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師范大學旅游學院 黃 劍
閩臺合作項目背景下大陸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對策之淺析
福建師范大學旅游學院 黃 劍
理想信念教育是中國教育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在大陸大學校園里理想信念教育推行得扎扎實實。隨著福建省閩臺合作項目工程的推進,赴臺學習交流的大陸學生逐年增多,在不同的政治、文化環(huán)境下,我們傳統(tǒng)的理想信念教育受到越來越嚴峻的挑戰(zhàn)。如何完善閩臺合作項目學生和老師的理想信念教育,是當前我們開展對臺交流與合作需要深入考慮的一個問題。
閩臺合作 理想信念 環(huán)境 對策
理想信念顧名思義就是一個人對未來的追求和向往,堅定不移的認識和意志。對當代大學生而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背景下,理想信念還包含更深層的含義,即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理想和堅定信念。中國共產(chǎn)黨歷來重視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教育,“四有”青年中第一就是“有理想”。
《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提出要以理想信念為核心,深入進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
黨的十八大之后,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多次談到堅定理想信念??倳浿赋隼硐牒托拍钍窍噍o相成的統(tǒng)一體,理想是人們追求的目標,信念是人們朝著這個目標前進的意志和定力。理想崇高,才能堅定信念;信念堅定,才能堅守理想。
閩臺合作項目是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共福建省委八屆三次全會提出的建設“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區(qū)”的工作部署,加強兩岸教育交流與合作,發(fā)揮教育在對臺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背景下提出來的。旨在發(fā)揮教育在兩岸人民交流中的橋梁和紐帶作用,進一步強化教育服務祖國統(tǒng)一大局,服務海峽西岸經(jīng)濟區(qū)建設的功能,以開展閩臺之間的校際交流、人員交流、項目合作和文化交融等內容和形式,增進大陸與臺灣教育界的相互了解,加強合作,共創(chuàng)雙贏,增進臺灣青少年對祖國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開創(chuàng)閩臺教育交流與合作的新局面。
理想信念教育是教育過程中必須堅守的,把理想信念和閩臺合作項目這兩個概念放在一起,是因為既然教育要為祖國統(tǒng)一大局服務,閩臺合作項目的大陸學生和老師肩上擔負的重任必定和以往不同。就實際情況來看,目前閩臺項目工程更多的是大陸學生赴臺進行短期(一學期或者一學年)學習。不一樣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環(huán)境勢必給參與閩臺合作項目的學生理想信念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
1.不一樣的政治環(huán)境
臺灣雖然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臺灣目前實行資本主義制度,長期在社會主義土壤中成長起來的大陸青年一代,求學臺灣期間必然會受到不同制度帶來的觀念上的沖擊。傳統(tǒng)政治學對政黨體制模式最常用的分類方式是根據(jù)政黨的數(shù)量分為一黨制、兩黨制和多黨制。自國民黨退守臺灣以來,臺灣的選舉制度大概經(jīng)歷了國民黨一黨獨裁;1986年民進黨成立,由國民黨一黨獨大轉為兩黨體制;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具有兩黨半的特色,第三黨早先是新黨,后來是親民黨;2008年因為臺灣地區(qū)立法委采用單一選區(qū)兩票制,又逐漸回到兩黨制。
中國臺灣的政黨制度最直接的體現(xiàn)就是選舉,臺灣的選舉大致包括“總統(tǒng)”選舉、“國會”選舉和“地方公職人員”選舉。每到選舉前夕,臺灣各大新聞電視臺、街頭巷尾成為“政客們”爭奪的戰(zhàn)場。以2014年臺北市市長選舉為例,臺灣的“民視新聞”“東森新聞”“三立新聞”“TVBS新聞”節(jié)目中,各黨派人士互相爭論,希望把輿論轉向對自己有利的一面。兩大市長候選人輪番到街頭演說、拉票。演說的主題無非是鼓吹“民主”“自由”“為民做主”;互相抹黑,拉低對方的支持率。這種“熱鬧紛繁”的選舉方式與中國共產(chǎn)黨實行的民主集中制是完全不一樣的。
2.不一樣的教育環(huán)境
從培養(yǎng)人的角度來講,教師是人類最偉大的工程師,但是教師也有自己的信仰。臺灣也不例外,臺灣現(xiàn)在的大部分教師年齡為四五十歲左右或者更年輕,他們基本在臺灣出生并成長,接受的也是臺灣兩黨統(tǒng)治下的教育,在臺灣的媒體環(huán)境下,大陸的相關資訊總是局限于經(jīng)濟繁榮、社會亂象、打壓人權等層面,他們對大陸的認識存在很大局限和偏差。
例如,有的年輕老師從出生到任職從未到過大陸,在課堂上說出一些大陸學生很難理解的話語,如“現(xiàn)在我們都是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你們大陸有嗎?”“臺灣哪里哪里好,大陸哪里哪里不好……”
閩臺合作項目學生在臺學習接觸最多的就是任課老師和臺灣的同學,老師尚且如此,更毋論臺灣的青年學生。隨著近年來兩岸交流的不斷深入,這樣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緩解,但是對大陸存在誤解的老師和學生仍占多數(shù)。在這樣的教育環(huán)境下,一學期或者一學年的耳濡目染,對大陸學生原有的理想信念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
3.不一樣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
新媒體時代下,網(wǎng)絡占據(jù)人們生活的大部分時間,網(wǎng)絡成為傳播信息的一個最主要媒介。尤其是社交網(wǎng)絡平臺,到了臺灣,大陸學生可以隨意登錄Facebook、Ins、Twitter等西方主流社交網(wǎng)媒介。由于各種原因,F(xiàn)acebook平臺在大陸還無法正常登陸,這些網(wǎng)絡平臺信息紛繁復雜,人員魚龍混雜,充斥著各種敵對分裂勢力言論。別有用心的一些勢力還創(chuàng)建了針對大陸、針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討論小組”,散播一些負面消息,歪曲歷史事實,蠱惑人心。
大陸青年學生對于新鮮的網(wǎng)絡平臺充滿好奇,他們到臺灣以后使用最多的網(wǎng)絡平臺除了微信,就是Facebook,其次才是在大陸使用的新浪微博。但是因為絕大部分學生都是初識這樣的網(wǎng)絡平臺,對平臺上的人員背景、“討論小組”背景無從判斷,通過簡單的“點贊”方式相互關注,每天刷新的是他們傳播的各種有意無意的信息。
總之,在臺灣和大陸完全不同的大環(huán)境下,大陸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充滿很大挑戰(zhàn)。
從目前情況看,赴臺交流的大學生理想信念主流是積極、健康的。他們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方針政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理想有較高的認可度。但是因為特殊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大陸各高校仍然需要在閩臺合作項目赴臺前的教育基礎上,探索更多渠道,更加全面的理想信念教育方式。
1.結合福建省情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閩臺合作項目背景下,愛國主義教育的范圍應該更加廣泛。
其一,幾千年來,我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是推動歷史前進的一種巨大力量。對青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我國教育必須承擔的義務。教育工作者經(jīng)過長期的努力,愛國主義教育已經(jīng)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很大的空間。青年學生在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模式下,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黨的基本知識純粹為了應試,缺乏深入了解,赴臺前例行公事的行前教育實際上也收效甚微。所以,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考核方式有待改善。實際上,愛國主義教育不僅局限于課堂,在我國,各中小學在特定的節(jié)日都會組織學生到各個紅色旅游景點緬懷先烈,大學的理想信念教育也經(jīng)常走出課堂。福建省因為和臺灣特殊的地緣、血緣關系,在理想信念的實地教育方面存在天然優(yōu)勢,在閩臺合作項目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可以試著加入更多福建的歷史和現(xiàn)實材料,幫助學生了解“自己”。
其二,臺灣是中國領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是所有大陸學生都知道的事實,因為這是歷史的事實。但是大陸學生對臺灣的現(xiàn)實卻不了解,尤其是對臺灣的政治環(huán)境,只知道臺灣存在幾個黨派,不知道臺灣選舉背后的黑暗。這也是當前大陸學生對臺灣地區(qū)的選舉文化好奇的主要原因。針對閩臺合作項目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已有的簡單介紹的基礎上應當輔以更多的現(xiàn)實材料、圖文材料進行全方面解讀,從而消除學生的疑惑。
2.進一步拓寬兩岸青年教師的交流
前文提到,閩臺合作項目學生在臺學習接觸最多的是臺灣各高校教師,他們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會受臺灣教師的影響。所以,臺灣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對大陸的認識顯得尤為重要。
就實際情況看來,兩岸之間高校老師的交流日漸增多,如兩岸共同舉辦的各類學術論壇。但是純粹的學術交流很難增進臺灣教師對大陸的深入了解,因為他們的活動范圍仍然局限在單純的“象牙塔”,加上參與會議與交流的資歷和職稱限制,參與活動的臺灣青年教師更是少數(shù)。
所以,兩岸青年教師尤其是臺灣青年教師到大陸進行交流的渠道和方式仍需要做進一步規(guī)劃。在臺灣青年教師來大陸交流的過程中,盡可能增加他們對大陸的歷史和現(xiàn)狀的認識,消除臺灣青年教師對祖國大陸存在的誤解。
3.搶占網(wǎng)絡思想政治教育前線
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閩臺合作項目的大陸學生在臺灣期間很少有在大陸高校那樣的集中“晚點名”機會。這在一定程度上給輔導員或者帶隊老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困難。目前,輔導員或帶隊老師在臺采用較多的是網(wǎng)絡關注、隨堂聽課、小組談論、個別談心等方式。因為臺灣的大學教學相對獨立,輔導員隨堂聽課不像大陸那么方便,小組談論和個別談心也都要建立在掌握情況的前提下,網(wǎng)絡平臺成為輔導員在臺開展工作的最主要陣地。幾乎所有學生都會把自己在臺灣的所見、所聞、所想、所做發(fā)布在微信朋友圈、Facebook等社交平臺,輔導員老師必須第一時間通過這些網(wǎng)絡平臺全方位掌握學生動態(tài),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處理,把不穩(wěn)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狀態(tài)。此外,傳統(tǒng)的學生工作網(wǎng)絡仍然需要建立,如學生黨員、學生干部、舍長等多級網(wǎng)絡體系,是輔助輔導員老師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最有力保障。
[1]柴宇平,陳永森主編.政治科學導論[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2]莊天憐.臺灣政黨體系的變遷[D].臺灣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0.07
[3]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fā)省教育廳.《關于實施閩臺教育交流與合作工程意見》的通知[EB/OL].http://www.110.com/ fagui/law_320745.html,2008.10
ISSN2095-6711/Z01-2015-06-0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