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徐州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高級中學,江蘇 徐州 221000)
新課改下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
高原
(徐州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高級中學,江蘇徐州221000)
摘要:當前研究性學習思想和模式已經逐步走進高中政治教學視野,很多教師對研究性學習探究都提出了見解。作者以高中政治教學為研究對象,對如何實現高效探究性學習提出了看法。
關鍵詞:高中政治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
就高中政治教學現狀來看,學生學習主體性沒有得到充分保證,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沒有得到有效開發(fā)。下面以研究性教學模式為切入點展開相應的探討。
研究性學習是響應新課標要求提出的一種全新教學理念,研究性學習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能力,不是以往灌輸式學習模式。這就需要教師和學生從傳統(tǒng)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中徹底走出來。
一方面,教師的教學觀念要進行一次徹底轉變。以往政治學科教學中,教師總認為政治是一門較為嚴肅的學科,因此自己必須在教學過程中時刻保持嚴謹的教學態(tài)度,教師這種教學思想是沒有錯誤的,但刻板的思想影響教學效果是十分不可取的,所以教師的觀念需要轉變,盡可能從傳統(tǒng)“我講你聽”的氛圍中解脫出來。其實政治學科不僅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理論基礎,更結合實際政治現象對其加以分析和解決,教師只有建立研究性教學系統(tǒng)思維,才能在教學中一步步影響自己的學生,讓學生以研究性思維看待政治學科。
另一方面,學生的學習觀念也要進行一次徹底轉變。以前,學生總是等著教師將知識送到自己嘴邊,甚至有些學生連老師送到自己嘴邊的知識都懶得張口,這種“飯來張口”的學習觀念一度讓學生的學習陷入極其被動的境地,學生想要掌握學習主動權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研究性學習思維,讓學生以研究態(tài)度學習每一堂課,做到學有所得。
如學習“我國的宗教政策”這一章節(jié)內容時,我便放棄了灌輸教學思想,嘗試讓學生以探究方式展開本課學習。為了不受傳統(tǒng)教學思維的影響,我主動將學習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從標題開始分析,如“什么是宗教”、“什么是宗教政策”、“我國宗教政策有哪些”、“我國為何要實施宗教政策”、“我國實施宗教政策的意義有哪些?”等,學生在討論標題的過程中勢必將這些疑問表達出來,隨之讓學生帶著這些疑問自行閱讀本章節(jié)內容,這樣學生自然會以研究性心態(tài)閱讀有關內容,久而久之,養(yǎng)成研究性學習的好習慣。
研究性學習思想直接影響教師選擇何種教學方式,為了更好地迎合研究性學習,教師必須不斷更新政治教學方式?,F如今政治教學中有很多新型方式都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如社會實踐、社會調查、活動課等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都能在政治課堂教學中起到良好效果。對此很多教師抱有不同看法,如有的教師認為研究性學習怎么能等同于社會調查和活動課呢?社會調查和活動課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實踐動手能力或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而研究性學習則為學生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實這里所說的并非簡單地將研究性學習等同于互動課和社會調查課,而是提倡將二者巧妙結合起來,讓研究性學習在活動課和社會調查課的幫助下完成得更具效力。
如教學“投出理性的一票”這一課時,不妨在課堂上展開一次真實的選舉活動,即針對政治課代表的評選進行一次真實模擬,如此政治課堂死氣沉沉的氛圍往往可以在活動過程中變得活躍。每一個學生都能擁有民主選舉的機會,不僅可以熟悉選舉流程,對教材內容有更深認識,還可以真正感受到民主選舉的權利和意義所在,如此每一個學生都可以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一票對選舉產生的重要作用。通過本次真實選舉模擬教學,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積極性必然會得到有效提高。
當然,我們提倡以活動課、社會調查等方式開展政治課的研究性教學,考慮到實際教學需要和時間限制,很多時候我們是沒有條件為學生創(chuàng)設真實研究性情境的。如教學“我國的宗教政策”時,不能讓學生到大街上做一次社會調查,不僅是不現實的,還是沒有必要的,完全可以讓學生通過網絡、圖書館等渠道自行搜集和整理與“我國宗教政策”有關的信息,讓學生結合搜集和整理的信息做一次簡短的報告,這種新型的實踐活動不失為一種有效的研究性學習方法。
評價在政治學科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鑒于高中政治學科的抽象性和繁瑣性,很多高中生更需要教師的正面評價,以滿足他們心理上的某些需求,從而在較為積極的情緒下展開政治學習。所以教師的評價一定要做到“見縫插針”。所謂見縫插針,即教師要充分利用起課堂上的每一個教學細節(jié)和過程,認真觀察學生的每一次表現,對于學生的退步要委婉地提出自己的建議,對于學生的進步要善于表現出自己的鼓勵和肯定,讓學生在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展開政治課程學習。另外,教師要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環(huán)節(jié)。不少教師根本不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環(huán)節(jié)和互評環(huán)節(jié),使研究性學習出現“虎頭蛇尾”的現象。教師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評價作用,讓政治教學在學生評價中變得更高效。如學習“我們的民族精神”這一課時,勢必會遇到一些分歧較大的問題,如“現如今國人還具有民族精神嗎”?有的學生認為現在的國人依然具有民族精神,而有的學生卻認為很多國人的民族精神已經盡失。對于學生的不同觀點,我選擇讓他們自己評論和評價,這樣學生可以主人翁態(tài)度看待政治學習,最終實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政治是一門涉及范圍較廣的學科,不少學生都有這樣的想法,認為政治學科是高中階段最為難學的學科之一,同時是最難得分的一門學科,事實確實如此,要想學好政治學科,僅憑死讀政治教材是遠遠不夠的,很多時候我們發(fā)現政治學科較為優(yōu)秀的學生往往不是哪些在政治上花費時間多的學生,而是那些學科綜合能力較強、愛讀書、愛了解新鮮事物的學生。如學習“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時,不僅要了解教材中的理論知識,還要結合現實生活中的消費現象解釋原理的原因和應用,學生勢必要對心理學內容有所了解,對人們的生活水平概況有所了解,對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時代的消費理念和需要有所了解,這其中涉及歷史、心理、語文等學科的綜合知識。再如在學習“投資理財”的過程中,很多學生對如何投資理財說得頭頭是道,但如果給學生一筆錢,讓學生規(guī)劃一下自己的理財計劃,則很多學生表現得毫無頭緒,這便是缺乏實踐經驗的緣故,學生必須在現實生活中多嘗試幾次,才能對學習的知識活學活用。
因此平時教學中,我提倡從多層面、多角度進行政治教學,并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為學生提供更廣范圍的知識概況,讓學生從綜合角度看待政治問題。如教學“我們的民族精神”這一課內容時,我會在課堂上不時為學生補充有關歷史知識,然后通過一些鮮明案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本課學習的知識,這樣學生的眼界拓寬了,對政治的理解也就更深入了。
總而言之,研究性教學策略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實施是一次全新的挑戰(zhàn),教師只有積極應對和探索,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才能讓高中政治教學朝著更好的方向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許永會.高中政治老師應如何應對新教材的新特點[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36).
[2]李文彬.淺談如何做一名合格的高中政治教師[J].教育教學論壇,2010(28).
[3]周永華.淺議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學中進行課堂討論[J].教育教學論壇,2010(34).
[4]孫佰玲.高中政治教學中如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