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時習之——關于高校中文專業(yè)古詩詞教學的思考
朱曙輝,霍美麗
(宿州學院,安徽宿州234000)
摘要:目前絕大多數(shù)古詩詞教學研究的視野仍停留在如何學習古詩詞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而對于已經(jīng)學習到的文學知識的溫習與應用則較少有人論及。針對這一情況,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認為高校中文專業(yè)的古詩詞教學應當作到三點:注重情境印證,稽古與查今并舉;引導應用轉化,知識與實踐接軌;鼓勵模擬創(chuàng)作,學習與寫作互補。
關鍵詞:古詩詞;教學;情境印證;實踐運用;模擬創(chuàng)作
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古典詩詞在涵育道德、提升素質等方面無疑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功用,古詩詞教學也一向是教育工作者關注的重點之一。截止目前,關于古詩詞教學的相關研究已經(jīng)取得了頗為豐碩的成果,但就研究現(xiàn)狀而言,絕大多數(shù)古詩詞教學研究的視野仍停留在“學”這一過程中,所關注的焦點大都集中在如何利用討論法、互動法等各類教學方法或多媒體等新型技術去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相關知識,而對于“習”,也就是對已經(jīng)學習到的文學知識的溫習與應用,則較少有人論及。要推進古詩詞教學研究的全面深入,這樣僅關注“學”而不講求“習”的研究話語顯然是有所缺失的。針對這一情況,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古詩詞教學經(jīng)驗,對高校中文專業(yè)古詩詞教育中的“習”提出幾點建議。
中國古典詩詞并非憑空蹈虛的藝術,而多是感發(fā)于某種現(xiàn)實情境并對之加以表現(xiàn),其本質正如南朝詩論家鐘嶸所云:“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嘉會寄詩以親,離群托詩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漢妾辭宮?;蚬菣M朔野,魂逐飛蓬?;蜇摳晖馐?,殺氣雄邊。塞客衣單,孀閨淚盡?;蚴坑薪馀宄龀蝗ネ?;女有揚蛾入寵,再盼傾國。凡斯種種,感蕩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1]鐘嶸文中列舉的包括四時自然之景與種種人生境遇在內的諸多現(xiàn)實情境正是古典詩歌得以生發(fā)的根基,也是其著力表現(xiàn)的主要內容?;谶@一點,在古詩詞教學時,筆者提倡古今并舉的教育方法:一方面要稽古,還原詩歌創(chuàng)作的原生場景,指導學生學習作品中的相關知識,這是屬于“學”的過程;另一方面還可以查今,引導學生將古詩詞中所描述的情境與自身生活中類似的真實情境進行關聯(lián)、比對,在真實情境中對詩詞知識加以印證,加深對作品的理解。這就相當于對文學知識進行一次溫習與實踐,屬于“習”的過程。最終兩者結合,達到有效教學的目標。
從理論分析的角度來看,這種稽古與查今并舉的教學方法是符合學習過程的科學原理的。“境脈學習理論(Contextual Learning)認為,學習者自身原有的記憶、經(jīng)驗、動機和反應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內部世界,學習者在處理新的信息或知識時,與其內部世界發(fā)生意義,這便是學習?!盵2]筆者所提倡的情境印證,正是發(fā)掘學習者自身的內部世界對于新知識學習的巨大價值,以此來深化教學效果。
從教學實踐的角度來看,這種教學方法也具有極大的可行性。因為大部分高校學生在年齡上已經(jīng)屬于成年人,具有一定的生活閱歷,而且生活在今天這樣一個資訊、傳媒超級發(fā)達的時代,他們大都或直接或間接的獲取了大量的信息,這些都構成了他們自身的內部世界。教師所要做的是在講授古典詩詞的文學知識之后善加引導,使相關知識與學生自身的內在世界加以關聯(lián),發(fā)生互動。關于這種關聯(lián)互動的具體實踐,《紅樓夢》第四十八回中“香菱學詩”這一節(jié)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生動的例證。香菱評價王維詩云:“還有‘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這‘余’字和‘上’字,難為他怎么想來!我們那年上京來,那日下晚便灣住船,岸上又沒有人,只有幾棵樹,遠遠的幾家人家作晚飯,那個煙竟是碧青,連云直上。誰知我昨日晚上讀了這兩句,倒象我又到了那個地方去了?!蓖蹙S的詩句“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正因為和香菱自身所經(jīng)歷的真實情境發(fā)生了關聯(lián),新知識和她自身的內部世界互相印證,所以讓她印象深刻,對作品的理解也更加深入。我們在對學生進行古詩詞教學時,也不妨借鑒這種經(jīng)驗,引導學生將古詩詞與現(xiàn)實情境相印證,以達到教學效果的深化。舉例而言,在教授蘇軾《卜算子》(缺月掛疏桐)時,教師在講授這首詞的相關文學知識之后,還可以從作品中所書寫的寂寞孤獨的情境出發(fā),引導學生回顧自身在以往學習、生活經(jīng)歷中的類似情境,將其與蘇軾的這首詞互相體認,以此為主題舉行一個簡短的課堂討論,選擇幾位同學進行公開陳述,或者布置為課后筆記,目的都在于加深學生對詩詞內涵的理解與深入。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明確指出:“堅持以人為本,推進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戰(zhàn)略主題?!倍诺湓娫~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它在涵育道德、提升素質等方面潛藏的巨大價值更不應該所忽視。而且從對學習過程的科學分析來看,只有將知識學習與生活實踐接軌,才能真正完成學習的意義。情境認知與學習理論(SituatedCognition and Learning)就強調:“只有當學習被鑲嵌在運用該知識的情境中時,有意義學習才有可能發(fā)生。因此,在教
學中要提供真實或逼真的情境與活動,以反映知識在真實生活中的應用方式,為理解和經(jīng)驗的互動創(chuàng)造機會?!盵2]所以在古典詩詞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將學習得來的知識化用于具體的現(xiàn)實生活中,使其發(fā)揮應有的實踐功用。而依據(jù)筆者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來看,在古典詩詞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四個方面開崛古詩詞的實踐價值:道德內涵;審美品位;思想價值;寫作技巧。關于古詩詞在道德與審美兩方面的教育功能目前學界已有廣泛深入的論述,對此筆者也不擬贅言,在這里重點談一下后兩個方面:
首先是引導學生開掘、利用古詩詞的思想價值。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這個“心”不只是一時的情緒,其中還潛藏著古人觀察世界、思考人生的心得體會,尤其是在一些帶有議論性質的詩詞中,這些思考、感悟更是其作品的核心價值所在。不單這些結論本身對今人有著巨大的借鑒價值,而且其思維方式也完全能夠古為今用,成為當代讀者可以學習、使用的寶貴資源,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注意對古典詩詞這一價值的開掘與利用。例如在教授蘇軾的《題西林壁》這首詩歌時,除了使學生掌握這首詩中所蘊含世事因人成相、超脫其外方能理性思考的哲理內涵之外,還可以此作品為主題布置一次課堂作業(yè)或舉行一次小型的討論,引導學生將作品中所蘊含的哲理內涵與個人的生活實踐相對應,思考、討論如何在自身的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運用這一思維方式,使這首作品的實踐功用得到最大開掘。值得注意的是,這類從日常習見事物中開掘出深刻道理的詩詞在宋人之作中尤多,例如蘇軾的《琴詩》、王安石的《題飛來峰》、朱熹《觀書有感》等均是典型的例子,所以在講授宋代詩詞的時候,對這一點應尤其留心。再如古典詩詞中還有一類翻案性質的作品,往往從一種新穎別致的視角出發(fā),對習見的結論、事物加以重新思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比如自司馬遷《史記》以來,項羽戰(zhàn)敗后寧肯自殺亦不肯渡江一事一向被視作自尊心強烈的英雄情結而被后人所贊嘆,但晚唐杜牧的《烏江亭》與北宋王安石的《疊題烏江亭》兩首詩卻不囿于前代結論,而自出心裁。杜牧認為勝敗乃兵家常事,況且江東子弟多才俊,東山再起亦有可能,故而項羽自殺是錯誤選擇,這顯然是一種獨立的理性思考,超脫了前代英雄崇拜思想的籠罩而顯得矯矯不群。而王安石則從另一視角來加以論述,認為當時天下已經(jīng)“百戰(zhàn)疲勞”,人心厭亂而思治,故而項羽在決定性的戰(zhàn)役中敗北,已經(jīng)失去了翻身的資格,縱然江東子弟還在,但已經(jīng)無人愿意重新參與戰(zhàn)爭,故而其失敗自殺亦是必然選擇,同樣言之有理,新意疊出。在教導學生學習這類作品時,除講解作品本身的知識點之外,還應引導學生學習這種思維方式,在生活、工作、學習中善于獨立思考而不盲從成見,在教學過程中同樣可以以此為主題舉行相關的討論活動或布置類似的課后作業(yè)。這些教學事例雖然具體過程有所不同,但其實質都是開掘出作品的思想價值,并如同情境認知與學習理論所強調的將“學習被鑲嵌在運用該知識的情境中”,引導學生將這些思想價值化用于生活實踐中,最終達到有意義學習的效果
其次是指導學生學習、化用古詩詞的寫作技巧。能夠進入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古詩詞都是經(jīng)過重重篩選后得以留存的經(jīng)典之作,其思想情感與語言形式必然都臻于雙美。對于中文專業(yè)的學生而言,成熟的寫作技巧也是其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而這些經(jīng)典詩詞恰恰為他們提供了最佳的學習范本。在古詩詞教學中,除了引導學生掌握作品有關的文學知識外,還要注意引導學生對古詩詞中潛藏的文學技巧的發(fā)掘與運用。就筆者的教學經(jīng)驗而言,可以在以下兩方面加以引導:一是指導學生有意識的按照不同類別來搜集、整理古詩詞中的經(jīng)典詞匯、語句,在寫作時隨時可以征引經(jīng)典,即能恰當?shù)谋砬檫_意,又能提升其寫作的文化品格;二是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詞在煉字、煉句以及章法結構的相關技巧。例如教授賈島的“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一句時,可引導學生反復思考推、敲兩字的優(yōu)劣處各在何處,在自己寫作時,也注意到類似情形下字句的選擇與提煉。而在章法結構方面,古詩詞的起承轉合、開闔奇正等手法也均為今人寫作提供了結構技巧上的典范借鑒,這樣的例子在王維的《觀獵》、杜甫的《丹青引》、周邦彥的《蘭陵王》等作品中都有經(jīng)典的體現(xiàn)。教師在講授這些作品時,不單要分析作品自身的結構,還要指導學生理解這類結構技巧的長處,引導學生在自身寫作時也加以學習與運用。
對詩詞學習而言,最直觀也最有效的方式既是模擬創(chuàng)作。古典詩詞教學也應該借鑒這些經(jīng)驗,在教學中可以鼓勵學生進行模擬創(chuàng)作,通過創(chuàng)作進一步鞏固、深化所學知識。就教學實踐經(jīng)驗而言,筆者曾連續(xù)數(shù)年在所執(zhí)教的中文專業(yè)學生中建立古典詩詞創(chuàng)作的興趣小組,定期組織學生舉行不同主題的詩詞寫作,同時還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進行隨興式的創(chuàng)作,并揀選其中的佳作在課堂或小組討論會中加以評點。從課程作業(yè)的反饋以及與學生溝通交流的結果來看,學生通過對古典詩詞的模擬創(chuàng)作,不單自身的寫作水平有所提升,而且對于古典詩詞的審美意蘊、文學技巧都有了更深的體悟。模擬創(chuàng)作不僅起到了鍛煉學生寫作能力、鞏固所學知識的目的,還達到了使所學知識進一步深化、提升的效果,學習與寫作形成了一種彼此互補、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huán)模式。
上文所論正是筆者根據(jù)自身的教學經(jīng)驗與反思,對古詩詞教學的“習”提出的幾點建議。需要指出的是,盡管上文所論均是源于筆者自身古詩詞的教學實踐,但并非適用于所有的古詩詞教學中。因為上文所論幾點都需要一定的基礎條件,例如情景印證需要一定的人生閱歷,不適合年齡太小的小學、初中教學;模擬創(chuàng)作也需要一定的基礎知識積累,不太適合初入門者;舉行討論會也需要占用不少教學時間,不適合課程安排頗為緊湊的專業(yè)教學。而對于高校中文專業(yè)的學生而言,其人生閱歷有了一定的積累,基礎知識儲備也要明顯占有優(yōu)勢,而且在課程設置方面,古典詩詞教學的課程時間也較為充足,所以綜合這些有利因素,文中的建議對于高校中文專業(yè)的古典詩詞教學最為適宜。其它類型的古詩詞教學雖可參考,但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根據(jù)自身的現(xiàn)實條件,加以適當?shù)母脑欤灰松嵊蔡住?/p>
(注:本文系宿州學院校級“質量工程”教學研究項目“產(chǎn)業(yè)背景下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學改革研究”的相關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zxyjyxm201258)
參考文獻:
[1][梁]鐘嶸.詩品序[A].詩品[M].北京:中華書局,1998.1-2.
[2]魏洪偉,邸佳奇,孫惠杰.移動學習理論研究與實踐[J].計算機工程與科學,2009,(9):135-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