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華(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急診科 河南洛陽 471000)
急診ICU患者經(jīng)超聲定位行深靜脈置管90例臨床效果分析
王玉華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急診科河南洛陽471000)
【摘要】目的探討急診ICU患者經(jīng)超聲定位行深靜脈穿刺置管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2月于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就診的急診ICU患者共90例,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47例,觀察組43例。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解剖定位法進行深靜脈穿刺置管;觀察組采用超聲定位法行深靜脈穿刺置管。比較不同穿刺置管方法的臨床效果。結果觀察組1次穿刺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操作時間及并發(fā)癥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 05)。結論急診ICU在搶救危重癥患者時可以采用超聲定位法行深靜脈穿刺置管,其操作迅速,安全有效,并發(fā)癥少,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關鍵詞】急診ICU;超聲定位;深靜脈置管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醫(yī)療技術飛速進步,深靜脈穿刺置管在臨床上廣泛使用。超聲定位下深靜脈穿刺置管不僅能提高深靜脈穿刺置管的準確性,另一方面還能提高臨床治療效果[1]。本研究選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2月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急診ICU患者9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觀察組患者采用超聲定位行深靜脈穿刺置管,觀察臨床效果。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2月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急診ICU患者90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病情均符合急診ICU準入標準,包括各種原因導致的多臟器衰竭、心肺復蘇術后、嚴重創(chuàng)傷等,其入院時APACHE評分均大于20分,符合深靜脈穿刺置管適應證,無禁忌證。按住院號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47例,觀察組43例;觀察組男28例,女15例,平均年齡(65. 4±10. 1)歲;對照組男33例,女14例,平均年齡(63. 7±12. 3)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 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經(jīng)家屬同意后由具有2 a以上穿刺經(jīng)驗的臨床醫(yī)師進行操作,操作部位均選取鎖骨下靜脈。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解剖定位法穿刺,具體方法為:患者取平臥位,頭偏向左側,選取右鎖骨中外1/3處下1 cm左右為穿刺點,常規(guī)消毒鋪洞巾,戴手套,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右手持穿刺針從穿刺點進針,與皮膚呈30°角,針尖朝向右側胸鎖關節(jié),邊進針邊回抽,見到暗紅色血液停止進針,放入導絲,擴皮后置入深靜脈管,縫合固定。如果穿刺失敗改為超聲定位穿刺。觀察組患者采用床邊超聲定位行鎖骨下靜脈穿刺置管。具體操作方法:選用便攜式GE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5~10 MHz,患者取平臥位,頭偏向一側,超聲探測鎖骨下靜脈位置、走行、寬度、血流情況,有無血管畸形變異,以及其比鄰關系,從而確定穿刺路徑、
方向、進針深度、角度,最后在體表標記定位。按照所獲得的信息給予穿刺置管,剩余操作步驟同上。兩組中誤穿動脈者均改為對側再次穿刺。
1.3觀察指標①1次穿刺成功率。②操作時間。傳統(tǒng)解剖定位及超聲定位后開始穿刺計時,截止時間為置管成功,回抽血順利,連接輸液管路為止。③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觀察時間窗為穿刺開始至置管14 d。
1.4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7. 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分析,定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定性資料的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 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1次穿刺成功率觀察組1次穿刺成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 05)。見表1。
2.2操作時間按照預定標準計時統(tǒng)計(去除穿刺失敗案例),對照組平均穿刺時間為(9. 88±3. 45)min,觀察組平均(4. 19±0. 82)min,觀察組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 05)。
2.3并發(fā)癥所觀察的并發(fā)癥包括早期的出血(血腫)、氣胸、氣體栓塞、心律失常以及中晚期的感染、導管堵塞、血栓以及心肌或神經(jīng)損傷等。對照組并發(fā)癥有血腫5例,氣胸2例,感染2例,導管堵塞2例,誤穿動脈3例,共計14例,占29. 79%(14/47);觀察組并發(fā)癥有血腫1例,感染1例,誤穿動脈1例,共計3例,占6. 98%(3/43)。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 05)。
目前,深靜脈置管在臨床上有著廣泛應用,穿刺血管有鎖骨下靜脈、頸內靜脈、股靜脈等,應用于大面積燒傷休克、心肺復蘇過程中給藥、緊急搶救下給患者輸血以及建立血液透析通道等[2]。鎖骨下靜脈置管是ICU最常用的侵入性操作和搶救措施之一,既往多采用解剖標志定位穿刺置管的方法,需要經(jīng)驗豐富的人員方能操作,如果經(jīng)驗不足很容易導致置管失?。?],且具有無法判斷血管是否存在病變或變異,無法判斷穿刺針和導絲的具體位置,無法了解鄰近組織結構損害以及部分患者的體表標志等局限。穿刺失敗率以及發(fā)生各種并發(fā)癥較多,甚至影響搶救的時機和效果。隨著床邊超聲的普及,使超聲定位行深靜脈置管成為可能。其以二維超聲成像為基礎,主要作用是提高檢測圖像的清晰度,利用該方法可以準確觀測到血管和周圍組織的結構狀況,更精確評估血管的位置和充盈程度,甚至可以實時觀察導絲/導管的置入,從而減少操作的次數(shù),降低反復操作導致?lián)p傷的概率,減少并發(fā)癥,可以全面提高穿刺的準確性[4]。另外,有研究表明超聲定位下深靜脈置管還具有恢復速度快、死亡率低以及住院時間短等優(yōu)勢,與常規(guī)定位法相比該方法是提高治療效果的重要手段[5]。
本文統(tǒng)計結果顯示,觀察組1次穿刺成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而操作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能在定位后快速置管;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6. 98%,也遠低于對照組。這與Mariantina等[6]的研究結果相似,他們研究了200例實時超聲引導鎖骨下靜脈穿刺的病例,其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1. 5%,主要為誤穿動脈、血腫及導管異位,而201例常規(guī)穿刺組各種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36. 32%,除誤穿動脈、血腫及導管異位外,還表現(xiàn)為氣胸、血胸、臂叢損傷、膈神經(jīng)損傷以及心包填塞。本研究與其結果的差異可能與樣本量偏少有關。另外,研究表明對于體形肥胖、胸廓畸形、嚴重休克等穿刺困難卻必須成功的患者,超聲定位或超聲實時引導下穿刺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
因此,對于急診ICU的危重癥患者,超聲定位較傳統(tǒng)解剖標志定位下穿刺置管具有穿刺成功率高,操作時間短,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勢,可以作為急診ICU鎖骨下靜脈穿刺置管的首選方法而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李祥青.急診ICU患者經(jīng)超聲定位行深靜脈置管60例臨床效果分析[J].海南醫(yī)學,2013,12(7): 1044-1047.
[2]孫雪東,陳建東,嚴一核,等.超聲定位下深靜脈置管在減少導管相關性感染中的作用[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4,23(4):578-579,654.
[3]張龍.急診ICU患者經(jīng)超聲定位行深靜脈置管臨床效果分析[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4,8(15): 2213-2214.
[4]賴綺玲,張云,林雪華.超聲顯像在深靜脈穿刺置管術中的應用價值[J].現(xiàn)代醫(yī)院,2012,5(S2): 69-70.
[5]金成勇,趙春燕,江琰.超聲引導特殊體位下頸內靜脈穿刺置管56例臨床效果分析[J].西南軍醫(yī),2013,4(1): 28-29.
[6]Mariantina F,Andreas G,Vasilios,et al.Real-time ultrasoundguided subclavian vein cannulation versus the landmark method in critical care patients: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J].Crit Care Med,2011,39(7): 1607-1612.
(收稿日期:2015-02-16)
doi:10.3969/j.issn.1004-437X.2015.06.017
【中圖分類號】R 4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