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十八中學左安門分校 周麗麗
關于“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教學探究
北京第十八中學左安門分校 周麗麗
對于方程,學生關注解的過程和結果多于方程概念本身,本文通過一個方程的錯解生成的問題引發(fā)學生的廣泛討論,從而對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有了深入認識。
方程 方程的解 概念教學
北京教育出版社第13冊第三章第3節(jié)“等式與方程”一課的教學目標為:了解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等概念,檢驗一個數(shù)是不是某個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方程是在等式的基礎上進行定義的。教材上給出的定義為“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叫做方程。”筆者把教學重點確定為了解方程、方程的解的意義,檢驗一個數(shù)是不是某個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對方程的概念一帶而過并沒有過多分析和解釋。
1.2 x +1=0是方程嗎?學生A在檢驗方程2 x +1=0解時,認為x=-1是方程2 x+1=0的解,其他同學說不對并且有同學馬上給出合理解釋“把x=-1代入方程,左邊1右邊,所以不是方程x=-1的解?!眴栴}本該就此了結,但是A同學竟然提出了一個引發(fā)討論的問題“當x=-1時,方程左邊1右邊,所以當x=-1時,2 x +1=0不是等式,不是等式那么就不是方程了,也就是說當x=-1時,2 x +1=0不是方程?!币粫r間教室安靜下來,但片刻又沸騰起來,大家進入熱烈的討論,有的同學覺得有道理,有的同學覺得不可思議,但是又一時找不到反駁的理由。這個問題太有趣了,從沒有人懷疑2 x +1=0不是方程。
B:“2 x +1=0是方程,因為它滿足方程的概念,既含有未知數(shù)又是等式,所以是方程?!盇:“當x=-1時,2 x +1=0左右兩邊不相等,不是等式也就不是方程?!盋:“Χ不能等于-1,因為它不是方程的解,所以根本不能把x=-1代入方程?!盌:“代入會怎么樣呢?”C:“不是方程的解,代入方程后當然不成立了?!盇:你的意思是當x=-1時,2 x +1=0不是方程。只有當x=-時,2 x +1=0是方程。C:“對!”A:“我認為2 x +1=0是不是方程,不應該受x的限制?!盓:“方程2 x +1=0只有x=-時才是方程,其他情況不是。”此時兩個很明顯的觀點產(chǎn)生了:一種認為若2 x +1=0是方程,那么是普遍意義的方程,并不受方程的解的限制。另一種認為2 x +1=0是方程,但一定是x取x=-時才是方程。很顯然,筆者希望學生接受第一種觀點,但如何有力反駁第二種觀點呢?第一種觀點是一棍子打死嗎?顯然不能。筆者鼓勵學生繼續(xù)討論,并把問題確定為2 x +1=0是不是方程與x的取值有關嗎?
2.2 x +1=0是不是方程與x的取值有關嗎?學生中沒有明顯的觀點,筆者開始逐步引導:我們把2 x +1=0中的x稱為什么?學生回答:“未知數(shù)?!薄笆裁唇形粗獢?shù)?”“不知道的數(shù)。”“在方程2 x +1=0中這個不知道的數(shù)是多少呢?”“x=-?!薄澳敲磝=-和方程什么關系?”“x=-是方程的解?!?/p>
師:對于方程的解來講可以不依賴方程獨立存在嗎?
生:不可以。沒有方程,哪里來的方程的解?
師:所以方程和方程的解什么關系?
生:先有方程然后才有方程的解,方程并不依賴方程的解,但是方程的解依賴方程。
生:哦,明白了,2 x +1=0是方程,它的解是x=-,其他數(shù)都不是它的解,所以代入之后等式不成立。今后解方程必須要檢驗。代入方程后等式成立即為解,不成立就不是方程的解。
3.方程一定有解嗎?
學生開始熱烈討論,同學之間互相舉例驗證,教室里一度安靜,筆者始終沒有開口,期待學生的發(fā)現(xiàn)。大約五六分鐘過去了,G高興地叫起來:“我發(fā)現(xiàn)了,我發(fā)現(xiàn)了!x2=-1就沒有解,不可能有解?!薄按蠹艺J為呢?”“對,不能有這樣的x?!薄澳敲创蠹艺J為x2=-1是方程嗎?”G:“從表面上看是,因為既含有未知數(shù),又有等號連接,應該是方程。但是實質(zhì)上不是,因為方程中的未知數(shù)沒有取值,所以不是方程。”筆者說:“G同學解釋得很好,我們目前學到的數(shù)確實沒有數(shù)滿足x2=-1,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使方程x2=-1有解,又引入一類數(shù)叫虛數(shù),我們在高中會學到?!盚:“老師我發(fā)現(xiàn)的這個方程肯定沒有解=0。”“這個例子非常好。事實上存在沒有解的方程!方程只需滿足定義即可,是否是方程并不依賴于解的存在。大家嘗試再舉出一些沒有解的方程。”
方程的定義本身是一個邏輯定義,方程并不依賴于方程的解的存在,有些方程是沒有解的,但不能否認它是方程。學生的討論過程即學生認識和接受知識的過程,所謂理越辯越明,在本課中有很好的體現(xiàn)。每一個數(shù)學概念的形成歷經(jīng)了漫長和艱難,概念中體現(xiàn)了數(shù)學的思維方式,所以學生在學習和討論概念的過程中也經(jīng)歷了概念的形成過程,體會數(shù)學的思維方式,在討論中自主構建概念。本節(jié)課雖然沒有完成事先設計好的例題與練習,但是通過一場熱烈的思辨討論,學生對方程的概念、方程的解與方程的關系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學生提出這個問題有很大的偶然性,若是沒有學生提出,必然也就沒有這一場思辨。這使筆者對概念的教學引起了重視,在平時教學中概念絕不可以一帶而過,數(shù)學中的知識都可以回歸到概念上來,在概念中挖掘知識的本質(zhì)和源頭。我們總是抱怨學生對知識掌握不扎實,運用不靈活,深入思考很可能是對概念的理解不清。也許以討論的方式上概念課也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教學方式。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課堂上會產(chǎn)生一些預設之外的生成性問題,生成性問題就像是劃過夜空的流星,眨眼間就會錯過,抓住課堂的生成問題,積極引導學生探究,激發(fā)學生思考,激活學生的數(shù)學潛能,抓住課堂的生成問題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shù)學興趣的極好機會。
ISSN2095-6711/Z01-2015-06-0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