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農業(yè)大學 劉 偉 崔常銘
隨著時代的新變化和學生群體突顯出的新特征,當前高校學生工作面臨嚴峻挑戰(zhàn),一些工作還存在落實不到位,即存在“最后一公里”問題。群眾路線作為我黨工作的根本路線和基本工作方法,對當前高校學生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高校學生工作以黨的群眾路線為指導,才能真正打通學生工作“最后一公里”。
學生工作不是生硬的教育、管理和服務工作,只有“接地氣”的學生工作,才能真正打動學生,才能真正被學生接受,才能真正促進學生成長成才。而目前高校學生工作處于行政化階段,由于工作理念、工作機制、工作模式、隊伍素質、方式方法等原因,一些工作仍停留在說教式、命令式的層面上,缺乏實際的調研探索,忽略學生的主體作用,偏離學生的現實所需,存在一定的形式主義,表面上奉行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實際卻與之相脫節(jié),致使這些工作在學生面前高高在上,沒能做到學生心坎上,不易被學生真正接受。
社會需求和學生特點發(fā)生了顯著變化,學生工作的 “大鍋飯”時代已經結束,應該堅持共性教育與個性教育相結合的原則,體現出一定的“私人定制”。而目前由于對新時期工作形勢和學生特點的把握還不夠全面,學生工作主客體間還存在一些“不和諧”現象,強調統(tǒng)一標準,忽視對學生個性發(fā)展的教育和引導,在如何結合學生特點和學生所需方面做得還不夠,在引導學生共性發(fā)展和個性發(fā)展方面結合得還不好,從而一定程度上妨礙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削弱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全面發(fā)展。
時代的發(fā)展,需要高校學生工作不斷豐富其方式方法,充分體現時代感,增強學生工作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而目前,高校學生工作的一些方式方法仍以傳統(tǒng)方法為主,灌輸性較強,創(chuàng)新性不足,時代性不強,相對缺乏創(chuàng)新實踐性手段,對新媒體技術的運用略顯不足。而新時期大學生對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已經存在一定的“抗拒力” 和“免疫力”,導致一些工作缺乏親和力、吸引力和感召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工作的深入性和實效性。
學生工作的根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是學生,因此要樹立“一切為了學生,一切依靠學生,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的工作理念,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問需與學生,問計于學生,善于把握學生的特點和規(guī)律,善于傾聽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善于發(fā)掘學生的特長和潛力,善于發(fā)現學生的需求和困惑,善于解決學生的困難和壓力,善于維護學生的權利和義務,真正做到關心學生、尊重學生、服務學生、培養(yǎng)學生。要積極改變傳統(tǒng)上指揮、命令式的教育方式,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全面提升服務水平,實現教育、管理、服務的有機統(tǒng)一,促進學生安全健康成長成才。
把握學生的客觀實際和現實需求作為學生工作的基本著眼點,做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貼近實際,就要準確地把握學生的特點和規(guī)律,善于利用教育的有利契機,增強學生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貼近生活,就是要主動地融入學生的生活,細心把握學生的生活結構、成長需求和實際困難,增強學生工作的生命力和影響力;貼近學生,就是真誠地走進學生,主動培養(yǎng)、發(fā)掘和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尊重學生個性發(fā)展,增強學生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只有學生工作真正做到“接地氣”,真正走進學生的方方面面,才能全面了解學生的各種狀況和現實需求,才能提升學生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才能使學生工作更具生命力。
學生工作的根本目標就是促進學生成長成才,因此必須樹立“學生發(fā)展至上”的工作思路,構建起 “需求—服務—發(fā)展”的學生工作新模式,實現社會人才需求、學校培養(yǎng)目標、學生發(fā)展需要的有機結合和統(tǒng)一。這就要求高校學生工作,宏觀上要構架起社會、學校和家庭的橋梁,成為連接企業(yè)、教師和學生的紐帶;微觀上要充當好學生的引路者,引導學生找到自我提高的途徑,搭建學生自主發(fā)展的平臺,構筑學生安全成長的保障,讓學生在大學生生涯實現個人進步和發(fā)展的一次跳躍,積攢起立足和服務社會的資本,真正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和人生目標。
幾年來,吉林農業(yè)大學積極適應新時期、新形勢對高校學生工作要求和挑戰(zhàn),清醒地認識到真正做好學生工作,就必須以群眾路線為引領,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深入細致地研究和實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方法和過程,著力打通學生工作“最后一公里“,切實提高學生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感染力和影響力,提升為學生安全健康成長成才服務的科學化水平。
實施“三走進”“三融入”和“三聯系”,采取走訪、調查、座談等方式,了解學生思想、學習、生活、健康和就業(yè)狀況,以及學生現實需求,探索學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方式方法,探訪專業(yè)教師及學生家長對學生工作和學生成長成才的意見和建議。調研走訪過程中,每名學生工作人員建立“百千萬”工程實施日志,及時記錄相關信息,真正做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每年累計深入學生寢室、學生課堂、學生活動2 萬余次,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困難千余項,排查處理學生矛盾和特殊群體學生問題百余個。
一是“三走進”:即走進寢室、走進班級、走進課堂。通過“走進寢室”“走進班級”“走進課堂”,探知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健康、就業(yè)狀態(tài),進一步增強學生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走進寢室,洞察學生生活實際。定期走訪學生寢室,深入了解學生生活狀態(tài)和寢室風貌,探訪學生思想困擾、心理困擾、生活困難和就業(yè)困難,切實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走進班級,了解學生成才需求。深入學生班級,經常性參與班級班會、團會等班級活動,傾聽學生思想、文化等成長成才需求和就業(yè)需求,洞察學生的思想脈搏,幫助學生解決思想難題和實際困難;走進課堂,深入學生成長主陣地。走進學生課堂,與學生共同聽課,進而深入了解學生學習態(tài)度、課堂風貌和學風狀況,并通過與任課教師的溝通和交流,了解學生學習困難、學習壓力等,針對性研討加強學風建設的措施和辦法,幫助學生解決學業(yè)困難,切實做好學生的學涯導航工作。
二是“三融入”:即融入生活、融入活動、融入網絡。通過“融入生活”“融入活動”“融入網絡”,探索學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新方式、新方法,切實為學生成長成才助力。融入生活,把握學生需求規(guī)律。經常深入學生食堂、體育場、公寓等學生生活區(qū),采取與學生共進午餐、與學生共同參加體育鍛煉等方式,把握學生成長規(guī)律,切實了解學生生活需求和發(fā)展需要;融入活動,把握學生成才規(guī)律。經常參與學生校園文化活動,把握學生興趣特點,引領學生追求高尚、高雅、高品質的校園文化,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道德情操,加強學生就業(yè)指導,引導學生健康成長成才;融入網絡,把握學生思想規(guī)律。積極搶占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陣地,準確把握思想教育進網絡的立足點、切入點、溝通點和融合點。充分利用QQ、博客、人人主頁、百度空間、飛信等新媒體,延伸了解學生、與學生溝通及思想引領的領域和手段。
通過階段總結、撰寫調研報告、交流匯報會等方式,分別從個人、學院(單位)、學校三個層面,對調研走訪階段的問題、意見和建議進行梳理,并結合個人和單位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分析和查擺。同時,對相關人員的調研走訪階段實施情況進行檢查和評價。兩年來,學生工作人員形成調研報告百余篇,梳理各類問題近千個,開展學校層面專題研討會二十余次。
一是個人層面梳理分析。每名學生工作人員整理好“百千萬”工程推進日志,梳理總結調研走訪階段的問題、意見和建議。
二是學院(單位)層面梳理分析。召開單位層面調研走訪階段總結分析會,結合本單位實際情況,將本單位人員梳理的問題、意見和建議,進行匯總、查擺和分析,形成本單位調研報告。
三是學校層面梳理分析。召開匯報會,聽取各單位調研走訪階段情況匯報和調研報告。結合各單位和學校實際情況,組織相關人員和專家,對有關問題、意見和建議進行分析,撰寫“百千萬”工程階段性總結報告。
對梳理分析階段的相關內容進行分類歸納,采取專題研討、課題立項、經驗交流等三條途徑,針對性進行研討和破解。兩年來,修訂和制定相關規(guī)章制度二十余項,破解學生工作難題十余項,形成立項課題二十余項,組織和參與各類交流活動十余次。
一是開展專題研討。在對梳理分析階段的相關內容進行分類歸納基礎上,開展各類專題研討會,采取無領導小組討論、自由組隊、單位組隊等方式,對相關問題進行研究和破解,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二是開展課題立項。將梳理分析階段梳理的相關問題進行提煉,設立專項研究課題,并給予相應經費支持,組織學生工作人員對相關課題進行研究,在研討和破解相關問題的同時,提升學生工作人員的理論研究能力。
三是開展經驗交流。針對梳理分析階段梳理的相關問題,積極學習和借鑒兄弟院校的經驗做法。采取“走進來”的方式,邀請相關方面做的好的院校,以及相關專家和學者走進我校,進行專題報告和交流;采取“走出去”的方式,組織學生工作人員到先進院校進行學習、交流和考察,參加各類培訓和研討,進而拓寬思路,破解難題。
對學生工作“百千萬”工程實施情況進行全面總結和提升,通過實施經驗推廣、成果推廣和機制推廣,對“百千萬”工程實施過程中的先進做法和先進典型進行推廣、宣傳和表彰,將相關研究成果落實到實際工作中,著力破解相關問題,同時,進一步完善“百千萬”工程,建立起一套科學的學生工作長效機制,在學生思想教育、行為管理、安全管理、學風建設等工作方面,形成了具有時代特征,適合社會需求,契合培養(yǎng)目標,符合學生需要的具有吉林農業(yè)大學特色的全新工作模式。
一是經驗推廣。在全面總結的基礎上,挖掘“百千萬”工程實施過程中的先進做法、先進經驗、先進個人和集體,召開表彰大會,表彰先進。同時,對相關經驗進行宣傳和推廣。
二是成果推廣。將問題研討破解階段的相關成果積極落實到實際工作中,針對性破解相關問題,促進學生工作科學化發(fā)展和學生安全健康成長成才。同時,將“百千萬”工程實施過程中的建立起來的各種資源、渠道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