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房地產職業(yè)學院 李小霞
近年,我們在抓素質教育的同時,也開始著眼各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如同一個學校的校訓,校園文化是一所高校的名片,是一所高校給人的第一印象。有時我們說“某所學校的學生尤其積極,某所學校的學術氛圍特別好”等。然而,不同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并不是喊喊口號,隔三差五開學生會就能做到的,而是落實到實處,通過實施方案來推進校園文化建設。本文將以學生活動為龍頭,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進行分析。
高校的學習不同于此前的初高中,學生如同海綿一般吸取知識,同時也要為將來踏上社會而做準備。在這些準備中,學生活動就是一個很好的載體與平臺。下面,筆者就將闡述高校內學生活動的意義。
1.學生活動對高校學生的意義。高校的學生活動是學生展現自己才能的舞臺,我們在強調學以致用的同時,需要給學生一個可以“致用”的平臺。學生可以通過這一舞臺將平日的所學、所思、所想都體現出來,并且在得到展示的機會。
另一方面,雖然高校的學生活動大多由學校開展,但是組織承辦過程都是由學生自己策劃的,在此期間,學校只是起到一個輔助性的功能。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自己的組織能力,也能使其在平日的學習生活中展現、鍛煉個人能力。
2.學生活動對高校的意義。學校組織學生開展活動,不僅是為了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更多的是為學生日后如何融入社會做準備。很多學生在進入高校之初還抱著中學時代的學習心態(tài),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這種狀態(tài)雖然可以很好地學習,但是終究只是學習。由于學生缺乏社會實踐鍛煉,所以無法將自己的所學所長發(fā)揮充分,這樣極大得限制了學生的發(fā)展?jié)摿Α?/p>
學生活動恰好給出了一個良好的平臺。例如在母親節(jié)到來之際,學校組織母親節(jié)征文活動。百善以孝為先,這次主題活動一方面弘揚了母愛的偉大,另一方面鍛煉了學生的組織能力,在此基礎上增添學校的文化氛圍。
高校的學生活動往往切合于當下的主題或文化潮流。在這種情況下,學校篩選出符合自己校園文化形象的課題,然后學生根據這些話題開始策劃。學生自行組織主題活動,這些內容展現了校園文化的個性,而且在整個承辦活動過程中,也體現出學生自己的文化理念。
1.學生活動內容中的校園文化體現。學生活動的內容是校園文化最直觀的體現與載體,學校會尋找切合自己校風校訓的主題,并且在活動中適當地引導學生。
例如,在科教興國的大背景下,學校每年有科技創(chuàng)新比賽,在比賽中學生各展所能,無形中已經拉動了整個學校的學術氛圍。在比賽過程中,通過學生作品的展示,讓學生之間相互討論,以增進交流機會。
另外,這些比賽活動都有教師的輔導,教師在輔導中也能發(fā)現個人問題,在與學生討論中,了解學生的思想與創(chuàng)意,從而將整個學校的學習氛圍推到最高點。
2.學生活動形式中的校園文化體現。學生活動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學生自己來決定的,例如建黨的周年詩歌朗誦比賽,組織學生參觀科教基地等。不同的形式適用于不同的主題內容,對校園的文化構建也有不同的效果。比賽能夠激勵學生的積極性,展覽展示可以體現學生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這些都能促進校園的文化氛圍。
綜上所述,我們了解學生參與校園文化活動,既是在感受與體驗這種文化,也是在創(chuàng)建這種文化過程。受學生歡迎的活動,我們可以延續(xù),甚至像很多西方高校一樣,讓這個活動成為學校的保留活動,使其成為學校的一張名片,讓校園文化通過這些活動體現出來。
所謂的校園文化并不是簡單幾個字總結的一個口號,更不是將這個口號寫在校訓或者手冊上就可以完成的。校園文化是極為抽象的概念,有時即便這個文化內容已經形成,但是很多人也無法很好地用語言來概括。因此,我們需要一個載體,而學生活動恰好就是這樣一個平臺。
學生活動既有輸出又有輸入,輸出的是一個學校的文化概念,而學生活動所輸入的則是對這個校園文化的推動。利用學生活動的形式,對校園文化這個抽象概念進行推動,才是建設高校校園文化的最好方法。
隨著高校教學的進一步改革,我們在強調校園文化建設的同時,不能僅停留于一個抽象、虛無縹緲的概念上。如果沒有學生活動這個龍頭,談論建設校園文化也只是空談,沒有任何的方向性,更沒有什么可行性。只有確立文化中心思想,設定相應的活動,才能讓學生理解什么才是屬于自己的校園文化,才能讓學生更直觀地接觸。
[1]李月修,祁春利.以學生活動為龍頭推進校園文化建設[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3
[2]尹 蛟,趙 泉,吳華杰等.從大學生參加文化活動的感知與收貨看如何推進校園文化建設[J].山東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
[3]孫夏蘭.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創(chuàng)新發(fā)展[J].人民論壇,2012
[4]趙映振.深入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的認識及實踐視角[J].中國高等教育,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