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艷丹
[摘要] 目的 探究與分析血清前蛋白與相關(guān)酶類在肝病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該院自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各類肝病患者398例作為研究對象,全部患者均在該院確診,其中急性肝炎組132例,慢性肝炎組102例,肝硬化組98例,肝癌組30例,其他肝病組(肝膿腫、脂肪肝)36例,另選擇同時期收治的正常人群87例作為對照組,檢測與對比各組人員血清前蛋白與血清亮氨基酸氨肽酶的含量。結(jié)果 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的血清前蛋白濃度分別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98,P<0.05;t=4.23,P<0.05;t=5.24,P<0.05;t=5.36,P<0.05;t=3.45,P<0.05);其他肝病的血清前蛋白濃度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89,P>0.05)。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的血清亮氨酸氨肽活性分別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66,P<0.05;t=2.93,P<0.05;t=5.19,P<0.05;t=5.49,P<0.05;t=2.41,P<0.05);其他肝病的血清亮氨酸氨肽活性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76,P>0.05)。肝硬化、肝癌患者的血清總蛋白濃度分別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56,P<0.05;t=3.43,P<0.05)。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其他肝病的血清總蛋白濃度分別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68,P>0.05;t=1.72,P>0.05;t=1.78,P>0.05)。結(jié)論 血清前蛋白與血清亮氨基酸氨肽酶對于診斷各類肝病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值得推廣。
[關(guān)鍵詞] 血清前蛋白;血清亮氨基酸氨肽酶;肝??;診斷
[中圖分類號] R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12(b)-0186-02
肝病作為臨床上一類較為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較為常見的肝病包括肝炎、肝硬化、肝膿腫及與原發(fā)性肝癌等,可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較大的影響。由于各類肝病所采取的治療方案不同,且對患者健康影響有所差異,因此,對于肝病的早期診斷至關(guān)重要[1]。血清白蛋白(PA)為一類主要由肝臟合成的糖蛋白,由4個相同的亞基所組成,分子量為54KD,半衰期較短,僅為12個小時,可作為一項反應肝臟蛋白質(zhì)合成的可靠指標,經(jīng)過大量臨床試驗證實,該指標對于肝病的早期診斷具有重要意義[2]。而血清亮氨基酸氨肽酶為一類存在于人體肝膽內(nèi)的常見蛋白酶,當機體組織發(fā)生病變時,可使得血清亮氨基酸氨肽酶的含量明顯增高?,F(xiàn)為了探討血清白蛋白與血清亮氨基酸氨肽酶在各類肝病診斷中的臨床意義,該次研究針對該院自2012年8月—2014月8月收治的398例肝病患者與87例正常人群血清白蛋白與血清亮氨基酸氨肽酶的含量進行對比,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各類肝病患者398例作為研究對象,全部患者均在該院確診,排除患有嚴重心肝腎疾病的患者,并簽署了關(guān)于本次試驗的知情權(quán)同意書,男237例,女161例,年齡在49~7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5.3歲,其中急性肝炎組132例,慢性肝炎組102例,肝硬化組98例,肝癌組30例,其他肝病組(肝膿腫、脂肪肝)36例。另選擇同時期收治的正常人群87例作為對照組,全部人員均來自我院體檢部門,經(jīng)常規(guī)檢查未發(fā)現(xiàn)肝病病例,其中男45例,女42例,年齡在46~7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7.5歲,各組人員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全部受檢對象均于空腹狀態(tài)下采集靜脈血2 mL,放置到離心機中行離心處理,保存血清以待檢查。其中血清前蛋白試劑為寧波瑞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血清亮氨酸氨肽酶測定試劑由日本SHINO-TEST公司提供,全自動生化檢測儀為奧利巴斯2700型全自動生化檢測儀。
1.3 觀察指標
觀察各類肝?。毙愿窝?、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其他肝?。┡c對照組中血清前蛋白、血清亮氨酸氨肽、血清總蛋白的含量。
1.4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對該研究所取得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取t檢驗,以均數(shù)± 標準差(x±s)的形式對數(shù)據(jù)進行表示, P<0.05代表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各類肝病與對照組檢驗結(jié)果的對比情況
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的血清前蛋白濃度分別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98,P<0.05;t=4.23,P<0.05;t=5.24,P<0.05;t=5.36,P<0.05;t=3.45,P<0.05);其他肝病的血清前蛋白濃度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89,P>0.05)。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的血清亮氨酸氨肽活性分別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66,P<0.05;t=2.93,P<0.05;t=5.19,P<0.05;t=5.49,P<0.05;t=2.41,P<0.05);其他肝病的血清亮氨酸氨肽活性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76,P>0.05)。肝硬化、肝癌患者的血清總蛋白濃度分別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56,P<0.05;t=3.43,P<0.05)。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其他肝病的血清總蛋白濃度分別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68,P>0.05;t=1.72,P>0.05;t=1.78,P>0.05)。見表1。
3 討論
人體絕大部分的蛋白質(zhì)的均由肝臟合成,因此各種肝臟疾病均可對其合成蛋白質(zhì)的能力造成一定的影響[3]。血清前白蛋白主要是由干細胞合成分泌而來,大量臨床研究結(jié)果顯示,當患有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時則可導致患者血清前白蛋白的濃度明顯低于正常健康人群[4]。提示此類人群的肝細胞合成功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害,使得肝細胞合成能力明顯下降。而包括脂肪肝、肝囊腫等其他類型的肝病在行血清前白蛋白檢查時雖可見其濃度有所下降,但與正常人群相比未出現(xiàn)明顯差異[5]。推測此結(jié)果可能與患者肝臟細胞受損程度較小且肝臟細胞的代償功能足以彌補機體所需有關(guān),這與該次試驗的研究結(jié)果基本一致[6]。endprint
血清亮氨酸氨肽作為一種可廣泛分布在各個組織中的蛋白分解酶,在人體肝、膽、胰組織中所占含量最高。而當肝臟部位發(fā)生病變時,隨著肝臟正常生理結(jié)構(gòu)的改變,人體內(nèi)酶的濃度則隨之發(fā)生變化,有關(guān)研究報道曾指出,臨床醫(yī)師可根據(jù)人體內(nèi)血清亮氨酸氨肽含量的變化情況來判斷肝臟病變的程度及性質(zhì)。本次研究結(jié)果顯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的血清亮氨酸氨肽活性分別與對照組相比具有顯著差異,而其他肝病的血清亮氨酸氨肽活性與對照組相比無明顯差異。出現(xiàn)此類臨床試驗結(jié)果可能與其他肝臟疾病患者的病情較為穩(wěn)定,并利用干細胞突出的代償功能所致[7]。
通過對該次試驗中的數(shù)據(jù)觀察可見,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的血清前蛋白濃度分別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98,P<0.05;t=4.23,P<0.05;t=5.24,P<0.05;t=5.36,P<0.05;t=3.45,P<0.05),提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患者血清前蛋白的濃度波動較大,其中以肝硬化濃度波動的最為明顯,且與正常人群呈現(xiàn)出顯著差異[8]。因此,當人體血清前白蛋白與血清亮氨酸氨肽活性顯著高于正常水平時,可考慮患者是否出現(xiàn)了上述幾種病變,而對于包括脂肪肝、肝膿腫等其他肝病的血清前白蛋白與血清亮氨酸氨肽活性進行檢測時,則可判斷患者的轉(zhuǎn)歸過程[9]。在研究中我們還發(fā)現(xiàn),一旦患者血清前白蛋白的濃度明顯下降,但血清亮氨酸氨肽活性顯著增高時,則需考慮患者是否出現(xiàn)了肝硬化、肝癌等疾病,以此給予積極有效的治療手段。綜上所述,在臨床工作中除了需對疑似肝病患者行ATL、AST、GGT等常規(guī)指標檢測外,血清前蛋白與血清亮氨基酸氨肽酶對于診斷各類肝病同樣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值得廣泛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 周新,涂植光. 臨床生物化學和生物化學檢驗 [M]. 3 版, 北京: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3:909-910.
[2] 金紅弟.血清前白蛋白對肝衰竭預后的臨床價值[J].中國新醫(yī)學,2010,14(06):521-522.
[3] Schmilovitz-Weiss H,Tovar A,Halpern M,et a1. Predictive value of serum globulin levels for the extent of hepatic fibrosi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infection[J].Journal of Viral Hepatitis,2006,32(11):671-677.
[4] 王曉明, 陶宏坤. 血清前白蛋白在肝病不同類型診斷中意義和臨床評價[J]. 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07,28(8):767-768.
[5] 周志宏, 袁平宗, 殷運忠. 血清前白蛋白測定在肝病診治中的臨床應用[J].實用醫(yī)技雜志,2008,15(5):1938-1939.
[6] 張戡, 謝新生, 鄒洪興. 血清前白蛋白檢測在重型肝炎中的臨床應用[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07,16(4):512-513.
[7] Schmilovitz-Weiss H,Cohen M,Pappo O,et a1. Serum globulin levels in predicting the extent of hepatic fibrosis in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post-transplant hepatitis C infection[J].Clinical Transplantation,2007,32(111):391-397.
[8] Chertow G M,Golastein-fuchs DJ,Lazarus J M,et al.Prealbumin,mortality,and cause-specific hospitalization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J].Kideny Int,2005,12(68):2794-2800.
[9] 繆群,許國根,朱華,等. 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和透明質(zhì)酸變化及意義[J].中國急救醫(yī)學,2003,23(7):475-476.
(收稿日期:2014-09-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