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奇,丁 健
(1.桐城市牛欄小學,安徽 桐城231491;2.合肥市綠怡小學,安徽 合肥230022)
于漪老師曾經(jīng)把課堂導入比作一把錘子,第一下一定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這樣才能激發(fā)起他們思維的火花,就像磁鐵一樣牢牢吸引住孩子們。的確如此,如果教師的導入能“一石激起千層浪”,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他們的思維,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增強他們的參與意識,使之自然地進入新課的特定角色,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在筆者看來,課堂導入不僅是一項教學環(huán)節(jié),它更是一門教學藝術(shù)。教師就是課堂藝術(shù)家,他必須將語言、動作、表情、色彩、音樂、圖像等多種信息傳遞的載體恰當?shù)卣{(diào)配融合在一起,以多種“刺激”吸引學生注意力指向,提高課堂趣味性,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從而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學習效率。
課題是課文的眼睛,它有概括文章主要內(nèi)容,揭示中心的作用。學生要學習一篇課文首先接觸到的就是課題,通過對課題的解釋質(zhì)疑導入課文,從而激發(fā)學生求知的欲望,為學生的自主學習作好鋪墊,這是在日常教學中比較常用的一種方法。如課文《飛奪瀘定橋》,筆者從題目中的瀘定橋入手,借用毛主席詩詞《長征》中的一句詩文“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引導學生體會、理解:“時間之緊張才會‘飛’,天險之難攻才需‘奪’。那這極其險峻的‘鐵索’——瀘定橋為何如此重要?紅軍戰(zhàn)士為何要飛奪瀘定橋?他們又是怎么飛奪的?就讓我們一起來走近紅軍戰(zhàn)士,走入這場激烈的戰(zhàn)斗吧!”這樣從題目中的關(guān)鍵詞入手,就很容易導入新課,而且能讓學生迅速地抓住重點,把握中心。再如《黃山奇松》《學步》《永遠的白衣戰(zhàn)士》等課文,課題往往就是整篇文章的著重點,教師可以先從課題切入,通過在黑板書寫、圈畫課文題目的關(guān)鍵詞,幫助學生快速進入課文情境,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作用。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學習興趣,強烈的求知欲望,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而視覺的刺激是最容易引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教學手段。葉圣陶曾說過:“圖畫不單是簡單的文字說明,且可以拓展兒童的想象力,涵養(yǎng)兒童的美感?!睆膬和睦戆l(fā)展的角度來說,視覺上的直觀感受往往比文字來的更強烈一些。在圖片的展示過程中,學生不僅能逐漸學會以文本為依托,理解語言文字的意境,還能把學生帶到原本離他們生活很遙遠的地方,使得距離日常生活很遙遠的課文內(nèi)容變得親近,更加深他們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體驗和情感上的陶治。因此,用圖片導入新課,也是快樂教學的一種有效方式。
如《田園詩情》一課,作者通過美麗迷人的田園景色、天堂般的動物世界、寂靜無言的傍晚時分以及寧靜安謐的村莊夜色將水之國、花之國,同時也是牧場之國的荷蘭淋漓盡致的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但是,由于孩子們生活經(jīng)驗有限,對遙遠的荷蘭沒有直觀的感受,簡單的文字描述始終不能在學生心中形成畫面。那么,課前有關(guān)荷蘭的圖片收集和整理就是整個新課導入的第一步。筆者在課堂一開始就利用多媒體展示了大量的荷蘭美景,邊播放邊和學生進行交流:“你們發(fā)現(xiàn)荷蘭有什么特點呢?哪里都有哪些小動物?它們的外形有什么特點?動作又有哪些不同?這么美麗的風景就在荷蘭,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美麗的水之國、花之國、牧場之國,看看作者是如何介紹這些美景的?!边@樣直觀、簡單的圖片展示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吸引力,既調(diào)動了他們認識荷蘭的積極性,又為學生接下來的學習提供了方便,因為在欣賞圖片時學生對“綠意盎然、剽悍強壯、遼闊無垠”等許多詞語有了直觀的理解,更加深了學生對荷蘭的喜愛。
除了圖片之外,動態(tài)的視頻也是視覺刺激的一種有效方法。如今,班班通走進了我們的課堂,豐富的教學資源使課堂教學更直觀、更生動。如《泉城》,濟南七十二泉泉水晶瑩剔透,水珠串噴涌喧鬧,不同的泉水有不同的流動特點。通過泉水流淌的視頻觀看,學生能迅速地將圖文結(jié)合,更能體會泉城的奇妙,增添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適用于這種導入方式的文章還有很多,大多為寫景類的文章,因為優(yōu)美的風景圖片更能加深學生的印象,更有利于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音樂是人類情感撞擊、抒發(fā)、交流和審美的產(chǎn)物,更是情感表達的完美藝術(shù),能夠陶冶人的情操,凈化人的心靈,同時也能激發(fā)人的情感表達。教師通過聲情并茂地描摹渲染,奠定課堂的情感基調(diào),扣擊學生的心弦,喚起學生的情感需求,引導學生披文入境,進而引發(fā)學生的體驗。所以用合適的音樂導入語文課堂,不僅符合小學生年齡及心理發(fā)展特點,更能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消除孩子們的緊張心理,提高他們的自信心,使得師生更加融洽,這也是一種常見且有效的導入方法。但必須選擇恰如其分的,與教材內(nèi)容密切相關(guān)的,能夠在情感上引起學生共鳴的合適音樂,否則就事倍功半了。
筆者在教學《第一次抱母親》這一課時,給學生播放了閻維文的《母親》,“你入學的新書包有人給你拿,你雨中的花折傘有人給你打……這個人給了我生命,給我一個家。啊,不管你走多遠,無論你在干啥,到什么時候也離不開,咱的媽……”孩子們飽含著眼淚認真地聽筆者深情述說:“母親,是人世間最美好的呼喚;母愛,是千百年經(jīng)久不衰的感情。曾幾何時,母親牽過我的手上學;曾幾何時,我望著母親佝僂的背暗自流淚。母親那小小的雙手、瘦弱的身軀為你遮風擋雨;母親那博大的胸懷、無私的付出是你最幸福的溫暖??墒牵H愛的母親啊,你是否會勞累?讓我抱一抱你,讓我疼一疼你,讓我說一聲,謝謝您,母親……”一首充滿真情的音樂,一段聲情并茂的演說,學生們瞬間體會到媽媽的辛勞和偉大,不由自主地生發(fā)出對自己媽媽的感謝之情。這樣,音樂產(chǎn)生的飽滿的積極情感意向,為本節(jié)課的進行奠定良好的學習基礎(chǔ),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孔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以舊知聯(lián)系新知,在講授新知識前,先回顧已學過的與之相關(guān)的知識,從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chǔ)出發(fā),引出新知。這是現(xiàn)代課堂較為常用的導入方式,它便于學生鞏固已學的知識,將新舊知識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循序漸進地開展課堂教學。其中,這里的“溫故”是一種手段,導入新課才是真正的目的。如在教學王冕的《墨梅》這首詩時,筆者首先讓學生回顧有關(guān)梅花的詩詞。學生很快想到課本中宋朝王安石的《梅花》這首詩和基礎(chǔ)訓練冊中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這首詞,接著讓學生找出詩詞中梅具有什么樣的特點。他們很快又從“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薄耙咽菓已掳僬杀q有花枝俏。”這兩句得出梅具備的共同點是“不畏嚴寒”。然后,通過比較《墨梅》找和前兩首的異同點,體會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學生在整個導入的過程中從“溫故”的基礎(chǔ)上進入“新知”。幾分鐘的復習導入讓我和學生輕松的完成教學任務(wù)。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yīng)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情境導入法是指教師通過語言來描繪情境,同時伴隨音樂、影像等現(xiàn)代化手段來渲染情境。通過畫面再現(xiàn)情境,通過表演體驗情境,使學生產(chǎn)生豐富的想象,從而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喚起學生強烈的情緒體驗和反應(yīng),情不自禁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思想性很強,情感也很強烈,因此,教師應(yīng)該善于把形、情、境熔于一爐,渲染氣氛,為學生感悟文本創(chuàng)設(shè)情感的磁場,以境激情。情境導入是新課改提倡的一種新型教學思想。它以一定的教學情境為切入點,使學生在一個真實或虛擬的情境中交際、交流,培養(yǎng)開放型思維。
不過,由于學生知識經(jīng)驗與理解能力的局限,學生對抽象化的事物現(xiàn)象理解不透,或停留于靜態(tài)層面上,因此,教師選擇情景演示或情境模擬等方式要發(fā)揮學生主動性,再現(xiàn)場面,促進體驗,強化認識,達到深層理解的目的。如《趵突泉》一課中,這樣描述道:“三個水柱都有井口大,沒晝沒夜地冒,冒,冒,永遠那么晶瑩,那么活潑,好像永遠不知疲倦?!薄坝械囊粢粫翰琶俺鍪畞韨€氣泡,只見氣泡輕快地往上躥,好像你追我趕似的。有的半天冒出一個氣泡,那些氣泡比較大,大多扁扁的,一邊往上升一邊搖晃,碰著水面就碎了。在陽光照射下,大大小小的水泡五光十色,沒有哪一種珠寶能比得上?!北径挝谋?,描寫了趵突泉冒水時的形態(tài),體現(xiàn)了它的美。如果單通過對文本分析、講解,學生無法感受到趵突泉“你追我趕”的特點。那是怎樣冒?晶瑩、活潑、不知疲倦又是怎樣的?更體會不到“大大小小的水泡五光十色,沒有哪一種珠寶能比得上”的深刻含義。筆者結(jié)合中年級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利用課前時間,制作了燦爛陽光下五顏六色的肥皂泡泡,帶著孩子們直接體驗到“在陽光下一個接一個連接在一起,就像一串珍珠?!蓖ㄟ^形象的場景模擬,最大程度刺激了學生的視覺和感覺器官,調(diào)動他們學習的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讓學生在神奇的體驗中由衷的發(fā)出贊嘆之聲,從而體會到趵突泉的美,這樣孩子們學起來更加輕松自在。
課堂導入語精彩得法,就能為整節(jié)課奠定良好的基礎(chǔ),營造輕松濃厚的學習氛圍。但在設(shè)置課堂導入時仍應(yīng)注意“三宜三不宜”:
第一,宜短不宜長。課堂導入是一節(jié)課的一部分,目的是為了引起學生的注意,開啟整個文本的教學。導入必須精彩且精煉,環(huán)節(jié)不宜過多,時間不宜長,更不能把導入當作言語積累的主要活動。如果導入預留時間過多或環(huán)節(jié)過多,就會顯得“頭重腳輕”,讓人分不清主次了。
第二,宜簡不宜繁。選擇一個主要載體“刺激”學生,吸引他們的注意指向,這樣才能顯得導入環(huán)節(jié)新穎且有效,學生的積極性才能在平鋪直敘的教學中被調(diào)動起來。倘若音樂、美術(shù)、舞蹈、繪畫等信息載體一起配合呈現(xiàn),那么語文課將不再“語文”,而成為藝術(shù)培養(yǎng),失去課堂的本真。
第三,宜準不宜泛。導入要有目的性、針對性,突出一個“準”字。教學目標明確,導入的形式只是進入文本教學的一種手段。因此導入時要簡單明了,緊扣教學中心,不要過分渲染,不分主次。
教學有法而教無定法,且貴在得法。新課導入的方式,如故事、謎語、名言、話題、游戲、操作、質(zhì)疑、作業(yè)導入等還有待我們?nèi)ヌ剿骱蛯嵺`。教師不管選擇哪種方法,課堂導入這把錘子必須敲得準,敲得有力度,這樣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fā)學習興趣,使他們明確新課的學習目的。通過“導入”來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激發(fā)學生求知的欲望,激活他們主動探索的熱情,從而使課堂教學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
[1]于漪.給語文教學加點鈣[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王北生.教學藝術(shù)論[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1989.
[3]戴彩平.先聲奪人 曲調(diào)先成— —淺談小學語文新課導入[J].散文百家·教育百家,2012,(3).
[4]韋志成.語文教學藝術(shù)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5]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J].北京: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