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滌
(營口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特師分院,遼寧 營口 115000)
愛情是美好的,也是神圣的,是人類的最基本情感之一,是人性的自然流露,也是文學(xué)永恒的主題。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用人間最美好的、最神圣的語言贊美它、謳歌它,而詩歌這種獨特的文學(xué)體裁更是被他們所鐘愛。中英兩國詩壇名人輩出,詩人們對男女之間忠貞不渝、圣潔美好、歡樂幸福愛情的描寫和歌頌,是人類情感的自然流露。但是,由于中西方社會不同的地域環(huán)境、生活習(xí)慣、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的影響,其愛情詩必然表現(xiàn)出迥異的審美藝術(shù)特征。
中國古典愛情詩中女子形象幾乎占據(jù)了整個舞臺,詩人多借女性的身份和口氣寫對異性的思念或埋怨,這是因為在中國男尊女卑,好男兒應(yīng)志在四方,似乎恥于直接表露對女性的情欲愛意。中國在進入父權(quán)社會后,重男輕女的風(fēng)氣盛行,并且經(jīng)儒家從倫理道德的高度用“禮義”給重男輕女的思想披上一層合法外衣。女人在男人心中沒有地位,婚姻不能自主,而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無論是男子還是女子,他們的感情均不受重視,婚前毫無感情基礎(chǔ),有的幸運夫婦,婚后可培養(yǎng)出深厚的感情,而不幸的婚姻就讓中國古典愛情詩充滿了幽怨。抒發(fā)棄婦之怨的詩歌不勝枚舉,西漢大才女卓文君的《鳳求凰》就是在被司馬相如拋棄之時的無奈之作,詩中滿是哀怨。文君與司馬相如一見鐘情,勇敢地追求愛情,再后來相濡以沫,可是隨著司馬相如的見異思遷,她也差點落得被棄的下場[1]。再者,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志在功名,常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忙于應(yīng)試,奔波仕途,羈旅行役,“老妻寄異縣”是常事。加上中國疆土幅員遼闊,交通運輸并不發(fā)達和戰(zhàn)事頻繁等種種原因常常導(dǎo)致夫妻分離,過著牛郎織女般的生活,因此中國古代愛情詩中敘述夫妻別離的也占了相當(dāng)?shù)谋壤?。如《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fù)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詩中借織女思牛郎的神話故事,抒發(fā)思婦的離愁別緒。曹丕《燕歌行》中的詩句“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牽??椗b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也抒發(fā)了思婦那難以忍受的離別之痛[2]。
英國古代愛情詩的主角往往是男子。愛情詩中相當(dāng)一部分是男性對女性的渴慕與追求,詩中注重對婚前愛情的追求與體驗,稱贊容貌訴申愛慕之情的最多。男人品嘗愛情之甘甜苦樂,詩人以自己的口氣寫詩,男性往往顯得謙卑。由于英國社會有崇尚婦女的傳統(tǒng),因此英國愛情詩中贊美女性、歌頌愛情的傳統(tǒng)是和逐漸發(fā)展起來的對女性的崇拜分不開的。古希臘的審美傳統(tǒng)被英國繼承了下來,古希臘神話中女神眾多,可見當(dāng)時社會對女子的重視程度。再加上騎士文學(xué)也提高了婦女的地位,因此,在英國,崇拜女性的風(fēng)氣相當(dāng)盛行?;浇塘x認為夫婦是一個男女各占一半的整體,但妻子屬于“較好的一半”。除此之外,英國人崇尚個人主義,個人的發(fā)展,利益至上,這一切促使英國人對愛情的追求和贊美不遺余力。綜上原因,英國古代愛情詩歌突出的是對愛情的追求,尤其是男人對女人的熱烈追求,“往往雙方一見鐘情,隨即便是直率的傾訴,大膽的追求,熱烈的思慕,這即所謂‘慕詩’。這種慕詩常常伴隨對戀人的最高贊美”[3]。拜倫在詩中寫道:“她走在美的光彩中,像夜晚皎潔無云而繁星滿天;明與暗的最美妙的色澤,在她的儀容和秋波里呈現(xiàn)”“增加或減少一分明與暗,就會損害這難言的美?!边@是對女人美貌及心靈的極致贊美。雪萊的《致——》就是一篇“慕”的杰作。詩人在詩中寫道:“我不能給你人們所謂的愛情,但不知你能否接受,這顆心對你的仰慕之情,連上天也不會拒絕。猶如飛蛾撲向星星,又如黑夜追求黎明。這種思慕之情,早已跳出了人間苦境?!痹娙怂磉_的愛,是有尊敬,有信任,有虔誠,有忠貞,如火一樣熱烈,是那種“連上天也不會拒絕”的愛。它就像“飛蛾”這小小的生靈對著星星般遙遠的理想的追求,又仿佛是因永遠得不到滿足而追趕著晨光的黑夜對光明的渴望[4]。
中英兩國在宗教信仰、傳統(tǒng)觀念、民族性格、文化傳統(tǒng)、人情習(xí)俗、思維特征、哲學(xué)美學(xué)思想等方面有很大差別,因而兩國詩人對愛情的表述也各不相同。
由于我國早期出現(xiàn)的文學(xué)樣式是抒情性比較強的詩歌和散文,因此中國古典愛情詩繼承了重情感、重神韻表現(xiàn)的傳統(tǒng),偏重對情感、感受的醞釀和抒發(fā)。語言風(fēng)格也是含蓄委婉,抒寫愛情重在神似,描寫手法大多文筆細膩,意蘊悠長,令人回味。此外,儒家“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發(fā)乎情、止乎禮”的文藝批評原則,從而使中國古代詩人在寫愛情詩時大多含蓄、委婉,細膩而不宣泄。而中國古代愛情詩歌中,無論是對主人公還是周圍環(huán)境的刻畫都試圖將意象營造出朦朧感與寫意性。如《詩經(jīng)》中的作品《靜女》:
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這是一位恬靜的女子,作品并沒有具體描繪她是一位如何優(yōu)雅,如何賢淑的姑娘,而是通過“愛而不見”、“彤管有煒”等意象的刻畫加以表現(xiàn)。欣賞這篇作品的時候,我們發(fā)現(xiàn)直接描寫這位姑娘的詞只有“姝”“孌”二字,但其賦予讀者的想象空間是無窮的?!鹅o女》把“空白”藝術(shù)運用得淋漓盡致,讓每位讀者心中都有一位屬于自己的“靜女”的形象,而“城隅”“彤管”這兩個意象暗含一種約會的羞澀和芳心竊許的意味,非常符合中國人的隱約、含蓄的審美觀。至唐宋封建社會發(fā)展到高峰時期,正統(tǒng)文人、士大夫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更加注重對詩歌意境的錘煉。愛情詩歌也是含而不露,凄美婉約。如元稹《離思(其四)》“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此詩使用宋玉《高唐賦》里“巫山云雨”的典故,表明只有那個女子,才能使他傾心相愛。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主人公對已經(jīng)失去的戀人的深深戀情。它接連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寫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遠,耐人尋味。
英國古典愛情詩歌重在形似,直抒胸臆,抒寫愛情熱情奔放、大膽直率。對女性的描寫也是滿腔熱情,濃墨重彩,羨慕癡迷見諸于筆端。英國詩人勃朗寧夫人筆下的思念是直白和強烈的,感情是奔放而外露的?!拔蚁肽?!我的相思圍抱住了你,繞著你而抽芽,像蔓藤卷纏著樹木,遍發(fā)出肥大的葉瓣,除了那蔓延的青翠把樹身掩蔽,就什么都不見。可是我的棕櫚樹呀,你該明白,我怎愿懷著我的思念而失去了更親更寶貴的你!”由于西方精神文明的重要支柱《圣經(jīng)》和盛行于中古西歐的騎士文學(xué)對英國文化都產(chǎn)生過巨大影響,而上帝造人的故事使西方文人尊重婦女,又說明男女相愛結(jié)合乃天然之事,故放聲贊美戀人、傾訴相思、熱烈歌頌愛情也就合情合理了。
中國古代愛情詩多停留在社會現(xiàn)實層面,從屬于現(xiàn)實的政教倫理,以國家大事為重,兒女事小,功名重于愛情。愛情詩中往往夾雜憂國憂民等其他題材,借以抒發(fā)政治理想,體現(xiàn)大丈夫憂心國民的精神。如唐朝金昌緒的《春怨》。詩人可以用男女戀情比喻君臣關(guān)系,還可以用愛情象征政治理想或其他至善至美的東西,這是中國詩人升華愛情的一種方式。如曹植的《美女篇》:“佳人幕高義,求賢良獨難。眾人徒嗷嗷,要知彼所觀。盛年處房室,中夜起長嘆?!泵琅?dāng)青春盛年,大好青春,卻獨居閨中,憂愁怨恨,深夜不眠,發(fā)出聲聲長長的嘆息,用來比喻志士不遇的苦悶。有些詩表面上看似寫愛情而其意卻可以多指,或者實際上寫的根本就不是愛情了。
英國愛情詩常常表現(xiàn)愛情至上,熱情大膽,直抒胸臆,又常常將愛情向哲學(xué)特別是宗教理想升華。在英國古典愛情詩里,宗教成分相當(dāng)多,男女之情被罩上一圈宗教的靈光。英國情詩中很多悼亡詩,基督教信仰的核心觀念是個體靈魂不朽。他們相信人的生命雖然有限,肉體不復(fù)存在,但人的靈魂會因信仰而重生,并可得上帝的拯救而獲永生,在天國里得到永恒的幸福。女詩人克里斯蒂娜·羅塞蒂也寫了許多有關(guān)愛情與死亡的詩歌,其中以《歌》最為有名。如此升華的結(jié)果,是愛情被美化、被神圣化了。
[1]魏陽莉.淺析古代愛情詩中的女性形象[J].北方文學(xué),2013(8)上旬刊.
[2]陳蘭玉.中英古典愛情詩歌比較[J].重慶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學(xué)報,2004.4,第13卷(2).
[3]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xué)[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7:290.
[4]黃詩海.從內(nèi)容與表現(xiàn)手法論中英古典愛情詩之詩學(xué)差異[J].和田師范??茖W(xué)校學(xué)報.2008,第28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