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媛
(南京審計學院,江蘇 南京 211815)
大學輔導員心理咨詢能力培養(yǎng)途徑與方式
周媛
(南京審計學院,江蘇 南京 211815)
心理咨詢作為當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的必要組成,為我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對高校輔導員處理日常事務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在輔導員的日常工作中,運用心理診斷技能、分析壓力源到臨床項的過程、運用心理咨詢技術與方法等,可實現輔導員實務效能的提高。
心理咨詢;輔導員實務;效能
中央發(fā)“16號”令、教育部發(fā) “24號令”等文件的頒布實施,有力推動了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2014年,教育部頒布《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yè)能力標準(暫行)》(教思政〔2014〕2號,以下簡稱“能力標準”),對輔導員的職業(yè)概況、基本要求和各職業(yè)等級能力標準進行了規(guī)范與要求,為輔導員的專業(yè)化、職業(yè)化之路指明了方向。
相較于國家與教育部的部署與規(guī)劃,目前,輔導員隊伍中依然存在隊伍不穩(wěn)定、知識結構不合理、職責邊界不清、職業(yè)認同感差、職業(yè)倦怠感明顯等亟待問題。很多輔導員認為日常工作瑣碎繁雜,崗位職責模糊不清、工作效率低下。改變這樣的現狀,除去外界因素,對輔導員個體來講,如何提高處理日常事務的效率,提升工作成效是值得探究的課題。
1.1 心理咨詢、學生事務管理的內涵
心理咨詢是心理咨詢師協(xié)助求助者解決心理問題的過程[1],產生于20世紀初的美國。我國的心理咨詢起始于20世紀80年代,首先在高等院校得到了較快、較好的發(fā)展。高校的心理咨詢主要是高校的咨詢人員用心理學的理論、方法等,對學生的學習、發(fā)展、適應、交往和就業(yè)等問題進行幫助,并對輕微的心理障礙進行診斷和矯治,其中,發(fā)展性心理咨詢逐漸成為高校心理咨詢的主要類別。學生事務管理這一概念,相對于學術事務,來源于美國高等教育,相當于我國的高校學生工作,指高等學校通過非學術性事務和課外活動對學生施加教育影響,以規(guī)范、指導和服務學生,豐富學生校園生活,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的組織活動[2]。
1.2 心理咨詢在高校學生事務管理中的地位
教育部制定的《能力標準》中將輔導員的職業(yè)功能歸納為9大塊,包括思想政治教育、黨團和班級建設、學業(yè)指導、日常事務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職業(yè)規(guī)劃與就業(yè)指導、危機事件應對、理論與實踐研究,明確了我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所涵蓋的內容。9大塊內容中,心理咨詢已明確列為輔導員所應必須具備的職業(yè)功能,其中,心理健康教育、職業(yè)規(guī)劃與就業(yè)指導、危機事件應對等或涵蓋于或交叉于心理咨詢??梢姡诋斚挛覈咝W生事務管理中,心理咨詢具有重要地位,發(fā)展至今,決非學校心理咨詢中心、專職心理咨詢人員的職責,已成為從事學生事務管理人員所應具備的基本知識與技能。
1.3 心理咨詢對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發(fā)展的貢獻
給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帶來了心理學視野。在我國現行的高等教育體制下,我國高校的學生工作仍以思想政治教育為統(tǒng)領,為政治穩(wěn)定、社會發(fā)展服務,其有濃厚的國家宏觀治理色彩,心理咨詢則提供了深入到學生個體層面的微觀視野。在這一視野下,學生事務管理的目標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為中心,努力培養(yǎng)“完人”,人格完整、心理健全的人;學生事務管理者扮演的角色從“領導者”、“管理者”轉變成為“導師”、“助產師”,引導學生自我完善、自我成長;學生事務管理者在面對學生日常問題時能夠深入到心理層面,從而更加有效地分析、解決問題。
豐富與創(chuàng)新學生事務管理實務的方法。相較美國,我國的學生事務管理發(fā)展較晚,缺乏一整套詳細而完善的實務方法,導致輔導員處理具體事務時無章可循、無的放矢、效率低下。心理咨詢技術與方法的引入,豐富了學生事務管理實務的方法,同時給思想政治教育、日常事務管理等領域以啟迪,促進其他領域方法的創(chuàng)新、效能的提升。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例,一直是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的首要任務,然而多年來卻成效欠佳,深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灌輸為教育方法,忽視了學生人格的教育與培養(yǎng),缺失了教育的心理基礎,因此將心理咨詢方法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之一越來越得到普遍的認同。
促進學生事務管理理論體系的建構。隨著我國學生事務管理專業(yè)化、職業(yè)化這一課題的提出,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生事務管理理論體系是研究者們亟待解決的問題。心理咨詢,有力加速了我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的專業(yè)化、職業(yè)化進程,并已成為我國學生事務管理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整個理論體系中占據主導地位,這一點在《能力標準》中得到很好的體現?!赌芰藴省方⒘宋覈o導員職業(yè)相對獨立的知識和理論體系,但在今后的實踐與研究中不斷厘清、具體化相應的學科模塊,融合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獨立的學生事務管理理論體系,仍須我們進一步實現。
2.1 運用心理咨詢診斷,厘清輔導員工作對象
描述個體心理活動的狀態(tài)通常用心理正常、心理不正常,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這兩組概念,正常與否指的是是否具備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動,健康與否則是討論“正常心理”水平高低與程度如何。
輔導員應具備區(qū)分學生心理狀態(tài)的知識與能力。郭念鋒提出了區(qū)分心理正常和異常的三項原則,即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統(tǒng)一性原則、心理活動的內在協(xié)調性原則、人格的相對穩(wěn)定原則,符合“三原則”判斷為心理正常。區(qū)分心理健康、不健康,郭念鋒提出了十條標準。不健康中,根據心理沖突屬于常型還是變形,即是否與現實處境相聯(lián)系、是否帶有明顯道德性質,區(qū)分心理問題與疑似神經癥。根據持續(xù)時間長短、是否泛化等,區(qū)分一般心理問題與嚴重心理問題。
判斷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有助于輔導員厘清自己的職責范圍,對學生進行分類指導。心理不正常的學生缺乏開展日常教育指導的心理基礎,不應為輔導員的工作職責范圍內。心理正常的學生中,心理健康的學生以促進學生發(fā)展為主要目標,心理不健康的學生則應以重塑其健康心理、完善人格為主要目標。雖然輔導員有責任關愛、教育每一位學生,但對于心理異常、有自殺傾向等學生,及時地將情況反饋上級領導,求助第三方,才是對學生最為有效負責的方式。具體見下圖。
圖1 輔導員對學生心理狀態(tài)的判斷、應對
針對學生個體,學生管理部門、輔導員應廣泛地借助心理測量工具等對全體學生開展心理普查,建立每位學生的心理檔案。學生的心理檔案,不僅可包括對學生心理狀態(tài)的診斷,也可擴展到學生氣質類型、性格類型等,促進學生的自我認識、自我完善,也便于輔導員根據各個學生的不同特點,“量身定制”地開展日常的教育指導活動,從而實現因材施教、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教育理念。
2.2 壓力源到臨床相的過程分析,提供了解決學生常見問題的有效思路
壓力是壓力源和壓力反應共同構成的一種認知行為體驗過程。心理咨詢中認為,從壓力源到臨床相大致都要經歷一個過程,這一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對壓力的響應階段、中介系統(tǒng)的增益或消解過程、臨床相階段。第一階段,壓力事件被個體察覺并引起響應。第二階段,壓力作用于個體后,進入中介系統(tǒng),中介系統(tǒng)包括認知系統(tǒng)、社會支持系統(tǒng)和生物免疫系統(tǒng)三個子系統(tǒng),這三個系統(tǒng)對壓力都有著增益或消減的功能。第三階段,壓力源經由中介系統(tǒng)對壓力進行增益或消解后,進入臨床相階段,表現出臨床癥狀。
大學生處于個體發(fā)展的關鍵時期,面臨適應、戀愛、人際關系、就業(yè)等種種壓力源,當壓力過大、心理適應能力差等時,會導致其身心出現異常。輔導員的重要職責之一,就是要深入學生中,及時疏導、指導他們處理好在學習、成才、就業(yè)等方面遇到的問題與矛盾。從壓力源到臨床相的過程,提供了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思路。
對輔導員而言,這三個中介系統(tǒng)最值得關注的是學生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大學生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常常包括師長、朋輩、家庭等,可以給學生提供實際地或精神地支持。良好社會支持系統(tǒng)往往是大學生面對壓力時最好的消解方式,相反,社會支持系統(tǒng)長期缺失則容易產生心理疾病,甚至導致自殺。因此,輔導員在日常工作中努力貼近學生、走進學生、成為學生的心靈伙伴與有力支持,并為學生建構出在校的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是進行危機控制的有效方式。
2.3 心理咨詢技術與方法的運用,有助于輔導員與學生有效溝通
心理咨詢包括建立關系、確定目標、制定方案、實施咨詢和評估效果等基本步驟。其中,建立良好咨詢關系是心理咨詢的核心內容,強調尊重、熱情、真誠、共情和積極關注等咨詢態(tài)度。實施咨詢主要常采用的參與性技術、影響性技術等,咨詢方法常有陽性強化法、合理情緒療法等。
心理咨詢技術與方法的使用,有助于輔導員與學生的有效溝通。溝通指的是信息的傳遞和交流過程,有效溝通是輔導員開展各項工作的基礎,某種意義上來講,學生管理工作的本質就是師生間的雙向溝通。然而現狀卻不盡如人意,以輔導員談話為例,說教、漫談等導致了教育效果甚微。心理咨詢技術與方法的應用,使溝通更容易建立起內容的框架,情感得到更恰當的表達,信息得到更充分地傳遞與反饋。
建立良好咨詢關系,強調尊重、熱情等咨詢態(tài)度,同樣適用于師生關系的建立,其中以共情尤為值得揣摩。參與性技術中的傾聽,是心理咨詢的第一步,是獲取信息的重要方式,羅杰斯認為傾聽本身就具有治療的功能。輔導員進行思想教育時,容易忽視“聽”的重要性而簡單去“說”,導致無法走進學生內心而達不到改變學生認知的效果。輔導員在對學生實施教育影響時,應在內心建立起類似于心理咨詢的框架,確定教育的目標、大致的步驟、預期產生的效果,有目標、有計劃地改變學生的知、情、意、行等,并及時記錄建立起案例庫,為開展學生事務管理的研究積累必要的資料。
心理咨詢無疑對學生事務管理做出了重要貢獻,為輔導員實務效能的提高提供了途徑,作為教育部已充分認識這一點,明確規(guī)定了中級、高級輔導員應取得三級、二級心理咨詢師證書,各高校教育管理者須在思想上充分認識并積極踐行。
[1]郭念鋒.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張勝紅.心理咨詢對我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的啟示[J].高等農業(yè)教育,2011(3):310.
The Way of Counseling to Improve Counselors' Practice Efficiency in Colleges
ZHOU Yuan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1815)
Counseling as an essential part of student affairs,has mad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tudent affairs in colleges,give an important inspiration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dealing with the counselors' daily work.Its diagnose skills,methods and the process of stress source to clinical practice can improve Counselors' practice efficiency.
Counseling;Counselors' Practice;Efficiency
G640
A
10.3969/j.issn.1672-7304.2015.04.104
1672-7304(2015)04-0220-03
(責任編輯:吳 芳)
周媛(1983-),女,江蘇宿遷人,研究方向:高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