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平
[摘要] 目的 探討右半結腸癌根治術中應用腹腔鏡進行輔助操作的臨床價值。方法 隨機將該院2012年2月—2013年6月間收治的60例擬行右半結腸癌根治術患者分為兩組,每組患者30例,以接受開腹右半結腸癌根治術者為開腹組,以接受腹腔鏡輔助右半結腸癌根治術者為腹腔鏡組。對比兩組術中情況及術后情況。結果 腹腔鏡組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時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為(136.12±12.96)min,(102.36±17.37)ml,(2.11±1.03)d,(7.23±2.17)d均明顯短于開腹組的(162.26±19.57)min,(126.31±26.23)ml,(3.17±1.18)d,(11.27±2.21)d(P<0.05),同時腹腔鏡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0.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3.33%(P<0.05)。此外腹腔鏡組局部復發(fā)率及轉移率為13.33%及10.00%,與開腹組的16.67%及10.00%比較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應用腹腔鏡輔助行右半結腸癌根治術可有效的改善患者術中及術后情況。
[關鍵詞] 腹腔鏡;右半結腸癌;根治術
[中圖分類號] R735.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12(b)-0103-02
結腸癌為臨床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且隨著我國居民飲食結果及生活習慣的改變,該病的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1]。該病患者的預后與其腫瘤的病理分期有著顯著的相關性[2]。雖然目前臨床所應用的多種化療方案對于本病的治療均有著一定的療效,但是外科手術治療仍為治療本病的主要方法[3]。研究該院2012年2月—2013年6月間收治的結腸癌患者經腹腔鏡輔助半結腸癌根治術治療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該院收治的擬行右半結腸癌根治術的右半結腸癌患者60例作為觀察對象。所有入選者均需符合該研究的入選標準及排除標準。隨機將入選者分為兩組,每組30例,以接受開腹右半結腸癌根治術者為開腹組,以接受腹腔鏡輔助右半結腸癌根治術者為腹腔鏡組。開腹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46-66歲,平均(56.31±8.26)歲;腫瘤Ⅰ期者5例,Ⅱ期者12例,Ⅲ期者7例,Ⅳ期者6例;高分化者9例,中分化者15例,低分化者6例。腹腔鏡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46-67歲,平均(56.57±8.61)歲;腫瘤Ⅰ期者4例,Ⅱ期者15例,Ⅲ期者8例,Ⅳ期者3例;高分化者10例,中分化者15例,低分化者5例。兩組性別、年齡、腫瘤分期及分化程度比較,P>0.05,有可比性。
入選標準:(1)所有入選者均經行病理學診斷,明確診斷為右半結腸癌[4],(2)同意接受手術治療,(3)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不符合右半結腸癌診斷標準,(2)存在手術治療禁忌癥,(3)存在其他部位原發(fā)性腫瘤者;(4)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及心功能不全者。
1.2 治療方法
開腹組,患者接受開腹手術治療,患者手術于全麻并于器官插管下進行,手術過程參照《手術學全集:普通外科手術學》進行[5]?;颊呤中g取頭高腳低仰臥位,于右側腹直肌外緣行手術切口,逐層分離皮膚、組織,暴露右半結腸部位,將腫瘤部位切除,并清除周圍淋巴組織,確認清除并將斷端吻合后,認真清洗術區(qū),并逐層縫合手術切口。腹腔鏡組,患者接受腹腔鏡輔助右半結腸癌根治術治療,患者于全麻插管下進行,患者取頭高腳低仰臥位,于臍部下緣行氣腹,保持氣腹壓力于1.33-1.73 kPa;同時于臍下5 cm及有下腹5 cm處行兩處做操作孔。通過觀察孔及操作孔對腹腔內情況進行觀察,明確腫瘤部位及與周圍組織間的關系。后沿內向外,由下向上將系膜前葉切開,暴露血管,并將結腸血管分離,同時分離周圍淋巴及脂肪組織。完成分離并阻斷后,將局部組織進行切除。并將斷端進行吻合。在充分清洗術區(qū)后,退出腹腔鏡,縫合切口。
1.3 觀察指標
分別記錄每位患者術中情況及素后恢復情況,對比兩組患者的術中情況及術后恢復情況。所觀察的術中情況包括:術中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所觀察的術后恢復情況包括:術后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并統(tǒng)計兩組患者住院期間手術效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對比兩組手術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同時對所有患者進行為期1年的電話隨訪,并要求患者每3個月入院復診一次,觀察兩組患者局部復發(fā)及轉移情況。
1.4 統(tǒng)計方法
以SPSS19.0軟件分析研究數據,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為計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應用t檢驗分析;復發(fā)率及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計數數據,以百分率表示,以χ2檢驗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術中及術后相關情況比較
腹腔鏡組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時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開腹組(P<0.05),見表1。
2.2 手術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腹腔鏡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χ2=4.811,P=0.028),見表2。
表2 手術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注:*P<0.05,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3 局部復發(fā)及轉移率比較
兩組局部復發(fā)率及轉移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局部復發(fā)及轉移率比較[n(%)]
3 討論
腹腔鏡技術為近年來轉入我國的臨床診斷及治療技術,其在多種疾病的診斷及治療中均有著顯著的作用。其有著損傷小、恢復快的臨床特點。目前,在將腹腔鏡手術技術應用于結腸癌根治術的臨床治療中,發(fā)現此種手術技術雖沒有顯著的提高長期生存率、降低復發(fā)率及減少手術并發(fā)癥的作用,但是其卻有著減低患者疼痛及促進患者快速康復的特點。故該院將此技術應用于行手術根治術的右半結腸癌的患者中,結果顯示:腹腔鏡組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時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為(136.12±12.96)min,(102.36±17.37)ml,(2.11±1.03)d,(7.23±2.17)d均明顯短于開腹組的(162.26±19.57)min,(126.31±26.23)ml,(3.17±1.18)d,(11.27±2.21)d,其原因可能與在應用腹腔鏡輔助手術后,手術過程中對于患者的損傷明顯減少,其與其他臨床研究所得結果相一致[6]。在腹腔鏡輔助手術治療下,患者在行結腸癌根治術是其因切口小,故而有著損傷小及恢復快等優(yōu)點[7]。同時該研究為更好對兩種治療方法的近期治療效果進行對比,故又對兩組患者在院治療期間所發(fā)生的手術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進行對比,結果顯示:腹腔鏡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0.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3.33%??梢娫趹酶骨荤R輔助手術后,患者的手術相關并發(fā)癥也隨之降低,其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近期預后,其與孫小華等研究所結果相一致[8]。此外為對兩組手術治療的遠期療效進行評價,該研究又對兩組患者進行了為期1年的隨訪,結果顯示:腹腔鏡組局部復發(fā)率及轉移率為13.33%及10.00%,與開腹組的16.67%及10.00%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見在隨訪1年的時間內,兩組患者的局部復發(fā)率及轉移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與曹毅等[9]研究相一致。但是由于隨訪時間有限,該研究未進一步對兩組患者3年生存率及5年生存率進行探討,其可作為新的臨床課題進行進一步的總結。endprint
但是在該研究應用腹腔鏡輔助進行右半結腸癌根治術的過程中,發(fā)現雖然此種技術對于患者近期預后改善明顯,但其在行手術治療時同樣有著諸多的難點。首先因手術術區(qū)限制,術中在分離血管組織時,易導致分離不全,并且在分離局部組織時易導致患者出血。鑒于此,該院在行此類手術時,均由經驗豐富的術者進行,并且在手術前,認真進行文獻學習,參考文獻制定術后嚴重不良反應的對應預案,以保證手術效果[10]。其次,因腫瘤生長特點,故在手術過程中,如手術者經驗不足,極易導致瘤體切除不完全,導致患者術后出現較高的復發(fā)率,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而為了有效地改善此不足,在手術中,強調對觀察孔的應用,充分利用觀察孔對術區(qū)進行有效地觀察,如患者局部腫瘤部位較為復雜,不利于腹腔鏡的操作,可立即改善開腹手術治療,以保證患者手術的順利進行[11]。
綜上所述,應用腹腔鏡輔助行右半結腸癌根治術可有效地改善患者術中及術后情況。
[參考文獻]
[1] 張潔.結腸癌術后復發(fā)研究進展[J].實用中西醫(yī)結合臨床,2012,12(4):92-94.
[2] 趙寶華.早期大腸癌發(fā)病主要基因研究進展[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2(1):43-46.
[3] 任鵬,王杰書,李洪林,等.新輔助化療聯合過同期放療對直腸癌CD44v6表達的影響和意義[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12,2(15):108-113,122.
[4] 連彥軍,王元杰,徐寧,等.腹腔鏡輔助右半結腸切除術16例體會[J].中華腹腔鏡外科雜志,2013,6(2):42-44.
[5] 黎介壽,吳孟超,黃志強.手術學全集:普通外科手術學[M].2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5:239-254.
[6] 常學忠.腹腔鏡輔助右半結腸癌根治術與開腹右半結腸癌根治術的對比研究[J].中國現代醫(yī)生,2014,18(52):113-115.
[7] 張新芝,張麗英.腹腔鏡直腸癌根治性切除術312例的手術配合[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32) :8051-8052.
[8] 孫小華,唐巖.腹腔鏡手助與輔助技術在右半結腸癌根治術中的應用效果比較[J].中國基層醫(yī)藥,2013,20(12):1875-1876.
[9] 曹毅,劉逸,李正榮,等.手輔助腹腔鏡擴大右半結腸切除術應用體會[J].中華結直腸癌疾病電子雜志,2013,2(1):20-24.
[10] 陳勇,華頌文,段倫喜,等.腹腔鏡輔助右半結腸癌根治術27例臨床分析[J].徐州醫(yī)學院學報,2008,28(6):399-401.
[11] 王育生,郭獻庭,許俊峰. 腹腔鏡輔助右半結腸癌根治術的臨床應用[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0,1(15):34-36.
(收稿日期:2014-09-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