學分配教學任務,可將教學內容分成檢索理論部分、檢索工具部分、數據庫部分、上機操作部分等,分別由不同的老師講解,這樣就可以揚長避短,實現(xiàn)更好的教學效果;(4)將任課教師與實際工作結合起來,利用已有實力和資源提升教師隊伍素質;(5)設立文獻信息檢索課教研室,加強管理與研討,以保證檢索課不流于形式,切實提高學生實際能力。
不同年級的大學生信息需求內容和信息需求層次不同,《文獻信息檢索與利用》課理應按照不同的需求層次,循序漸進地設計多階段、分層次、立體式的教學體系,即分階段全程教學模式。例如面向一年級學生開設以信息利用入門為主題的“圖書館利用”講座;為二、三年級學生開設以信息獲取為主題的“文獻信息檢索”專題、以情報制勝為主題的“競爭情報”專題;為四年級學生開設以論文寫作為主題的“科技文獻檢索與學術論文寫作”專題。另外可針對二至四年級開設“中小學圖書檔案管理”課程,在教學過程中,以中小學圖書館、檔案建設為研究對象,以方法學習為主,通過課堂講授和實踐操作等方式使學生具有一定理論基礎和較強的實踐能力,使他們在接受該門課的教育和培訓之后,在未來能夠承擔起建設和管理中小學圖書館、檔案的任務,進而為本科畢業(yè)生增加專業(yè)技能,拓寬就業(yè)渠道,成為“一專多能”的應用型人才。
通過組織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1)運用體驗式學習理念或采用建構主義理論從事文獻信息檢索課教學,如案例教學、問題教學、興趣教學、課題教學等。
(2)組織學生到圖書館進行實踐活動,根據學生興趣參與圖書館日常工作,強化課程的實踐環(huán)節(jié)。
(3)組織學生舉行全校性的文獻信息檢索大賽?;蛘咦寣W生分小組進行課題檢索,并在課堂上進行講解,交流總結檢索心得。
(4)邀請數據庫商家專業(yè)講師到學校講學,校企合作,共同推進《文獻信息檢索與利用》課程的建設。
從整體情況來看,《文獻信息檢索與利用》課程開設還存在著很多問題,隨著應用型辦學轉型的不斷推進,《文獻信息檢索與利用》課程存在的問題將會得到逐步解決,《文獻信息檢索與利用》課程也將在順應時代潮流中得到完善和發(fā)展。
[1]張懷濤,慎明旭,岳修志,劉巧英. 文獻檢索課的發(fā)展歷程與發(fā)展對策[J]. 大學圖書館學報,2011 (3).
[2]楊玫. 文獻檢索課教學新模式初探[J]. 圖書館論壇,2004 (3).
[3] 吳海媛,趙海霞,楊麗杰. 高校文獻檢索課現(xiàn)狀調查[J]. 圖書館學研究,2012(12).
[4]莫振軒. 文獻檢索課“體驗式學習”實踐探索[J]. 圖書館論壇,2010 (2).
[5]熊偉華. 高校文獻檢索課教學的四個結合[J]. 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12 (4).
[6]龍雪梅. 基于混合式學習的高校文檢課教學實踐探索[J]. 現(xiàn)代情報,2013 (3).
[7]朱偉麗. 基于翻轉課堂的文檢課教學設計[J]. 圖書館雜志,201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