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大學 王海驕
用于列舉最能代表德國的特點,一只手的手指就足夠了:德國人勤奮,守紀律、可靠、嚴肅和準確。這些聽起來完全是按照普魯士的美德。這并不奇怪,因為畢竟普魯士的德國為中國人的德國印象打上了幾十年之久的烙印。這兩個國家之間的正式關系始于1860年左右。從那個時代開始在中國就出現(xiàn)了德國的產(chǎn)品,并且這些產(chǎn)品給人們留下了好的印象。當時克虜伯準則鼓舞了中國人的心。人們希望通過德國的武器技術和德國式的操練能夠抵御入侵的英國人和法國人。今天的梅賽德斯奔馳、西門子和一些其他的“德國制造”的品牌同樣代表著德國的名望。對于中國人來說,干凈整潔與守秩序也屬于德國人的美德。守紀律和仔細認真是德國人好的一面,那什么是德國人的缺點。孫女士多次去過德國并且得到了一個有趣的結(jié)論:“德國的男人一到一定的年齡就開始脫發(fā),由擁有一頭漂亮卷發(fā)的頭變成了禿頂。”一個在德國生活了幾十年的老教授認為:“德國人是堅持原則并且遵守法律的。證件是他們所擁有的一切:你有什么證書,你就可以在德國做什么事情,即使你沒有那個能力。你沒有證書,即使你有能力,不管你怎么樣,你都不會得到承認?!敝袊苏J為傲慢和固執(zhí)也屬于德國人的典型特點。很多中國人都抱怨說,德國人是高傲而且自以為是的??偟膩碚f這樣一種評價的結(jié)果出人意料的,中國人是喜歡德國人的。在一些方面中國人佩服德國人。根據(jù)很多采訪得出的結(jié)論就是:德國人,一群讓人有好感的人。
首先,德國人是非常重視法律的,而中國人非常重視道德。對于中國人來說,法律是無所謂的,但是旁人對他們的看法,對于他們來說卻很重要。德國人說:這是我的權利,我理應得到。對此中國人的回答是:盡管這是你的權利,但是這樣是不道德的,因為別人并不這么做。其次,德國人習慣批評,中國人習慣表揚,額頭上明顯的褶皺已經(jīng)表明:德國人對所有的事物都要批評一番,當然也包括中國人。而中國人則正好相反。他們喜歡表揚,喜歡表達別人的優(yōu)點。這是出自于禮貌的要求。中國人必須表達他們的滿意,而不允許裝腔作勢。這也表現(xiàn)了良好的教養(yǎng)。即使越來越少的人可以忍受這一點。一個德國人很少會受到一個中國人直接的指責,相反,會以一種很復雜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并且會考慮到用一種平和的聲音來表述。第三,德國人用耳朵來享受生活,中國人用舌頭享受生活,對于大多數(shù)的中國人來說,在一個高噪音等級的餐館中用餐是沒有什么問題的,因為他們使用舌頭來享受生活。每一個中國人,即使他很貧窮,他也是一個善于鑒賞美食的人。即使是用最簡單的配料,也可以在一雙巧手下烹飪出最美味的食品。而德國人則使用耳朵來享受生活。他們喜歡安靜,因此對于他們來說在一個噪音等級高的餐館中用餐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在每天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孩子、鄰居還有其他的一些噪音制造者會一直被告誡,不要太大聲。在餐館人們說話都用氣流聲,在火車上、飛機上和公共汽車上也是如此。人們不想打擾別人,同樣也希望自己不被打擾。對于德國人來說,快樂的歡呼會刺激他們的神經(jīng),除非這樣一種噪音是由他們自己產(chǎn)生,因為理所當然的,德國人也是可以大聲說話的。不過這種情況另當別論。第四,德國的老人會旅游,中國的老人則是照看孫子孫女,一個孩子降生在德國家庭,年輕的父母大多會選擇獨立照看他們的孩子。在醫(yī)院住院觀察幾天之后,年輕的母親會帶著她們的孩子離開醫(yī)院,并且熟悉他們的新角色。祖父母大多數(shù)情況只會來探望幾天,為了給子女們提供一些好的建議,隨后會很快消失。德國的退休老人只有很短的時間,所以他們總是在路上。一個孩子來到中國家庭,祖父母會來到年輕的父母身邊,數(shù)周甚至是數(shù)月的來照顧年輕的母親和孩子。如果一個年輕的中國母親在德國誕下她的孩子,那么她的母親也會嘗試著離開中國,漂洋過海來照看她的孩子3至6個月之久。第五,德國人通過言語交流,中國人通過眼神交流,在德國,如果人們想要在地鐵、公交或者是自動扶梯上從一個德國人旁邊走過,人們總是會表達他們的歉意?!氨?,我可以借過一下嗎?”這句話的作用就像一把鑰匙。人們首先會提出請求,然后別人會后退為你讓路。人們不會意識到,一個人想要從這里借過,即便意識到,他們還是會站在原處,因為他們有權利站在那里。他們甚至會想,這個人想要過去的話,會提出他們的請求的。
所謂跨文化交際,是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通俗來說就是如果你和外國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語言和文化背景的差異),應該注意什么問題,應該如何得體地去交流。由此可見,文化與交流的關系非常密切。而為了能夠成功的進行跨文化交際,首先,交際雙方必須建立所謂“跨文化意識”,充分了解交際雙方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以相互尊重,入鄉(xiāng)隨俗為原則。這是跨文化交際取得成功的前提。其次,要正確運用交際策略。德國人應了解中國人的思維模式、表達習慣,中國人也應該適應德國人的交際方式,理解交際中差異較大的地方,在交流中盡量有意識地避免文化差異較大的表達方式,并對自己的言談舉止做出調(diào)整,以適應對方的交流模式。
從中德跨文化交際中所反映的文化背景差異看,交際雙反不僅需要有良好的合作意愿,更重要的是要克服以一己文化為中心的思想,加強跨文化知識學習,提供跨文化交際能力,才能在跨文化交際中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