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穎
(塔里木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新疆 阿拉爾 843300)
?
大學生法治觀念教育現(xiàn)狀的調查分析與對策探究
——基于對某大學的問卷分析
趙新穎
(塔里木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新疆 阿拉爾 843300)
本文通過對某大學的調研,通過對該校大學生法治觀念現(xiàn)狀的調查分析,發(fā)現(xiàn)目前大學生普遍存在法治觀念上的問題,并提出了強化與培養(yǎng)大學生法治觀念的對策。
大學生;法治觀念;現(xiàn)狀;對策
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的方略,至今已過了近20年的時間。這近20年里,中國的法治狀況發(fā)生了翻天地覆的變化,國家開始強化法治,人民也開始積極追求法治。全民法治是一項長久的工程,提高大學生的法治觀念是全民法治的一個重要突破口。本文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了解大學生法治觀念的一些基本現(xiàn)狀,從多方面分析問題存在的原因,并就如何提高大學生法治觀念提出了相應對策。
為了深入了解當前大學生法治觀念的基本現(xiàn)狀,筆者在某大學開展了問卷調查。調查對象中,大一年級人數(shù)46人,占總人數(shù)的22.3%;大二年級人數(shù)37人,占總人數(shù)的18%;大三年級人數(shù)59人,占總人數(shù)的28.6%;大四年級人數(shù)64人,占總人數(shù)的31.1%。理科生95人,占46.1%,文科生111人,占53.9%;男生119人,占57.8%,女生87人,占42.2%。,少數(shù)民族48人,占總人數(shù)的23%。調查問卷的內容主要包括大學生對一些基本法律常識的了解程度、守法意識與法治信仰程度、對法治觀念的一些看法等。本次調查一共發(fā)放了230份問卷,收回了223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為206份。筆者對數(shù)據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對當下大學生法治觀念的基本情況有了初步的了解,并總結出大學生法治觀念好的方面和存在的問題。
(一)好的方面
1.能認識到法治的重要性
在問卷中,有這樣一個問題,你認為法制與日常生活關系密切嗎?206位學生中認為法治與日常生活關系十分密切的共有80人,占總人數(shù)比例的38.8%;認為法治與日常生活關系比較密切的有117人,占總人數(shù)比例的56.8%。可見,絕大部分學生都能認識到法治的重要性。
大學生畢業(yè)后,在社會中將會遇到很多法律問題,所以,大學法律教育是一個大學生求學時代法律教育的集中學習階段。筆者針對學生學習法律的態(tài)度設計了一個問題:在問到“你認為在大學開設法律課有必要嗎”時,回答問題共157人,其中認為“有必要”的占調查人數(shù)的76.2%,認為“沒必要”的占10.2%,認為“無所謂”的占13.6%。由此可見,大多數(shù)大學生認識到了學習法律的重要性。
2.對法治常識性知識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數(shù)大學生都接觸過一些法治常識性知識,如通過電視、報紙、網絡媒體、普法宣傳活動等方式。憲法在內容上規(guī)定國家和社會生活中各個方面最重要、最根本的問題,是一切組織和個人的最高行為準則。我們對大學生法治常識性問題的了解程度進行調查,在問到“我國的根本大法是什么?”時,10.7%認為是民法,2.9%認為是刑法,86.4%認為是憲法。由此據知,極少部分的學生對法治常識性問題了解不夠。
3.有一定程度的法治實際運用能力
學習到法律知識后,知道如何在實際中運用,才算是真正掌握了法律,才能算提高法治觀念水平。當我們問到“在超市購物時遇到保安上前搜身時,你會怎么辦?”,22.3%選擇“強烈抗議暴力反抗”, 7.3%選擇“隨便讓他搜去”, 70.4%選擇“找負責人尋求法律解決途徑”。由此得知,當具體問題產生時,大多數(shù)學生都會尋求法律途徑來解決問題。
我們對大學生法治運用能力與掌握程度的調查,在問到“防衛(wèi)過當要負刑事責任嗎?”,68%的人認為需要負責,19.4%認為不需要,12.6%認為不清楚。所謂防衛(wèi)過當,是指正當防衛(wèi)行為超越了法律規(guī)定的防衛(wèi)尺度,因而應當負刑事責任的情況[3]。在調查中,有68%的人選擇對了這個選項,可見大學生對一些法治實際運用問題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二)存在的問題
1.法律專業(yè)知識掌握程度相對薄弱
在調查中,有一道涉及法律理論知識的題目,有將近一半的學生回答錯誤。問題是“阿Q與其14歲的弟弟一起實施盜竊,其弟是否需要負刑事責任?”調查涉及的對象中,43.7%認為需要,52%的人認為不需要,4.3%的人認為不清楚?!吨腥A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guī)定: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4]。所以,14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盜竊罪不負刑事責任。由此據知,多數(shù)學生對法律法規(guī)的掌握程度相對較薄弱。
2.學法目的不純粹,表現(xiàn)出功利性
我們對大學生在校學習法律目的的調查,在問到“你在學校學習法律相關知識是為了什么?”43.2%選擇“真心想學習法律知識”, 40.7%選擇“應付考試”, 16.1%選擇“不清楚”??梢?,此類大學生對待學習法律具有一定程度功利性,學法的長遠目標還未形成。
3.法治信仰缺失
法治信仰是社會主體基于社會法治現(xiàn)象而產生的一種特殊的主觀把握方式,是對法的一種心悅誠服的認同感和依歸感[5]。調查顯示,只有37.4%的被調查者認為“法治能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而其他62.6%的被調查者認為“法治不能或基本可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你認為法律面前是否人人平等”選項中,31.6%的學生認為“人人平等”,而有32.5%的學生則認為“法律面前人人不平等”。綜合以上數(shù)據得知,目前大學生的法治信仰有一定程度的缺失與偏差,需要及時的強化與培養(yǎng)正確的法治信仰。
(一)大學生自身認識不夠
多數(shù)大學生還正處于向成年人轉變的時期,尚未建立起成熟、正確的世界觀,沒有意識到自己應該走出象牙塔,以成年人的思想和態(tài)度看待世界。大學生心態(tài)尚不穩(wěn)定,內心容易被外界因素干擾。大學生入學以前在應試教育的環(huán)境下,家長和學校往往只重視他們的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對其道德與法治觀念的培養(yǎng)。在他們進入大學以后,在學校和社會的壓力下,可能會產生消極的思想,不能正確、全面地看待法治觀念的問題,對待法律課程的學習也是為了完成任務,應付考試。
(二)家庭教育環(huán)境的欠缺
家庭教育往往存在以下誤區(qū):
第一,過度溺愛。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有了飛速的發(fā)展。當代大學生的家庭經濟條件大多都比較好,他們從小過著較為富裕的生活,沒有吃過苦。加上父母的疼愛,多數(shù)學生在家里如皇帝一般,家長也縱容了他們的任性,從而導致部分大學生長大后進入學校和社會,還是以這樣態(tài)度對待他人,致使自身不能良好的融入社會,容易產生一些逆反、消極的心理。
第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錯誤教育觀念。大多數(shù)家長在孩子犯錯時沒有耐心地教育和疏導,而是通過暴力手段懲罰孩子,讓孩子長記性。這樣的教育方式使孩子從小產生懼怕父母的抵觸心理,這種通過暴力解決問題的觀念,使他們長大后容易傾向于通過暴力方式去解決問題。
第三,只注重學習成績,忽視全面教育。筆者最近了解到一則新聞:據報道,北京重點小學附近的學區(qū)房已經被炒到30萬元一平方米,而且還是供不應求,有錢都難以買到。這可以看出,目前很多家長望子成名的迫切心理。家長從小就規(guī)劃好子女一系列求學發(fā)展之路,卻忽視了其他方面的培養(yǎng),如孩子品行道德、法治觀念的培養(yǎng)。這種模式下教育出來的孩子,往往只成了“考試升學機器”,往往沒有形成正確的法治觀念。
(三)學校法治教育的不足
大學教育對于大學生形成人生觀、明確人生發(fā)展方向有著重要的影響。學校的主要職能是有組織、有計劃、系統(tǒng)全面地進行教育,學校教育可以說是對人類文明的傳承[6]。 從調研的數(shù)據分析來看,認為大學不太重視學生法治觀念培養(yǎng)的人數(shù)達35.4%,認為大學比較重視學生法治觀念培養(yǎng)的人數(shù)達50%??梢?,一部分大學生對大學進行的培養(yǎng)學生法治觀念的相關工作不夠滿意。因此,學校在學生法治觀念培養(yǎng)上仍需提高重視。
大學時期是大學生人生觀形成的重要時期,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對培養(yǎng)大學生法治觀念至關重要。但目前很多大學只注重專業(yè)課程的教育,而對于基礎法律課程則是以公共課的模式進行教學,授課教師往往不是法學專業(yè)教師,存在著法律知識傳授不到位、課時安排少、教學形式單一等問題。目前大多高校都只采用課堂授課的方式教學,而沒有實踐教學。這種教學方式往往導致學生學不致用,在學習過后,沒有通過實踐去加以理解,考試過后大多知識又遺忘了。大學還存在對培養(yǎng)學生法治觀念不夠重視等問題。大學都是寄宿制教學,學生與學生之間相處,時常會有矛盾和摩擦,如果學校在平時管理中沒有注重法治校園的建設與學生法治觀念的培養(yǎng),可能會影響和諧校園的構建。
(四)社會環(huán)境的負面影響
我國社會環(huán)境的負面影響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國家法律普及力度有所欠缺。在問卷調查“國家法制宣傳日是哪一天”的選項中,有53.9%的被調查者選擇錯誤。社會普法宣傳活動大部分都是通過電視、報紙等媒體來進行的,大學生遠離家鄉(xiāng),平時一般看不到電視,除了在圖書館閱覽書報周刊,也很少有人會自掏腰包去買與法律相關的報刊。除了校園里進行的普法宣傳活動與網絡上接觸到的法律知識外,一般能接受到的普法宣傳活動寥寥無幾。
第二,執(zhí)法不嚴、司法不公、司法權力濫用的消極影響。目前我國司法權力運行機制正在完善健全階段,但仍有一些因為權力濫用導致的冤假錯案現(xiàn)象的發(fā)生。這種現(xiàn)象導致了法律公信力的下降,導致了人民群眾法治信仰的缺失。
第三,傳統(tǒng)文化中的封建人治思想。在問卷調查中,58.7%的被調查者表示“目前我國人治多于法治”,可見,我國經歷了兩千年的封建專制社會,封建強權的人治思想在當今社會仍有殘留。人治與法治是兩個區(qū)別很大的概念,二者分別產生的效果也完全不同。在歷史的長河中,人治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法治的發(fā)展。
第四,社會不良風氣造成的影響。在當下“錢權萬能論”和享樂主義的浮躁社會風氣下,有些大學生也開始跟風,沒能抵擋住誘惑,耐得住寂寞,從而使人生觀受到了侵蝕,對社會與人生產生了錯誤的認識,阻礙了自身法治觀念的提升。
在對大學生法治觀念的現(xiàn)狀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筆者總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對策:
(一)大學生自身強化方面
1.大學生自身要提高學法的主觀能動性?!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一旦對某一事物產生了較高的興趣,就會主動地去投入、探究、實踐,并在這個過程中產生成就感和愉悅感。所以,要提高法治觀念,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學法的興趣,發(fā)揮學習法律的主觀能動性,樹立正確的學法意識,通過法律實踐、閱讀法律書籍等途徑,從而提升自身的法治觀念。
2.大學生自身要加強道德修養(yǎng)。大學生作為知識分子,其道德修養(yǎng)處于社會較高水平,但總體的道德修養(yǎng)水平還是需要進一步提高。大學生應該先從約束自身言行開始,保持良好的自律性,避免因為言行與他人發(fā)生矛盾。要向社會中的道德模范學習。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的實踐證明,發(fā)揮道德典范、道德榜樣的引領和示范作用,是提高公民道德水平的一個有效途徑[7]。
3.大學生自身要關注心理健康。大學生犯罪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由于心理障礙導致的性格扭曲?,F(xiàn)在大部分高校都配有心理咨詢室,但大多數(shù)學生礙于面子,即使有了心理問題,也不愿去找專業(yè)心理師去疏導化解,甚至也不愿意對同學和老師訴說。大學生自身要正確看待心理健康問題,心理有問題就像得了小感冒一樣,只要去治療,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治愈。因為“沒有誰的心靈永遠一塵不染”。
(二)家庭教育完善方面
1.重視和完善家庭法治教育。家庭教育對人的成長及今后人生軌跡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家庭作為一切教育的起點,應該注重法治觀念的培養(yǎng)。家長要以身作則,嚴格遵守法律,為子女樹立榜樣,在生活中給孩子傳授一些法治基本常識,不斷培養(yǎng)與強化子女的法律素養(yǎng)及法治觀念。同時,加強與子女的交流與溝通,及時糾正子女的不良消極思想,幫助子女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與法治觀。
2.避免功利主義,傳輸正確的法治觀念。家庭法治教育應在全面客觀的條件下展開,傳輸健康、符合社會風尚的法治觀念,切忌極度的功利主義。學習法律的目的是廣泛全面的,不應局限于靠法律去換取錢權。要讓子女多接受社會主旋律的熏陶,幫助子女樹立起正確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觀。
(三)學校教育改善方面
大學在一個人一生中的教育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大學法治教育對培養(yǎng)大學生法治觀念發(fā)揮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大學生遠離父母,孤身一人外出求學,大學期間都是在學校與老師和同學們度過。所以,大學在法治教育方面,應該提供一個良好的法治環(huán)境。
1.高校積極推進法治建設,實行“依法治校”。在我國實行依法治國方略的國情下,高校也應該及時向社會主旋律靠攏,轉變教育管理觀念,從傳統(tǒng)的管理模式轉變?yōu)椤耙缘轮涡!迸c“依法治?!毕嘟Y合。觀念與日常管理相結合,積極探索提高學生法治觀念的有效途徑,規(guī)范教學和管理模式,使大學生在法治校園中學習與成長。大學在實行“依法治?!边^程中應當嚴格依據規(guī)章制度來管理,避免人為的干預,全力確保規(guī)章制度的穩(wěn)定性。
2.重視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學。大學生接受法律知識大多都是在課堂上,然而單一的課堂教學有一定的局限性。大學應該重視改進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學,采取與實踐相結合的多重模式教學方式。
第一,豐富課堂教學模式?,F(xiàn)在許多高校對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學都是采用大課堂的形式,動輒近百人,如此多的人在同一間教室上課,難以保證教學質量。因此,對大學生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學應當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小班授課,并且要改良傳統(tǒng)的單一口述教學模式,嘗試一些諸如課堂模擬講座、案例分析教學、模擬庭審等教學方式。
第二,開展社會實踐教學。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引導學生走出校門、接觸社會、了解國情的良好形式,是增強大學生服務社會意識、培養(yǎng)大學生法治觀念的有效途徑[8]。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有助于大學生更新觀念,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開展法律課外社會實踐活動,例如去司法機關實習、法庭旁聽、普法宣傳等活動,有助于學生培養(yǎng)學習興趣與提升法治觀念。
3.加強校園法治文化建設。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應該營造出良好的校園法治文化氛圍,在校內開展形式多樣的法治文化活動,如普法宣傳、法治研討會、演講比賽、辯論賽、普法論壇、模擬庭審等活動。同時,要注重校園法律咨詢機構的完善。塔里木大學地處農一師,第一產業(yè)在社會經濟中所占比重較大,許多學生假期都去農戶家干活開展勤工儉學活動。由于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和法治觀念有所欠缺,本身處于弱勢地位的大學生臨時工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這就需要高校建立起法律咨詢機構來專門為學生提供咨詢與法律援助。對法律感興趣的學生也可以積極地加入到機構中來,共同致力于大學生法治觀念整體水平的提高。
(四)社會環(huán)境健全方面
1.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積極推進法治建設?!吨泄仓醒腙P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具體要求:優(yōu)化司法職權配置,健全司法權力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機制,加強和規(guī)范對司法活動的法律監(jiān)督和社會監(jiān)督[9]。目前,我國司法權力運行機制正處在完善階段,在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與司法改革的進程中,國家和政府應當保持徹底的革命性,堅決摒棄不科學、不民主的制度,勇于探索,敢于直視問題,面對阻礙和威脅要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治國方針政策的制定要時刻蘊含著法治思想,摒棄傳統(tǒng)的人治君權思想,樹立起全國通行的法治觀念,進一步強化“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這一基本法治要求。
2.樹立法治權威,改善社會法治環(huán)境。法治權威是指法律在整個社會調整機制和社會規(guī)范體系中必須要居于主導地位,一切國家及社會行為均以法律為依據。法是唯一的權威這一原則是實施法治的基本要素。這一原則表明一個法治國家必須產生對法治的高度認同,確立法治至上的地位。
國家和社會要保證法治至上就需要確立司法公正獨立、法律普遍適用的法治環(huán)境,在根源上杜絕司法不作為的現(xiàn)象。在這樣一個良好的社會法治環(huán)境下,法治的權威性也可以隨之樹立。政府和社會需要進一步的做到:用法律來治理社會、社會整合應通過法律來實施和實現(xiàn)、立法政策和法律必須經由民主程序制定、立法要切實保障和尊重人權、國家機關的一切職權必須要根源于法律并依法行使、政黨必須在法律的范圍內活動、法治必須高于領導人的個人意志、立法程序和法律必須具有穩(wěn)定性[10]。
3.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與環(huán)境。大學生法治觀念的培養(yǎng)離不開良好的社會風氣的熏陶。首先,需要社會加強治安管理,建設良好的社會法治環(huán)境。其次,要凈化網絡環(huán)境。如今大學生學習和生活都離不開互聯(lián)網,然而互聯(lián)網上的信息良莠不齊,如不加以防范,可能就會深陷其中。因此,國家專門機構要及時開展凈化網絡環(huán)境行動,保障健康積極的網絡環(huán)境。再次,弘揚社會道德觀。道德與法律是維系人類社會正常秩序,推進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有力武器。良好的社會風氣的形成,需要在社會中弘揚道德觀,使社會道德主旋律深入人心。同時也需要將傳統(tǒng)的道德觀賦予新的生命,并普及到社會中。
[1] 張文顯.法哲學研究范疇[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152~154.
[2] 黃潔楠.辯證否定觀視角下法制與法治關系的動態(tài)考察[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10,32(4):74.
[3] 張明楷.刑法分則的解釋原理[M].第二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215.
[4]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北京,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1997(3).
[5] 陳新開.論法治社會條件下大學生法律信仰的構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2):129~130.
[6] 王石薇.構建我國大學法治教育體系勢在必行[J].河南教育,2012,6(中旬):24.
[7] 劉桂芳.淺談當前大學生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意識的不良傾向及改進措施[J].民營科技,2010,(12):87~88.
[8] 趙健.論大學生法治觀念的強化培養(yǎng)[J].中國-東盟博覽,2013,(10):151.
[9]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北京,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2013(11).
[10] 辛金欽.新疆高校大學生法治觀念的調查研究[J].新疆社科論壇,2010,(5):80~82.
2014-09-08
趙新穎(1978-),女,滿族,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理論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