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祎,譚良嘯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四川 成都 610041)
公元223年4月,劉備在白帝城托孤于孔明后,給太子劉禪下了一道遺詔。此外,還對兒子魯王有一句話的囑咐,似為遺詔的補充?,F(xiàn)將詔書的全文抄錄于下:
先主遺詔敕后主曰:“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轉雜他病,殆不自濟。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復恨!不復自傷,但以卿兄弟為念!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于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勺x《漢書》、《禮記》,閑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保?]《先主傳》
先主又為詔敕后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1]《諸葛亮傳》
臨終時,呼魯王與語:“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與丞相共事而已?!保?]《先主傳》注引《諸葛亮集》
關于劉備的遺詔,《資治通鑒·魏紀》“文帝黃初四年”條作了簡化,為:
漢主(托孤后)又為詔太子曰:“‘人五十不稱夭,吾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復恨,但以卿兄弟為念耳。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可以服人。汝父德薄,不足效也。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保?]
劉備一生除了言談、奏章、詔策之外沒有真正意義的文章傳世,而這份遺囑雖以詔書的形式卻是他留給后世最重要的文獻。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作為一代梟雄的劉備臨終的這份遺詔,是其真情實意的自然流露,內涵十分豐富,對于了解他的情感世界、認識他的人品特點彌足珍貴。
劉備的這份遺囑,是在夷陵之戰(zhàn)慘敗之后,是在白帝城一駐就是十個月的情況下,是在他年老病重之時,是在他托孤于諸葛亮之后留給兒子的。從這四個方面切入解讀,就能較深刻理解劉備為什么會留下這樣的遺囑,為什么這份遺囑會有飽含哲理的內容。
公元221年7月,劉備以帝王之尊,為奪回荊州,替關羽報仇,意氣風發(fā)率大軍出征,結果被孫吳年輕將領陸遜打得狼狽逃竄,兵敗退駐白帝城。史稱夷陵之戰(zhàn)。劉備在白帝城,從公元222年閏六月至次年四月二十四日病亡,住了整整十個月之久。開始,他對于失敗不解、羞愧、憤懣,然而慘痛的失敗又迫使他必須面對,又促使去反思。
當劉備的心緒從戰(zhàn)敗的氣惱、郁悶中慢慢趨于平靜時,他痛定思痛,冷靜地思索檢討夷陵戰(zhàn)敗的原因。于是,他主動承擔戰(zhàn)敗的責任,結束與東吳的交戰(zhàn)關系,恢復盟好。既而改魚腹縣名永安,將臨時行宮也命名永安;詔令諸葛亮在成都營建南、北郊以祭祀天地。從這些措施可以看出,拼搏一生、心力憔悴的劉備對安定的渴求。
在補救戰(zhàn)敗,穩(wěn)定局勢之后不久,公元222年冬,劉備患“下痢”(腹瀉),不久又引起并發(fā)病。在病情日漸嚴重時,如何保住歷盡艱辛創(chuàng)下的這份基業(yè),他陷入深深的思索中。于是,他又為死后國家的安定作出交代、安排。前后采取的一些行動和措施,有學者[3]梳理其為十項。一是調兵增援,阻擊孫吳追兵。二是“改魚腹縣曰永安”,建臨時行宮名曰“永安”。三是寬“宥黃權之室”,不予追究;承擔戰(zhàn)敗之責。四是“詔丞相亮營南、北郊于成都”。五是結束蜀、吳交戰(zhàn)狀態(tài),重建雙方友好。六是“追謚(甘夫人為)皇思夫人,遷葬于蜀”。七是在尚書令劉巴病逝后,“征(李)嚴詣永安宮,拜尚書令”。八是公元223年二月,召“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九是同年四月,“病篤,托孤”,同時“遺詔事惟大(太)宗,動容損益”,要諸葛亮從簡辦理喪事。十是“遺詔敕后主”。
從這十項措施可以看出,劉備在思索戰(zhàn)敗原因,主動承擔戰(zhàn)敗責任;期盼安寧,糾正失誤,結束了蜀、吳交戰(zhàn)狀態(tài);思念妻室,眷戀子女;安排人事,臨終托孤;詔敕后主,留下這份遺囑。
在安排后事的過程中,一生征戰(zhàn)的劉備身心漸漸松弛了下來,他沒有回成都,而是在白帝城度過了一段相對安詳、平靜的日子。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不惑。六十三歲這種年齡,面對峽江滔滔流逝的江水,在這種寧靜的環(huán)境里,再加上疾病困擾,會讓人追昔撫今。而對未成年兒子的深切眷戀、不放心,他們如何安身立世,妻室兒女如何不再次淪為他人之奴,仍能享受榮華富貴等,他一定想了很多很多。于是,在托孤之后有了這份給兒子的遺詔。
這份遺囑,首先讓人看到劉備面對死亡的泰然態(tài)度。
關于這一點,很多學者在分析時都如是認為。如方北辰先生在《劉備新傳》[4]246一書中,就認為劉備能夠鎮(zhèn)靜地面對死亡,面臨死亡能夠保持通達的態(tài)度;還把曹操、孫權、劉備面臨死亡的情況作了比較,說:
他們是魏、吳、蜀三國的開創(chuàng)者,年富力強時都是叱咤風云豪氣蓋世的角色,然而到老來面臨死神的召喚,各人的表現(xiàn)就不盡相同了。其中,孫權享壽最高,七十有三,而他又是最怕死的一個,為了延年益壽,求神、祈天,什么都愿意干。在其晚年,孫吳宮中一片神道氣氛迷漫。曹操享壽其次,六十有六,對死亡就比較通達,不僅預留了遺囑,而且自制了入葬衣物,從容而去。至于劉備,其享壽最短,僅六十有三,態(tài)度卻是最為超脫的一位,他竟然還能在遺囑中抒發(fā)對死亡的感慨,說是“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復恨,不復自傷?!?/p>
又如張作耀先生在《劉備傳》[5]270中說劉備:
坦然視死。他沒有曹操那樣的思想深度,也沒有曹操那樣的絢麗文采,說不出“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那樣富有哲理的話,但他對待生死的態(tài)度,卻比曹操坦然得多。
為什么呢?如前所述,劉備在夷陵之戰(zhàn)后,開始他十分沮喪、郁悶,一代英雄敗在年輕人手下,敗得如此的慘,這是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難以接受的。他嘆息曰:“吾乃為(陸)遜所折辱,豈非天邪!”[1]《陸遜傳》后來想到孫桓,以前去東吳時見到他才幾歲,如今被他領兵追擊之狼狽[1]《孫桓傳》。劉備感到自己老了,躍馬揚鞭的日子一去不返,叱咤風云的舞臺已經屬于年輕的一代了。于是,他正視失敗,不再糾結失敗,心境也就慢慢地平靜下來;他正視時光的流失,面對死亡,也沒有了恐懼,顯得從容、淡定。
在白帝城后期的安靜里日子,劉備回首的一生,從二十四歲起兵闖蕩天下,在近四十年刀光劍影中,一步步奮爭,有著太多的艱辛,“歷齊、楚、幽、燕、吳、越、秦、蜀,艱難留廟祀”①成都武侯祠劉備殿聯(lián)文。,備受顛沛流離之苦;在近四十年刀光劍影中,一步步奮爭,有著太多的凄愴,先后投靠依附于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劉表,部眾多次被擊潰,妻室四次被對手俘虜。命運多舛啊!不過,他想到自己從一個販履織席之人,無資產和實在的社會背景可憑借,躬行仁義,百折不撓,打出了一片天下,登上了皇帝之位,因此也有幾分釋然,幾分欣慰。因而面對死亡,他顯得淡定、從容,發(fā)出“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復恨,不復自傷”的慨嘆。
這份遺囑的精髓是,讓人讀到劉備的人生感悟。
在病臥白帝城永安宮的一段時日里,他想到自己從跨有荊、益,三分天下,到登基稱帝,如今折兵失地,事業(yè)的大起大落,讓他不能不進行深刻的反省。
劉備在回憶總結自己的一生,反省自己的一生。自己從一個販履織席的市井草民,無資產和社會背景,僅憑借俠義正直,仁愛厚道,重感情講道義,躬行仁德,成就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業(yè)績,除了得到幾分釋然、幾分欣慰泰然面對死亡外,還把得到的成功經驗、人生感悟在遺囑中向劉禪述說。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边z囑里這兩句直白而極富哲理的話,他認為是自己角逐天下的最重要的經驗之一。
這兩句話表述的內容源于古代的經典。
《周易·系辭》載孔子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揜,罪大而不可解?!保?]《周易正義》卷八《尚書·蔡仲之命》載周成王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逼湎伦⒃?“天之于人無有親疏,惟有德者則輔佑之;民之于上無有常主,惟愛己者則歸之?!保?]《尚書正義》卷十七
劉備老年時能說出這樣富有哲理的話,是因為他年輕時曾拜著名大儒盧植為師,接受過儒家思想的良好教育,如今融入自己一生闖蕩天下的體會,所以能根據經典總結凝練而成這樣的明白透徹的格言警句。
劉備總結自己的一生,認為一個人只要從小事做起,只要堅持做下去,就可以成為一個賢德之人,就可以憑借賢德去成就一番事業(yè)。因此,他把自己從人生感悟中提煉出來的這兩句話寫在遺囑里,并加以強調,留給了兒子。
這份遺詔最重要的是,讓人看到劉備臨死之際對兒子深深的慈愛和殷切的期許。
劉備在泰然面對死亡的同時,又提到“但以卿兄弟為念”。臨終前這一心境的袒露,也是劉備在病臥白帝城永安宮的漫長時日里,回憶和反思的一個重要問題,體現(xiàn)了他對兒子的深切眷戀和濃濃的兒女之情。
劉備一生征戰(zhàn),曾四次將妻妾子女拋棄;史書也沒有關于他兒女情長的描寫,仿佛是一個對家人絕情寡義的人。其實不然。當他的養(yǎng)子劉封因“剛猛,易世之后終難制御”而被賜死時,劉備因其罪不致死而死“為之流涕”[1]《劉封傳》,表示出仁義之心,慈愛之情。只是無休止的流血廝殺淹沒了他的情感。
在白帝城漫長而相對清閑的時日中,當爭斗功名都被拋在一邊的時候,年老體弱的劉備產生了對家人的思念,眷戀子女,思念妻室,心中涌起了對跟隨他轉戰(zhàn)南北而早逝的妻妾的愧意和內疚。而他首先做的就是追謚在當陽長坂坡死去的愛妻甘夫人為皇思夫人,并遷其遺骸歸葬于蜀。
史載,在白帝城期間,“章武二年,追謚(甘夫人為)皇思夫人,遷葬于蜀。”[1]《二主妃子傳》追謚甘夫人為皇思夫人,并遷其遺骸歸葬于蜀一事,折射出他暮年內心深處的綿綿親情。他是在彌補對妻室的虧欠。
劉備一生對兒女的虧欠也太多太多。他沒有時間,也沒有條件對子女進行培養(yǎng)、教育,更沒有對他們有過必要的關懷。在死期將至之時,對未成年的劉禪兄弟有著太多的牽掛,太多的不放心,所以在遺詔中諄諄叮囑,教育兒子怎樣做人。他要求兒子“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一定要努力踐行,行善積德,才能立身于亂世。兩個“勉之”,將劉備深沉的父愛、殷切的希望,表達得淋漓盡致?!拔鹨詯盒《鵀橹鹨陨菩《粸椤币渤蔀楹笫烙私套拥木涓裱?。據說,劉備的后裔至今還把“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作為家訓,牢記遵循[7]。
他從射援(即射君)處得知兒子學業(yè)進步,“增修過于所望”,甚為高興,特別欣慰。同時,他要求兒子多讀書,讀經、讀史,“歷觀諸子”之說,學兼眾術,以“益人意智”,讓智力得到增長。他十分贊同諸葛亮提供給劉禪讀的那些書,要劉禪自己找來認真研讀。對此盧弼評論說:
學者責孔明不以經書輔導少主,乃用《六韜》、《管子》、《申》、《韓》之書。吾謂不然。人君不問撥亂,守文要以智略為先。后主寬厚仁義,襟量有余,而權略智謀是其所短,當時識者咸以為憂。《六韜》述兵權略計,《管子》貴輕重權衡,《申子》核名實,《韓子》引繩墨切,事情施之。后主正中其病矣。
后主庸弱,故先主與(諸葛)亮皆欲其讀此書,可見古人讀書皆以致用。[8]《先主傳》
劉備深知兒子劉禪的資質和智力,一方面要求他讀書增長才學智謀,另一方面從自己的人生感悟中認為先要學會做人、做一個賢德的人才是第一重要的。在天賦不足的情況下,賢、德也是巨大的財富。所以在遺詔中只字未提要兒子繼承“興復漢室”的遺志,去一統(tǒng)天下,而是要劉禪從小事做起,逐漸積累,首先做一個有賢有德之人,憑借賢德立世,再去努力做一個有賢德有才智的君主。
劉備在給劉禪遺詔后又分別囑咐劉禪和魯王兄弟,“父事丞相”,這是遺囑的補充,更是對“托孤”的補充和強調。
托孤只是對諸葛亮,而這句追加的詔敕,則是對劉禪兄弟的叮囑。很明顯,這句補充遺詔是為了明確、強調諸葛亮在蜀漢朝政中的主導地位,明確、強調身為皇帝的劉禪和身為諸王的兒子們只是從屬地位。這說明劉備對諸葛亮的充分信任,說明他托孤的真誠實意,說明他對兒子能力的深刻了解。給兒子們的這句詔敕,與劉備托孤于諸葛亮的囑托話語前后呼應,一脈相承。
這份遺詔,縱橫比較可以看到它的特別之處。
首先橫向比較三國人主曹操、孫權、劉備臨終的言行。曹操有《終令》,臨死有《遺令》[9]《遺令》卷三留給后人,不過講的是關于葬事、婢妾的安排及財務的分配等,沒有專門給兒子留下遺囑。孫權沒有遺詔,也沒有給兒子們留下遺囑,只是在病危時對諸子的職位一一作了安排,立孫和為南陽王,孫奮為齊王,孫修為瑯琊王等[1]《孫權傳》。只有劉備,在托孤于諸葛亮之后,除關于葬事有遺詔外,還專門給繼位的兒子劉禪留下了這封娓娓述說自己人生感悟的遺囑,叮囑他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賢德之人,有才智的人。
其次縱向比較其他君王的遺囑,胡三省在《資治通鑒》劉備遺詔的話下面加注指出:“自漢以下,所以詔敕嗣君者,能有此言否?”[2]“文帝黃初四年”條的確,劉備之后沒有任何一個君王能在遺詔中如此解剖自己,總結自己的一生,并只要求繼位的兒子學會做人,做一個有賢有德的好人。劍眉枉凝君指出:“詔書全文只字未提讓劉禪繼承遺志,一統(tǒng)河山;更沒有像五代李克用那樣給兒子李存留下必須要辦的三件事(討劉仁恭、擊契丹、滅朱溫),詔書通篇都是一個父親臨終前對兒子的諄諄教導,教育兒子怎樣做人?!保?0]286
通過比較,從劉備的遺囑可以看到其臨死前的心境,可以看到他的所思所想和其他帝王的不同。這就是劉備遺囑的精彩、特別之處。
劉備遺詔記錄了他的死因,傾訴了他反省人生的感悟;在撒手人寰之際流露出對子女的眷戀,希望他們做有賢有德之人,多讀書以增長才智;并表達了對諸葛亮的絕對信任,要求兒子們擺正自己的位置。為什么劉備能留下這樣的遺詔呢?因為這是他在事業(yè)從頂峰跌入低谷是日子里,是他在一生奔波拼殺后棲息下來之后,是他對身后國事作出交代、安排之后,是他在生命走向終結的時刻,出于對兒子們的牽掛將自己的人生經驗作為做人的要求留給他們的。
作為一代梟雄的劉備,臨終之時泰然淡定,并留下這樣一份遺囑,出人意料,給人驚喜。吳玉蓮君說:“劉備遺言囑咐,平凡中見偉大,樸實中見真情?!保?1]202的確,這份遺囑,向后人揭示了他情感世界中不為人知的另一面。而其中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這兩句話,也將他的人品和思想境界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讓人刮目相看。這兩句話,因蘊含著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思想的精華,作為格言警句流傳下來,永遠給后人以教益,給后人以啟迪。
[1]陳 壽.三國志[M].裴松之,注.北京:中華書局,1982.
[2]司馬光.資治通鑒[M].胡三省,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
[3]譚良嘯.劉備在白帝城論析[J].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6):9-17.
[4]方北辰.劉備新傳[M].臺北:群玉堂出版公司出版,1992.
[5]張作耀.劉備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十三經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
[7]譚良嘯.在臺北劉備的后裔家中[N].成都晚報,1997-04-19.
[8]盧 弼.三國志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2.
[9]曹 操.曹操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2.
[10]劍眉枉凝.劉備不是傳說[M].沈陽:萬卷出版社,2010.
[11]吳玉蓮.史傳中所見三國人物曹操劉備孫權之研究[M].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