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睿
(中央戲劇學(xué)院戲劇文學(xué)系,北京100107)
孤獨的青春
——《哈姆雷特》和《海鷗》之比較分析
高睿
(中央戲劇學(xué)院戲劇文學(xué)系,北京100107)
從人物設(shè)置、人物心理、主題思想、表現(xiàn)方式等不同側(cè)面,比較《哈姆萊特》和《海鷗》兩個劇本。這兩部作品,塑造了兩個在新舊勢力的夾縫中不斷抗?fàn)?、孤獨品嘗痛苦的年輕人,表達了兩位作者對新思想、新一代的期待和惋惜的雙重態(tài)度。
比較分析;新舊勢力;主題思想;人物心理
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和契訶夫的《海鷗》是在不同國家、不同時代背景下創(chuàng)作出的戲劇作品。然而,這兩部都同樣創(chuàng)作于社會重大轉(zhuǎn)型期的作品,存在著許多相似之處。雖然兩個劇本發(fā)生的事件不同,人物的身份和思想也不相同,但是主人公對于人生和社會的思考,對待行動的態(tài)度卻有幾分值得比較的地方。
同樣是青年人,身為王子的哈姆雷特和出身在演員家庭的特里波列夫,在新的思想和舊的制度面前,在愛情、親情面前,他們對未來和人生的態(tài)度有著各自獨到的地方,也有非常相似的地方。他們在自己的生活中一步步走向憂郁和死亡,他們至死堅守著自己的信仰和理想。
兩個劇本集中表達的是對于理想與現(xiàn)實的碰撞和矛盾。兩位主人公都在通向最終理想的道路上一個人戰(zhàn)斗著、猶豫著、痛苦著。他們奉行自己的理想,渴望去變革、去拯救整個社會和人類。但是,他們越是向前進,就有更大的阻力擋住他們的去路。
保守的丹麥和保守的索林莊園都是一派死氣沉沉的樣子。腐朽的作風(fēng)、陳舊的話題,讓這兩個先進的青年漸漸感到痛苦。哈姆雷特是一個帶著人文主義的思考回到丹麥的,他心里的人文主義情懷,讓他眼中的世界時和諧的、富麗的。在他的心中,父親是一個真正的人,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君王,甚至可以看成是理想人的化身。然而,當(dāng)他回到丹麥,看到父親去世、母親迅速嫁給叔叔。他心中的理想父親死去了,理想母親也徹底顛覆了,他的精神支柱一瞬間徹底的坍塌了,他的人文主義理想破滅了。這時候,他從宮廷想到了自己生活的國家、社會,甚至是人生和生死。“理想的幻滅,造成了憂郁,哈姆雷特開始懷疑到人,懷疑到女人,懷疑到社會,懷疑到人生……正當(dāng)他在憂郁之中,由小到大,由個人到社會,尋思問題,無以自解。在人生觀、世界觀上開始發(fā)生危機的時候,他的心靈進一步受到了一個幾乎是摧殘性的打擊?!雹俦逯眨骸渡勘葋啽瘎≌摵邸罚本喝?lián)書店,1989年,第25頁。于是他才高呼:“整個時代脫節(jié)了!”這是哈姆雷特內(nèi)心的吶喊,是對整個丹麥、整個人的悲嘆。這時候,他已經(jīng)意識到,自己肩負著扭轉(zhuǎn)乾坤的責(zé)任,他已經(jīng)從一個為父報仇的王子,成為了一個眾醉獨醒的先覺者,他的心情是沉重的。
特里波列夫在莊園中看到的是沉浸在舊的舞臺演出中的母親,是已經(jīng)被腐臭掩埋的舅舅,這和他創(chuàng)新的戲劇形式和渴望變革的思想是截然相反的。他試圖用自己的行動喚醒那些沉睡的心靈,但得到的結(jié)局是一片的嘲笑和諷刺。他創(chuàng)造藝術(shù)新紀(jì)元的夢想,同改變現(xiàn)實生活的腐朽不堪相排斥,但是他連獨立的經(jīng)濟實力和生活能力都沒有,他只能試著自殺,卻沒有成功。他能做的,只能是獨自等待,獨自煎熬,獨自和這個可怕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默默對抗。但是,當(dāng)他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就要被這個環(huán)境所吞噬,自己實現(xiàn)夢想的方式,竟然要委身于那一片泥潭的時候,他才意識到自己的無路可走。
哈姆雷特和特里波列夫生活的時代和階層雖然迥然不同,但是兩人都在承受著生活的巨大壓力和痛苦。哈姆雷特的身邊到處是心懷叵測的敵人,特里波列夫的身邊到處是嘆氣和嘲諷。雖然在特里波列夫身邊的人們似乎沒有直接針對他的反動作,但是大家無心的動作和語言都對他造成了反動作的效果和作用。而在丹麥宮廷中,卻有一個與哈姆雷特直接對應(yīng)的對手——克勞狄斯,兩人在報仇和王位爭奪的過程中,一直處于一種敵對的勢不兩立的狀態(tài)??梢哉f,哈姆雷特的生存環(huán)境更加危險,而特里波列夫的處境卻在尷尬和痛苦上略勝一籌。
在這兩個年輕人身邊,“母親”這一形象對他們的影響是巨大的。首先刺激兩個人的都是母親的行為。不管是母親的改嫁還是母親的嘲諷,都是和兒子內(nèi)心的渴望和思考對立的。是敵人,又是母親,這兩對母子關(guān)系是非常怪異的。他們首先都被最親愛的母親拋棄。他們要和母親斗爭,卻在內(nèi)心愛著自己的母親,離不開自己的母親。母親的形象并不是可惡的,她們有著女性的魅力和對兒子的愛,她們無意間和兒子對立,卻不理解兒子的行為。當(dāng)哈姆雷特把一切的真相告訴了母親,當(dāng)特里波列夫的自殺觸動了母愛,這兩場戲是真摯而感人的。但是之后,迫于對權(quán)力的壓力,迫于對生活的追求,兩位母親終究沒有能夠保護自己的孩子,終究讓兩個孩子成為徹底孤獨的思想者。
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雷歐提斯、小福丁布拉斯都是身負為父報仇重任的人物;在《海鷗》中,特里波列夫、妮娜、特里果林同樣是三個在藝術(shù)道路上渴望不斷前進的人。
最后,這兩組人物中,都有一個人獲得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在特里波列夫、特里果林和妮娜之中,妮娜這個讓特里波列夫愛得不可自拔的女孩,自強不息地實現(xiàn)了自己成為演員的愿望,最終站在了聚光燈下,用全部的熱愛完成著自己的夢想和事業(yè)。但是,妮娜實際上并沒有打破一種舊的東西,相反的,她是去投身了一種被腐蝕的生活,雖然她的精神是偉大的,但是她選擇的道路卻并不是具有積極意義的。而在哈姆雷特、小福丁布拉斯和雷歐提斯之中,雷歐提斯這個被哈姆雷特贊嘆為才德優(yōu)異、稟賦高超的貴族青年,毫不猶豫的完成了為父報仇的心愿。卻最后難逃一死,受到了命運的懲罰。雷歐提斯和妮娜雖然實現(xiàn)了愿望,卻讓自己深陷腐朽和守舊之中。不管是為父報仇的封建思想,還是陳舊死板的舞臺演出,這些都不是哈姆雷特和特里波列夫想要的東西。他們雖然獲得了一般意義上的滿足,但他們的心是痛苦的,他們的靈魂,早已在路上被舊的東西吞噬。雷歐提斯到死的時候才明白,真正的兇手是克勞狄斯。妮娜拖著殘破的身軀回到她的湖邊,卻發(fā)現(xiàn)自己早就被人遺忘,她身心俱疲,但是她卻不能拯救自己了。
相比之下,哈姆雷特和特里波列夫的斗爭是光明的、有意義的。不管是哈姆雷特的拖延、思索,還是特里波列夫的兩次自殺,都充分反應(yīng)出一種無路可走的境地?!白詺?,就是認(rèn)可,就是承認(rèn)被生活超越或者是承認(rèn)人們并不理解生活……是承認(rèn)生活并不‘值得’”。①加繆:《西西弗的神話》,杜小真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頁。他們的猶豫和自殺表明了他們不愿投降,不愿陷入陳規(guī)舊套,不愿回到曾經(jīng)以青春的激情斥責(zé)過的那些陳舊的行為上去。然而,他們雖然受到了新思想的影響,舉手投足間散發(fā)著新的氣息和活力,但是他們不是人文主義的戰(zhàn)士,也不是新派的領(lǐng)袖。哈姆雷特是在“思想領(lǐng)域內(nèi)建起一個讓‘愿望’自由馳騁的小天地”,理想不是“變革現(xiàn)實的藍圖”,只是“一種精神寄托、一種苦悶的發(fā)泄、一種逃避現(xiàn)實而又建筑于現(xiàn)實之中的避難所?!雹谥袊勘葋喲芯繒骸渡勘葋喲芯俊罚ǖ谒木恚?,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4年,第242頁。特里波列夫也不是一上場就大肆宣揚自己的主義,而是被迫開戰(zhàn),這樣說來,他排戲本身作為一種對抗,實際上是不自覺的,這就和哈姆雷特裝瘋和拍戲是異曲同工的。
縱觀兩部作品可以發(fā)現(xiàn),主角似乎都不能承擔(dān)作家所要表達的意義,于是為了表達自己的立場和主題,作者便塑造了一些可以去表達自己意義的人物?!逗zt》中多爾恩醫(yī)生便是這樣的角色。多爾恩是《海鷗》中唯一一個生活過的人物。他離生活最近,最能夠體驗生活本身的意義,于是,作者讓他成為唯一一個真正理解特里波列夫的作品的人。
“《哈姆雷特》不是只給1600年的英國照鏡子,而是真正體現(xiàn)了莎氏通過主人公說的:戲劇是整個‘時代的縮影和簡史’的高度要求?!雹賹O家琇:《莎士比亞與現(xiàn)代西方戲劇》,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65頁。在這部作品中,莎士比亞走出從對現(xiàn)實的反映,走向?qū)θ诵院腿祟惖乃伎肌W詈蟮拇蠼Y(jié)局,便是作者用心所在。在這個生生死死的場面中,沒有真正的勝利者,也沒有誰獲得了莎士比亞更多的同情。死去的人,每個人都有不能繼續(xù)活下去的理由。命運的公正在于,沾上了血的雙手,必須得到某種懲罰。于是,殺死了波洛涅斯的哈姆雷特、殺死哈姆雷特的雷歐提斯、殺死和背叛先王的國王和王后,都成了命運的犧牲品。而唯一活著繼承一切的,是小福丁布拉斯,但是他卻并不是勝利者。在莎士比亞看來,報仇的輪回是需要有一個了結(jié)的,只有從內(nèi)心中戰(zhàn)勝自己報仇的念頭,才能活下去,這實際上體現(xiàn)了他的人文主義情懷。
在這兩部作品中,都設(shè)置了“戲中戲”它們不再是一個陳舊的情節(jié),而是刻畫人物、推動人物行動、反映當(dāng)時社會、以及宣傳作者藝術(shù)觀的一個舞臺。《哈姆雷特》中的“戲中戲”是王子為了試驗國王的反應(yīng)而出的計策。《海鷗》中的“戲中戲”,是為了宣揚作者的新主張而上演的。從行動上來分析,“戲中戲”雖然是他們的一步棋,但卻都是沒有沖擊力的,和強烈有效的行動性的。哈姆雷特只是借口確認(rèn)國王的反應(yīng)而拖延時間,而特里波列夫的戲根本沒有進入觀眾的心中,甚至母親還開玩笑地說要去睡覺。但是,從排戲到戲演出之后的舌戰(zhàn)和獨白,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其中,是包含著作者的創(chuàng)作觀,包含著主人公對生活和藝術(shù)的理解的。哈姆雷特在和伶人的接觸中,漸漸明白了:“哪怕?lián)?dāng)一個微不足道的任務(wù),把全身心都放進去,也就顯出了生命的力量、人性的光輝?!雹诒逯眨骸渡勘葋啽瘎≌摵邸?,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9年,第30頁??梢哉f,作者們都不惜大量的筆墨去表現(xiàn)戲中戲,里面對于創(chuàng)作的態(tài)度是非常直接而中肯的,不需要用抽象思維整合推理,這些創(chuàng)作觀就已經(jīng)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了。而通過這些語言、評價,我們是可以非常強烈地感受到作者對現(xiàn)實生活的態(tài)度,這才是戲中戲的的真正意義所在。
兩部作品中的兩個極具象征性的人和物,分別是海鷗和鬼魂。海鷗不僅貫穿《海鷗》劇本的四幕,在每一幕中都起到了一定的象征性,而且契訶夫最后還直接用這一意象作為劇本的題目。而鬼魂在《哈姆雷特》中的出現(xiàn),更是對哈姆雷特的心理變化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并一步步推動哈姆雷特的行動。作為色彩鮮明的意象出現(xiàn)的“海鷗”和“鬼魂”,在兩部戲中的作用和效果是值得關(guān)注的。
對于《海鷗》中“海鷗”意象的解釋是豐富多彩的?!霸趧≈?,海鷗象征著被不假思索地殺害又被無情地忘卻的生靈。這是一種廣義的象征。它不是指某幾個人的命運,而是指劇中展示的全部生活?!雹坳愂佬郏骸冬F(xiàn)代歐美戲劇史》(上),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2010年,第371頁。在我們說到海鷗的時候,還有一個意象是不能被忽略的,那就是“湖”,因為每一只海鷗,永遠都是向往一片幽靜湖水的。特里波列夫和妮娜生活在迷人的湖畔,后來兩人漸漸接觸到了現(xiàn)實的人事,發(fā)現(xiàn)一切都比青年時代的夢幻中所設(shè)想的要艱難得多。于是,兩人像兩只找不到湖水的海鷗,在生活的艱辛道路上艱難的飛行,追尋著他們的理想,尋找著他們的湖水。同樣的,在特里果林對妮娜的熱烈而又很快就消失的感情沖動中,也與海鷗有著某種相似的東西——試圖伸展它那沉重的、被生活截斷了的雙翅。
在第一幕被特里波列夫射中的海鷗象征著特里波列夫的命運和特里波列夫的愛情?,F(xiàn)實的無情、社會的頑固腐朽,讓他終究沒能找到自己的湖,于是離開了湖水的海鷗,只有走向死亡。而相反的,那個把自己比喻成海鷗的妮娜,確實有一抹很絢爛的色彩,而在第四幕,“湖里整個起了大浪頭?!边@就預(yù)示著人物的命運也要翻起巨浪,“兩只海鷗消失于一個陰雨之夜”。于是,已經(jīng)被世俗所認(rèn)可的特里波列夫終于實現(xiàn)了自己的象征——像他自己射死海鷗一樣,他用同一雙手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而妮娜要繼續(xù)飛翔,但是她只是不斷地飛翔,卻永遠丟失了自己的湖水。
《哈姆雷特》中的鬼魂在第一幕就已經(jīng)起到了渲染氣氛的作用,讓人們感受到一種巨大的宗教力量,同樣使得哈姆雷特背負上了更重的責(zé)任。他的要求——報仇,也是把哈姆雷特推向命運的懸崖的重重一掌。如果說這時候的鬼魂還只是一種真實存在的,那么在哈姆雷特和母親的那場戲中,鬼魂已經(jīng)成為哈姆雷特內(nèi)心的意象,除了他沒人能看見,鬼魂的作用也直接對應(yīng)哈姆雷特,他的指責(zé)、他的提醒,都讓這個年輕人內(nèi)心的矛盾加深,讓哈姆雷特一步步走得更加步履沉重。
“海鷗”和“鬼魂”兩個意象一個側(cè)重于劇本的象征色彩,一個側(cè)重于對于氣氛的渲染。兩者都在情節(jié)的推動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為劇本增添了一道奇幻和怪異的色彩。
在《哈姆雷特》和《海鷗》中,還有一些表現(xiàn)手法是值得我們注意的,其中最為典型的是兩部作品對于悲喜劇因素的運用。兩位偉大的劇作家都在沉重的主題下,展示了一幕幕充滿戲謔或者諷刺性的戲劇場面。不管是哈姆雷特諷刺波洛涅斯和吉爾登斯吞,還是對沙姆拉耶夫和波洛涅斯的人物設(shè)定,包括哈姆雷特和掘墓者的對話,以及《海鷗》中人們生活中無時無刻不透出的喜劇色彩。喜劇因素在兩位劇作家的筆下產(chǎn)生了非常奇妙的效果,為劇本的整體結(jié)構(gòu)和主題的表達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不管劇中的人物為了自己的生活和理想選擇了怎樣的道路、收獲了怎樣的結(jié)局,有一點是相同的,那便是作者的態(tài)度和認(rèn)識往往對主人公的命運有著極為深刻的關(guān)系。每一部作品都是劇組家戲劇觀的具體體現(xiàn)?!豆防滋亍泛汀逗zt》的相似和不同,正是處在不同國家和時代轉(zhuǎn)型期的莎士比亞和契訶夫?qū)τ谌松蛻騽〉乃伎?。猶豫和惶恐,激情和夢想,思索和回歸,以及永恒不變的愛……這些相似的主題,都是具有永恒性和反思性的,是莎士比亞和契訶夫?qū)τ趹騽『蜕畹淖畋举|(zhì)的理解和感觸。
Lonely youth
GAO Rui
Hamletby Shakespeare andSeagullby Chekhov are two different plays written in different countries,years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s.However,the plays both written in transitional periods have a lot in common.This paper compares Hamlet and Seagull in such aspects as character setting,character mentality,theme,and expression skill.All works reflect their authors'attitude and feeling for humanity,the two plays are no exceptions.Shakespeare and Chekhov both created two young men respectively in their plays struggling in the crevice between old and new authoritative forces,suffering agony alone,and expressed their pain and confusion.
comparative analysis;old and new concepts;theme;character mentality
I073
A
1009-9530(2015)01-0097-04
2014-08-01
高睿(1989-),女,中央戲劇學(xué)院戲劇文學(xué)系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