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聚成
出身貧寒,依靠文韜武略,協(xié)助帝王成就雄霸偉業(yè),幾人能做到?功成名就,攜嬌妻美眷退隱江湖,泛舟五湖任逍遙,幾人能成行?商以致富,千萬黃金于一身,千金散盡還復來,幾人能實現?
這一切,范蠡做到了。他以自己的智慧行事,終成陶朱之富,被人們尊為一代“商圣”!
范蠡(前536-前448),別稱陶朱公,字少伯,宛地三戶邑(今河南南陽淅川、內鄉(xiāng)一帶)。春秋末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和商人,是中國儒商鼻祖,被漢族民間信奉為財神。
出身貧寒的范蠡,自幼就有“南陽娃兒”特有的勤奮刻苦精神,終于學得滿腹經綸,文韜武略。但是,當時的楚國政治紊亂,權貴傾軋,范蠡縱然有圣人之資,卻無用武之地。在越王勾踐窮途末路之際,范蠡與楚宛令文種一起投奔越國,輔佐勾踐圖謀越國復興。被拜為上大夫后,范蠡陪同勾踐夫婦在吳國為奴三年,日夜守護在越王身邊。
三年后歸國,范蠡與文種擬定興越滅吳的大規(guī)劃,是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大計的策劃者和組織者。他上書勾踐勸農桑,務積谷,不亂民功,不逆天時,先打好經濟基礎;施行親民政策,施民所善,去民所惡,穩(wěn)定了民心和社會秩序;重視軍隊訓練,增加戰(zhàn)斗力,組織敢死隊,以最高金額獎勵,提高了戰(zhàn)士士氣;向吳王夫差進獻美女西施,討夫差的歡心,消磨夫差的意志。一系列計謀順利實施,既顯示了范蠡的雄才大略,也使越國的綜合國力迅速提升。公元前473年,越國興兵伐吳,吳軍全線崩潰。在吳王夫差求和之際,范蠡陳述利弊,消除了勾踐動搖的心態(tài)。夫差自殺,越國強盛,范蠡也被尊為上將軍。
在越國舉國慶功之時,范蠡急流勇退,據說帶著美麗的西施,隱姓埋名,泛舟五湖。幾經輾轉,范蠡來到齊國,更名為鴟夷子皮,帶領家人和門徒在海邊結廬而居,墾荒耕作,兼營副業(yè)并經商,短短幾年,就積累了數千萬家產。范蠡的賢明能干被齊人賞識,齊王請他到國都臨淄,并拜他為主持政務的宰相。期間,范蠡經歷了赴燕求和、齊宮驚變等大事件。通過與孔子高足子貢、大商人白圭、猗頓等密切合作,共同致富,又以資財造福當地的窮苦百姓,被世人尊稱為“素封之王”。三年以后,聲名日隆的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齊王歸還相印,散盡家財給知交和老鄉(xiāng),悄然離去。
一身布衣的范蠡第三次遷徙至陶。陶居于“天下之中”,交通便利,是一個非常適宜經商之地。范蠡重新開始經商創(chuàng)業(yè),先為陶缸,再養(yǎng)馬隊,又做糧食、陶布等買賣。范蠡以其獨到之才,提出經商新法,重新奠定了市場秩序,幾年后,他又成為天下巨富,遂自號陶朱公,當地民眾皆尊之為財神。到了晚年,范蠡精力衰竭,就把產業(yè)委托給了子孫,變成了家族式的企業(yè),子孫們繼承他的產業(yè),繼續(xù)滾雪球式地發(fā)展,又一次成為首富家庭。
《史記》記載:在陶地,他還生了個小兒子。他有三個兒子,可是二兒子在楚國殺人被囚,他想小兒子帶錢去救,不想大兒子執(zhí)意要去。可是大兒子自作聰明,以為人情在而可以少花費錢財打理,反而將事情鬧砸了,二兒子死了。發(fā)生這件事后,“其母及邑人盡哀之,唯朱公獨笑。”因為他知道貧苦出身的大兒子一定辦不成功,而“富二代”的小兒子不知守財而將事情辦成功。
作為早期的大商人,范蠡本身就是一位杰出的經濟學家,他建立了自己的經濟理論體系,成為影響后世的經濟思想。范螽的著作《商經》分為《三略》、《三謀》,講述了他自己經商之道的精髓。他寫作的《計然篇》,是一本非常實用的經管書,教天下人學做生意,到今天仍然是經管者們必讀之書,許多商人奉他為開山鼻祖,在自己家里掛一幅范蠡的畫像,時常焚香祝禱。
范蠡最主要的商業(yè)主張是“人取我予”,即滿足人們生活與生產的需求,這種需求不僅是多方面、多層次的,而且與時令、季節(jié)的關系也很密切。他認為,若能把握時機,提供市場最需要的東西,經營就會立于不敗之地。范蠡認為,越國善蠶桑,齊國善耕鋤,秦國善冶煉,趙國善土木,各國有各國的長處,經商就是促成各國的交流,使貨物得到最大利用。據記載,范蠡經過調查,發(fā)現吳越一帶需要大量戰(zhàn)馬,同時北方馬匹便宜又驃悍。他用免費送貨的方法,將北方的馬匹安全運到吳越,大獲其利。
范蠡運用農業(yè)豐歉循環(huán)論,調節(jié)物資,主張進行“待乏貿易”,以物資的稀缺性取勝。具體說,就是“夏則資皮,冬則資緆,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彼^待乏原則就是讓貨等人,不要讓人等貨,要準備別人所沒有的或想不到的,這樣才能在市場上占據制高點,占據優(yōu)勢。他在經濟上主張“知斗則修備,時用則知物”,“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時不至不可強生,事不究不可強成”,“得時不成,反受其殃”等觀點,強調人們不僅要尊重客觀規(guī)律,而且要運用和把握客觀規(guī)律,透過經濟現象的變化看本質。相傳,范蠡有一次到盧氏經商,了解到當地盛產核桃、木耳、山珍野味、肉類皮毛、糧食藥材等土特產品,但是農民缺少食鹽、葛麻布衣、日用雜品等,于是,范蠡就在當地開了個雜貨鋪,做起了收購山貨的生意,并從山東等地組織收購貨物,往返之間便賺取了高額利潤。
范蠡經商,不僅善于抓住時機,并且不追求暴利。《史記》記載,范蠡“侯時轉物,逐十一之利?!边@是非常人性化的主張,遵循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經商求“誠信”、“求義”的原則,薄利多銷,不求暴利,細水長流,日積月累,必成大富。范蠡提出了一套“積著之理”,就是貯存貨物的原則。他說:“積著之理,務完物,無息幣,以物相貿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無敢居貴?!奔纫匾曍浳镔|量,資金也保持要流通,不圖僥幸獲利。這是范蠡成功的秘訣之一。
在經商中范蠡發(fā)現,人們在市場買賣東西都是用眼睛估堆,很難做到公平交易,便想創(chuàng)造一種測定貨物重量的工具。范蠡經過一番苦思冥想,終于造出了十六兩的老秤,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再加福、祿、壽三星,十六兩為一斤。范蠡以此告誡同行:作為商人,必須光明正大,不能賺黑心錢。他說:經商者若欺人一兩,則失去福氣;欺人二兩,則后人永不得“俸祿”;欺人三兩,則折損“陽壽”!就這樣,秤一代代流傳下來,一直沿襲了兩千多年。
范蠡經商計劃性很強,目的明確,他會精心選擇地點,充分發(fā)揮自然環(huán)境的優(yōu)勢,以求最好的經濟效益。他離開越國后,來到齊,良好的從事生產的條件,為范蠡致富奠定了基礎。在齊地,他從事農業(yè)和海上經營,到陶后,除了經營農產品還開展多種經營。他曾向魯國的猗頓傳授致富經驗:子欲速富,應當飼養(yǎng)五種牲畜。范蠡還是水產漁業(yè)的祖師爺, 公元前473年后,范蠡在蠡墅隱居時,寫出了世界上第一部養(yǎng)魚專著《養(yǎng)魚經》, 距今有2400多年的歷史,這是世界公認的。
作為杰出的經濟學家,范蠡提出了“農末俱利”的思想。他認為,國家要做到三八價格,農末俱利。范蠡認為,谷賤傷民,谷貴傷末,“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末病則財不出,農病則草不辟矣。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十,則農末俱利”。商人的利益受到損害,就不會經營糧食商品;農民的利益受到損害,就不會去發(fā)展農業(yè)生產。商人與農民同時受害,就會影響國家的財政收入。最好的辦法,就是由政府把糧食價格控制在八十和三十之間,這樣農民和商人就可以同時獲利。為了把物價控制在一定范圍內,范蠡主張用“平糶”的辦法,在豐收之年,國家把糧收購儲藏起來,在歉收年缺糧時,國家再把糧食平價糶出,這樣就能起到平定糧食和其他物價的作用,這就叫做“平糶齊物”。范蠡這些治國理財的思想,到現在仍然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自古煙波興風浪,一身布衣白手起,這就是商圣范蠡,他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每到一處都能成名于天下。這位智者,在名利面前,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進退自如,以保全自身為根本,功名富貴的舍得就在多次的聚聚散散中讓后人尊重。作為商圣,范蠡主張商品流通、平抑物價、先富帶后富的經濟思想,具有劃時代的開創(chuàng)性意義。
責任編輯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