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剛,王夢,2,關杰,2
(1.湖北文理學院宋玉研究中心,湖北襄陽441053; 2.沈陽師范大學文學院,遼寧沈陽110034)
宋玉遺跡傳說田野調查報告(六上)
——宋玉所賦“巫山”之地望調查報告
劉剛1,王夢1,2,關杰1,2
(1.湖北文理學院宋玉研究中心,湖北襄陽441053; 2.沈陽師范大學文學院,遼寧沈陽110034)
宋玉;大洪山;巫山;仙女山
宋玉所賦之巫山位于何地?是為何山?從古至今,歷來說法不一。一為巫山說,北朝魏酈道元《水經注》言,巫峽之巫山者,帝女居焉,宋玉所賦即此。此說影響最大,古今宋玉研究者多以為宋玉所賦是地處巫峽的巫山。二為仙女山說,唐裴敬力主宋玉所賦為今湖北漢川市之仙女山,近代著名學者聞一多、當代宋玉研究者劉剛等從此說。三大洪山說,近代著名學者錢穆?lián)稇?zhàn)國策·楚策》以為,巫山當在鄢郢與上蔡之間,而當云夢之北,疑在今大洪山脈中。此說也得到了當代程本興等一些研究者的響應。為此,湖北文理學院宋玉研究中心“宋玉遺跡傳說田野調查小組”于2013年10月5日、7日、25日、26日分別實地調查了湖北隨州市大洪山、漢川市仙女山和重慶市巫山縣的陽臺遺址,并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結合文獻資料進行了深入研究,茲報告如下。
1.隨州市大洪山調查印象
大洪山脈位于湖北省隨州、京山、鐘祥、宜城四市縣交匯地帶,古志稱“盤基百余里”。主峰寶珠峰在隨州境內,坐落于隨州市西南長崗鎮(zhèn),距市區(qū)約65公里。在長崗鎮(zhèn)街上遙望寶珠峰堪稱壯偉,其山呈若大之錐形,隆起于岡巒丘阜之中,據稱寶珠峰海拔1055米,要高出周圍山體五百米之多,頗有莊重獨尊之勢。由于長崗鎮(zhèn)通向寶珠峰的道路正在擴建中,我們在公交司機的指點下,是從山之東南土門村登上峰頂?shù)?。寶珠峰峰頂今稱金頂,因峰頂恢復重建慈恩寺中的主體建筑通體采用銅包結構,因而命名為金頂,于是這一慈恩寺的標志性廟宇名稱便成了人們對寶珠峰的新稱謂。慈恩寺主體建筑——金頂單體高15.9米,立于高約6米、面積達759平米的漢白玉觀光平臺之上,重檐飛揚,金碧輝煌,蔚為壯觀。而其他輔助性建筑尚在建造之中,其中尚在修建中的噴水池,建在文獻記載的古寺景觀黃龍池之上。據引領我們登山的土門村村民講,黃龍池原本在巖洞中,今因重建需要,洞頂被掀去,所以才能俯視直觀池水。池約2米見方,雖在噴水池底部建筑石板所遮擋的暗處,亦可見清幽本色,而噴水池建成后黃龍池將被掩蓋于新建筑之下,不知這一景觀將來建成后是何種景象。據文獻記載,寶珠峰頂原本陡峭,唐代慈忍初建廟宇時“堂殿樓閣依山制形,前后不倫,向背靡序”;宋代革律重建時于“鑱崖壘石間,鏟嶬補坳,嵯峨萬仞,化為平頂”,然峰頂尚存西之鼓樓臺、南之鐘樓臺、北之舍身巖三峰,還依稀可見峰頂當年之險峻之勢。而今恢復重建,所剩三峰也被夷平,名副其實地“化為平頂”了。我們登頂之時,風和日麗,天高云淡,非常有利于對大洪山主峰形貌及四圍環(huán)境的觀察。于金頂憑欄遠眺,環(huán)峰之眾山皆小,或縱或橫,連綿起伏,一望無際。在從隨州市來大洪山景區(qū)路上和登山途中,我們曾見到一些小型的堰塘與幾條溪流,而《大洪山志》載:“洪山雄峙漢東,盤踞安、襄、德三郡之境,其水四注:……涢水與均水、支水,發(fā)源于山之北;漳水發(fā)源于山之東;富水、溾水發(fā)源于山之南,敖水、枝水發(fā)源于山之西南,皆承眾壑以為流,而涢、均與富,則山頂之水亦分注焉,此其大較也?!雹偾搴轮t、高福滂《大洪山志》,隨州市地方志辦公室、隨州市檔案局2006年翻印。然源頭之水有如濫觴,溪流涓涓于山谷溝壑之中,又加之林木掩映,在寶珠峰金頂之上,則均不可見,唯金頂西之懸鉤峰與齋公崖下富水之源白龍池海拔840米與寶珠峰接近,尚可見清波一泓。想來即使在雨季,立于大洪山金頂之上,也絕無宋玉在巫山之巔那種“登巉巖而下望,臨大抵之稸水”,“濞洶洶其無聲兮,潰淡淡而并入。滂洋洋而四施兮,蓊湛湛而弗止”的觀感。
2.巫山縣陽臺調查印象
重慶市巫山縣與宋玉賦所涉的陽臺,今有兩處:一在舊縣城北門外,新縣城城內西部;一在巫峽中十二峰之一飛鳳峰的山半腰。
巫山縣新城在已淹的舊城北,依然建在江北大山的南麓之上。新城內的陽臺,位于東西走向的沿江大道北,廣東中路南,南北走向的神女大道西,其高唐觀古建筑所在地的門牌編號是巫山縣巫峽鎮(zhèn)神女街道辦高唐街56號。高唐觀所在地舊稱陽臺山,其實并不是一座獨立的山峰,而是江北大山南麓上的一個向南伸展微微凸起的丘阜,原來此丘阜之東西兩側都是深溝,若從北向南望去,便會覺得此處頗具山峰的樣態(tài)。試想如果在長江葛洲壩未蓄水之前,于江邊眺望,山勢尚可稱峻偉,而如今在三峽大壩蓄水后,于新城沿江大道上觀察,不過百米左右,丘阜頂部東、南、西三面為防止滑坡,修筑有方格狀的水泥護坡,而北面為緩坡與江北大山南麓連為一體。高唐觀就坐落于丘阜之最高處?,F(xiàn)存的高唐觀是一個座北朝南的單體閣樓式建筑,長約20米,寬約14米,檐高約13米,脊高約15米,正面東、西山墻之間樹有等距離的通檐方形雕花石柱,石柱間有木板墻相連,每段板墻中部與上部均有亮格,漆色紫紅,而東、西、北三面磚墻粉刷為白色,加之青色瓦頂,頗顯古樸莊重。正面中間兩方石柱刻有對聯(lián),上聯(lián)為“金闕向南陵九天閶闔開宮殿”,下聯(lián)是“瓊樓依北斗萬國衣冠拜冕旒”,上款為“光緒十一年春乙酉歲良旦”,下款是“文生任顯甲敬書”。以此知,現(xiàn)存之高唐觀建于光緒十一年(1885年)。據巫山縣博物館副館長裴健介紹,高唐觀建筑是剛剛維修過的,觀內應有設施尚未陳列,所以沒有對外開放。隔著窗欞窺望,觀內有兩排雕花石柱,每排四柱,東西與正面墻柱對應,南北距離相等,其每排中間兩方石柱亦刻有對聯(lián),但由于距離較遠,光線較暗,看不清上面的字跡。觀內木制閣樓樓板已鋪設完成,在東北角和西北角各有一架木制樓梯通向閣樓。西山墻偏南下方有一方用玻璃罩面的,重修時保留的青磚墻體,說明此觀原墻體為青磚砌筑。觀前是邊長約36~37米的一方平臺,加上高唐觀的占地,可能就是原高唐觀院落的占地面積。高唐觀南臨長江,然四周皆有高低不等的民房阻隔,已難以憑高覽勝。不過,站在高唐觀西北400米左右的,在原觀西大溝最上方修筑的高唐廣場上,仰望南陵大山橫亙天際,俯瞰峽頭大江水面寬闊,水映山影,山蒙水氣,分外壯觀,或許可以使人體會登臨高唐觀覽勝之景象。
飛鳳峰山腰的陽臺,位于巫峽十二峰水域的長江南岸,北臨長江,東臨神女溪,相傳是巫山神女云華夫人傳授夏禹符書的地方,古稱“神禹受符壇”,又因宋玉《高唐》《神女》二賦,稱之為“古陽臺”?!豆饩w巫山縣志》[1]描述“神禹受符壇”時說,“凝真觀后山半有石壇平曠,傳云夏禹見神女、授符書于此?!币源酥_為自然巖體而其上平曠。臺下山麓緩坡上為唐代始建的神女廟遺址,宋代改稱凝真觀。《雍正巫山縣志》稱“云華夫人祠”,而《光緒巫山縣志》亦稱“神女廟”。唐宋文人墨客所游之神女廟,即為此地。據《雍正巫山縣志》[2]記載,“云華夫人祠,昔在飛鳳峰,萬歷年間始移建于治東象山之上?!毕笊?,因山腳有石,狀若象鼻而得名。其位于巫山縣巫峽鎮(zhèn)江東嘴村,其廟即在今大寧湖(大寧河入江口)東岸象山伸向長江最遠、最凸出的小山梁上,今已被三峽大壩蓄水后上漲的江水淹沒。位于飛鳳峰的陽臺,由于其地陸路不通,只有乘船抵達,而長途游輪在此無??看a頭,巫山縣的小游船在十月末的旅游淡季也只通江北岸的神女峰,而不去南岸的飛鳳峰,因而未能如愿前往,只是在快艇上遠遠眺望,故難以從直觀的角度進行細致的描述。
3.漢川市仙女山調查印象
仙女山位于湖北漢川市市區(qū)西南,北麓為西湖大道,南麓與東麓為由東西向轉而為南北向的仙女大道,西麓南北走向連接西湖大道與仙女大道的一條水泥路叫做子文路,因傳說古楚令尹子文墓在此而名。據悉,仙女山海拔99.1米,雖難以稱為高山,但是此地僅有此一山獨聳于廣袤的平原之上,孤高特立,也頗顯巍峨之勢。如今仙女山山麓均被城市建筑所包圍,僅就鋪設于山麓的西湖大道、仙女大道臨山一側的建筑而言,高者四、五層,低者二、三層,站在兩條大道上已無法仰望仙女山全貌。今仙女山公園有南與北兩座山門,若在兩門的位置仰視仙女山,則山高不過四、五十米。據古縣志載,神女寺本在山頂,而今處在子文路路旁,可見現(xiàn)代城市建設給仙女山留下的空間僅僅是原來山頂?shù)牟课弧N覀冇晌髀吹巧?,步過子文路就是神女廟。廟正在重建中,其朝向為座南朝北,北有一亭,亭中有一銅鐘,據銘文乃20世紀90年代所鑄;中為一座二層殿堂,尚在修建;南是一不大的院落,可見朱紅院墻與院中屋頂,當是神女廟舊址,在施工中被臨時當作工人們的休息場所,禁止入內,因而未能一睹廟內情形以及據悉收藏于廟中的女郎石。沿廟西水泥階梯上攀是烈士紀念碑,現(xiàn)辟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由此再登百米左右的山路,即是仙女山山頂,山頂為無線通訊發(fā)射塔,四周隔有2米多高的圍墻,并標有公安部門的警示標志,極煞風景,幸有林樹掩映,遮掩一二。圍墻內約有兩個籃球場大小,地勢平坦,與文獻所記“山形如臺”吻合。頂既不可登,亦無緣覽勝,而于墻外四望,視線又被山麓樓宇阻斷,唯有望洋興嘆而已。由山頂東下,經胡公墓碑,又有一凸起丘阜,其上亦有圍欄阻隔,其中疑是電視發(fā)射塔。圍欄西南角有一亭,游人相告為望江亭。據說于亭上原本東南可眺漢江古渡陽臺渡,西南可眺汈汊湖入漢江河口,然今悉為城市建筑遮蔽,所見唯櫛比樓頂、寬敞路面。眼前一派現(xiàn)代城市景象,懷古之雅興陡然成弔古之遐思。緣亭東下,再沿山路西轉即抵仙女山北門——公園正門。門內較為開闊,對門為神女雕像,像做吹笛狀,當以傳說中仙女杜媼茲教漢川鄉(xiāng)民樂舞為原型,而非宋玉所賦之神女;右側為登山階路,路兩側立有三對方形石柱,柱之前后均刻有聯(lián)語,路邊又有幾方石碑,亦鐫刻今人聯(lián)語;路轉處疊摞三石,上刻“采芝山”三個大字,此乃仙女山之別名,名因傳說仙女杜媼茲曾采此山靈芝救濟百姓而得;路盡頭接近山頂處有一閣樓,樓頂及部分墻體有雨布遮蓋,似亦在修繕,暴露的廊柱內可見排列的石碑,所鐫刻者仍是聯(lián)語。后來細讀《仙女山對聯(lián)園碑》方知,公園北門一帶被辟為展示漢川特色文化的“對聯(lián)園”。入門碑廊雅致,登山頓覺荒蕪,是乃人文景觀營建可許,而自然景觀保護可嘆。出北門,沿北門前西北與子文路相接、東南與仙女大道相通的無名水泥路,環(huán)仙女山東麓,東行南轉再西走百余米,可至仙女山南門。門前坡路陡直,門樓疊檐翠瓦雖顯殘破但也頗為壯觀,門上林木簇擁者即望江亭,望之猶如畫卷,而門前坡路兩側各有多排四層老舊之住宅樓翼然環(huán)山,又使風景減色。嗚呼!此山乃古之游覽勝地,疊秀聳錦,自不待言;其所承載之漢川文化,亦多可表:地葬胡公乃一姓之遠祖,緣接云夢為古楚之名區(qū),楚王夢神女何其浪漫,仙女惠民濟民何其感人,山崖曾遍生靈芝何其神異,邑令立碑保護山體何其有遠見卓識!固而古時漢江上往來之文人墨客到此,皆難禁激賞之情。而今如之何?難言之甚。
在上面關于三山的調查印象中,可以看出,三山的樣貌,在今天,或因廟宇修建,或因水利工程,或因城市建設,都產生了不小的改變。然而我們討論的問題需要了解的是盡可能接近宋玉時代的情形,因而我們還必須盡可能地從文獻中探知三山的舊貌。
1.隨州市大洪山的文獻記載與情景描述
清陳詩《湖北舊聞錄》[3]卷二十七《名勝三》援引文獻對大洪山的記載最為詳盡:
大洪山,在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接安陸府京山縣界,一名涢山。(《大清一統(tǒng)志》)
大洪山,在隨郡之西南,竟陵之東北。盤基所跨,廣圓百余里。峰曰懸鉤,處平原眾阜之中,為諸嶺之秀。山下有石門,夾障層峻,巖高皆數(shù)百仞。入石門,又得鐘乳穴。穴上素巖壁立,非人跡所及。穴中多鐘乳,凝膏下垂,望齊冰雪,微津細液,滴瀝不斷。幽穴潛遠,行者不極深,以穴內常有風勢,無能經久故也。涢水出于其陰,時人以涢水所道,故亦謂之涢山矣。(《水經注》)
山四面陡絕,頂有大湖,神龍所居。后龍斗開崖,湖水南落,名龍門。西有仙女洞,又有奇峰、鸛子峰、佛兒嶺、斷足崖、明圣泉、硫磺池,皆山之勝。(《輿地紀勝》)
大洪山,唐慈忍禪師善信道場。(《州志》)
善信,豫章人。從馬祖游五臺山,歸隨州大洪山。寶歷二年,隨州旱。州人將禱于湖神,善信以殺生止之,曰:“吾為爾曹雩。”獨坐三日,果大雨。太和元年五月,謂湖神曰:“昔吾嘗輟爾血食,今償爾?!币薪貎上ノ词?,白液涌出,遂涅槃。張氏二子侍側,立化。山南東道上其事,后稱慈忍盧尊者。(《大清一統(tǒng)志》)
(唐)文宗朝賜名幽濟禪院,晉天福中賜奇峰寺額,宋元豐初又賜靈峰寺額,紹圣元年改名十方禪院,張商英有記。(《州志》)
張商英《隨州大洪山靈峰禪寺記》:元祐二年秋九月,詔隨州大洪山靈峰寺革律為禪。紹圣元年,外臺始請移洛陽少林寺長老報恩住持。崇寧改元年正月,使來,求十方禪院記,乃書曰:大洪山在隨州西南,盤基百余里,峰頂俯視漢東,漢東諸國林巒丘嶺猶平川也。以耆舊所聞考之:“洪”或曰“胡”,或曰“湖”,未詳所謂。今以地理考之,四山之間,昔為大湖,神龍所居,洪波洋溢,莫測涯
涘。其后二龍斗,搦開層崖,湖水南落,故今負山之鄉(xiāng)謂之落湖管,此大洪山所以得名也。唐元和
中,洪州開元寺僧善信,即山之慈忍靈濟大師也,師從馬祖,密傳心要,北游五臺山禮文殊師利,瞻
睹殊勝,自慶于菩薩有緣,發(fā)愿為眾僧執(zhí)炊爨三年。寺僧卻之,師流涕嗟戚。有父老曰:“子緣不在
是,往矣行焉,逢隨即止,遇湖即住?!睅熂茨线~,以寶歷二年秋七月抵隨州,遠望高峰,問鄉(xiāng)人曰:
“何山也?”鄉(xiāng)人曰:“大湖山也。”師默契前語,尋山轉麓,至于湖側。屬歲亢旱,鄉(xiāng)民張武陵具羊豕,
將用之以祈湖龍。師見而悲之,謂武陵曰:“雨旸不時,本因人心累業(yè)所感,害命濟命,重增乃罪。
可且勿殺,少須三日,吾為爾祈?!蔽淞暌喈惾艘玻剮熤?,敬信之。師則披榛捫石,得山北之崖
穴,泊然晏坐,運誠冥禱,雷雨大作。霽后數(shù)日,武陵即而求之,師方在定,蛛絲冪面。武陵附耳而
號,桎體而告,久之乃覺。武陵即施山為師興建精舍,以二子給侍左右,學徒依向,遂成法席。太和
元年五月二十九日,師密語龍神曰:“吾前以身代牲,輟汝血食。今舍身償汝,汝可享吾肉?!奔匆?/p>
刀截右膝,復截左膝,門人奔持其刃,膝不克斷,白液流出,儼然入滅。張氏二子立觀而化。山南東
道奏上其狀,唐文宗嘉之,賜所居為幽濟禪院。晉天福中,改為奇峰寺。本朝元豐元年,又改為靈
峰寺。皆以禱祈獲應也。自師滅至今,三五百年,而漢東、汝濆之間暨汝州之民,尊嚴奉事如在。
漢東束金帛粟米,相尾于道,貲強法弱,僧范乃革。前此山峰高峻,堂殿樓閣依山制形,后前不倫,
向背靡序。恩老至此,熟閱形勝,辟途南入,以正賓主。镵崖壘石間,鏟嶬補坳,嵯峨萬仞,化為平
頂,三門堂殿,翼舒繩直,通廊大廡,疏戶四達,凈侶云集,藹為叢林。峨嵋之寶燈瑞相,清涼之金橋
圓光,他方詭觀異境同現(xiàn),方其廢故而興新也,律之徒懷士而呶呶。會余謫為郡守,合禪律而訶之
曰:“律以甲乙,禪以十方。而所謂甲乙者,甲從何來?乙從何立?而必曰我慈忍之子孫也。今取
人于十方,則慈忍之后絕矣。且夫乙在子孫,則甲在慈忍;乙在慈忍,則甲在馬祖;乙在馬祖,則甲
在南岳;乙在南岳,則甲在曹溪;推而上之,甲乙乃在乎菩提達摩,西天四七。所謂甲乙者,果安在
哉!又而所謂十方者,十從何生?方從何起?世間之法,以一生二,一二為三,二三為六,三三為
九,九者究也,復歸于一。一九為十,十義乃成,不應突然無一有十。而所謂方者,上為方耶?下為
方耶?東為方耶?西為方耶?南為方耶?北為方耶?以上為方,則諸天所居非而境界;以下為方,
則風輪所持非而居止;以東為方,則昆提訶人面如半月;以北為方,則郁單越人壽命久長;以西為
方,則瞿耶尼洲滄波浩渺;以南為方,則閻浮提洲象馬殊國。然則甲乙為定,十方無依,兢律兢禪,
奚是奚非?”律之徒曰:“世尊嘗居給孤獨竹林精舍,必如太守言,世尊非邪?”余曰:“汝豈不聞以大
圓覺為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此非我說,乃是佛說?!庇谑锹芍侥欢?。禪者曰:“方外
之士,一瓶一缽,涉世無求,如鳥飛空,遇枝則休,如龜浮海,值水則浮。來如聚梗,去如滅漚。不識
使君將甲乙之乎?十方之乎?”余曰:“善哉!佛子不住內,不住外,不住中間,不住四維,上虛空應,
無所住,而住持是真十方住持矣。尚何言哉!尚何言哉!”崇寧元年上元日記。
《湖北舊聞錄》之記述蓋有五端,一是講述了大洪山的地理位置與主峰的體貌;二是講述了大洪山名稱與別稱的由來;三是講述了古時大洪山中的景觀;四是講述了大洪山作為慈忍道場的緣起與慈忍的相關傳說;五是講述了唐慈忍“依山制形”與宋革律“鏟嶬補坳”先后興建禪寺的情況。據此可知,大洪山與宋玉所賦巫山及神女沒有絲毫聯(lián)系,宋代以前山頂之陡峭山勢也與宋玉所賦“上至觀側,地蓋厎平”決然不同。在我們掌握的資料中,還有一本專為大洪山撰寫的專志,即清郝謙、高福滂的《大洪山志》。調查小組詳細地閱讀了這本專志,其中也沒有與宋賦巫山及宋賦神女相聯(lián)系的信息。
雖然,大洪山為眾水發(fā)源之區(qū),若清郝謙、高福滂《大洪山志》卷三《山水志·水源辨誤》所記,“洪山雄峙漢東,盤踞安、襄、德三郡之境,其水四注:……涢水與均水、支水,發(fā)源于山之北;漳水發(fā)源于山之東;富水、溾水發(fā)源于山之南,敖水、枝水發(fā)源于山之西南,皆承眾壑以為流,而涢、均與富,則山頂之水亦分注焉,此其大較也。”但是,其源僅為濫觴細流,與宋玉所賦“登巉巖而下望,臨大抵之稸水”,“濞洶洶其無聲兮,潰淡淡而并入。滂洋洋而四施兮,蓊湛湛而弗止”的景象實有差異?!洞蠛樯街尽肪砣渡剿尽ど健酚盅?,“山高寒,多大風,盛夏之時有如暮春,余雪常三四月未盡。天微陰,云氣噓屋壁間,撲人眉宇,衣襟沾濕。頂上花木不生,而空中時聞異香,杳不知其所自來者。當夫時雨初霽,天朗氣清,登而四望,襄、鄧、鄖、郢間山川皆可指數(shù)。日落照耀漢江,在天際如匹練。俯瞰峰阜錯疊,螺翠鬟青,煙村迷離,隱隱如在畫里。陰晴朝暮,景皆可愛,須游者自得之,類非擬議所能盡也。”這是《大洪山志》作者登頂主峰,唯見四圍皆山、而不見眾水的真實感受。況且其“頂上花木不生”,與宋玉所賦“箕踵曼衍,芳草羅生:秋蘭茝蕙,江蘺載菁;青荃射干,揭車苞并;薄草靡靡,聯(lián)延夭夭”的山頂香花芳草叢生繁茂的景象,大相徑庭。2.巫山縣陽臺的文獻記載與情景描述
巫山縣的兩處陽臺,在文獻特別是地志中,均被指認為與宋玉所賦相關。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4]卷三十四《江水》載:
郭景純云,丹山在丹陽,屬巴。丹山西即巫山者也。又帝女居焉。宋玉所謂“天帝之季女,名曰瑤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陽,精魂為草,實為靈芝。所謂巫山之女,高唐之阻,旦為行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旦早視之,果如其言,故為立廟,號朝云焉?!?/p>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5]卷一百四十八《夔州》載:
陽云臺:高一百二十丈,南枕長江。楚宋玉賦云:“游陽云之臺,望高堂之觀”,即此。
宋祝穆《方輿覽勝》[6]卷五十七《夔州》載:
陽云臺:在巫山縣西北五十步?!跺居钣洝?南枕大江。宋玉賦:“楚王游于陽云之臺,望高唐之觀”,即此。
明陳耀文《天中記》[7]卷十五《臺》載:
陽云:襄王與唐勒、景差、宋玉游于陽云之臺,玉作《大言賦》。(《古文苑》)《子虛賦》:“楚王乃登陽云之臺?!泵峡翟?云夢中高唐之臺,宋玉所賦者。言其高出云之陽也。(《漢書》)《文選》作“昭陽”。時所謂陽臺者。
明曹學佺《蜀中廣記》[8]卷二十二《夔州府·巫山縣》載:
(巫城)西北五十步有陽云臺,高一百二十丈,南枕長江。楚宋玉賦云:游陽云之臺,望高唐之觀。晉孟康注曰:言其高出云之陽也。
清穆彰阿、潘錫恩等《大清一統(tǒng)志》[9]卷三百三《夔州府·古跡》載:
陽云臺:在巫山縣西北。《寰宇記》:臺高一百二十丈,南枕長江。宋玉賦云:“游陽云之臺,望高唐之觀”,即此也?!斗捷浻[勝》:在縣西北五十步。又高唐觀在縣西北二百五十步?!秴谴洝?所謂陽臺、高唐觀,今在巫山來鶴峰上。舊志按:司馬相如《子虛賦》,前言楚王獵于云夢,后言登陽云之臺。孟康注云:云夢中高唐之臺。據此當在今荊州及漢陽境。然宋賦言:神女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朝朝暮暮,陽臺之下。則陽臺之巫山,理亦有之;若高唐則實在云夢,不在巫山也。
清佚名《雍正巫山縣志·山川》[2]載:
陽臺山:按古陽臺山在治西里許最高處,常有云氣,而北城內亦名陽臺山,俱有陽臺舊址存焉。又《古跡》載,陽臺在北城內。按:《舊志》復載,有古陽臺,在城西里許高山之上,南枕大江,每陰雨,云霧先起。即宋玉所謂楚王游于云陽之臺也。
清連山、白曾熙等《光緒巫山縣志》[1]卷首《十二峰詩》載:
陽臺暮雨:城西北半里許,山名高都,為陽臺故址。舊有古高唐觀,殿宇蒼涼,松桷七檐,綠竹蒼松,四圍環(huán)繞,日暮則煙霏霧結,落雨數(shù)點,真奇景也。
又《光緒巫山縣志》卷六《山川》載:
陽臺山:城內北隅有山名陽臺,舊址存焉。按:城北倚山為城,雉堞環(huán)列,林木蔥蘢,臺踞其上,足資眺望。今墾為田,土阜今存,舊址并廢。又《舊志》,古陽臺在縣西里許,最高之處,常有云氣,居民以為雨驗。《李白詩文注》,陽臺在縣西北,高丘山亦在其間?!额悤?,南枕大江。宋玉賦“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杜甫詩“神女峰娟妙”,即此處也?!吨尽肪砣豆袍E》又載,陽云臺:在縣西北,一云在北城內。《寰宇記》,臺高一百二十丈,南枕大江,每陰雨,云霧先起。即宋玉賦所謂楚王游于陽云之臺也?!斗捷浻[勝》,在縣西北五十步。又高唐觀,在縣西北二百五十步?!秴谴洝罚柵_、高唐,今在巫山來鶴峰上。
又《光緒巫山縣志》卷三十《古跡》載:
高唐觀石刻:高唐觀在縣城外西山頂,宋玉賦高唐即此。王漁洋《蜀道驛程記》,高唐觀在城西,上山三里許。自乾隆乙亥年重建,殿宇三層。山有明人繆宗周石刻詩碑。
又《光緒巫山縣志》卷三十一《寺觀》載:
神女廟:即凝真觀,在縣東四十里十二峰南飛鳳峰之麓。《元統(tǒng)志》唐儀鳳元年置,宋宣和四年改曰凝真觀,紹興二十年封妙用真人。又此條下引李一鰲《記》,余舫而東也,偕馬君、曹君,歷數(shù)巉障,千峭競秀,徑抵飛鳳,攀躋直上,有坪兀突。土人指點,原峰飛鳳,此古陽臺也。又卷三十《古跡》,神禹受符壇:祝史云,每八月十五夜月出時,有絲竹之音往來集仙峰頂上,猿鳴達旦方止。凝真觀后山半有石壇平曠,傳云夏禹見神女授符書于此。壇上觀十二峰,宛如屏障。清王士禎《帶經堂詩話》卷十三《遺跡類》:
巫山縣在江北,緣山為墉,正面巫山,吳之建平郡也,山形絕肖“巫”字。泊舟即騎登高唐觀,觀在城西,上山三里許,荒涼特甚,朝云之廟,略無仿佛,其東即陽云臺,在縣治西北五十步,高一百二十丈,二山皆土阜,殊乏秀色,而古今艷稱之,詎不以楚大夫詞賦重耶!
酈道元首倡宋玉所賦乃今重慶之巫山,然而并沒有交待具體的地點。而《水經注》之資料之外,其他的資料,又交待得過瑣碎,讓人覺得眼花繚亂,一則陽云臺、陽臺、陽臺山、高唐觀、神女廟、高都山等名稱,混淆了這里當注意的中心——陽臺;二則或言在北,或言在西,方位似乎有些難以確定;三則或言廟宇形貌,或言遺跡無存,沿革斷裂,一時難以接續(xù);四則范成大《吳船錄》提到的“來鶴峰”在流傳至今的巫山十二峰名稱中,不能對號入座。其實,陽云臺亦即陽臺。明董說《七國考》[10]說:“《古文苑》:‘襄王與唐勒、景差、宋玉游于陽云之臺,玉作《大言賦》?!段倪x》作‘云陽’,時所謂‘陽臺’者?!倍柵_山即為陽臺所在之地,高唐觀、神女廟、高都山則可以看做定位陽臺的標志性建筑或山體。抓住“陽臺”細讀,綱舉自然目張。對于“或言在北,或言在西”的問題,實是清代兩部志書作者均未能厘清??嘉咨娇h治,唐貞觀以前在清縣治東,《光緒巫山縣志》載,“巫縣故城在縣東,即漢南郡巫子城?!庇帧肮蕱|陽府,在縣東一里?!短浦尽焚缰萦懈辉粬|陽。《元統(tǒng)志》隋置,唐貞觀三年廢?!币詽h巫子城或唐東陽府之治所言之,陽臺山在城西;以唐貞觀三年后西遷之治所,亦即清縣治言之,陽臺山自然在城北。據此,舊地志所言“治西里許”之陽臺山與遷址后地志所言“北城內”之陽臺山當為一山。清《雍正巫山縣志》及《光緒巫山縣志》均未能辨此遷移,故轉抄《舊志》時未能就清代縣治改寫其方位,或加以說明。對于“或言廟宇形貌,或言遺跡無存”,也有案可查,如《元統(tǒng)志》言飛鳳峰之神女廟“唐儀鳳元年置,宋宣和四年改曰凝真觀,紹興二十年封妙用真人?!薄队赫咨娇h志》載,“云華夫人祠:昔在飛鳳峰,萬歷年間始移建于治東里許象山之上。一名神女廟。”這即是飛鳳峰神女廟遷移的線索。而這一線索也啟發(fā)了我們對陽臺由飛鳳峰移至巫山縣治城北的思考,陽臺的移遷可能與宋代詆毀宋賦之神女、力主助禹治水之神女有關,飛鳳峰的陽臺既被指認為“神禹受符壇”,此處陽臺就不得不讓位了。而明末清初又時尊宋賦之神女,時奉助禹治水之神女,抑或有時對二者一并認可,共同尊奉,于是在歷史的記憶中,二者也就不可避免地并存下來。(詳見下文)至于范成大《吳船錄》所言“來鶴峰”,今傳十二峰中無此名,清俞樾《茶香室叢鈔》[11]卷十二《巫山十二峰名》所記十二峰之異名亦無此,疑“來鶴峰”為飛鳳峰之別名或俗稱,因為范成大本人坦言是從當?shù)剜l(xiāng)民口中聽來的這一名稱?!豆饩w巫山縣志》稱飛鳳峰得名時說,“曰飛鳳,形如鳳翔?!奔茨軐⒋朔逡暈椤傍P翔”,即鳳凰飛翔的形態(tài),也可視為“來鶴”,即仙鶴飛來的形態(tài),總之峰形近鳥,鳳與鶴形體接近,故有異稱。注意!且不可理解為“聚鶴”之誤,因為:一、“聚鶴”之得名是,“峰多松杉,夜有鶴聚?!倍ⅰ皝怼迸c“聚”也不會因形近而訛。三、要之除范成大外,古之文獻均言廟之所在為飛鳳峰。排除了干擾,陽臺一在飛鳳峰、一在城北陽臺山而兩存的現(xiàn)象也就清楚了。不過,從時間的角度說,飛鳳峰山腰為陽臺之說法較古,唐初儀鳳元年已于此置神女廟,并有《集古錄》載唐碑為證,明曹學佺《蜀中廣記》卷二十二《名勝記·巫山縣》引《集古錄》云:“神女廟:唐李吉甫詩一首,以貞元十四年刻;邱元素一首,無刻石年月;李貽孫二首,會昌五年刻;敬騫一首,元和五年刻,沈幼真書,其他皆無書人名氏??擅?。”縣治城北為陽臺之說法較晚,始見于宋代《寰宇記》等文獻的記載。而宋之文人若陸游、范成大者仍言廟在飛鳳峰,至于明清好古者亦常探訪飛鳳峰之陽臺。本文研究探討的是宋賦之神女、巫山與陽臺,按照學理,則一定要關注較古的飛鳳峰上的陽臺。下面來看古文獻中關于巫山縣飛鳳峰山腰古陽臺的情景描寫:
清連山、白曾熙等《光緒巫山縣志》卷三十《古跡》引明李一鰲《記》:
余舫而東也,偕馬君、曹君,歷數(shù)巉障,千峭競秀,徑抵飛鳳,攀躋直上,有坪兀突。土人指點,原峰飛鳳,此古陽臺也。后枕翠屏,面拱集仙,左揖朝云,右睇松巒。六峰連袂于江東,三峰聚首于水北,共得九焉,更隱三峰,隔山之表,深崟難探,稱十二峰。夫亦地映北斗,星照熒鎮(zhèn),故奇異獸形,巧繪聳出耳。舊之古廟,草封鳥集,易神女為龍王,風雨不庇,廈將就傾,古跡奇蹤,付之荒莽矣。余同馬君捐貲,曹君獨主其事,闢基芟翦,鳩工創(chuàng)立,神殿三楹,獻殿三楹。寧止棲神,亦供舒覽。說者謂宋玉賦云雨,祀神女也;又謂治水有功,祀云華夫人。余謂蜀楚門戶,翼軫分野,兩巖雄峙,錦江中橫,疊翠層巒,云氣出沒,驚濤澎湃,喧豗匉訇,散為彩云,聚為靈穎,歸舸行艓,上下呵護,當屬何物,夫非神之庇歟!幻之則神女,昭之則云華也??偵届`江精,融結變幻而不可窮詰,神禹鑿通以后,水妖震盪,云華定功,亦不在禹下。水,陰精也。神女、夫人,陰屬也,江水之靈也。故祠以祀其佑此雄關險峽,俾舫艫安瀾者,不必辨為神女為夫人也。廟成,游人亦有棲止,俾覽者盼奇峰之聳峙,壯若鐵馬千群,擊銀濤之東下,湛為天塹一派,洵是天地巨靈,屹然百二關鎖,古者英雄必據之區(qū)。我明朝湯、廖并力,穎國、階文共成一捷,護此關門,亦謂勢扼楚蜀之交,寧獨大奇大異,峰列十二,天開錦圖歟哉!余觀而返,挽舟徹夜抵旦,相與曹、馬二君共嘯于驅熊之巔,而時已告午矣。
就此篇寫景而言,是作者親臨飛鳳峰古陽臺下神女廟望中景象。作者寫山,前后左右十二峰得見其九,這說明陽臺,甚或其所依托的飛鳳峰,是在群峰之中,而陽臺又處于飛鳳峰山腰,即便以飛鳳峰為言,也不能說它高出其他巫峰一籌。這與宋玉賦所描寫的“巫山赫其無疇”,就有了相當大的出入了。退一步說,以巫峽十二峰整體為言,在三峽中也未必“赫其無疇”,《水經注》描寫三峽山勢說,“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缺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見曦月?!蔽覀冋{查小組在去屈原故里樂平里時,曾經過西陵峽口的一座主峰叫仰天洼的大山,其海拔1700余米,這要比巫峽十二峰高得多得多。作者寫水,唯寫大江,雖“驚濤澎湃,喧豗匉訇”之水勢,與宋玉賦描寫相同,但卻沒有宋玉賦“觀百谷之俱集”之場面,據我們調查,陽臺所在的飛鳳峰東只有神女溪一支水流,而《水經注》所寫的“絕巚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才是三峽“天雨之新霽”時的景象。
3.漢川市仙女山的文獻記載與情景描述
漢川市仙女山被認為是宋賦之巫山,緣起于中唐后期的該縣縣令裴敬。此后,宋、元、明三代的地理類文獻贊同者多而懷疑者少,而清代的地志類文獻否認者多而贊同者少。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三十二《淮南道十·安州》載:
陽臺廟,在縣南二十五里。有陽臺山,山在漢水之陽,山形如臺。按:宋玉《高唐賦》,楚襄王游云夢之澤,夢神女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朝朝暮暮陽臺之下?!彼煊袕R焉。今誤傳在巫峽中,縣令裴敬為碑以正其由。
宋祝穆《方輿勝覽》卷二十七《漢陽軍·漢川》載:
陽臺山:在漢川縣南三十五里?;蜓运斡褡鳌陡咛瀑x》處,有裴敬碑載其事,當考。明李賢等《明一統(tǒng)志》[12]卷五十九《漢陽府》載:
陽臺山:在漢川縣南三十里。宋范致虛詩:傷心獨立陽臺望,暮雨凄涼宋玉情。極目草深云夢澤,連天水闊漢陽城。當年楚國山猶在,千古襄王夢不成。往事悠悠魂已斷,高唐今日有虛名。明秦聚奎等《萬歷漢陽府志》[13]卷二《疆域志·漢川縣·山》載:
陽臺山:在縣治南一里,上有神女祠。宋玉《高唐賦》即此,唐人裴敬作記,碑毀,無考。劉禹錫、范致虛皆有詩。巫、漢川皆古楚地,或謂神女會于巫山者,以賦有“妾在巫山之陽”之語。李白《南遷過巫山》詩有云:“我到巫山渚,尋古登陽臺?;囊箿S沒,樵牧徒悲哀?!卑纂m以荒淫責王,而意實以巫山為是。然則賦所“游于云夢之臺”者,似為不通矣。竊據范致虛詩有“極目草深云夢澤,連天水闊漢陽城”一聯(lián),則陽臺之在漢川何疑焉!一說巫山亦有云夢臺,地名之訛,在在有之,然李、范相去不甚遠,范詩豈無據耶!雖神女變幻莫測,實無定處,竊據范詩,則陽臺為漢川者近是。清陶士偰等《乾隆漢陽府志》[14]卷九《地輿·漢川縣·山》載:
其西南陽臺一山,相傳為楚襄王夢神女處。又載,陽臺山,舊名羊蹄山,在縣南一里,俗呼為仙女山。上有女郎石、神女祠,舊有唐裴敬碑,今毀?!侗敝軙づ釋拏鳌?,寬為沔州刺史,州城埤狹,寬恐秋水暴長,陳人得乘其便。即白襄州總管,請戍兵,并請移城于羊蹄山,以避水。胡三省《通鑒》注,漢川有陽臺山,土人謂之羊蹄山。《陳志》謂宋玉賦《高唐》即此,未免附會。按:羊蹄山形如羊蹄,陽臺之名蓋由羊蹄而為,宋玉之賦固當屬諸夔州之巫山。
《大清一統(tǒng)志》[9]卷二百六十一《漢陽府·山川》載:
陽臺山:在漢川縣南?!端鍟さ乩碇尽逢瞪娇h有陽臺山?!跺居钣洝逢柵_廟在漢川縣南二十五里,有陽臺山在漢水之陽,山形如臺。按:宋玉《高唐賦》云,楚襄王游云夢之澤,夢神女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朝朝暮暮陽臺之下?!彼煊袕R焉。今誤傳在巫峽之中??h令裴敬為碑以正其由。《府志》,陽臺山在縣之南一里,一名仙女山,上有神女祠?;蛟恢軐⑴釋捳埥ㄖ萦谘蛱闵?,即此。山上又有女郎石。
清德廉、尹洪熙等《同治漢川縣志》[15]卷七《山川志·山》載:
陽臺山:舊名羊蹄山,俗呼仙女山。山在縣治西南一里。周與陳既交惡,周沔州刺史裴寬,白襄州總管請益戍兵,并遷城于羊蹄山以避水,即此。(《南史》)康熙己未五色芝滿崖谷,徐方伯惺易名采芝。(《白茅堂集》)又《同治漢川縣志》卷七《山川志·山》附:
邑人周鏞曰:羊蹄山見于《南史》,名為最古,山形圓,故以羊蹄取象。神女陽臺之說,本屬不經,《前志》謂羊蹄為俗名者,誤。楚之季年,逼于強秦,懷留襄嗣,正臥薪嘗膽之秋,而遠離國都,君臣荒宴,即使事可徵信,亦當削而不書,以符《地志》體例,況十九皆寓言乎!乃誤于《寰宇記》裴敬作碑一語,輾轉附會,致令飛來肆誣,山靈蒙垢。俗語不實,流為丹青,考古者當有定論矣。
又《同治漢川縣志》卷二十二《雜記》引《林志稿》云:
胡三省《通鑒》注,漢川有陽臺山。按《湖廣通志》不載此山,而高唐神女之事,《一統(tǒng)志》收入夔州。唐宋以來文人題詠者,或以為巫山,或以為陽臺,迄無定論。考楚都鄢郢,在江陵、宜都之間,西距夔,層巒疊嶂,水陸錯雜,于楚為鄰國,去國都僅(近)半千里。或言《高唐賦》云,襄王與宋玉游云夢之臺;《神女賦》則云,游云夢之浦。又賦言,“登巉巖而下望,臨大阺之搐水。遇天雨之新霽,觀百谷之俱集。”與今巫峽相去甚遠。必謂陽臺在巫山,雖百喙群起,不能并其山形水勢而移之。況《水經》《輿圖》未有不言云夢在大江南北者。今漢川西南,北距云夢止數(shù)十里,陂澤相連,止有仙女三峰起如蓬島之在海中,似與宋賦“洪波淫淫,傾岸洋洋”之語相合。不知當日夢澤九百里,所包者廣,不僅指今云夢縣。且獨不聞“妾在巫山”一言乎!既曰“妾巫山之女,高唐之客?!逼浞菨h川此山,可知。不得以詞賦之荒唐,而雖聽其訛傳,失實也。陽臺山,《舊志》主羊蹄一解,力辨陽臺為附會。茲檢萬歷時所修《老志》,援據《高唐》《神女》二賦,層層駁詰,幾令必以夔州巫山為信者無從置喙??傊?,不能移云夢為巫山一語,足以定此山之所在也。順治中,邑令冀應熊題曰“飛來峰”石刻山頂。
漢川市之陽臺山,又有仙女山、羊蹄山、采芝山等三名。采芝山之名晚出,在清康熙間方因此山生出靈芝而命名。而仙女山、羊蹄山實為古時陽臺山之俗名?!锻螡h川縣志》附邑人周鏞曰:“羊蹄山見于《南史》,名為最古,山形圓,故以羊蹄取象?!薄啊肚爸尽分^羊蹄為俗名者,誤?!敝茜O所言,當見于《周書·裴寬傳》,而以為“名為最古”,乃為正名,實不合學理?!秱鳌分浭鲋幢匾欢ㄊ钦?。而正史“地理志”所記之本名,才可認為是正名。《隋書·地理下》:“甑山……有陽臺山。”《資治通鑒》宋胡三省注云:“五代志:沔陽郡甑山縣,梁置梁安郡,西魏改曰魏安郡,置江州,廢帝三年改曰沔州。甑山有陽臺山,在漢川之南三十五里。土俗訛為羊蹄山?!睗h川陽臺山,是否是宋賦記述之山?迄至清代爭訟方起。《乾隆漢陽府志》以為事“未免附會”,《大清一統(tǒng)志》以為“傳在巫峽之中”則誤,《同治漢川縣志》在陽臺山條下,附邑人周鏞之否定說,表明其持有與《乾隆漢陽府志》相同的態(tài)度,而在《雜記》中又收有《林志稿》之辯駁,則并非認同《大清一統(tǒng)志》的觀點,只不過是以“存疑”的方式,以志備考。對于這個問題我們留待下文討論,于此還是按標題的限定來談漢川市仙女山的情景描述。
明秦聚奎等《萬歷漢陽府志》卷六《藝文志》收明曾朝節(jié)《題仙女山》詩:
何處窺圓象,當空一柱孤。天涯連曠野,地軸盡平蕪。宅勝來仙女,登高屬大夫。襄王與宋玉,今古說江湖。
清德廉、尹洪熙等《同治漢川縣志》卷首《山川圖圖說》言:
漢川東據山,南近沔,西接漢水,北臨應城、孝感、云夢。……其川則有漢水、富水、臼水、涢水、郢水,匯諸湖澤而東趨。其湖則有橫湖、洪湖、安漢湖、松湖、清水湖、瓜子湖、汈汊湖、慈湖、曹湖、四垱湖,富水北來注之;又有彭公湖、觀湖、蓼湖、鯉魚湖、中洲湖、南湖、沉下湖、黃金湖、蓬項湖、司里湖,留良、茫洞、三臺諸湖,匯澨水、郢水入涢達漢;縣治南則有道觀湖、澤渙湖、龍車湖、桐木湖、朱龍湖、打雁湖、段莊湖、上零殘湖、白石湖、卻月湖、赤野湖,赤野會臼水一由漢陽沌口入江,一由漢陽蔡甸入漢。
又《同治漢川縣志》卷首《采芝山圖圖說》言:
縣境之山,多在東南,兀峙西郊者,惟采芝稍高。山距城闕不二里,南臨道觀湖,北臨松湖,東接伏龍,西連姚公山。姚公山之高半之,伏龍山又半之。舊產芝草,因以命名。
采芝山,古之羊蹄。俯臨漢水,聳拔平原,四境之高下險易,一覽可得。東矚甑山,楚子常、晉王廙之所用武也;南望南河,非曹攝軍指揮之地乎?長城鄉(xiāng)盡東北為涢口,漢流交匯幾為沮洳,向使地非扼要,晉之鄭攀、馬雋輩何以屯兵于此?渡松湖而北三十里,為劉家塥,商舶輻輳,吭扼雍梁,《志》稱關隘,其在是與?西北一帶,重湖浩淼,田廬提防,國賦民生,攸關勤撫,綏圖補救者,經濟皆于是乎在。山麓有令尹子文墓,后世因而祠之。登者景仰前徽,亦益可以奮然興矣!
又《同治漢川縣志》卷七《山川志·山》載:
知縣卓振清《禁采芝山鑿石碑文》曰:邑以漢川名,明乎其地處漥下,濱漢之皋,環(huán)湖之內,古所謂澤國也。澤國而得以長存,厥賴有境內一二高山維系,奠安之。若采芝山者,兀峙西郊,城垣壇宇,實依其麓,尤為地脈所鐘焉。
又《同治漢川縣志》卷八《寺觀》附明邑人林若企《記略》曰:
邑之陽臺山,傳自巫峽,說者疑之。遡其故,山舊有仙女祠,附之杜媼茲。神女之說攸肇,而盤礴云夢之野,宋玉作賦,又若有所指也。余讀其賦,辭隱而意寓,事已茫如,而竟索之真,何哉?第是山也,突焉聳翠,岡阜迂回,勢若飛翔,襄郢而下,舟行率數(shù)十里,環(huán)視如削,實吾邑之陰也。
又《同治漢川縣志》卷二十一《藝文志下·賦》收清徐志《游采芝山賦》:
若夫地控襄沔,邑著江州;作沌陽之左,距漢水之上。游緜亙于伏龍嶺畔,憑臨于繡方關頭;挺孤標以特出,峙勝概而長留。原夫幽谷盤旋,靈巒磅礴;勢矗矗以凌虛,致亭亭而如削;綰螺髻以光浮,擁鴉鬟而秀濯;磴欹出以還平,石危懸而欲落;儼鬼斧于誰裁,恍神工其疇鑿。因思山如挾至,峰自飛來;朱巖窈窕,丹嶂崔嵬;壑將冥而雨過,洞初曉而云回;哂襄王之夢寐,杳神女之妝臺。豈因賦詞之幻境,啟地志之疑胎;孰漫標新而制賦,獨能絕艷而矜才?!?/p>
仙女山之高,僅海拔99.1米,實算不得高山,然而在上述的資料中,為何被描寫為“挺孤標以特出”“突焉聳翠”“兀峙西郊”“聳拔平原”“當空一柱孤”呢?這與仙女山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有關,一、“邑以漢川名,明乎其地處漥下,濱漢之皋,環(huán)湖之內,古所謂澤國也?!奔吹貏莸屯?二、“南臨道觀湖,北臨松湖,東接伏龍,西連姚公山。姚公山之高半之,伏龍山又半之。”近處丘阜無有與之可比者;三、“第是山也,突焉聳翠,岡阜迂回,勢若飛翔,襄郢而下,舟行率數(shù)十里,環(huán)視如削,實吾邑之陰也。”本身之山勢挺拔。因而相對而望,自然會產生“特出”“聳翠”“兀峙”“聳拔”“當空一柱”的視覺印象。仙女山與宋玉《高唐賦》巫山描寫最為接近,無論地理位置、文化承載、山勢感覺,還是山下水情、山上石態(tài)、山頂樣貌,甚或田獵空間,無一不切合或近似。這些情況,在下文的比較中會更加突出地顯現(xiàn)出來。
(未完待續(xù))
[1]連山,白曾熙.光緒巫山縣志[M].成都:巴蜀書社,1992.
[2]雍正巫山縣志[M].北京:中國書店,1963.
[3]陳詩.湖北舊聞錄[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4]酈道元.水經注[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8.
[5]樂史.太平寰宇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0.
[6]祝穆.方輿覽勝[M].北京:中華書局,2003.
[7]陳耀文.天中記[M].揚州:廣陵書社,2007.
[8]曹學佺.蜀中廣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9]穆彰阿,潘錫恩.大清一統(tǒng)志[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10]董說.七國考[M].上海:中華書局,1956.
[11]俞樾.茶香室叢鈔[M].北京:中華書局,1995.
[12]李賢.明一統(tǒng)志[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13]秦聚奎.萬歷漢陽府志[M].武漢:武漢出版社,2007.
[14]陶士偰.乾隆漢陽府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15]德廉,尹洪熙.同治漢川縣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Field Investigation Report on Relics Legend of Song Yu: the Location of“Wushan”Mentioned by Song Yu
LIU Gang1,WANGMeng1,2,GUAN Jie1,2
(1.Center for Song Yu Research,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Xiangyang 441053,
China;2.The Liberal College,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4,China)
Song Yu;Da Hongshan;Wushan;Xiannv Shan
I207.22
A
:2095-4476(2015)07-0037-09
(責任編輯:陳道斌)
2014-02-20;
2014-09-10
湖北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2012309)
劉剛(1951—),男,黑龍江哈爾濱人,湖北文理學院宋玉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文獻學;
王夢(1991—),女,湖北谷城人,湖北文理學院與沈陽師范大學聯(lián)合培養(yǎng)研究生;
關杰(1991—),男,湖北麻城人,湖北文理學院與沈陽師范大學聯(lián)合培養(yǎng)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