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世國
(臺州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 臺州 318000)
體育教育與社會適應能力培養(yǎng)融合教學研究
朱世國
(臺州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 臺州 318000)
本文從社會適應的相關內(nèi)容出發(fā),分析了體育教育對培養(yǎng)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在體育教育中加強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yǎng)的實現(xiàn)路徑,以期促進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為大學生畢業(yè)后盡快融入競爭激烈的社會奠定下良好基礎。
大學體育教育;社會適應能力;培養(yǎng)路徑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各行各業(yè)的社會競爭也愈發(fā)強烈。面對如此競爭激烈的社會,每個人必須具備一定的社會適應能力。高等院校作為大學生步入社會的最后一關,如何對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進行培養(yǎng)已成為高等教育急需探討的重要課題。體育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特殊的教育法,被人們稱為“課堂社會”,其在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上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并受到教育工作者普遍關注。
社會適應是社會學中的一個概念,其是指個人或群體在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下調整自己行為和觀念,以適應社會環(huán)境變化的過程[1]。人們只有在做到社會適應的前提下,才能讓自身的物質與精神需求得到較好的滿足。這也是社會適應區(qū)別于生物適應自然環(huán)境的重要方面。
體育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才的培養(yǎng)上發(fā)揮著巨大作用,并為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保障。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并不只要求大學生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還需要大學生具有過硬的心理素質,并隨時根據(jù)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調整自己的行為與心態(tài),以此來達到適應環(huán)境的目的。因此,社會適應能力是當代大學生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
2.1 增強生理適應能力,促進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
體育教育與其他學科的教育不同,它以身體運動為基本教育形式,通過適當?shù)倪\動,讓人的生理機能、運動素質以及心理素質等方面發(fā)生積極的適應性反應,從而達到增強人的體質、促進人體健康的目的,并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運動態(tài)度及形成體育鍛煉的習慣。
2.2 培養(yǎng)人際交往能力,促進大學生快融入社會
體育作為一項校園教育活動,在大學生共同參與的過程中,他們能夠形成伙伴關系、朋友關系、互助關系、競爭關系等交往活動。體育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微型社會,其能為學生提供重要的人際交往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學會正確的協(xié)調人際關系,并在比賽中,樹立學生的競爭意識,促進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形成,從而讓學生步入社會后,更快的融入社會這個大集體。
2.3 提高團結意識,促進學生學會處理集體關系
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現(xiàn)代人需要具備強烈的個人效能感,既要敢于競爭,又要善于合作。在高校體育教育活動中,一個集體性活動、游戲、比賽的進行,往往需要個體與群體之間形成合作關系,并始終貫穿著競爭與奮發(fā)向上的精神,這讓團隊成員在共同努力下能夠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使學生樹立好團隊意識與合作精神,而這種精神,在社會適應能力的形成上是不可或缺的。因此,通過體育教育能有效的培養(yǎng)大學生在競爭合作中提高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
2.4 培養(yǎng)意志品質,提高應對挫折的耐受力
當前社會上的競爭愈發(fā)激烈,各種挫折在學習、工作甚至生活中出現(xiàn)是在所難免的,一個人若沒有過硬的心理素質,就會對挫折產(chǎn)生抵抗情緒,久而久之,就會誘發(fā)心理疾病。在體育教育中,各項比賽的進行,讓學生切身了解到“勝敗乃兵家常事”,不能因為一點挫折就猶豫不前,他們能夠在一次次比賽與活動中,不斷提高自己對挫折的耐受力,最終能夠抱著冷靜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社會上所有將會出現(xiàn)的困難。
3.1 創(chuàng)造和諧體育教學氛圍,增強思想道德教育
在大學體育教學上,教師與學生之間應當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相互交流的過程,增強彼此之間的信任,加強彼此之間的友誼,從而讓學生自主的參與到教育活動中,為體育教育活動的開展發(fā)表出自己的意見,促進民主課堂的創(chuàng)建,營造和諧互助的體育教育氛圍。同時,作為體育教師,應當將體育和育心有機的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體育鍛煉的同時,能夠提高自身心理素質。
3.2 優(yōu)化體育師資隊伍,健全體育教學方法
一支優(yōu)秀的師資隊伍,將對體育教學成果的提高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作為一名21世紀的大學體育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主動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并具備一定的社會知識結構,在突發(fā)事件的處理上,持著沉著冷靜的心態(tài)。同時,體育教師,還應當加深自己的理論修養(yǎng),順應時代的發(fā)展掌握好新知識、新信息,從而不斷促進自身知識結構的改善與發(fā)展,以此適應當前高等教育中素質教育發(fā)展的需求。
3.3 加強競爭合作意識,讓學生正確面對挫折
社會上的競爭無處不在,就算在學校也避免不了競爭。體育運動鼓勵人追求勝利,但也在追求勝利的過程中,培養(yǎng)人不怕苦、不怕失敗、勇于正視失敗的精神,而后者對于一個人的人生歷程來說顯得更有意義。隨著社會物質生活的提高、家長的過度保護、學校對這方面疏于教育,這使得眾多青少年受不了挫折的打擊,無法勇于承擔困難。他們從小對競爭失敗的承受力低,一心只想著勝利,這使得他們在工作者無法適應這個激烈的社會,也無法與同事進行團結合作,不懂得分享與承擔。在體育活動中,學生有著角色扮演的機會,在這過程中,他們能夠體會到各種事件,由此,體育活動為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發(fā)揮著重要作用[2]。
3.4 重視生存意識教育,培養(yǎng)學生實際操作能力
現(xiàn)階段,大部分的高校體育教育都將體育教學停留在健身或競技等活動上,這對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效果并不顯著。因此,要高效的促進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體育教育應當增加學生生存能力的培養(yǎng),定期的對學生進行生存意識教育。而開展野外體育活動就是進行生存意識教育的最好形式。野外體育活動的開展,不僅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在大自然中陶冶情操,還能讓學生增加知識,促進良好道德思想素質的培養(yǎng),并獲得獨立生活及實際操作能力。近年來,野外體育活動已被部分高校體育教育所接收,并有了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等教學課程,這一舉措的實施,對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有著重要影響。
總而言之,學生的健康成長與發(fā)展一直以來都是學校教育的出發(fā)點與歸宿,體育教育只要結合實際情況,按照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有計劃、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開展教育活動,從而促進自身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
[1]程錕.學校體育在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yǎng)中的作用[J].少林與太極(中州體育),2011(06):42-44.
[2]吳幼林.高校體育如何培養(yǎng)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J].出國與就業(yè)(就業(yè)版),2011(11):45-46.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teach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
ZHU Shi-guo
(Taizhou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Taizhou Zhejiang 318000)
In this paper,starting from the relevant contents of social adaptation,analysis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 important role,and put forward to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 in physical education paths of cultivating the ability of social adaptation,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for college students after graduation as soon as possible into the competitive society to lay the good foundation.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Cultivating path
G80-05
A
10.3969/j.issn.1672-7304.2015.04.092
1672-7304(2015)04-0195-02
(責任編輯:吳湘銀)
朱世國(1977-),甘肅武威人,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