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世華 圖/王建宏 設(shè)計/張籍勻
秦嶺最美終南山
文/任世華 圖/王建宏 設(shè)計/張籍勻
如果說橫貫中國大陸東西、連綿一千六百余公里的秦嶺山脈,是系在東方文明古國身軀上一條神奇的綠色腰帶,那么終南山就是這條腰帶上最璀璨驚人、最耀眼奪目的翡翠飾品。
太乙近天都 ,連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藹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這首五言律詩,是唐代詩人兼畫家王維為偌大一座終南山留下的千年傳神寫照。
終南山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簡稱南山,是秦嶺中段的一段山脈,西起陜西寶雞市眉縣,東至陜西西安市藍田縣。終南山地形險阻、道路崎嶇,大谷有五,小谷近百,連綿數(shù)百里。據(jù)宋代《長安縣志》記載:“終南橫亙關(guān)中南面,西起秦隴,東至藍田,相距八百里,昔人言山之大者,太行而外,莫如終南?!苯K南山以她的麗肌秀姿,千峰碧屏,深谷幽雅,而令人陶醉。
終南山作為秦嶺的一段最神奇的山脈,她千峰疊翠,景色幽美,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稱。終南山以略帶弧形的地理走勢,把美麗富饒的關(guān)中平原中間一段攬于懷抱之中,并且以奇特的地理地貌、珍稀的動植物資源和豐富的多元文化令世人驚嘆不已。作為攝影師和戶外運動愛好者,我的足跡幾乎踏遍了終南山,領(lǐng)略了她那綺麗秀美的自然風(fēng)光,感受了她那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
站在古城西安的高層樓頂舉目南望,天空遼闊,終南山由東至西橫亙于眼前,西邊天際處顯現(xiàn)出終南山西端的影子。在一個天氣晴好的日子,我與好友相約去登終南山最西端的太白山。
驅(qū)車沿著關(guān)中環(huán)山旅游路,一路向西行駛近兩個小時,來到寶雞市眉縣的湯峪鎮(zhèn),映入眼簾的便是太白山山脈。太白山位于西安市周至縣、寶雞市太白縣、眉縣的交界處, 屬于終南山山脈西段,主峰拔仙臺是中國大陸東半壁的最高名山,海拔高達三千七百六十七米。
從太白山森林公園門口,坐車沿著蜿蜒三十公里的山路,行駛到了下板寺。登高望遠,太白山迷人的“七女峰”盡收眼底。相傳,王母娘娘有7個女兒,分別掌管著七種花卉,號稱“七花仙子”。一天,七花仙子奉命下凡觀花,來到太白山卻被這里的山林美景所陶醉,樂不思返,滯留山中。她們因違犯天規(guī),玉皇大帝一怒之下,讓她們永遠留在太白山,司管百花,演化為7座山峰,于是人們稱之為“七女峰”。在下板寺坐上纜車,吊籃隨著索道機器的轉(zhuǎn)動而不斷升高,頓時視野逐漸開闊,群山盡收腳下。低頭向北望去,剛才坐車經(jīng)過的山路,猶如一條巨蟒盤在山腰,數(shù)了數(shù)這段路竟有32道彎,蜿蜒曲折,尤為壯觀。
下了纜車便沿著景區(qū)的山路向上行走,這是條比較好走的木板、石階相間的道路,路兩邊古松參天,樹冠蔽日,顯得挺拔而郁郁蔥蔥。我們一路攀登達到了海拔3300米的拜仙臺。相傳,蘇東坡在陜西鳳翔府任評判時,為解關(guān)中大旱,拯救民眾,在此長跪三日拜仙求雨,果真靈驗,故名拜仙臺。站在這個四周懸空的拜仙臺上,腳下云霧繚繞,風(fēng)起云涌,如入仙境。
再行走兩個小時,就到了拔仙絕頂,又名拔仙臺,雄踞于秦嶺群峰之上,為太白山絕頂,恰似一個不規(guī)則三角形錐體,孤高崢嶸,參天入云,三面陡峭,雄險無比。臺頂寬闊平坦,向西南傾斜,西寬東窄。臺上有封神臺、雷神殿。登頂遠眺,頓有“一覽眾山小”之感。早觀日出,晚看夕陽,流光溢彩,霞光萬丈,令人心曠神怡。唐代詩仙李白曾在《登太白峰》中寫道:“西上太白峰,夕陽窮登攀。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guān)。愿乘泠風(fēng)去,直出浮云間。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一別武功去,何時復(fù)更還?”
到了拔仙臺,周圍有幾個在海拔三千米以上的高山湖泊,系冰川遺跡之冰斗湖、冰磧湖、冰蝕湖。大爺海則是這幾個湖泊的佼佼者,她水面大概有上千平方米,湖面平靜,碧波蕩漾,清澈凜冽,潔凈無雜,印月映日,被譽為“高山明珠”“太白天池”。湖邊常有白頂溪鴝小鳥,飛行敏捷,鳴聲啾啾,見人不懼,飛臨水面,銜取湖中草葉,人稱“凈池鳥”“凈水童子”。
②夫妻石
③石林
④天池
“重巒俯渭水,碧障插遙天?!彼^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我這看起來比較木訥的人大概這輩子只適合爬山了。
翠華山原名太乙山,是西安市以南23公里處的終南山山脈,傳說因太乙真人在此修煉過而得此名,是終南山諸峰里最具山崩奇景的一座。幾億年前的大陸板塊漂移和造山運動,形成了翠華山秀美的湖光山色和其國內(nèi)罕見的山崩地貌,使翠華山以“終南獨秀”和“中國地質(zhì)地貌博物館”著稱。
放眼翠華山山崩,翠華峰與甘湫峰是山崩破壞最嚴(yán)重的兩座小峰。翠華峰海拔為一千多米,甘湫峰海拔兩千多米,周圍聳立著一座座山崩后留下的殘峰。這些殘峰雖然規(guī)模不大,但尖角突出,直指蒼穹,構(gòu)成一幅奇特的花崗巖峰嶺地貌景觀。
沿著猶如迷宮般的石階小路,走進億萬年變幻的地質(zhì)魔境,但見翠華山高峰環(huán)列,峭壁聳立,山清水秀,景色如畫。最引人入勝的是峰頂?shù)匿谐?,人稱“天池”,又稱“太乙池”或“龍移湫”。湫池群山環(huán)峙,碧波蕩漾,清明如鏡,纖塵不染。信手捧掬池水,冰涼透骨,入口甘冽如醇。
天池池北有冰洞、風(fēng)洞、八仙洞等自然形成的洞穴。冰洞在盛夏仍堅冰垂凌,風(fēng)洞則四季寒風(fēng)颼颼,砭人肌骨。冰洞和風(fēng)洞位于翠華峰崩積體的上部,冰洞較深,洞內(nèi)地勢低陷,形成形狀不規(guī)則的外洞與內(nèi)洞。從風(fēng)洞入口處觀看,巨大的礫石相互碰撞、擠壓、壘疊,在巨礫間留下許多幽深的縫隙。風(fēng)洞是由兩塊巨大礫石呈“人”字形相互支撐而形成的狹長縫隙。洞呈狹長的三角形,洞內(nèi)常年不見陽光,氣流經(jīng)過時,速度加快,風(fēng)力變小。進入洞內(nèi),便覺涼風(fēng)颼颼。冰洞由于缺少與洞外進行冷暖空氣交換的條件,因而洞內(nèi)外夏季溫差可達到23℃以上,外洞陰冷,內(nèi)洞結(jié)冰常年不化。
環(huán)顧水湫池周圍,翠華山奇特的山崩景觀赫然在目,主要集中在天池周圍。大塊礫石以山體崩裂處向下,堆積成巨大的崩積體。這些山崩礫石沿溝谷堆積,形成大面積的礫石斜坡,一坡巨石前擠后擁,似有翻滾奔騰之勢;從高處俯視,礫石奇形怪狀,或立或臥,或直或斜,千姿百態(tài),嶙峋崢嶸,甚為壯觀,仿佛億萬年前山崩地裂的駭人景象就如同剛剛發(fā)生過一樣。
①冰洞
②太白高山草甸
③鰲山風(fēng)光
或許因為陰天也不是周末,爬山的人很少。似乎只有我與同伴兩個人,在山腰林間的小路上,冷冷清清的迂回前行。正走著,如同詩中柳暗花明的夢境一般,眼前忽然一黑,視線完全被屏蔽,才知道已來到了鰲山。
鰲山位于終南山西段的寶雞市太白縣境內(nèi),屬于秦嶺的主脈。鰲山,也叫西太白,海拔3500米左右,是秦嶺最高峰太白拔仙臺西面的另一制高點,故又稱其為西太白, 是陜西的第二高峰。這里也是秦嶺山脈中最為原始的區(qū)域,動植物種類非常豐富, 石海遺跡遍布山坡,山間終年云霧繚繞,飄忽不定,風(fēng)云變幻,氣象萬千。鰲山是戶外運動愛好者的絕佳旅行之地。相傳,唐代名醫(yī)孫思邈曾多年深居鰲山,精研醫(yī)藥,著書立說。
在鰲山這個無人區(qū)里,到處洋溢著原始的美、純樸、神秘、靜謐。這里是一個美麗圣潔的地方,沒有污染,沒有喧鬧。這里的藍天像水洗過一樣湛藍清新,這里的白云像哈達一樣純凈如雪,這里的草甸像六月的草原一樣蔥郁而生機勃發(fā),這里的森林、冰川、石山、石河、石海、冷杉、高山杜鵑、鰲山晨曦、鰲山晚霞等天然景觀令人神往,恍若仙境。夜里,我們在山頂支起帳篷,躺臥在柔軟的睡袋里,仰望著蒼穹星漢,頃刻間人與鰲山融為一體。在這里可以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可以感受那種發(fā)自內(nèi)心世界的寧靜與安詳。
巍巍神奇的鰲山,伴隨著日月星辰和春夏秋冬,不知走過了多少歲月,如今留在山勢宏大、景色獨特的鰲山頂上的仍是一望無際的萬畝大草甸和千姿百態(tài)的第四紀(jì)冰川遺跡。每一個獨特的景觀,似神奇的故事在娓娓敘說。那精美的天然工藝品與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珠聯(lián)璧合,又像意境優(yōu)美的山水畫卷和巨篇詩作。鰲山人跡罕至,石海遺跡遍布,如同一位冷傲的山野村姑,靜靜隱居于寧靜的崇山峻嶺之中。這座深藏在中國的龍脊——秦嶺深山處的大山,可能就是秦嶺山脈中最后的秘境。2009年鰲山入選《中國國家地理》雜志“中國十大非著名山峰”。
④龍脊
我們專門選擇了看起來并不怎么陡峭的終南山嘉午臺來攀登。上山的道路一開始就蜿蜒曲折,蔥蘢綠意,翠影相錯。大多時候,樹蔭遮住了高山的峻貌,風(fēng)景貌似并不出奇。
經(jīng)過長達數(shù)小時的跋涉,我們終于到了素有“小華山”之稱的終南山嘉午臺。它位于西安市長安區(qū)大峪鄉(xiāng)白道峪村南,南依秦嶺,北對少陵。由東、西、南、北、中五座山峰組成,峰巒疊起,奇峭陡峻,酷似西岳華山,故有“小華山”的盛名。
嘉午臺也是戶外運動愛好者的必去之地,中心最高峰“戴頂”海拔2000米,山上最險處是“大梯子”,在懸崖峭壁上是一條人工鑿出的約四十米長的石階,石階旁懸有明萬歷十一年鑄造的鐵索。攀索拾級而上,有騰云駕霧之感。每逢夏秋兩季,谷底浮云升騰變幻,從身邊飄然而過,如傳說中的神仙境界,故此又叫云山頂。攀登嘉午臺,須從白道峪入山,過臺溝口,越過大頂至雪瓦山,沿途有新庵寺、一天門、太白廟、二天門、冷水泉、分水嶺、山神廟、舍利塔、登云梯、破山石、喇嘛洞、朝天梯、興慶寺、龍口、長空棧道等勝跡30余處。嘉午臺以險陡而聞名,由東山底看,像一只猛虎,正欲撲向秦嶺;由西面看,像一條巨龍,似在白云中騰空而起。登上嘉午臺,站在龍脊和龍口的那種自豪感、征服感在心中油然而生。嘉午臺遠在唐貞觀元年前,就聞名全國。在這里長期居住修煉的有印光、虛云、妙闊、定慧等多位著名法師高僧。唐代,西藏的活佛達賴和班禪來京師長安考試時,就曾住在喇嘛洞中。
①圭峰天生橋
青幛遠銜圭峰夜月
不知不覺一驚薄暮,古人喜歡賞月,贊月,我們也準(zhǔn)備欣賞一番聞名遐邇的圭峰夜月。
在西安市戶縣境內(nèi)終南山靠近平原有一座獨峰昂然聳立,因其山峰峭麗挺拔,形如圭玉,故稱圭峰山。
圭峰山海拔1528米,因三面為懸崖峭壁,唯西南面坡度較緩且形似“圭”而得名,相對高差為1000米,俗稱“尖山”。圭峰山風(fēng)景秀美,植被良好,有“天上一輪月,圭峰十二圓”之稱。因范仲淹在圭峰山上飲酒賞月而得“圭峰夜月”之美名,為戶縣十二美景之一,在山下草堂寺附近立有圭峰碑,其為賞月最佳地點。我們登上圭峰山,環(huán)視四周,頓感“秦川大地盡收眼底,陸海茫茫一覽無余”。圭峰山頂曾有古寺廟一座,如今已毀,只留下了許多傳說,其中“圭峰戴帽,白雨發(fā)泡”“咸豐三年,火燒尖山”,說的是因青蛇作亂,于是雷公劈下閃電把青蛇燒死于廟中。每當(dāng)黑云壓頂,必有大雨,故云“圭峰戴帽,白雨發(fā)泡”。圭峰旁又有天池,其峰之南舊有別墅,是峰頂賞月的絕佳之地。夜幕漸漸降臨,但見暮山紫翠,橫絕天表,月高露下,如臨天際月宮,有一首詩對圭峰夜月這樣描寫道:“浩照圭峰樹影重,天云瀲滟淡春容。銀河斗轉(zhuǎn)橫輪閣,鐵鳥風(fēng)清雜晚鐘。青幛遠銜秋夜月,輕云暗抱大夫松。山家乘興恒孤往,石徑穿林護短筇。”
游人還可以從烏桑峪攀登圭峰,沿路可以領(lǐng)略亞洲第一花崗巖天生橋的雄姿。天生橋長 50米,凈跨38米,高25米,底座寬21米,厚2米左右,單孔,呈弧形,天然生成,是地質(zhì)專家郭賢才老師等發(fā)現(xiàn)的,其地質(zhì)構(gòu)造奇特——并非在河道之上由河水沖刷而得,是間歇性流水沖刷的結(jié)果。
站在這座石橋上,無不感慨大自然的神奇與魅力。
②重陽宮門
③④活死人墓
讀過金庸小說的讀者都會對小說中的全真教、王重陽、全真七子、重陽宮、活死人墓等人物、地點記憶猶新,多數(shù)讀者也許都會以為這是金庸先生的神奇想象。其實,金庸名著《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的故事就發(fā)生于終南山北麓戶縣祖庵鎮(zhèn)重陽宮。
戶縣重陽宮是道教全真派三大祖庭(北京白云觀,山西永樂宮,陜西重陽宮)之一。重陽宮是全真教祖師王重陽的開山祖庭,北京白云觀、山西永樂宮雖也號稱“祖庭”,其實不過是王重陽的弟子所建。重陽宮是道教全真派祖師王重陽早年修道和遺蛻之所,享有“天下祖庭”“全真圣地”之盛名。
重陽宮在元代曾盛極一時,宮域東至澇峪河,西至甘峪河,南抵終南山,北臨渭水,殿堂樓閣多達5000余間,住道士近萬名,宮觀規(guī)模為國內(nèi)道觀之首。元世祖時重陽宮奉敕更名為“敕賜大重陽萬壽宮”。重陽宮在元代的北方道教中影響很大,居全真道三大祖庭之首,懸掛在山門上方的元代皇帝御賜金匾仍清晰可辨。
走進重陽宮,依稀可以感受到全真道的濃厚氣氛。古老的殿堂、王重陽的墓塋、王重陽手植的千年銀杏樹、元代的石碑都歷歷在目。特別是金庸先生小說中提及的活死人墓,更是具有神秘的色彩?;钏廊四刮挥谥仃枌m東北方向、還有三華里路程的成道宮中。史料記載,金大定元年(公元1161年),王重陽抗金失敗后,在南時村挖穴墓,取名“活死人墓”,又號“行菆”,自居其中,以方牌掛其上,書云:王害瘋(王自稱瘋子)靈位。王重陽在活死人墓中修煉的兩年中,還寫了一首《活死人墓贈寧伯功》的七絕詩,描繪了這種特殊的修煉方法。詩中有“活死人兮活死人,風(fēng)火地水要只因。墓中日服真丹藥,換了凡軀一點塵?;钏廊速饣钏廊耍钪械盟朗橇家?,墓中閑寂真虛靜,隔斷凡間世上塵”等句子。金庸小說《神雕俠侶》中的古墓,全真道祖師爺王重陽出道前的修行之所,歷史上真是有“活死人墓”這個地方,的確是王重陽修道練功的地方。
終南山,好一座具有傳奇色彩的西部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