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其昌
在傳統(tǒng)的金融服務中,客戶要到各類金融機構的物理網點,通過面對面的方式獲得各類金融服務,如查詢、轉賬、支付繳費、匯兌、掛失等輔助金融服務,購買國債、理財產品、基金、外匯、貴金屬、貸款、保險和期貨等金融產品服務,但無法獲得財經資訊、醫(yī)療導航、商旅服務等信息。由于移動信息技術和互聯(lián)網技術的快速發(fā)展,3G、4G使得傳輸速度獲得了極大提升,由此產生了一種新的互聯(lián)網金融服務方式——移動金融。這是利用互聯(lián)網技術和移動通信網絡技術為客戶提供服務的新型金融業(yè)務模式。移動金融不同于上述傳統(tǒng)金融服務的特征主要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智能終端是移動金融為客戶服務的基礎終端。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成為最為常見的終端設備。移動終端不斷取代PC終端,在互聯(lián)網接入設備的比重不斷上升,電子商務網站訪問流量的比重不斷上升。從圖1來看,手機網民的數量已經遠遠超過非手機類網民規(guī)模。手機用戶基礎是銀行、基金公司、券商、第三方支付、理財公司等金融中介提供移動金融服務的重要渠道。
在終端技術方面,當前最為熱門的方向是可穿戴技術(W earable Tech),并已經取得了較大的突破??纱┐髟O備有望在未來幾年成為主流。目前智能穿戴市場主要以手環(huán)、手表、眼鏡等產品形式為主。相對于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在便捷性和智能化上有了進一步提升,是終端技術的一次新的飛躍。在攜帶方式上,可穿戴設備可以解放雙手,只需佩戴在身上即可,可以長久佩戴不用取下,免除了人們忘記攜帶的尷尬處境,拓展了目前不便使用智能手機的場景。在輸入方式上,可穿戴設備表現得更加智能,擺脫了手機實體鍵盤或是大尺寸的觸摸屏輸入方式,采用語音控制和眼球識別技術輸入。在實時檢測上,可穿戴設備可實現長期不間斷攝像,以及長期監(jiān)測人體體征信息等功能。智能手機的監(jiān)測功能并不強,全面性和準確性也不如可穿戴設備。這一終端基礎的發(fā)展也為移動金融的深化發(fā)展提供了更有力的技術支持,也使得移動金融的應用更具有場景性和便捷性。
汽車也可能成為提供移動金融服務移動終端?;陔妱悠嚨谋举|是互聯(lián)網汽車的思考,上市公司特銳德斥資6億元打造無樁充電“智能汽車群充電系統(tǒng)”,像國家電網一樣大量投入基礎設施,充電設備和系統(tǒng)全部免費安裝,收購4S店,計劃通過云平臺集成手機APP的方式實現人機互動、在線支付,降低運營成本、為客戶提供增值服務,拓展電動汽車租賃、銷售、維修,當云端服務器把電動汽車的電池、系統(tǒng)等數據收集起來后,就形成了一個大數據系統(tǒng),再基于云平臺的電子支付,進而以電子支付平臺進入互聯(lián)網金融領域。
圖1 我國手機網民規(guī)模已遠超非手機網民規(guī)模
圖2 具有NFC功能的智能手機占比不斷上升(單位:億部)
第二,通過軟硬件技術使得移動金融的場景化金融服務更加人性化、生活化。首先是LBS定位功能、APP程序、HTM L5瀏覽器等互聯(lián)網應用軟件技術發(fā)展。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s)定位功能是通過電信移動運營商的無線電通訊網絡(如GSM網、CDMA網)或外部定位方式(如GPS)獲取移動終端用戶的位置信息(地理坐標,或大地坐標),從而實現為用戶提供相應服務。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O2O模式使線下商務的機會與互聯(lián)網結合在一起,讓互聯(lián)網成為線下交易的前臺。在實現O2O的過程中,位置服務即LBS技術處于關鍵的環(huán)節(jié),商家可利用LBS或者手機地圖準確定位消費者位置,以此來做信息的推送,可以大大提高營銷效果?;ヂ?lián)網金融也應用了LBS技術,例如,在支付APP中提供物理網點導航、提供有支付往來的身邊商家打折信息并促成消費等增值服務。通過表1,我們看到,由于LBS技術,使得移動金融服務的場景性非常強,這或許是解決農村金融服務網點不足的一個重要技術手段。
人機界面的技術取得了飛速發(fā)展。HTM L5是實現有機化用戶交互界面的新型瀏覽器語言,具備了跨平臺性、實時、互聯(lián)互通、開放性等比較優(yōu)勢。隨著HTM L5標準的不斷進化,如 W eb RTC(Web Real-Tim e Comm unication,網頁實時通信)為W eb應用提供了即時通信能力,Device PAI(設備編程接口)為W eb應用提供了對移動設備本地訪問能力。人機界面互動技術發(fā)展,就可能使得移動金融服務更加人性化和安全。
其次是近距離通信技術為移動支付。NFC是近距離通信技術的代表。NFC近場通信技術是由非接觸式射頻識別(RFID)及互聯(lián)互通技術整合演變而來,在單一芯片上結合感應式讀卡器、感應式卡片和點對點的功能,能在短距離內與兼容設備進行識別和數據交換。2012年底,中國人民銀行明確NFC作為金融行業(yè)移動支付標準。在市場上,如圖2,具有NFC功能的智能手機占比不斷上升,人們可選擇的NFC終端種類不斷增加。NFC POS終端在不斷推進布設之中,如地鐵、加油站、零售超市,人們可以便利地使用NFC手機進行支付。如表2,NFC的應用場景不斷增多,為移動金融的廣泛運用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
2014年10月20日,基于NFC的蘋果公司的“Apple Pay”服務正式在美國上線。支持該功能的手機包括iPhone6和 iPhone 6 Plus。Apple Pay支持線上支付,線上支付只需要“一鍵完成”,不再需要輸入信用卡信息和地址等。高度的安全性和便捷性。Apple Pay采用NFC+Passbook+Touch ID的組合,把支付、錢包、安全認證工具高度整合在一起,延續(xù)了其一貫的閉環(huán)風格,也保證了用戶體驗,其中,借助Touch ID的指紋識別技術,把安全認證、支付確認這兩步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把安全性和便捷性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表1 LBS技術應用場景
表2 NFC近場通信技術的應用場景
第三,用移動終端而不是依賴物理網點進行金融消費。目前手機是用戶的主要移動終端,如圖3調查顯示,在手機銀行眾多功能中,用戶最經常使用的是手機銀行賬戶查詢與管理功能,使用比例達76.3%;其次是繳費功能、轉賬匯款和資金歸集功能,分別為50.1%和43.8%。商城購物功能的使用比例也較高,超過約三分之一。相比2011年2月的調查數據,手機銀行各功能的使用率都有所提高,其中以賬戶查詢與管理功能使用率的增長幅度最大,轉賬匯款功能和繳費功能的使用率也略有增長。隨著手機銀行業(yè)務的發(fā)展和成熟,可以預見,查詢功能、繳費功能、轉賬功能將受到越來越多用戶的青睞。從表3可以看出,深度用戶更傾向于使用轉賬匯款和資金歸集、理財交易、本地生活服務和銀行服務信息查詢功能。
移動互聯(lián)網是真正意義上的互聯(lián)網,因為其無處不在,永遠在線,連接一切。傳統(tǒng)的支付方式已經很難適應移動互聯(lián)網發(fā)展的需要。目前,支付寶有大概90%的交易是通過快捷支付完成的,有接近一半以上的交易通過移動終端。隨著手機替代PC成為占比最高的互聯(lián)網接入設備,部分商業(yè)手機銀行用戶數和交易額已經超過網銀,成為最為重要的電子渠道。隨著4G網絡的普及,移動互聯(lián)網應用場景將更加廣泛。移動互聯(lián)網的應用場景主要包括移動醫(yī)療、移動支付、位置服務、物聯(lián)網、移動搜索、多屏互動等。
是哪些人在使用移動終端進行金融消費呢?從表4,我們看可以看出:
圖3 2013年用戶經常使用的手機銀行功能
表3 2013年不同用戶經常使用手機銀行功能的指數分析
表4 2013年不同人群經常使用手機銀行功能的指數分析
一是在校學生、農民/進城務工人員更傾向于商城購物,很少使用理財交易功能。該群體往往以年輕人為主,收入較低,甚至無經濟收入,對理財功能需求低,倒是青睞網絡購物,因此經常使用商城購物功能。
二是行政/事業(yè)單位、國企干部更傾向于使用手機銀行的轉賬匯款功能與資金歸集、理財交易、本地生活服務和銀行服務信息查詢功能??傮w來說,該群體以中年人為主,收入較高,較少使用網絡購物,但對轉賬、理財、生活服務等功能的需求旺盛,因此使用這些功能的傾向性非常明顯。作為優(yōu)質用戶,他們應該是手機銀行業(yè)務的重要目標人群。
三是三資/民營/私營企業(yè)中高級主管更傾向于理財交易和本地生活服務功能。他們往往身居要職,工作繁忙,經濟收入高,因此對理財業(yè)務有較大的需求。此外,三資/民營/私營企業(yè)職員、個體經營者、自由職業(yè)者更傾向于理財交易功能。如果各大銀行想大力推廣手機銀行理財產品,上述人群將是寶貴的潛在客戶。
四是專業(yè)技術人員傾向于轉賬匯款、繳費、商城購物和本地生活服務功能,而對理財交易和銀行服務信息查詢的使用傾向較低。該群體一般都受到過良好的教育,對新事物接受度高。
總之,由于移動互聯(lián)網能夠打破地域、時間、行業(yè)等方面的隔斷,具有突出的便利性、靈活性、安全性等特點,由此形成了互聯(lián)網金融的服務渠道。移動互聯(lián)網使人們能夠不限時間、不限地點地通過手機終端和移動網絡快捷獲取金融服務。打破了原有的8小時服務時間、通過柜臺和實體網點的銀行服務模式,形成了24小時在線、全球范圍直通的客戶服務模式。
通過手機、汽車等移動終端獲取客戶與服務客戶正為更多的金融機構所認識,成為金融機構新的渠道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蛻艨梢酝ㄟ^電話、電子郵件、微信、視頻等立體化渠道,與銀行、保險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機構的人員直接展開遠程交互、接受多媒體、全方位、個性化和零距離的金融服務,滿足大部分非現金業(yè)務的交易與輔助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