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立龍
(新疆地質礦產勘查開發(fā)局第三地質大隊 新疆維吾爾 841000)
物探技術方法在滑坡勘查中的應用
■馬立龍
(新疆地質礦產勘查開發(fā)局第三地質大隊 新疆維吾爾 841000)
物探技術做為現代針對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一項重大發(fā)明,是一項新的現代化的勘探技術,它具備了準確、省時省力、經濟、全面性的特點。因此,它在各類地質災害的勘探與調查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著重對物探技術在地質滑坡中的應用進行了探討。
滑坡地質災害物探技術應用
1.1 物探技術的概念
物探技術是運用地球物理學的原理來研究地質問題以及勘探和尋找礦產資源的一項新技術。物探技術作為地質勘探中的新興領域,是伴隨科技的不斷發(fā)展而產生的,并逐漸發(fā)展成為地質勘探和地質學研究的重要手段,是衡量現代地質勘探發(fā)展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
1.2 地質滑坡介紹
在自然地質作用和人類活動等因素的影響下,斜坡上的巖土體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軟弱面“整體”或局部保持結構而向下活動的過程和現象,稱為滑坡。滑坡通常具有雙重涵義,可指一種重力地質作用過程,也可指一種重力作用的結果?;碌奶卣鞅憩F:
(1)發(fā)生變形破壞的巖土體以水平位移為主,除滑坡體邊緣存在為數較少的崩離碎塊和翻轉現象外,滑坡體上各部分的相對位置在滑動后變化不大。
(2)滑坡體始終沿著一個或幾個軟弱面(帶)滑動,巖土體中各種成因的結構面均有可能成為滑動面,如古地形面、巖層層面、不整合面、斷層面等。
(3)滑坡滑動過程可以在瞬間完成,也可能持續(xù)幾年或更長的時間。規(guī)模較大的“整體”滑動一般為緩慢、長期或間歇的滑動。2、滑坡形成的原因
2.1 災害性降雨
降雨下滲到地下會引起地下水活動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這種變化可成為誘發(fā)滑坡的直接外因。一般有足夠的降雨強度且連續(xù)降雨時間達到一定度就易造成滑坡。
2.2 滑坡分布與地震的關系
地震是引發(fā)滑坡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由于我國的地震滑坡分布范圍廣,表現出規(guī)模大、數量多、密度高及危害重的特點;滑動速度快、滑動距離大、滑床坡度小。所以建議在高地震區(qū)的建設項目應當充分估計地震滑坡的危害性,要重視這些不利因素。
2.3 滑坡的發(fā)生與人為因素的關系
自然條件變化和不科學的人類工程活動是地質災害發(fā)生的主要引發(fā)因素,如到處修建水電站、高速公路、鐵路、切坡建樓等,據報道我國人為的工程活動造成的滑坡至少有1/2以上與人類不合理的工程開發(fā)活動有關。
物探在地質災害勘察中主要任務是進行預測和監(jiān)測,預測時可以充分應用所在區(qū)域的地質信息,進行最初的預測工作 (初步預測),將地質災害范圍目標劃定,然后進一步展開調查研究。結合現有技術,客觀評估調查區(qū)域地質災害存在的風險狀況,研究下一步計劃和治理方案。監(jiān)測工作是在得到真實數據之后,利用計算機進行精確處理,并輸出各類地質解釋圖。按照發(fā)生地質災害的背景條件,分析統(tǒng)計地質數據,根據地質災害體的分布情況,判斷形成地質災害的狀態(tài),對其是否繼續(xù)擴大發(fā)展做出及時預測,并提出相關預防控制措施。
4.1 高密度電阻率法
高密度電阻率法是以最傳統(tǒng)的電阻率法為基礎,用人工的方法向地下輸送電流,并設置多個計量點,從而在周圍形成一個穩(wěn)定的電場,然后,通過計算不同的計量點之間的電阻率數值。其顯著特點為:數據的密度較大、效率高,從而能夠直觀的向我們顯現出地下一切情況,其區(qū)別于以往傳統(tǒng)電阻率法的是利用了多電極排列,然后在多個點之間進行逐個點的測量,從而能夠獲得更為豐富的信息。
本次采用的電法裝置為次級排列,采集的是,電極距為4.om,采用60根銅電極,掃描剖面16層,剖面長度236m。主要針對滑坡體側滑面的探測。
滑床基本判定為高強度風化片麻巖,采用的電阻率為300~ 850m?;峦潦撬槭粒娮杪室话闱闆r下為30~10om,由于受巖土體中所含有水量、粘土的含量以及碎石塊含量的影響,滑坡體各部分的電阻率大小一定會存在不同的差異,也是巖土的形成時代和充填物質不同所導致的結果,從顏色灰度及形狀兩方面均有表現。通過物探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并且結合綜合地址情況,資料分析情況來看,此滑坡的滑坡體的厚度最大不會超過30米,但是已經形成了連貫的趨勢,假若此滑坡體繼續(xù)在無序的挖掘開鑿的話,會導致大面積滑坡坍塌的可能,將會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極大的損失。
4.2 瑞雷波法
所謂瑞雷波法,指的就是利用瑞雷波的運動學特征和動力學特征,進行滑坡地質勘察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瑞雷波法的特征為:在顯示為層狀的介質中,瑞雷波具有頻散的性質。當瑞雷波的波長不同時,其穿透能力也會不同。還有一個就是當介質的物理學性質不同時,瑞雷波的傳播速度也不明顯不同。
工作中所選取的參數與瑞雷波的勘探效果具有很大的關系,某滑坡工程現場的實驗采用的是縱列接收采用偏移距為10m,道間距為lm,點距為5m,采樣間隔為0.5ms,采樣點數1024。經過反復試驗,震源采用了63.5kg標貫重錘,用三腳架吊起,距離地表2一3m高處落下震擊地表。接收采用了4Hz檢波器接收?;麦w為第四系碎石土,面波波速為200一500ms,滑床面波波速800一1200ms。從這張效果圖中完全可以看出,巖石層中的碎石程度在增加,已經到了不得不重視的程度。
隨著物探技術的發(fā)展和廣泛應用,我們在監(jiān)測和預防地質災害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成果,在地質災害防治的過程中,物探技術的應用,能夠及時發(fā)現和預測地質災害,減少人員傷亡及經濟損失,準確的體現出物探的經濟價值。由此就需要相關部門能夠加快物探技術的研究,使其性能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
[1]林細亮.淺談物探方法在滑坡勘察中的運用 [J].大科技,2012, (22):238-239.
[2]張光大,張磊,魯勇波等.綜合物探方法在滑坡勘查中的應用 [J].工程地球物理學報,2013,10(5):719-724.
[3]路小宇.試論物探技術在復雜滑坡偵查中的應用 [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
P642.22[文獻碼]B
1000-405X(2015)-10-1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