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筱俊
(北京外國語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學院,北京 100089)
現(xiàn)代漢語中存在廣泛且豐富的補語系統(tǒng),典型的補語通常是動詞或形容詞后面的謂詞性成分,有時也可以由數量短語和介詞短語充當。趨向補語是現(xiàn)代漢語補語系統(tǒng)中的一個相對封閉的類別,但卻具有很高的使用頻率,承載著十分復雜的語法意義,可以說是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習者學習漢語的難點。
“起來”是現(xiàn)代漢語中最常用的趨向補語之一,也是學習者較早接觸的一個復合趨向補語。在綜合性對外漢語教材中,關于復合趨向補語“起來”引申意義及用法的講解也通常會相對多于其他復合趨向補語。不過,雖然學習者對“起來”的學習時間較長,且教材中對“起來”的講解比較豐富,但是學習者對“起來”的掌握并不理想,使用中依然存在較高的偏誤率。①
關于趨向補語的研究學術界早已開展,1924年黎錦熙在《新著國語文法》中就對“動趨結構”展開過討論,之后,趙元任、呂叔湘、朱德熙、丁聲樹、張志公等都對“動趨結構”有不同程度的論述。
20世紀80年代后,關于趨向補語的研究取得了極大的進展,其中,劉月華等編撰的《趨向補語通釋》(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8)對趨向補語的意義、用法和與中心語的搭配情況進行了窮盡式的探討,并附有動詞/形容詞與趨向補語搭配詞表,為趨向補語的教與學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進入21世紀,趨向補語依舊是漢語本體研究的一個重點,同時,關于趨向補語偏誤分析和習得順序的研究不斷增多。與此同時,關于趨向補語的認知研究也逐漸增多。其中,馬玉汴的《趨向動詞的認知分析》(漢語學習,2005第6期)從認知的角度探討了復合趨向補語 “起去”缺位的原因及“開”與“開來”、“開去”的關系;潘勇的《趨向結構的句法語義及認知分析》(四川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在結合馬文觀點的基礎上,從距離象似和時間順序象似兩個角度,分析了復合趨向補語帶賓語的句式結構。
從認知角度分析復合趨向補語“起來”能夠讓我們對其引申義形成的認知過程和各個意義之間的關系有了更清的認識。但是,若認知分析只停留這個層面,則很難為對外漢語教學服務,如果我們能從前人對“起來”的認知分析中總結經驗,從認知的角度看待學習者使用“起來”過程中的偏誤,并嘗試對正確的用法做出合理的解釋,也許就能降低“起來”使用的偏誤率。
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我們認為“起來”的引申義與其趨向義有密切的關系。趨向義“起來”的空間意象圖式一般包含以下三項核心語義特征:(1)向上運動;(2)運動有一個起點,可以沒有終點;(3)運動具有持續(xù)性。
趨向義“起來”表示上向位移,位移必然帶來變化,而變化則必然產生不同與先前的結果。因此,趨向義“起來”中已經蘊含了動作的結果,只是此時人們的關注焦點在位移的方向而不在位移的結果上。不過,隨著人們的關注焦點由位移向結果轉移,位移的方向和過程被不斷弱化,于是便產生了單獨表結果的結果義“起來”。
狀態(tài)義“起來”是趨向義“起來”的空間意象圖式在時間范疇內的投射,是空間圖式的時間隱喻,人們的關注焦點與趨向義“起來”基本一致,主要是動作/狀態(tài)在時間軸上“向前”的“位移”及其持續(xù)的過程,并關注“位移”的起點。
綜上發(fā)現(xiàn),“起來”的趨向義、結果義和狀態(tài)義之間既有聯(lián)系,又有不同的語義側重。趨向義“起來”側重運動的方向,結果義“起來”側重運動的結果,狀態(tài)義“起來”側重運動/狀態(tài)的開始和持續(xù)的過程。對于這些聯(lián)系和側重,如果能在漢語教學中適當加以呈現(xiàn),或許就能夠幫助學習者更準確地理解“起來”的引申義,提高使用正確率。
通過語料統(tǒng)計我們發(fā)現(xiàn),漢語學習者在使用復合趨向補語“起來”時常將“越來越+形容詞”與“形容詞+起來”兩種結構雜糅,形成“越來越+形容詞+起來”的錯誤格式,例如:
*不僅是在日本,在世界上吸煙的女人越來越多起來了。
*我已經學了四年的漢語了,剛開始的時候因漢語有很多跟母語不同的地方,覺得很難,但是時間過了再說越來越習慣起來,以后覺得好多了。
關于“越來越+形容詞+起來”無法一起使用的原因,有人認為是“越來越+形容詞”與“形容詞+起來”兩種結構語義重復,因此只需選用其中之一即可。王昕旖認為“‘越來越……’表示的是一種變化,是隨著時間推移而不斷發(fā)展,而‘……起來’側重強調的是開始,兩者不能一起使用”②。王的解釋有一定道理,卻不夠深入。
如果我們從認知的角度來看,就會發(fā)現(xiàn)“越來越+形容詞+起來”這種用法與順序象似原則存在一定矛盾。順序象似原則是句法象似原則之一,它是指“句法成分的排列順序映照它們所表達的實際狀態(tài)或事件發(fā)生的先后順序③”,而“越來越+形容詞+起來”的錯誤正是因為這一結構與“實際狀態(tài)的先后順序”不相符合。
下面,我們以“越來越+多+起來”為例進一步分析。“多起來”中的“起來”表狀態(tài)義,是趨向義“起來”在時間范疇上的投射,表示“多”的狀態(tài)在時間軸上向前的位移,即數量增加。但是,由于趨向義“起來”具有[+起點][-終點]的語義特征,狀態(tài)義“起來”也同樣強調狀態(tài)變化的起點,因此,“多起來”表示“開始變多且數量不斷增加”。而“越來越多”側重的是“數量增加”的過程,既不涉及變化的起點,又不涉及變化的終點。由此我們看到,雖然狀態(tài)義“起來”和“越來越”都能表示狀態(tài)的持續(xù)變化,但狀態(tài)義“起來”蘊含了變化的起始,而“越來越”卻沒有。
現(xiàn)實中,人或事物數量的增加都會經歷從數量開始變化到不斷增多的過程,我們先看到變化開始,再看到數量慢慢變多,簡單來說,就是應該先有“多起來”,然后才有“越來越多”。在“越來越+多+起來”這一結構中,“越來越多”卻位于“多起來”之前,這顯然與現(xiàn)實中狀態(tài)變化的順序不符,因此,“越來越多起來”并非標準的漢語表達。漢語不接受“越來越+形容詞+起來”格式,從深層原因來看,或許是因為該結構違反了順序象似原則,而非簡單的語義重復。
在狀態(tài)義“起來”講解過程中,需要教師在強調“起來”表示動作/狀態(tài)持續(xù)的同時,也適當強調“起來”蘊含了表示“動作開始進行”或“狀態(tài)開始發(fā)展”的語義,完整地呈現(xiàn)狀態(tài)義“起來”的含義為“動作/狀態(tài)從開始發(fā)生變化的臨界點,到發(fā)生變化,并進入持續(xù)維持該動作/狀態(tài)的過程”。必要時,也可以利用圖示向學習者展示“起來”從趨向義到狀態(tài)義的引申過程。針對學習者將“越來越+形容詞”與“形容詞+起來”雜糅的偏誤,教師可以在講解狀態(tài)義“起來”時以反例的形式,說明“越來越+形容詞+起來”這種格式是不正確的,并利用順序象似原則,簡單向學習者解釋這種結構為什么不被接受。
根據王曉凌的考察,復合趨向補語“起來”引申義的使用率遠高于其基本義④,因此,幫助學習者掌握哪些動詞能與結果義“起來”結合十分必要。但是,由于能夠與結果義“起來”結合的動詞數量多,類別雜,下面我們從隱喻的角度出發(fā),嘗試探討幾類常用的、能與“起來”結合的動詞,分析其可結合依據,為教學提供一些參考。
結果義“起來”是趨向義“起來”的引申,雖然其語義凸顯動作的結果,但“起”帶有的[+從低到高]和“來”帶有的[+靠近立足點]的語義特征依舊蘊含其中。因此,能夠與結果義“起來”搭配的動詞也必須具有[+向上位移]、[+靠近立足點](這里稱[+凸顯結果])的語義特征。根據賀陽的分析,具有[+聚攏/使凸起/隱存]語義特征的動詞都可以和“起來”搭配⑤,這三類動詞與結果義“起來”結合非常普遍,漢語學習者卻很少使用。
單從表面上看,[+聚攏/使凸起/隱存]與[+向上位移]和[+凸顯結果]很難發(fā)生聯(lián)系,但從隱喻的角度來分析,它們間的聯(lián)系卻是存在的。
[+使凸起]類詞,如“鼓、漲、腫”等,能與“起來”結合的理由最簡單。Lakoff&Johnson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中總結了十條隱喻規(guī)則,其中一條為More is up;Less is down.⑥,[+使凸起]類詞必然導致體積由小到大的變化,根據“多為上,少為下”的規(guī)則,體積由小變大即為空間范疇內自下而上位移的投射。
[+聚攏]類詞,如“連、串、結合、組織、聯(lián)系、概括、統(tǒng)一”等,在漢語中與“起來”結合得很普遍。這類詞都有表示[+聚攏]的語義特征,具體來說就是(1)數量增加;(2)多個零散的個體變?yōu)橐粋€有組織的整體。第(1)項語義特征可以通過More is up;Less is down的原則與由下到上的位移發(fā)生聯(lián)系。
而第(2)項語義特征與位移的關系則稍顯復雜。在對Rationalisup;Emotional is down.規(guī)則的說明中,Lakoff&Johnson提到了control is up⑦??刂茣a生“有秩序”的結果,既然控制為上,那么就可推出“有序為上”,相反,“無序則為下”。[+聚攏]的第(2)項語義特征是將無序的個體變?yōu)橛行虻恼w,結合上文我們認為,從無序到有序的變化即為空間范疇內自下而上位移的投射。另一方面,當有組織的整體形成時,其可“見”度必然高于分散的個體,那么[+聚攏]帶來的結果就是[+凸顯]。 以More is up;Less is down和Control is up為中介,[+聚攏]類詞與up-down空間意象圖式建立了聯(lián)系。通過隱喻,[+聚攏]類詞具有認知上[+向上位移]和[+凸顯結果]的語義特征,也就具備與結果義“起來”結合的條件。
[+隱存]類詞,如“藏、躲、收、存、關(押)”等,能與“起來”結合的理由與[+聚攏]類詞相似,依然可用Control is up.來解釋。[+隱存]類詞與“起來”搭配后,一般用于“把”字句及“被”字句中。這兩個句式中,在主語的作用下,賓語發(fā)生了從不受控到受控的變化,就對應了從下到上的位移。
但“隱存”帶來的結果是“消耗”,這是否會與“起來”[+凸顯結果]的語義特征發(fā)生矛盾呢?古漢語中,與[+隱存]類詞結合頻率更高的是趨向補語“起去”,而非“起來”(雖然有時也會使用“起來”);現(xiàn)代漢語中,老舍的作品里雖然[+隱存]類詞能同時與“起來”與“起去”結合,[+隱存]類詞與“起去”結合的次數遠多于“起來”⑧。不過,隨著“起去”在普通話中許更頻繁、更本質地發(fā)生在她的詩歌中。她的詩歌甚至成為她的現(xiàn)實和宗教,為她開拓了遠超日常生活的精神空間。由于女詩人自我的選擇和當時時代的限制,狄金森的女性說話者對所愛的人無條件屈從,在愛人面前表現(xiàn)得卑微、膽怯、害羞,在表達愛情時顯示出自我折磨的欲望。
這是一種自我謙遜,狄金森用這種方式使她得以更有力地表達情感、體驗更強烈的情欲。對于狄金森來說,她通過想象這類自我謙避式的愛情為自己創(chuàng)造的空間,在這個空間里她可以完全沉浸在情欲的海洋中。表面上,她遵循清教傳統(tǒng)贊美絕對忠誠于愛人或丈夫的女人們,然而詩歌中的男性幾乎總是缺位的,這是一個純粹由女詩人想象的世界,在這里她們要追求這種自我貶低式的愛情帶來的快樂。否定形式成就了狄金森作為女詩人的自我,對于讀者與狄金森及其詩歌溝通有重要意義。
[1]江楓,譯.艾米莉·狄金森詩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2]Johnson,Thomas h.,ed.The Complete Poems of Emily Dickinson[M].London:Faber and Faber,1970.
[3]Bennett,F(xiàn)ordyce R.A Reference Guide to the Bible in Emily Dickinson’s Poetry[M].Lanham,MD:The Scarecrow Press,inc.,1997.
[4]劉曉暉.狄金森與后浪漫主義詩學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5]王譽公.埃米莉·迪金森:詩歌的分類和聲韻研究[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