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問、獨創(chuàng)與理論框架
——英美文學專家常耀信教授訪談
常耀信柳士軍
(南開大學,天津,300071;信陽師范學院,信陽,464000)
摘要:常耀信教授是我國英美文學研究大家,其著作與教材在國內(nèi)英語界有廣泛的影響。本次訪談主要涉及如何做學問、學問的獨創(chuàng)性、文本與理論價值等幾個方面。同時,常教授以英國詩人羅伯特·勃朗寧《我最后的公爵夫人》為例,說明形式主義、心理分析和結(jié)構(gòu)主義等文學理論如何為文學研究服務(wù),為青年學者的學術(shù)寫作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范例。
關(guān)鍵詞:常耀信,學問,獨創(chuàng),理論框架
[中圖分類號]I106
doi[編碼]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1.001
作者簡介:常耀信,見封底。
柳士軍,信陽師范學院副教授、蘇州大學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西方文藝理論與中西詩歌比較。電子郵箱:hnxyliu@sina.com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青年項目“大學教學名師研究”(編號CIA100163)及2013年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編號2013-GH-406)的研究成果。
常耀信是我國英美文學研究大家、南開大學博士生導(dǎo)師、美國關(guān)島大學教授,其著作與教材在國內(nèi)英語界具有廣泛的影響。本文根據(jù)2014年6月在河南的一次訪談錄音整理而成,涉及到青年學者在科研過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問題,如研究的學問、獨創(chuàng)性、研究理論的使用等。
1. 學問的反思
柳士軍(下文簡稱柳):常教授,您好。您在紀念老師的文章中提到您的老師“霽野先生很注意培養(yǎng)年輕人”,現(xiàn)在您對我們這些年輕學者也是厚愛有加,讓人感動、敬佩。
常耀信教授(下文簡稱常):霽野老師確實是這樣,他還提出“有效休息論”:就是除堅持鍛煉外,讀書與寫文章時,要每小時起身松弛十分鐘。我多年來一直嚴格照做,深感受益匪淺。你也可以試試。
柳:好的。今天,我想就如何做學問、研究的獨創(chuàng)性、理論框架應(yīng)用這三個方面對您做一個訪談,感謝您抽出寶貴的時間接受這次采收訪。您曾經(jīng)提出學問即學問問題。讓我們首先從學問談起吧。
常:亞里士多德說,模仿是人的天性。人在孩提時期就充滿好奇心,這是這種天性最典型的表現(xiàn)之一。我們可以設(shè)想一個很平常的場景:
母親說:“長大要好好讀書?!?/p>
孩子說:“為什么?”
母親說:“讀書長知識才能過好日子。”
孩子說:“為什么?”
母親說:“有知識才可以做大官、發(fā)財?!?/p>
孩子說:“為什么?”
母親說:“當大官才有人送禮,不就發(fā)財了?!?/p>
孩子說:“為什么?”
母親說:“禮不就是錢嗎?傻孩子!”
孩子剛要說“為什么?”母親馬上說:“住嘴!傻孩子。”
孩子說:“為什么?”
“住嘴!”
“為……”
“住……”
對絕大數(shù)人說,這些兒時的好奇心到成年時期就逐漸讓生活的重擔給壓制、甚至扼殺了。久而久之,大家就滿足于墨守成規(guī)。所以,只有在成年時期還能保持兒時的好奇心的人,才會成大才??墒俏覀冊S多人在少小時不知努力,老大后經(jīng)過了生活實踐,知道努力了,卻沒有了時間和精力,只有“徒傷悲”了。人們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地周而復(fù)始,進步的速度當然就慢了。
孩子的“為什么”是出于好奇的一種“問”。到大學、研究生時期就是“學問”。人們對“學問”有經(jīng)典性解釋:“學問即學問問題”?!皢枂栴}”是做學問的起點。學生,特別是研究生,聽講時要善于提問題,讀文本時要善于提問題,讀評論要善于提問題,審視自己時要善于提問題,觀察外界時要善于提問題。一個有獨創(chuàng)精神的人無論何時何地肩上都要扛著一個提問的頭腦。只有這樣才能創(chuàng)新。
柳:我們做博士論文時就更加需要這種好奇心,要帶著一個提問的頭腦隨時思考心中的疑惑。
常:創(chuàng)新意味著在荒野里走出新路。絕大多數(shù)人愿走老路,只有很少的人能走新路。這些人首先想到要走新路,然后又有勇氣和智慧走新路,而不是無謂地蠻干。一個文本就仿佛一個荒野,雖然有人讀過、寫出了很有見解的評論,也就是說,他們已經(jīng)走出了路,但是我們?nèi)绻胙芯窟@個文本,在思想上也要首先把它視為荒野——我們心目中的新荒野。我們看任何一個文本,特別是著名的文本,首先要在心理上把它看作為一個新荒野。要和文本建立起具有個人性質(zhì)的、獨有的關(guān)系,而不是一種通過某種中介(比如文學評論或課堂教學等途徑)而建立的間接關(guān)系。要從文本認真讀起,真正讀懂,這是提問題、提出自己見解的基礎(chǔ)和起點。
柳:文本是基礎(chǔ),語言過關(guān)是前提。您能就年輕人缺乏“提問題”的精神提出一點建議嗎?
常:所謂個人性質(zhì)的、獨有的關(guān)系,它的特點是,仿佛第一次見面,仿佛是陌生人,見了陌生人當然是各種問題蜂擁而至。讀書時提不出問題,說明讀書人的獨創(chuàng)能力有待培養(yǎng)和提高。尤其是年輕人,常常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到。想不到就是缺乏好奇心,缺乏“提問題”的精神,也就是缺乏獨創(chuàng)。
2. 理論的偉大與缺陷
柳:請您就學者的學養(yǎng)談一點自己的看法。
常:學者應(yīng)當是有洞察力、善于創(chuàng)新的人。好的學者是言必有新意的人。偉大學者的思想可以改變?nèi)说乃季S和想象模式,增添人的智慧。理論是偉大學者提出問題的成果。理論是偉大的,它充實人的頭腦,改進人的思維和認識模式。在外國文學批評史上,這樣的學者很多,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到賀拉斯、塞繆爾·約翰遜、弗洛伊德,人數(shù)之多,理論之多,讓人目不暇接。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后期,西方文論界不斷出現(xiàn)新的理論。這些論點振聾發(fā)聵,讓人茅塞頓開,增加了人類智慧的總積蓄量。
柳:是啊。學者應(yīng)該有自己的一套科學的理論,在引導(dǎo)他人的時候可能會帶來更多的啟迪。
常:教育工作的目的應(yīng)當在于啟發(fā)學生開動腦筋,發(fā)現(xiàn)自己的內(nèi)在潛力,最終成為一個善于提問、善于創(chuàng)新的人。外國文學研究工作要求學生多讀書、做研究、寫文章,目的也在于此。外國文學研究工作者要認真學習這些理論,以滋補我們的頭腦。雖然人人天生都有一個具備各種奇妙功能的頭腦,但天賦遠遠不能滿足各類觀察和思維的需要,后天的滋補非常重要。理論就是后天滋補中一種營養(yǎng)很豐富的成分。對于理論,要大量涉獵,深入研究,使之成為我們智力系統(tǒng)的一個自然組成部分。之所以強調(diào)理論要成為“自然組成部分”,是因為一個富于創(chuàng)造的學者好比一個健康的胃,把身外之物消化、吸收而變?yōu)樯韮?nèi)的一部分,使之為自己服務(wù)。
柳:極端情況下,研究者在理論的指導(dǎo)下也許會產(chǎn)生僵化的思維吧?
常:是的,一個“書呆子”好比一個功能失調(diào)的胃,它只是吃,但不能消化,外來的營養(yǎng)永遠不能成為其智力系統(tǒng)的自然組成部分。富于創(chuàng)造的人是理論的主人,他指揮理論為自己的閱讀和賞析服務(wù);而“書呆子”則是理論的奴仆,跟在理論的后面轉(zhuǎn),他們在學術(shù)研究的領(lǐng)域內(nèi)走不出新路來。
柳:如此說來,我身邊就有很多這樣的“書呆子”,我自己也要隨時反思自己。
常:理論雖然偉大,但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偏頗之處,盲目跟它們跑,不會跑出門道來。比如新批評理論自20世紀20年代問世以來,經(jīng)過40年代和50年代的運用和普及,成為外國文學研究界最受歡迎的理論之一。它幾乎成了外國文學評論家頭腦的一個天然組成部分,是外國文學界天天呼吸的空氣的一部分。之所以能夠達到這樣的風行程度,是因為它“新”,它是針對“舊”批評而提出的。“舊”批評是指比較傳統(tǒng)的文學批評做法:評論家把注意力常常放在作家的生平、時代背景、文化環(huán)境、社會作用與效應(yīng)等等方面,而忽略對文本的分析。“新”批評家們的貢獻在于,他們在文學批評史上第一次提出,讀者應(yīng)當首先注意文本的本身。從新批評理論問世后,又出現(xiàn)了許多新理論,比如結(jié)構(gòu)主義、后結(jié)構(gòu)主義、解構(gòu)主義、讀者反應(yīng)理論等,它們都各有特點,但在一點上有相似之處,即都從不同角度、為達到不同的目的而強調(diào)細讀文本的重要性。但是新批評不是沒有缺陷。比如它矯枉過正,忽略對社會歷史、作家生平以及讀者的感受等等方面的分析,這無疑會讓人失去不少全面了解和賞析一篇作品的機緣。這是它后來受人詬病的原因。如果讀者能把“新”、“舊”兩者的長處結(jié)合起來,閱讀效果一定會好得多。因此,再好的理論也有缺點。
柳:時代在變化。讀者、作者、批評者的標準都在變化。
常:究其原因,這和人的認識與思維有關(guān):這些理論都是人的創(chuàng)造物,而人對事物的觀察常常是片面的,因而人的認識也就常常是片面的。試想一下我們對自己的認識狀況:我們只能看到身體的前部,而對后背、頭頂、后腦等處則無法直接看到。當然,我們可以借助鏡子看到這些;但鏡子里的影像乃是一種再現(xiàn),如同文學藝術(shù)是對生活的再現(xiàn)一樣。所有的再現(xiàn)與現(xiàn)實都有距離和差別,因而總存在著某種歪曲。這就是說,我們連最應(yīng)了解的自身都看不全面,連自己的現(xiàn)狀和未來都看不清楚,對世界就更難看透了。對人來說,一切存在,包括個人、他人、他事、社會和宇宙,都如同一頭“大象”;連我們正在閱讀和研究的一本書、一篇文章,都可以說是一頭“大象”,而我們則是一群盲人。我們所做的一切,讀書、研究、分析等,都如同“盲人摸象”:所做的觀察和結(jié)論總是片面的。在外國文學研究方面出現(xiàn)的讓人眼花繚亂的各式各樣的理論家們,在人類史文化史上所出現(xiàn)的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文學家等等,包括孔子、亞里士多德等大家在內(nèi),他們認識事物比普通人深刻,但也不是完人,從原則上講,他們也都是“盲人”,只是比一般人“盲”的程度弱得多。
柳:您的比喻很形象。我自己在寫作博士論文的時候就是這個感覺。
常:基于這一點,我們對理論不可亦步亦趨,言聽計從。當我們寫文章或作研究時,不可運用某種理論作我們的帶路人,不可運用它來指揮我們的頭腦。那無異于我們本身是個孫悟空,卻甘心情愿地戴上唐僧的緊箍咒,只能跟,不能背離了。人類總是通過不斷的“背離”前人和傳統(tǒng),才能走到今天這個輝煌的地步。為自己的文章套上別人的理論框架,這個做法實際是扼殺了人類頭腦進化的可能。事情貌似小,實際卻很大,值得認真對待。我們要堅持做我們的“孫悟空”,“唐僧”對我們有用途,我們就用他;但不能讓他左右我們。我們的目的是走出自己的路,這才是我們的康莊大道。
3. 文本與文學批評
柳:能請教授以一個具體的個案來闡釋理論與文本的關(guān)系嗎?
常: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柯勒律治和雪萊都說過,一篇文學作品可以有不同的解釋。后來,T·S·艾略特也在他的《傳統(tǒng)與個人才智》一文中作出解釋?,F(xiàn)在我們不妨以英國詩人羅伯特·勃朗寧的詩作《我最后的公爵夫人》為例,說明文學批評和在批評過程中讀者發(fā)揮自己賞析能力的必要性。
柳:對于這首名作,人們歷來就有不同的解釋。
常:我們中國讀者要想讀懂這首詩,應(yīng)當認真首先閱讀英文的原文,切不可以中譯文為理解的基礎(chǔ)。譯文是為不懂外文的讀者使用的。從原則上講,不懂外文,就沒有準確賞析外文著作的基本條件。做研究,不能以照貓畫虎之作為基礎(chǔ),譯文對于外文原文說來就是一種照貓畫虎(雖然在翻譯過程里有譯者的再創(chuàng)作);譯文可能會造成很大的、有時屬于根本性的誤解。這樣說,絕對不是貶低翻譯的作用,尤其是近百年來,翻譯在人類文化發(fā)展史上所發(fā)揮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在研究工作中,譯文可作參考,絕對不可作為根據(jù)。只有在細讀文本的基礎(chǔ)上,我們才能抒發(fā)自己的見解,而不是人云亦云、天下文章一大抄。上面這番議論是針對不少人不讀原文就寫文章的現(xiàn)象而發(fā)的。
柳:賞讀《我最后的公爵夫人》很有意思,因為此詩歌國內(nèi)有多種不同的闡釋。
常:這首詩所講的故事似乎很簡單。公爵弗雷拉似在和一個來訪的客人談話,來人似乎是代表主人——一個伯爵——前來為其女兒求親的。公爵在談話里首先答應(yīng)來人希望看到前公爵夫人畫像的要求,拉開畫上的帷幕。事實上,公爵殺了他的夫人,又把她在世時的畫像掛起來,用簾布罩上,如果有人要看畫像,必須得到他的允許,因為只有他一個人有這個權(quán)利。他把夫人殺掉的原因是,在他看來,夫人對他和對所有其他人一樣熱情、微笑、可愛,這讓他這個做丈夫的不能容忍。公爵講到許多細節(jié)。然后他請客人和他一起下樓。在這個過程中,他請客人看他的海神馴馬的藝術(shù)品。
柳:公爵的“素質(zhì)”很高啊。
常:文本留給讀者的印象可能是:此詩描繪了一個心胸狹窄、心狠手辣、唯利是圖的罪犯的內(nèi)心世界。他把妻子看作自己的財產(chǎn),完全不尊重她的人格和人權(quán)。既說“我最后的公爵夫人”,就意味著他可能已經(jīng)有過幾個夫人。詩作的表層意義是,公爵心里有恨。他對來客說,由于公爵夫人不分對象,逢人便笑,有辱他家九百余年的聲譽,于是他安排把她殺掉:“哦,先生,她是微笑,毫無疑問,/每當我走過她身旁時;但又有誰走過而不引起/同樣的微笑呢?這愈來愈嚴重,我下了命令,/于是一切微笑都停止了?!彼蛉藗儽硎玖怂耐?、權(quán)勢和絕對的占有欲,因為他有九百年的門第撐腰,他天不怕、地不怕。這是在宣揚他的“可愛”之處。
柳:西方男人的心胸可不是“宰相肚里能撐船”。
常:顯然,他殺死夫人的原因是出于嫉恨。他要來人轉(zhuǎn)告他對未來夫人的要求:帶錢來、守婦道、聽他安排,否則后果是可想而知的。這個公爵表現(xiàn)出一副完全可恨可憎、不知羞恥、貪婪、虛偽的嘴臉:“我重說一句,/令東伯爵大人素以慷慨聞名,/讓人足以相信,我正當?shù)?嫁妝要求不會遭婉拒;/雖然,像我開始說的,他的美貌女兒/才是我的目的。不客氣,咱們/一起下樓吧,先生。但請看這海神奈普頓/在馴服海馬,人們說是個稀有物品,/是殷斯布魯克的克勞斯為我用青銅鑄成的?!?/p>
柳:既然恨,那他又為何把她的畫像掛出來呢?而且,畫像用簾布覆蓋,只有他有權(quán)揭開讓人觀看。
常:我們仔細捉摸他講公爵夫人的“丑事”時,表現(xiàn)出他對妻子觀察得非常仔細:“當看到這畫上的面容,/它顧盼間所流露出的深情厚意”,“她怎么會有這樣的眼神”(意思是說“這樣美妙的眼神”),公爵夫人面上泛起的紅暈,她的外套蓋住的手腕,她的“那淡淡沿了喉頭慢慢消失的紅暈”,等等,加上“我最后的公爵夫人”這句介紹用語里的“我”,這些都表現(xiàn)出公爵是個“注視者”(gazer),他對妻子看得仔細,是因為他極其在乎她。在他心里,他對妻子不完全是恨;他可能真愛過她,而且仍然想念她。
柳:這是文本字里行間的內(nèi)涵,它顯然“推翻”了上面說到的文本的表層意思。一個人殺了人,會公開對人講嗎?詩中講到公爵正在跟一個來訪者談話,他似乎毫無顧忌,把自己的罪行講給客人聽。
常:在古代意大利,就是公爵殺人也要受到法律制裁。這一點從詩人的另一部長詩《戒指與書》(TheRingandtheBook)就可以得知。公爵應(yīng)當熟悉法律。一般說來,罪犯不會公開自己的罪行。假如他確實殺了自己的夫人,而且肆無忌憚地對人講述,這只能說明他精神失常了,就象美國19世紀作家埃德加·艾倫·坡的小說《泄密的心》里描繪的那個罪犯一樣。這種人所說的話是不可信的:他可能真像他自夸地那樣謀害了夫人,但他所說的一切也可能是他自己虛構(gòu)出來,包括他說的“我下了命令,于是一切微笑都停止了”,以及來客求婚等,都是他頭腦的臆造,這種臆造或是他的想入非非,或是他有賊心而無賊膽,通過想象而達到某種心理平衡,等等。以此類推,詩作里所說的整個事件可能完全是虛構(gòu)的產(chǎn)物。這就是說,文本所傳達的意思,不論是表層的意思還是它的內(nèi)涵,都是不可信的。推而廣之,任何文本都具有不可信的性質(zhì)。
柳:他的確殺了夫人,可是他并沒有對別人講這件事情,在這種情況下,文本所表現(xiàn)的對話,可能意味著什么呢?他又是在和誰說話呢?
常:他可能是在自言自語,也就是內(nèi)心獨白,有點像意識流,像著名詩人T·S·艾略特筆下的人物——普魯弗洛克一樣。在這種情形下,公爵可能是“伊德”(id,即下意識),聽話人是自我(ego),公爵實際是和自己說話。他為什么要自言自語呢?一般說來,人不到內(nèi)心實在不能應(yīng)付時,是不會這樣做的。公爵之所以自言自語,可能是因為他在殺掉夫人后,心里感到忐忑不安、后悔、愧疚,或良心發(fā)現(xiàn)、懺悔,覺得自己的行為過于魯莽,也或許覺得曾經(jīng)可愛的夫人從眼前消失,有些內(nèi)心空虛,等等。這說明這個公爵不能算十惡不赦,還有點良心,對他的最后一任夫人尚存某種歉疚和愛戀。
柳:常教授,勃朗寧筆下的公爵的形象并不是一個個別人物。他代表著一個類型,這種人多屬于惡人,但又不完全是十惡不赦的人。不論在現(xiàn)實生活里,或是在文學作品中,這種人都是存在的。
常:在西方文學中,《圣經(jīng)·新約》里和耶穌一起被釘在十字架上的一個殺人犯(《新約·圣路加書第40-43章》、莎士比亞所刻畫的克勞迪斯(《哈姆雷特》)、麥克白及其夫人(《麥克白》)、喬治·埃略特的《米瑪鎮(zhèn)》里的布爾斯特魯?shù)隆⒐摹短z姑娘》里的克萊爾、霍桑的《紅字》里的狄姆斯蒂爾、易卜生的《海達·基伯勒》里的海達等等,都大體屬于這類人。
柳:《我最后的公爵夫人》在文學史上是一首很著名的詩歌。它設(shè)計特定的情節(jié),讓一個人物敞開心扉,暢所欲言,借此揭示他的內(nèi)心世界。它象征著作家觀察和表現(xiàn)世界的方式發(fā)生轉(zhuǎn)變:即從外部向內(nèi)心活動的轉(zhuǎn)變。
常:從某種意義上講,布朗寧開創(chuàng)了現(xiàn)代心理詩歌?!段易詈蟮墓舴蛉恕妨粝乱粋€內(nèi)心之謎,讓世代讀者去解讀。
4. 理論的地位
柳:您的講解讓我對《我最后的公爵夫人》有了更多的理解。您曾經(jīng)提出理論是用來“improve your way of thinking,but not make you sleep”,這個很有意思,能再詳細闡釋一下嗎?
常: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一部文學作品的內(nèi)涵是很豐富、深邃的,這需要讀者不斷地探索和挖掘。要賞析一部作品,讀者要充實自己的頭腦。文學理論是增強我們分析力的重要手段。在賞析《我最后的公爵夫人》一文時,這些理論就在無形中發(fā)揮了作用。
柳:理論的地位不可輕視。
常:是的,我們把注意力幾乎完全集中到文本的閱讀上面。我們沒有探討詩人的生平、詩人的時代、詩人創(chuàng)作的用途等方面的信息,也沒有探討這位公爵是否有原型,如果有,他是怎樣的一個人等等①。這種閱讀和分析的方法屬于新批評理論。強調(diào)細讀文本的觀點也是許多其他理論(如結(jié)構(gòu)主義、后結(jié)構(gòu)主義、解構(gòu)主義、文化研究等)的觀點。
柳:是啊,很多文學理論基本都闡釋了文本細讀的重要性。
常:詩人的自言自語,其中有id和ego;這是弗洛伊德的理論②。在文本的另一處,我們說到公爵代表一個類型,這就來自于榮格和弗萊的“神話原型”理論③。我們還提到公爵是“注視者”,這取自于拉康的理論。
柳:文本內(nèi)涵反對甚至否定它的表層意義,這是解構(gòu)主義的思想觀點之一。
常:女權(quán)主義理論也發(fā)揮了作用。公爵顯然是大男子主義,是男人至上的男權(quán)主義的十足表現(xiàn)。女人則處于完全沒有發(fā)言權(quán)的地位。
柳:讀者接受理論也涉及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