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連根
(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浙江紹興,312000)
長期以來,檔案學界一般將檔案學理論劃分為基礎理論和應用理論兩大部分。關于檔案學學科自身的理論問題,往往包含在檔案學基礎理論之中,如“檔案學的形成條件與特征、檔案學的對象與任務、檔案學的體系結構、檔案學的學科屬性、檔案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檔案學的研究方法”[1]等都屬于檔案學基礎理論研究范疇。但進入21世紀以來,檔案學界對此的認識已有所深化,認為“檔案學基礎理論主要由兩個層面構成:一是對檔案與檔案管理活動的基本理論性認識,如檔案的定義、本質、種類、作用、價值及其規(guī)律,檔案管理活動的性質、規(guī)律,檔案與檔案管理的歷史發(fā)展進程及規(guī)律等;二是檔案管理的基本理論,即關于檔案管理的總體性、宏觀性理論問題和檔案管理基本方法、原則的理論探討?!保?]顯然,這兩個層面已將上述檔案學自身的理論問題排除在了檔案學基礎理論之外。遺憾的是,盡管以往檔案學界對于檔案學自身理論問題也有所涉及和研究,例如所有的檔案學概論教材都會涉及“檔案學”的內容,但都沒有對檔案學自身理論問題給予一個明確的內涵梳理和理論歸屬。
曾經有學者在元科學的啟示下指出,要把“檔案學自身作為研究對象,從整體上探究檔案學的基本性能、發(fā)展規(guī)律和社會功用,以實現(xiàn)檔案學自我認識的系統(tǒng)化和理論化?!保?]因此,以檔案學自身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元科學層面的學科自身理論問題的研究,也是檔案學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內容。應該說,從元科學層面進行元理論的研究,為檔案學界提供了一個新的更具超越性的理論研究視角。
元科學的概念來源于“元理論”研究,元理論的研究興起于西方國家。將“元”(meta)與某一學科名稱相連,從而構成一種新學科的做法,始于元數(shù)學,此后借助于前綴“meta”所構成的新學科、新術語不斷涌現(xiàn)出來,如“metalogic”(元邏輯學)、“metachemistry”(元化學)、“metapsychology”(元心理學)等,這類被冠以前綴“meta”所構成的新學科也就被稱作“元理論”學科。從“元理論”在數(shù)學、邏輯學等學科領域的運用看,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它主要是以一種批判的態(tài)度來審視原來學科的性質、結構及其理論形式的種種表現(xiàn)。19 世紀中葉以來,伴隨著“科學哲學”、“科學學”的產生,“元科學”(metascience)的概念也應運而生。從狹義上說,它指的是用邏輯分析的方法對一般科學理論的概念和邏輯結構進行分析,因此狹義的元科學是科學哲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廣義的元科學則是“科學的科學”,也就是把科學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全面地進行研究??梢哉f,科學哲學、元科學、科學學之間有重疊、有交叉、有互補,都是關于科學的元理論。在科學元理論研究的啟示下,不少具體的學科也開始了自己元理論研究的進程,即從學科自身的角度來反思自身并重新整合。
這種處在元科學層面的學科自身理論就是該學科的元理論。一門具體學科的元理論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領域。它不能停留在零散的思考層次上,而是對學科進行系統(tǒng)的反思,甚至能成為該學科的一門分支學科,如元社會學、元心理學等。目前國內許多學科已開始有意識地進行類似的研究,提出構建“文學理論學”(“元文學學”)[4]、“圖書館科學學”[5]等。
檔案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檔案學的研究對象不僅僅是檔案和檔案工作,還應該包含檔案學自身。將檔案學自身納入檔案學研究范疇之內,就是“元科學”(“元理論”)理念在檔案學研究領域的體現(xiàn)。盡管目前提出一門“元檔案學”可能還為時過早,但許多檔案學者早已對檔案學自身的諸多理論問題開展了相關研究。國內檔案學者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在繼承檔案學研究關注現(xiàn)實工作問題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基礎上,開始有意識地從元科學層面研究相關的檔案學學科理論問題,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檔案學界開展了廣泛的“回顧與展望”式研究,為檔案學元理論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到目前為止,國內檔案學界發(fā)表了不少有關檔案學元理論研究的論文,但相關的專著不多,主要有吳寶康教授的《檔案學理論與歷史初探》(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年版)、陳永生教授的《檔案學論衡》(中國檔案出版社1994年版)和胡鴻杰教授的《中國檔案學的理念與模式》(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年版)。而“與中國檔案學研究的上述狀況相比較,外國檔案學研究領域所走的是一條更為明顯的實用操作道路,”“在這種情況下,檔案學研究是不可能注重對自身問題進行理論探討的?!保?]因此,國外檔案學者對檔案學學科自身問題的研究很少,他們更關注檔案工作實踐中的現(xiàn)實問題,即便是有關檔案學基礎理論的研究也多與實際工作緊密結合,重在務實。應該說,國內已有的研究成果為我們開展后續(xù)的研究和構建檔案學元理論知識體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如此,檔案學理論自然而然可由傳統(tǒng)的兩大部分擴展為三大部分:元理論、基礎理論、應用理論。元理論是檔案學理論體系中有關檔案學學科自身的理論,是對檔案學學科元問題的高度理論概括,有助于我們把握檔案學學科的科學性及其內涵?!叭魏我婚T學科都必須具有元理論的部分,否則就是一個缺乏核心的松散聯(lián)盟,不成其為科學?!保?]基礎理論是在檔案學理論體系中對檔案和檔案管理活動起基礎性作用并具有穩(wěn)定性、根本性、普遍性特點的理論原理,如檔案的定義和本質、檔案的作用和價值,檔案管理活動的性質和規(guī)律、基本原則等等;應用理論是指在基礎理論的指導下對檔案和檔案管理活動具有直接指導意義和可操作性的理論,如管理操作層面的具體標準、制度、原則等。檔案學理論體系就應該是這三者科學合理的統(tǒng)一。
可見,隨著檔案學研究的深入,檔案學除了需要研究檔案和檔案工作的具體實踐問題以及有關的理論問題外,也需要從元科學層面對檔案學學科自身的相關元理論進行研究。這是檔案學研究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趨勢。檔案學元理論作為檔案學學科基礎理論之基礎,對它的研究,既拓展了檔案學研究的范疇,擴展了檔案學理論研究的外延,也提升了檔案學學術研究的理論層次。因此,進行檔案學元理論的研究,對于加強檔案學學科的自身建設和提升檔案學學科的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事實上,從20 世紀80 年代中后期開始,檔案學專業(yè)的高等教育中就有了檔案學概論的課程,該課程的教材內容一般分為檔案、檔案工作、檔案事業(yè)、檔案學四個部分,且其中有關檔案學自身問題的研究論述并不多,從而使得教材內容與課程名稱并不完全相符,因為“檔案學概論應當以論述檔案學本身的問題為主”[8]。之所以會這樣,主要還是由于以往對檔案學元理論的研究不足,單靠既有的檔案學元理論理論研究成果還難以支撐起檔案學概論課程教材的全部內容。
總之,檔案學元理論研究是檔案學研究的有機組成部分,與一般的研究不同,它是以檔案學學科自身作為研究對象,對檔案學學科自身的一系列元理論問題,如檔案學的邏輯起點、研究對象,檔案學的學科性質、類型及歸屬,檔案學的學科體系,檔案學與相關學科的關系,檔案學的方法論體系,檔案學的術語規(guī)范化,檔案學的學術評論,檔案學的社會功用,檔案學學科的研究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等,進行深入的研究探討,這對于進一步深化我國檔案學的理論研究,加強檔案學的學科建設,充實和完善檔案學的理論知識體系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1]吳寶康.檔案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236.
[2]馮惠玲,張輯哲.檔案學概論(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236.
[3]陳永生.檔案學論衡[M].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1994:18.
[4]董學文.“文學理論學”構建芻議[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41(4):110-116.
[5]王續(xù)琨,劉凡儒.圖書館科學學芻議[J].圖書情報工作,2002(7):39-43.
[6]陳永生.檔案學論衡[M].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1994:6-7.
[7]閆艷.“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的元問題追問[J].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14(2).
[8]胡鴻杰.中國檔案學的理念與模式[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