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霙
(廣西藝術學院 音樂學院, 廣西 南寧530023)
多媒體技術作為現(xiàn)代音樂教育的一種教育形式和教學手段,將其納入鋼琴專業(yè)教學中,已逐漸成為身處科技高速發(fā)展的廣大音樂教師必須掌握的手段之一,在教學中發(fā)揮積極的作用。
首先,多媒體技術運用可以通過網(wǎng)絡教學資源庫提供海量的鋼琴教學資源,在豐富教師授課方案內容設計的同時,也為學生設置一個更為廣袤的視野平臺和學習環(huán)境。好的藝術性教學永遠離不開對大量藝術資源的賞析,而網(wǎng)絡資源庫的存在則是一個有力的基礎。例如多種經(jīng)典曲目作品和一些珍貴的訓練或比賽視頻的提供。四年一度在波蘭華沙舉辦的鋼琴盛事——肖邦國際鋼琴比賽,大賽組委會為不能親自到現(xiàn)場的觀眾提供網(wǎng)絡平臺的現(xiàn)場直播(YOUTUBE、大賽官方網(wǎng)站),組織學生觀看國際頂尖賽事的實況,可以豐富其音樂鑒賞能力,吸收最新、最前沿的音樂資訊。特別是在本地區(qū)高水平音樂會以及學術活動匱乏的情況下,讓學生觀摩高水平的國際賽事,不論是對其自主學習能力的開發(fā),還是在專業(yè)領域視野的開闊,都是難能可貴的機會和可資借鑒的經(jīng)驗。
其次,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也需要高校教師根據(jù)課程安排來進行創(chuàng)新性的課程設計。教師要學會設置明確合理的教學目標,根據(jù)不同層次和階段的課程與學生設置不同的目標,使學生能夠充分融入到以多媒體技術為載體的教學之中。此外,教師也要注重課程設計中學生對相關學習理論的系統(tǒng)理解與吸收,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自然也不可忽視。
信息時代的高校鋼琴教學設計可以使得學生在全新、高效的學習環(huán)境中進行藝術熏陶,通過多樣化的視覺、聽覺體驗來為課堂增加一種傳統(tǒng)教學中缺少的交互性、動態(tài)性特征,同時,優(yōu)秀的多媒體鋼琴教學設計也需要教師的深入體驗與積極探索。
在傳統(tǒng)的鋼琴教學中,學生被動性較強,并且由于課堂風格較為單一,學生的音樂學習思維很難被激發(fā)出來。第一,多媒體技術在高校課堂的有效利用能夠合理地轉變傳統(tǒng)的教師、學生地位,面對鋼琴曲目,教師變?yōu)榱艘粋€指導者與引路人,學生則成為了音樂之路中的探索者,這樣的變動可以充分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同時,學生的主動思考也可以提升其創(chuàng)新性思維,從而直接提高鋼琴教學的課堂效率[1]150。第二,多媒體技術提供的學習環(huán)境包括與鋼琴相關的文檔和圖片、經(jīng)典的曲目作品、鋼琴大家的演奏視頻等等具有強烈視覺與聽覺沖擊力的優(yōu)秀資源,可以通過生動形象的視聽享受在課堂上實現(xiàn)真正的情境教學,使學生近距離地接觸到鋼琴的魅力,是學生在音樂之路上的有力臂膀。比如在學習巴赫的組曲時,學生通常對不同舞蹈風格的特征性格以及節(jié)拍節(jié)奏產(chǎn)生混淆,甚至老師在講述以及示范的過程中,他們也表示比較難理解,如果此時在教學中加入一些傳統(tǒng)巴洛克舞蹈的視頻片段,如吉格(Gigue)、薩拉班德(Sarabande)、小步舞曲(Menuet)等,強化學生對音樂的時代背景以及風格的領悟力的同時,還可以改變單一枯燥的傳統(tǒng)課堂風格,增強學生興趣。視頻中身穿中世紀宮廷服飾的舞蹈家們在音樂的伴奏中翩翩起舞,并結合音樂逐一介紹每種舞蹈步伐的要領,分析在突顯的音樂風格中表達出優(yōu)雅得體的儀態(tài)特征,這將有效提高鋼琴教學效果。
如果多媒體技術運用對課堂效率的提升是高校鋼琴教學中一種“量”的改變,那么可以切實地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則是一種“質”的提升。在這一方面,多媒體則又有著其特殊的魅力。
鋼琴教學中極為重要的一個目的是全面提高培養(yǎng)學生的為音樂欣賞素養(yǎng),而前文提到的多媒體帶來的感官體驗則是其表達方式的一大特色。同時,對音樂的感受離不開蘊含其內的思想與感情,鋼琴的教學活動也要注重這一點。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可以打破傳統(tǒng)教學的時空限制,并在強調鋼琴藝術的同時對其他知識進行展示,例如不同樂器以及演奏形式的涉獵:交響樂、室內樂、歌??;不同時期的芭蕾舞劇、繪畫、雕塑作品等等。演奏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拉威爾等的作品,可以參考同時期的如莫奈、塞尚、梵高等繪畫作品;近現(xiàn)代的部分鋼琴作品或多或少都有歌劇、芭蕾舞劇或是其他音樂形式的改編版本,比如普羅科夫耶夫羅密歐與朱麗葉的芭蕾舞劇、勃拉姆斯G小調鋼琴四重奏、由勛伯格改編的交響樂版本、李斯特鋼琴獨奏但丁讀后感、幻想奏鳴曲的交響樂版本、但丁交響曲等。在學習這些作品前,應發(fā)掘出類似影像資料鑒賞學習。在不知不覺中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與鋼琴素養(yǎng),并使學生在生動直觀的情景中體驗音樂中蘊含的豐厚情感,幫助學生進行良好的情感表達。總之,利用鋼琴教學中多媒體技術手段的輔助教學可以提升學生對藝術的欣賞、審視與創(chuàng)新。
在多媒體技術中,圖片、音樂以及視頻的有機結合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鋼琴的學習效率,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還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對樂曲的聯(lián)想能力和理解能力,滿足不同學生的差異性需求。
在傳統(tǒng)鋼琴教學中,彈奏曲目大多在既定框架范圍之內,教材選擇較為單調統(tǒng)一,雖可以完美地做到“一視同仁”,但卻難以滿足學生間存在的個體差異,也很難提高學生在鋼琴學習中的主動性。課堂中的多媒體技術帶來的海量音樂學習資源、便捷的藝術欣賞條件以及多元化和個性化的展示風格與形態(tài)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利用其本身的“差異性”來滿足學生的“差異性”需求,是對教學策略中“因材施教”的有力推動[2]170。在授課過程中,針對學生個人情況存在的難點或是教學過程中某個重要知識點進行微課視頻的錄制與制作是將傳統(tǒng)教學模式與多媒體新技術相結合的一個典范,微課視頻錄制通常時間不長,為15分鐘以內為宜。錄像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效率,在短時間內攻破一個知識點,學生注意力將會更為集中,表現(xiàn)力也隨之增加。在后期回放與制作的環(huán)節(jié):比如字幕添加、視頻清晰度處理等,讓在平常的教學練習中很難有機會聆聽自己的演奏的學生發(fā)現(xiàn)自身的不足,鞏固強化知識點的吸收。微課的制作使得鋼琴學習也因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得到了有效保障——可以拷貝、下載或收藏課堂資料或進行課堂之外的衍伸學習,這也是學生需求的重要部分。完整的教學體系可以對高校鋼琴教學提供支撐。
教學模式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永遠離不開相關技術的提升。當前前,處于21世紀的信息社會中,高校及教師更要順應時代潮流與需求,大力發(fā)展對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并結合學校條件與學生特征,綜合鋼琴教學教材,將多媒體技術融入教學中,對現(xiàn)有的教學模式進行反思。同時,高校在注重多媒體教學的同時,也要關注學生的多媒體技術水平應用[3]81。學生要學會運用當今國際上通用的多媒體網(wǎng)絡比如NAXOS、ISMLP、GROVE等線上資源,充分利用豐富的音像、媒體的資料進行自主的學習。NAXOS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網(wǎng)上古典數(shù)字音樂圖書館,收錄了橫跨了從17世紀到現(xiàn)當代大部分的古典音樂作品。在美國幾乎所有音樂學院的圖書館都在Naxos上公開免費向學生提供音響試聽資料,許多音樂專業(yè)共同課及相關課程的授課教授所要求完成的作業(yè)也需要用到此軟件;而全世界最大的網(wǎng)上古典曲譜庫IMSLP(internet music score library project)音樂圖書館,收藏涵蓋4000多位作曲家,近3.5萬個音樂作品、超過8.5萬份曲譜,還有1700多段錄音,每個月有數(shù)千曲譜上傳到這一網(wǎng)站。學生還可以從網(wǎng)站上找到不同版本的樂譜進行比較研究。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MUSICANDMUSICIANS(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詞典),在國際文化界享有盛譽,被公認為既有廣度又有深度,無論是文獻信息數(shù)量還是編纂質量均屬上乘,當之無愧的世界音樂文化“大百科全書”,在線格羅夫大辭典可以搜索到大量音樂作品、音樂家生平、音樂體裁等。目前我國圖書館數(shù)字信息的儲備量與歐美國家還是存在巨大的差距,在引導學生正確運用這些寶貴的資源同時加強數(shù)字文獻資源的建設也至關重要。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會變得更為普遍與便捷,這對鋼琴等藝術類教學福音愈顯。此時,高校更需要將科學技術和鋼琴教學進行合理契合,探索屬于自己、屬于時代發(fā)展及需要的鋼琴教學模式。多媒體技術體現(xiàn)的多元性、多功能性對教學設計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高校及教師要抓緊這一潮流,彌補傳統(tǒng)鋼琴類藝術教育的不足,形成多元的教學風格。
綜上所述,高校鋼琴教學模式的改革與發(fā)展要重視多媒體技術的教學價值,充分并善于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優(yōu)越性,有計劃、有創(chuàng)新地開展相應的鋼琴教學應用和推廣工作。
[1]馮海燕.多媒體技術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應用實踐與發(fā)展前景[J].音樂時空,2014(20).
[2]王朋.高校鋼琴教學中多媒體的實踐應用[J].北方音樂,2014(12).
[3]楊苗苗.淺談多媒體技術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作用[J].赤子,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