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外語藝術(shù)職業(yè)學院 中文系,廣東 廣州510507)
建筑與人們關(guān)系密切,活躍在人們?nèi)粘Q哉Z中,不可避免地帶著方言口語的特點,具備形象性的特征。建筑詞語因其使用頻率高,理據(jù)模糊及調(diào)整的情況時有發(fā)生,人們經(jīng)常稱呼而不知其 “得名之由”,本文選取部分理據(jù)不太直接的影壁、照壁、山墻、硬山、歇山、懸山、馬頭墻、鑊耳墻、碼頭、月臺等10個建筑有關(guān)的詞語,從方言口語的視角,盡量借鑒前人研究成果,力圖理清命名和發(fā)展的脈絡,得出接近事實的結(jié)論,以期有裨于建筑語詞這一重要的方俗語詞分支的認知。
據(jù)《漢語大詞典》,影壁最早指 “飾以浮雕的墻壁”。清代的翟灝在《通俗編》里有較為詳細的記載:“《鄧椿畫繼》楊惠之塑山水壁,為天下第一。郭熙見之,又出新意,遂令圬者不用泥掌,止以手搶泥,或凹或凸,俱所不問。干則以墨隨其形跡,暈成峰巒林壑,加之樓閣人物,宛然天成,謂之影壁,其后作者甚盛。”[1]這里,翟灝認為影壁是指浮雕“影像”。這時 “影壁”的理據(jù)是飾有影像的墻壁?!冬F(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也收錄這一義項,只不過《現(xiàn)漢》是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常用的程度而不是事物發(fā)展的先后排序,把它放在了義項三的位置。
現(xiàn)在影壁一般指大門內(nèi)或屏門內(nèi)做屏蔽的墻壁。影壁如何從飾以浮雕的墻壁發(fā)展為特指屏蔽的墻壁呢?這與詞義縮小有關(guān)。墻壁磚雕、石雕一般出現(xiàn)的地方是宅院的看面墻和對著門的照壁,雕刻內(nèi)容常以花鳥草蟲和民間故事為題材,兼以諧音寫意等手法,既有美觀靈動的視覺效果,又寓有吉祥富貴的心理期盼。而照壁正對大門,首先映入眼簾,所以是磚雕裝飾的重中之重。一般民宅為節(jié)約成本只在照壁進行磚雕。照壁作為雕飾墻壁最典型的形態(tài),久而久之幾乎成了影壁的代名詞了,影壁的詞義逐漸縮小。
后來,影壁一般指大門內(nèi)或屏門內(nèi)做屏蔽的墻壁,形制也漸趨多樣。按與大門的位置,有了外影壁、內(nèi)影壁;按自身形狀分為一字影壁、八字影壁;在北京四合院中,還有 “緊貼廂房一側(cè)的山墻而建”的貼山影壁和“以山墻為基座”的座山影壁。這些影壁,重點不在于本身是否雕或繪有影像,有的甚至沒有雕飾而代之以 “福祿壽喜”等吉祥字詞,主要在于遮蔽,“影像”義沒有了著落,影壁產(chǎn)生了新的義項,且這一義項越來越常用。影壁隨著所指范圍的縮小產(chǎn)生了類似語法學 “重新分析”的可能,影的語素義由 “影像”義轉(zhuǎn)為“遮擋”,人們按新的義項對影壁的理據(jù)進行了不自覺的重構(gòu)。
其實在近代漢語和廣大方言區(qū),影的“遮擋(視線、光線)”義常見?!端疂G傳》《金瓶梅》《歧路燈》及楊朔的作品中皆有用例[2]?,F(xiàn)代漢語方言中,徐州、忻州、福州 “影”有 “遮擋、遮蔽”義,影壁在銀川稱 “影背子”,在洛陽稱 “影背墻兒”(注:背其實是壁的借字,壁在當?shù)氐捻嵞笧閇ei]),在寧波稱 “影墻”,在哈爾濱、濟南、南京、太原、上海、成都稱影壁,在徐州、西寧稱影壁墻[3]。“擋住”是實體的阻擋,影住是對視線和光線的阻擋,二者有所區(qū)別。比如說,在看影視、演出時,一個人走在你的前面是 “影”住你了。這個動詞的“影”和名詞“影”的本義有關(guān),正是阻擋了光線,才會產(chǎn)生影子。這樣,影壁、影壁墻的理據(jù)就重構(gòu)為“(大門內(nèi)外)影住了(路人)視線的墻壁”。
影壁在普通話中稱作照壁,照壁的“照”這里是“對著、向著”的意思,照壁取義于 “照著大門的墻壁”。在中原官話中,照的“對著、向著”的意義也比較常用,像排隊時對齊行列,常說 “照齊”;見到了某人說 “照面”;在講究風水的人看來,認為“沖著路”即“照著路”的房子不吉利。
為什么要建照壁呢,民俗學者介子平先生認為從風水角度可阻止氣流直沖廳堂,“遮蔽視線、避免氣沖”作用,從迷信角度有 “斷鬼路”的作用[4]。
山墻。最初指古代宮廟中繪有山和云的墻壁?!兑葜軙ぷ黯谩罚骸澳宋晃鍖m:大廟、宗宮……內(nèi)階、玄階、堤唐、山?!笨钻俗ⅲ骸吧?,謂畫山云?!彼巍り懙琛稄R制議》:“《周書》曰‘太廟山墻’,注謂 ‘墻畫山云’?!鼻宕?,又指人字形屋頂?shù)姆课輧蓚?cè)的墻壁。清·查慎行 《長清山行》:“道沖沙聚,山墻疊石成?!保ㄒ?《漢語大詞典》)
山墻的山原來指上面的圖案,后來指人字形屋頂?shù)姆课輧蓚?cè)的墻壁(《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也叫房山或者屋山。山墻為什么可以特指 “人字形屋頂?shù)姆课輧蓚?cè)的墻壁”呢?方以智在 《通雅》里說:,所監(jiān)切。今以屋東西榮柱外之宇為,嘗見工匠謂屋兩頭為山,猶其遺聲,實是 字?!睋?jù)《集韻》,,接檐也。方以智的觀點是,以屋兩側(cè)的接檐轉(zhuǎn)指兩面墻,后俗以 “山”稱之。翟灝對此頗不以為然,他舉唐以來詩文 “屋山”用例,證明“并即山字用焉,則亦不必泥矣?!盵1]我們贊同翟灝的觀點,首先墻難見用例,而 “山墻”則俯拾皆是,包括出現(xiàn)在韓愈、王安石、范成大、陸游等名家詩文中;其次是以檐代指墻,稍顯迂曲,與民俗用語直截了當?shù)奶攸c不相符合;再次二字并不同音,山是平聲,是去聲。我們認為 “屋山”“山墻”的理據(jù)應是取 “山”字的字形以摹其形,人字形屋頂?shù)姆课輧蓚?cè)的墻壁正好是 “山”字形,故稱山墻?!稘h典》以“形狀像山的”作為山的一個義項,所舉例詞正是山墻?!稘h語大詞典》和《現(xiàn)代漢語詞典》都強調(diào) “人字形屋頂”而未泛稱 “房屋兩側(cè)的墻”,也意味著他們認為山墻源自山字形的觀點,只不過二者不是理據(jù)詞典沒有直接點出而已?!吧阶中螇Α焙喕癁椤吧綁Α?,類似“十字路口”,只不過后者不能簡化。當然,人字形屋頂兩側(cè)的墻壁和前后墻壁相比,突破了屋檐的限制,更高,借山言其高也有可能性,可聊備一說。二者孰是孰非,暫付闕如。不管怎樣,隨著 “山墻”所指對象的變化,它的構(gòu)詞理據(jù)也經(jīng)歷了由指 “山云”到 “山字形”或者 “高”義的重構(gòu)。
據(jù)蕭默《建筑的意境》:中國建筑的屋頂在造型上起很大作用,有五種基本形式:1.硬山,兩面坡,屋面在山墻(左右端墻)處終止,不再挑出;2.懸山,兩面坡,屋面在山墻處外挑……3.廡殿,四面坡……4.歇山,下部四坡,上部為懸山或硬山……5.攢尖,建筑平面為正方、正多角形或圓形,屋頂向平面中心聚成尖形,隨平面可稱為四角、六角、八角攢尖,或圓攢尖。廡殿、歇山和攢尖屋頂都可以做成重檐,以加強氣勢[5]。
“~山”類屋頂指硬山式屋頂、歇山式屋頂、懸山式屋頂。至于廡殿頂、攢尖頂都不是從山墻角度來說,且理據(jù)一目了然,這里不再贅述,只考察硬山、歇山、懸山三個詞語不同的命名理據(jù)。
硬山是我國傳統(tǒng)建筑雙坡屋頂形式之一。特點是兩側(cè)山墻同屋面齊平或略高出屋面。從這個定義,難以看出 “硬”的理據(jù),硬并無 “齊平”之義。陳剛在《北京方言詞典》中說:“上面沒有大梁,直接承擔檁木的山墻?!盵6]這給人以啟發(fā)。硬的堅決義項蘊含著直接的成分在,說硬話一般是放狠話,也有直來直去不拐彎抹角的意思;說人硬來,也指沒有做好鋪墊工作簡單直接行事。廡殿頂、歇山頂都是抬梁式木構(gòu)架,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承托屋頂?shù)臋_條都是托在梁上。抬梁式構(gòu)架墻不承重,僅起阻擋遮蔽用,可以做到 “墻倒屋不塌”。硬山與它們相比,將本該架在梁上的檁條,直接架進山墻,使山墻除了阻擋遮蔽的作用外,還承擔了梁、柱的作用,形式簡單、節(jié)省木材,為一般普通民居所用。
硬山高出屋面的又分成幾種,其中風火山墻和鑊耳墻尤為著名。風火山墻,又稱封火山墻,又稱馬頭山墻、馬頭墻。建筑與生活息息相關(guān),百姓日居而不知其意,以音會義,難名歧異。一個feng音,有人理解為“擋風擋火”的“風”,有人理解為“封住火勢蔓延”的“封”,寫出字來自然不同?!巴鈬B柶瘃R頭山墻,利于防止火勢蔓延。馬頭山墻都高出于屋面,輪廓作階梯狀,變化豐富,墻面白灰粉刷,墻頭覆以青瓦兩坡墻檐,白墻青瓦,明朗而雅素。”[5]由下到上呈階梯式減少,正像馬頭的形狀,防風防火,馬頭墻成為徽派建筑的重要特征。同樣是高出屋面,嶺南是鑊耳狀,也就是北方說的鍋的耳朵(鍋是北方方言的后起特征詞,原表示車釒工,表示炊具是鑊音轉(zhuǎn)后所借之字,屬于晚起字),
按討口彩的說法這種形狀像官帽,希望這里住的人可以做官,鑊耳、官帽本身較為相似。鑊耳墻也是嶺南建筑的重要特征。
歇山容易解釋,歇山是下部四坡,上部為懸山或者硬山。山墻有所中斷,停歇了一下,所以稱歇山是著眼于山墻說的。懸山是兩面坡,屋面在山墻處外挑。懸是著眼于屋面,山墻與屋面的關(guān)系說的,屋面在山墻處外挑,屋面有一段是在外面懸著。
所以,硬山、歇山、懸山結(jié)構(gòu)都是 “形+名”,形與名的關(guān)系卻是按不同的角度和參照物來命名:硬山的硬著眼于支撐屋頂?shù)臋_木有無梁承托,歇山的歇著眼于山墻是否連續(xù),懸山的懸著眼于屋面來說,可謂 “形同實異”。
上面的馬頭山墻和鑊耳墻都是借形命義的建筑構(gòu)件,類似的還有碼頭和月臺。
碼頭指在江河沿岸及港灣內(nèi),供停船時裝卸貨物和乘客上下的建筑。(《現(xiàn)漢》)這一義項在漢語大詞典里是 “船只停泊處”。舉例為《醒世恒言》例。
在韓愈作品中,碼頭稱為“泊步”[7]?!啊a頭’在唐代就有了,但當時寫作 ‘馬頭’,可見 ‘頭’字仍有實義的?!盵8]可見,最初的寫法是 “馬頭”,“碼頭”是后起區(qū)別寫法。
據(jù)《漢語大詞典》,馬頭為船只停泊處。即碼頭。北宋的《資治通鑒·唐穆宗長慶二年》:“又于黎陽筑馬頭,為度河之勢?!焙∽ⅲ骸案胶影吨林材緤A之至水次,以便兵馬入船,謂之馬頭?!鼻宓詾锻ㄋ拙帯穼?“馬頭”的解釋即沿用此說。這種解釋以兵馬入船故稱馬頭,其實上下船的貨物裝卸或船只停靠遠高于馬入船的頻次,怎么不叫船岸或者水頭呢,“兵馬入船”說缺乏解釋力,不能令人信服。水邊的建筑為什么叫馬頭呢?王钅英在《宋元明市語匯釋(修訂增補本)》中解釋 “大船何以稱馬船”時說:
恐有兩方面的原因:一、‘馬’有大義……二、與市語有關(guān)……大約是以陸地之馬比喻水中快船。如此,則“馬船”當為同義疊用之復語?!榜R”與“船”同義,尚可證之“馬頭、馬門”等語,“馬頭”即船舶停靠處,“馬門”即船艙門[9]。
由于例證有限,王钅英先生對馬與船同義,說得不很確定??植蛔阋哉f明 “馬頭”的馬即是船,因為王力先生意見,指碼頭的馬頭,唐代已有,頭仍有實義。若馬門指船舶門,則馬頭似應指船頭方為熨貼,不當指船舶??康牡胤健jP(guān)于馬頭、馬門,清人趙翼、梁紹壬、梁章鉅筆記中皆有論及,趙翼未詳釋理據(jù)[10],梁紹壬指出含馬詞不外記數(shù)、象形二義,梁章鉅《浪跡續(xù)談·卷八》在梁紹壬基礎(chǔ)又對鐵馬、馬門的理據(jù)加以申說:
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云:“馬字之為用不一,然不外記數(shù)象形二義,《禮·投壺》‘請為勝者立馬’,今俗猜枚之物曰拳馬,衡銀之物曰法馬,賭博之物曰籌馬,又以筆畫一至九數(shù)日打馬,此皆記數(shù)之馬也。木工以三木相攢而歧其首,橫本于上,以施斧斤,謂之作馬(俗亦稱木馬),插秧之杌名秧馬,《周禮掌舍》‘設 再重’,注:‘行馬也?!庇旨埳袭嬌穹鹣?,祭賽后焚之曰甲馬,又都會水陸之衡曰馬頭,又三弦上承弦之物曰弦馬,凈桶曰馬桶,此皆象形之馬也。惟檐鐵曰鐵馬,船艙內(nèi)邊門曰馬門,則不知何所取義?!庇喟磋F馬亦是象形,凡乘馬者皆從邊上,則舟中之邊門亦象形也[11]。
我們與梁紹壬、梁章鉅的觀點一致,馬頭(碼頭)顯然是取其形。馬頭垂直于馬頸,長長伸出,和水邊垂直于水岸、供船??康钠脚_極為像似,把上文馬頭山墻的“階梯狀高出屋面”放平,就是碼頭的輪廓,二者命名異曲同工。岸高水低,若無馬頭狀的平臺過渡,則貨物裝卸、人員上下均為不便。于是稱呼水次平臺就借助生活中常見的馬頭來命名了。建筑物取名于身邊事物不乏其例,上文的“馬頭墻”俗稱正是用的馬的頭的形象,屋頂正脊兩端的“鴟尾、鴟吻”裝飾,門上的門孔 “貓眼”,屋內(nèi)天花的“藻井”,取材于鴟(鷂鷹)、貓、水井等生活常見事物。不獨中文,英語里也常見此類稱謂,如英語中稱飛機駕駛艙為cockpit,就是借用公雞或雄鳥的喙的凹處來形象比擬。馬頭最顯豁的理據(jù)畢竟還是馬的頭,原來指稱一個建筑地點時間久了,人們就造出后起區(qū)別字的“碼”,專指岸邊,改馬字為碼字,使兩個都常見的詞語馬頭、碼頭在字面上有了區(qū)分。
或許有人會問,碼(馬)頭因像馬頭而得名,那么馬路呢?其實,上面硬山、歇山、懸山已經(jīng)說明同樣的結(jié)構(gòu),語義理據(jù)不盡相同的道理。碼(馬)頭、馬路、馬刀也可作如是觀。
火車的站臺,原來常稱 “月臺”,月臺的理據(jù)與馬頭類似。月臺原指,正房、正殿突出連著前階的平臺。古代的殿堂或富足人家的堂屋,都筑于臺基之上。堂前臺基向前凸出于廣場或院落,用欄桿圍護,以階梯通向地面。與堂中地面平齊的平臺,方便人們出來露天賞月、納涼等。屋門外賞月之臺,故稱月臺。當新的火車的站臺事物出現(xiàn)時,人們便將原有之月臺名稱移來為修筑的上下火車的高臺命名。
火車是后來的發(fā)明,火車在軌道之上運行,車廂或車皮高出地面,停靠時裝卸貨物、上下人員也不方便。所以需修筑站臺方便上下。站臺在英語中稱為platform,取義于plat的高。那么人們就借用高出地面的“月臺”稱之,也屬順理成章。
所以,馬頭(碼頭)與月臺都是現(xiàn)成的詞語,根據(jù)相似的特點,直接借用(碼頭后來雖然造了“碼”字,從字形上增加了區(qū)分度),與原借詞的概念相異而命名理據(jù)相同,可謂 “形異實同”。月臺和碼頭,一個高出地面對接火車,一個低于地面對接船舶,都借用現(xiàn)成事物稱呼命名,何其相似也。
要之,在建筑詞語的探求中,既要充分挖掘文獻資料,又要考慮其日常習用的特點,聯(lián)系方言口語,才能做出實事求是的解釋。
[1][清]翟灝.通俗編(附直語補證)[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8:542,544.
[2]馬思周.俗言俗談[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6.
[3]李榮.現(xiàn)代漢語方言大詞典[Z].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5458-5460.
[4]介子平.雕刻王家大院[M].太原:山西經(jīng)濟出版社,2013:67-68.
[5]蕭默.建筑的意境[M].北京:中華書局,2014:11-12,81-83.
[6]陳剛.北京方言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313.
[7]向熹.簡明漢語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11.
[8]王力.漢語語法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15.
[9]王钅英.宋元明市語匯釋(修訂增補本)[M].北京:中華書局,2008:79.
[10][清]趙翼.陔馀叢考[M].北京:中華書局,1963:975.
[11][清]梁章鉅.浪跡續(xù)談[EB/OL].http://www.cssn.cn/sjxz/xsjdk/zgjd/zb/xsl8qdj/ljxt/201311/t20131122 _864704.shtml,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