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天會(吉林醫(yī)藥學院,吉林 吉林 132013)
教育理論研究
試談高校教師師德的表征
邵天會
(吉林醫(yī)藥學院,吉林 吉林132013)
摘要:師德是引領學生的旗幟,高校教師師德具有獨特的表征,而眾多表征中最能影響學生的是師德的教育理念,師德的高度自律性,師德的專業(yè)性,以及師德中的教學思維和制度,這要求我們先從這幾個方面進行高校教師師德的總結和改進,達到師德建設的第一步。
關鍵詞:師德自律性專業(yè)性教學思維和制度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本職工作,同時也是高校的重要職能。因為學校的職能和教師的職責存在著一致性,并且通過教授知識學問進行統(tǒng)一,傳授的知識分為兩種,一種是做人,學生通過學會做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達到不為外欲所動,不為內憂所擾,做到淡泊于心的良好心態(tài)和做人原則,同時具有高尚的品德、豐富的情感和必備的修養(yǎng),成為具有獨立思想的正直的人。另一種是做事,學生掌握了做事所必需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才有能力和實力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和愿望,成為社會某一領域的專業(yè)人員,從而實現(xiàn)從中獲得的生活必需品。做人與做事兩者之中,做人是基礎和前提,做人是靈魂,做事是靈魂的實踐和行動,從這方面上講,做人更重要,沒有好的靈魂指引,做事就失去了方法,沒有方向的做事往往容易偏離軌道,好比失去方向的高鐵,速度越失控的后果越糟糕。
唐代著名的文學家韓愈說過,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而傳道即傳授做人的道理,授業(yè)即傳授專業(yè)知識和技能,解惑則是兩者的共同的要求。顯然,在我們教育體系的本初就認為,在傳道和授業(yè)中以傳道為前提、為根本,授業(yè)是在傳道基礎之上進行的教學活動,脫離了傳道的教學只會成為填鴨式的教學,忽視傳道的教學不能稱之為師者的活動,忽視傳道的教師是不合格的教師。
教師自古至今備受尊崇,大眾尊崇的不僅是教師的專業(yè)知識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師德。師德是指對教師包括職業(yè)道德在內的個人道德的全面要求,師德修養(yǎng)是教師本人對自己進行的特殊教育活動,是個人思想道德品質的自我鍛煉、自我陶冶和自我教育。每個行業(yè)的職業(yè)道德不盡相同,但是師德足以引起大眾的關注原因在于,師德影響著每個人的一生,改變著每個人的價值觀和生活軌跡,所以教師為人師表、以身作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于一個人的教育最好是言傳身教,對于學生最好的教育也大同小異。我曾經看到學校的走廊上寫有禁止隨地吐痰的字樣,而一位老師卻隨口將痰吐在走廊上。我上前勸說,他嘴上答應著,回頭又一口痰吐在走廊上。這樣的老師能帶出什么樣的學生,又能給學生做出什么樣的表率呢?己所不能勿施于人是做人的準則,更是身為教師的最低要求。但是當下的少數教師,對他人過于苛刻,而對自己太過放縱。而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你又能指望成為什么樣的人,擁有什么樣的價值觀?我們在批判這個社會的各種不道德、不公平的現(xiàn)象時,我們是否反思教育的失敗和教師師德的淪陷。加強師德建設刻不容緩,同時必須意識到教師已經成為一個必須被教育的群體。
當下面對學科交叉和知識來源多元化的趨勢,教師暴露出越來越多的知識體系問題,進而引發(fā)教師的“無能感”成為師德“失范”的重要原因。
第一,不健全的專業(yè)知識體系。雖然關于教師知識結構的說法在教育界眾說紛紜,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但是大體上包括了幾大領域,一般性的知識,專業(yè)學科知識,教學知識。當下,專業(yè)知識結構是困擾教師的最大障礙,在經濟價值體系的當下,專業(yè)人才極少從事待遇低的教師行業(yè),尤其是男性教師更缺乏,學校不得不從其他相近專業(yè)招聘教師,而這些教師需要重新培訓或者只能在教學中逐步摸索和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往往產生更多的問題,教師無法回答和解釋學生的大量專業(yè)性知識。久而久之,學生對教師的個人專業(yè)水平產生質疑,教師只有在掌握大量相關知識的前提下才能夠對學生的提問做出合理解釋,否則只能隔靴搔癢,學生無法得到合理的解釋,教師沒有解釋的成就感,自然也沒有職業(yè)的自豪感和榮譽感,當一個人失去對事業(yè)的信心和認同感,也逐漸失去了職業(yè)道德,而教師行業(yè)的職業(yè)道德卻會因此而影響很多學生。
第二,舊的知識體系沒有得到及時更新。隨著時代的高速發(fā)展,知識更新的速度遠快于我們知識體系的完善速度,尤其處于高新技術領域的知識結構受到更大的挑戰(zhàn)。我們現(xiàn)在傳授的知識往往已經落后于社會十年甚至更多,我清楚記得我十年前上學用的教材和今天上課用的教材是同一個版本,特別是在實驗指導的各種操作和實驗器材、實驗要求、實驗檢測上依然沿用十年前的標準,而社會早已把陳舊的知識體系拋棄,嚴重打擊了教師講課的積極性和學生學習的動力。特別是在當下眾多高校教師嚴重缺乏自我學習、知識更新的意識前提下,更讓這種現(xiàn)象擴大化。在網絡上發(fā)達的今天,學生通過網絡了解到的各種新鮮事物和知識,往往已經超過教材所教授的內容,而陳舊的知識體系卻讓教師依然如故地講授著,學生產生厭學心理,教師產生厭教心態(tài),師德更無從談起。
第三,專業(yè)能力對師德的重大挑戰(zhàn)?,F(xiàn)如今從事教育行業(yè)的人大多是出身師范院校,而師范院校的學生有著良好教師的基本素養(yǎng)同時缺乏專業(yè)的從業(yè)技能,所以教師往往會按照應試教育的模式培養(yǎng)學生,而缺乏社會實踐經驗的傳授和專業(yè)技能的訓練。專業(yè)能力不足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學活動失效、教師自我滿意度降低、師生關系不和諧等,后果就是師德的“失范”。
教師的專業(yè)能力是一個全面的科學體系,它不僅包括教師的教學能力,還包括教師對班級的管理和其他方面的教育活動能力等。我們在贊嘆國外名校培養(yǎng)出頂尖的人才時是否反思了我們的教育問題,我們不是沒有好的學生,而是我們的教師沒有專業(yè)的技能經驗,這極大程度地限制了學生專業(yè)實踐技能的培養(yǎng)和學習。我們應該更多地去企業(yè)中學習、鍛煉,了解更多的社會、企業(yè)的最新專業(yè)技能和經驗,做到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對學生進行實踐指導和專業(yè)培訓,只有教師擁有真正的實踐能力和經驗,才能將課本上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才能從社會、企業(yè)的角度教授知識,才能將知識和實踐真正結合,達到理論和實踐的合二為一,也只有如此才能做到師德中的教和學相結合的目標。
我們在教學中往往只關注專業(yè)知識的傳授,評判教師的唯一標準只有學生的成績和論文的數量,而這種制度卻極大地阻礙學生人性的正常發(fā)展和思維空間的擴展。教師在這樣的評判制度下,無法進行素質教育,往往導致教學畸形的產生。我一直認為,大學中比專業(yè)知識更重要的是思維的改變,思維的改變是人生最大的機遇和轉折,而專業(yè)知識的獲得是人生的固有能力,同樣的事情是否有獨立的、不同的、多角度的思維辨析和認知,能否有不隨波逐流的堅定的意志,這是教師,尤其是大學教師應該做到的事情。我們在教育學生的時候,不能以卷面成績論英雄,而更多的是學生的思維的溝通和改變。一個國家的發(fā)展靠的是技術的革命,而技術的革命要具備創(chuàng)新的思維,只會背書的學生最多只能是技術的熟練工,而不會成為技術革新的領導者,更不會成為人生的主導者。師德的最高要求就是讓教師把學生的思維引進創(chuàng)新的空間,既能標新立異,又能堅持己見。同時創(chuàng)新的思維不是天馬行空的遐想,而是基于理論和實踐基礎之上的果實。如今很多教師同樣意識到這樣的問題,但是需要相關部門的制度革新,保守的制度讓教師對這些無暇顧及,自然無法進行素質教育。制度壁壘的打破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只有制度壁壘的改變,才能讓教師腳踏實地地進行素質教育,師德才能得以達到最高境界。教師師德中的良心,在教育勞動中首先表現(xiàn)為教師個人對學生、對教師群體和對整個事業(yè)有高度自覺的道德責任感,對自己應當履行的道德職責有著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從而把自己對學生對教師集體對教育事業(yè)而負的責任,看做是自己的義務,并準備盡自己所能履行這一義務;在教育勞動中還表現(xiàn)為教師對自己教育,教學行為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評價,教師良心是教育工作者道德覺悟的綜合表現(xiàn);是師德認識、師德情感、師德意志、師德信念等因素互相作用的結果;是教師的道德靈魂,是教師自覺履行師德要求,激勵自己搞好教學工作,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最重要的內在道德因素,教師良心在師德生活中起著巨大的作用,它往往左右著師德意識的各個方面,成為教師思想和情操的重要精神支柱,也是師德完善的最強大的內部動力。
知識經濟時代的教育,呼喚著德才兼?zhèn)涞母咚刭|的教師隊伍,教師肩負著引導社會文明不斷進步的使命為此,中華民族的每一位教師都必須肩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不斷提高自身素質。隨著經社會的發(fā)展,人民群眾對高質量的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長,對教師的素質特別是思想道德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不斷提高教師的師德水平,使師德建設得到良性發(fā)展,形成長效機制,將是所有關注師德建設的人的不懈追求,也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魚霞.反思型教師的成長機制探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周成海,靳涌韜.美國教師評價的三個主題[J].外國教育研究,2007(1):25一27.
[3](英)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4]Barbaraae Kinnon:Ethicstheoryandeontemporaryissues [M].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