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師范大學 法政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從依賴推理到建構事實
——對案件事實認定模式的邏輯學、文化學分析
張存建
(江蘇師范大學 法政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案件事實理論研究一般將案件事實視為推理的結果,并集中于解釋作為個體的法官或者陪審員如何認定案件事實。然而,自媒體信息傳播凸顯了個體推理的可接受性問題,要求我們反思案件事實認定模式之所以依賴推理的原因,關注邏輯學的規(guī)范性文化功能。構建符合我國實際的案件事實認定模式,需要接受一個文化變遷的視角,既應當破除對程序完美的依戀,也應當重視求同思維習慣的識別與超越問題,將案件事實解釋為事實建構的結果。
案件事實;文化學;邏輯;建構主義
準確認定案件事實,是實現(xiàn)司法公正的前提。然而,對于如何界定事實和案件事實,卻眾說紛紜。對于案件事實認定過程的理論解釋也是如此。沿著解釋證據(jù)證明標準這一進路,國外從事證據(jù)法和訴訟法理論交叉研究的學者提出,認定者是根據(jù)多個推理認定案件事實,其中每一推理都是最佳解釋推理(i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nation以下簡稱IBE)[1]P15。這一解釋影響廣泛,并得到國內(nèi)不少學者的認可。然而,在這一解釋所基于的西方文化中有著崇尚推理的傳統(tǒng);以研究推理著稱的邏輯學是西方教育體制下為數(shù)不多的幾門基礎課之一,而且由來已久,邏輯學為此被譽為“西方文化的一條主根”。與之不同,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不乏邏輯思想,卻鮮有系統(tǒng)的邏輯理論,用梁漱溟的話來說,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非邏輯的思想太發(fā)達了”。[2]P358那么,在我國引介IBE理論,不僅要考慮其局限,還必須面對一個文化語境轉換的問題。
國外主要有兩種認定案件事實的模式:法官認定案件事實的個體模式和陪審團認定案件事實的群體模式。不難看出,IBE理論僅僅是對作為個體的法官抑或陪審員認定案件事實過程的刻畫,而值得追問的是,不同的個體何以可能達成案件事實共識?自媒體(we media)信息傳播是當代文化變遷的重要標志,凸顯了案件事實何以得到公眾認可這一問題,其實質是追問認定者所做個體推理的可接受性何在。我國實施人民陪審員制度,但是由于存在“陪而不審”、“形式意義大于實質意義”、“大眾化基礎薄弱”等問題[3],在司法實務中主要采用法官認定案件事實這一模式。與之相應,建構和完善符合我國當代文化語境的案件事實認定模式,需要一個文化變遷的視角,在深入反思已有案件事實認定模式及其邏輯關聯(lián)的基礎上,探討有利于維護和增進司法公正的新模式。
在法官認定案件事實模式下,法官的權威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其一,如證據(jù)法學者所剖析的那樣,法官能夠對法規(guī)作出典范的把握,在由證據(jù)獲得證據(jù)性事實進而獲得要件事實之后,他/她可以藉此通過涵攝推理從要件事實得到案件事實[4]P149。其二,法官在司法實務中是理性的化身,在把握證據(jù)和遞進的事實推理過程中,他/她可以其邏輯理性保證案件事實的客觀性。從覺悟和遵守理性的角度來看,上述兩個方面是一致、統(tǒng)一的?;仡櫲祟惖姆ㄖ剖泛徒P于“自然法”的論爭,不論立法權歸屬于誰,良法而非“惡法”大都是對人與自然、社會及他人之間關系的理性概括,其立法依據(jù)主要在于維護人類社會的有序生存和可持續(xù)發(fā)展。邏輯理性則是一種相對純粹的理性,由對邏輯理論的遵守體現(xiàn)出來;在法官認定案件事實的過程中,這種遵守表現(xiàn)為法官以符合邏輯規(guī)則的方式作出推斷。不過,對推理的高揚,可能使得人們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認識論信念,即邏輯理性就是理性的全部。然而,這種對理性的理解是偏狹的,以邏輯理性作為法官認定案件事實的全部依歸,也是不妥當?shù)摹?/p>
從西方文化的產(chǎn)生來看,對其造成深刻影響的主要有三個民族:古埃及人、古希臘人和閃族人。他們分別為人類社會貢獻了數(shù)學、邏輯學和宗教。其中,邏輯學專門研究推理;數(shù)學基于測量和計量,但以邏輯推理作為獲得演繹結論的主要工具。近代數(shù)理邏輯的誕生與輝煌,有力地展示了邏輯學與數(shù)學在形式推理方面的高度統(tǒng)一。然而,從認識論抑或知識論(epistemology)的角度看,如何對世界和事件作出理性的概括,是一個十分有難度的問題,不可能單單訴諸形式推理就給之以解決。
在柏拉圖那里,世界被分為現(xiàn)實世界和理念世界,前者不可認識而可以感知,后者可以認識而不可感知,人類關于世界的真知識只能從理念世界中來。與之不同,在亞里斯多德那里,人類可以通過邏輯推理的方法獲得關于世界的真知識,那就是,根據(jù)確鑿的前提和形式正確的推理,可以得到真結論。對近古乃至當代西方文化產(chǎn)生深刻影響的主要是后者。除了中世紀,西方人所普遍關注的主要是現(xiàn)實世界的生活。即便是在“黑暗”而漫長的中世紀1200年之間,西方人仍然熱忱地以邏輯學為工具論證上帝和神的存在與權威。但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總是遇到一些不確切的前提,即便在科學研究中,科學家也不得不把往復檢驗前提的正確性作為推進其探究的一個基本步驟。為此,邏輯學的內(nèi)涵和研究領域不斷被豐富和拓展。亞里斯多德曾經(jīng)提出存在一種“德性方法”。在他看來,德性即有機體及其器官功能的優(yōu)秀、完善和卓越,德性方法(如修辭術)不在科學范疇之列,卻具有一種“能在任何一個問題上找出可能的說服方式的功能”[5]P56?!暗滦苑椒ā钡囊?看似一種對邏輯學求真方案的補充,實則是一種面向解釋生活實際的實用選擇。運用“德性方法”獲得的前提或結論未必可靠,但這并不妨礙將把握“德性方法”視為一種理性的體現(xiàn)?;仡櫘敶痉▽崉?法官、控辯審以及關注案件的公眾常常為之所動的,恰恰是“德性方法”的應用。
在一定程度上講,如修辭術之類的“德性方法”在案件事實認定過程中大行其道[6]P178-179,顯示出邏輯理論研究相對于實際運用的不足或滯后。如何認識這種局限?訴諸邏輯理論,是為數(shù)不多的能夠給出確定性知識的方案之一。然而,盡管有如此邏輯理性的支撐,總是存在法官認定的案件事實得不到公眾認可的情況,存在案件事實被新的事實所否定的情況。對此,相關研究首先想到的是邏輯理論在認定案件事實中的局限。而實際上,之所以認為這是邏輯理論方面的局限,在于將理性化約為單單形式推理意義上的邏輯理性。熟悉邏輯學的朋友應該知道,傳統(tǒng)的邏輯學理論以亞氏形式邏輯為突出代表,但其研究絕不限于形式推理,而是包括歸納、辯謬、論證及批判性思維等方面。是否可以就此認為在符合邏輯理性的方法當中包括亞氏所謂的“德性方法”,尚未可知,但可以斷定,邏輯理論在認定案件事實的過程中的局限之所以出現(xiàn),問題可能在于法官使用的邏輯方法不當,也可能在于作為法官的個體對邏輯理性的把握沒有得到他人抑或公眾的認可。換言之,問題可能在于公眾不接受法官所依持的邏輯理論。如果問題在于后一個后面,倒是可以論證在案件事實認定過程中引入“德性方法”的必要性,即法官有義務以“德性方法”說服他人接受其依據(jù)的邏輯理論。
事實上,“德性方法”并沒有引起西方法學界的重視。例如,修辭術是亞里斯多德理論的重要部分,而在西方文化中,或許是由于對語言和世界之間關系的理解不夠深入,修辭學長期被限定在研究修飾詞和文體的層面,普遍認為修辭不可能左右事實的真理性存在。這一情況直到佩雷爾曼“新修辭學”的誕生[7]P175。盡管如此,具有高度智慧的古希臘人顯然已經(jīng)覺悟到邏輯理論在認定事實乃至司法裁判中的局限,他們給出一個破除如此局限的創(chuàng)意和實踐——訴諸陪審制。這就是當代陪審團模式的雛形。按照陪審制,陪審員集體作出裁決但不對如此裁決做出任何解釋,裁決的結果必須且在多數(shù)情況下總是能夠得到公眾的認可。古希臘之后,陪審制的應用有為法官避免淪為“流血的推手”的考慮;在當代,陪審制主要適用于認定案件事實,由它衍生出來的參審制在陪審員是否參與司法裁決方面做出部分改進??傊?,從陪審團制度的歷時性存在來看,它不失為一種依托引入“大眾智慧”保證案件事實質量的創(chuàng)舉,應當是西方制度文化中的一個亮點,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回避了個體推理的可接受性問題。
從現(xiàn)代邏輯的角度看,研究法官認定案件事實模式對邏輯理性的依賴,實際上是探討個體如何認定案件事實。這是絕大多數(shù)西方證據(jù)法和訴訟法學者的選擇。然而,這些學者所理解的邏輯理性有局限于形式邏輯意義上的邏輯理性之嫌。這主要表現(xiàn)在,他們普遍相信憑借真前提和形式正確的推理得到真知識。但是,對于保證案件事實的公允而言,除了解讀前提之真的困難,還必須給以解釋的是,這些真知識“何以為真”?對此的回答卻不限于形式推理,而是可以借助“德性方法”給以解決。與之不同,陪審團制度采取的則是一種群體認定案件事實的方案。遺憾的是,直至最近十幾年,多主體認知問題才得到邏輯學研究的重視,談相關理論的應用更是一種奢望。盡管如此,可以肯定的是,陪審團認定案件事實已經(jīng)給出了對個體認定案件事實之合理性的一種最基本的解釋,那就是,至少在陪審團范圍內(nèi),全體陪審員依從一致的邏輯理性裁決證據(jù)性事實。
發(fā)現(xiàn)案件事實之真和解釋它“何以為真”不是一回事,形式邏輯理論可以回答前者的問題,對于后者的解釋則不限于形式邏輯;解釋法官認定的案件事實命題“何以為真”,關乎控辯雙方以及關注案件的公眾是否接受該命題為真,因而是一個屬于邏輯學規(guī)范性功能的問題。在邏輯學發(fā)展史上,關于邏輯學規(guī)范性的研究僅僅始于塔爾斯基(A.Tarsky)語義學。這或許是邏輯理論滯后于實際需要的一個原因,也正因為如此,案件事實認定模式所依賴的主要是形式邏輯意義上的邏輯學,關于邏輯學規(guī)范性功能的思考基本是缺位的。
探討案件事實認定模式的初衷,在于回答或解釋我國司法實務或相關理論研究中的問題,但是,試圖基于西方模式得出任何類比推理結論或者實踐計劃,都必須考慮國內(nèi)外相關實際情形的共性何在。從保證類比推理可靠性的角度講,這應該是一個最為基本的要求。正因為如此,有必要從文化變遷的角度審視案件事實認定模式。在我國引介西方案件事實認定模式,不僅要考慮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固有語境,還需要面對自鴉片戰(zhàn)爭一來中西方文化沖突與交融的歷史語境,考慮我國當代文化變遷的特殊性及走向,但歸根到底,還是要澄清案件事實認定模式對邏輯理論的依賴這一問題。
在西方文化中,無論法官認定案件事實模式,還是陪審團認定案件事實模式,都是作為其制度文化的一個標志出現(xiàn)的。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看,一種文化往往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信息文化等部類。其中,制度文化是人類文明區(qū)別于蒙昧的一個重要標志,一直受到人類社會的重視。在古希臘,就有“城邦之外,非禽即獸”之類的斷言。用文化學之父泰勒(E. Tylor)的話來說,當今認定案件事實的模式就是古代制度文化的一種“遺留物”(survival)[8]P15,是古代法律制度文化的遺產(chǎn)。然而,應當看到,一種文化模式是作為一個整體出現(xiàn)和接受人類歷史的檢驗的。這就決定必須根據(jù)文化的整體性認識案件事實認定模式。文化的整體性體現(xiàn)在文化模式下各個部類之間相互關聯(lián),并因此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其中任一部類的改變都可能引起其他部類的改變。這意味著,制度文化是特定文化模式下的一個子系統(tǒng),它與其他部類抑或子系統(tǒng)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lián)。與之相應,認識和評價一種案件事實認定模式,必須結合其存在的時代文化語境。本文在此不可能對這種時代文化語境作出歷時性的梳理或概括,不過,我們可以關注西方文化中與制度文化這個部類下各個子類相關的部分,以此管窺西方案件事實認定模式的存在語境。
對于案件事實而言,制度文化是一個由各個更小部類構成的有機整體,其得以運作的直接動力是求真,即獲得關于案件的真相。但是,進一步來講,為認定案件事實提供動力的應當是一種對自由和公正的追求,這種追求所反映的是人類對文明的向往和對生活的熱愛。回顧近現(xiàn)代關于自由和公正的探討,圍繞“自然權利”和法的限度的研究可謂“汗牛充棟”,而古希臘對于理性方法的關照早已經(jīng)湮沒不彰。但是,這并不是說案件事實理論研究已經(jīng)擺脫對邏輯理性的依賴,相反,在關于自由和公正的討論中,邏輯理性是其不言而喻的理論預設。之所以這么說,以及之所以說邏輯學是西方文化的一條“主根”,是因為邏輯教育始終處于被重視的地位,使得西方文化傳統(tǒng)中形成一種以合乎推理的方式做出選擇或表達思維的習慣。我國當代著名邏輯學家鞠實兒教授曾多次強調(diào)“邏輯學是哲學的脊梁”,不斷得到學界的贊同。筆者認為,這是一種統(tǒng)攬哲學各個領域研究后得出的概括,接受其合理性,就是接受邏輯學的“基礎性、工具性和全人類性”。不過,就本文的研究而言,似乎一個更為恰當?shù)淖龇ㄊ?著眼于我國當代文化的整體性,將邏輯學視為維系文化各個部類之間協(xié)同發(fā)展的要素,視為構成認識案件事實認定模式所存在于其中之文化語境的脊梁。
“西學東漸”,是我國近現(xiàn)代文化發(fā)展中的一件大事,深深地影響著我國當代文化各個部類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對于制度文化的影響也是如此。尤其是,由古代基層衙門裁決然后報請上級復核這一簡單流程,轉向當代設立專門的法院和檢察院,我國的司法制度實現(xiàn)了由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的轉型。然而,在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際遇中,引進或者改造西方認定案件事實模式,要面對雙重困難。其一,在西方文化中,在案件事實認定模式與西方文化模式下其他文化因素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lián),這種關聯(lián)很可能因為文化傳播而斷裂,使得該模式失去活力。按照文化傳播的規(guī)律,經(jīng)歷戰(zhàn)爭和商貿(mào),西方司法制度文化傳播并對中國的司法制度產(chǎn)生一定影響,是十分自然的文化現(xiàn)象。但是,從文化變遷的角度看,一種文化的整體性存在往往是十分堅強的,極少會出現(xiàn)全面接受或全面拒斥某種文化的情況[9]P250。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尤其具有卓越的連續(xù)性、穩(wěn)定性和系統(tǒng)性,注定只能有選擇地接受異質文化的傳播,也注定了上述斷裂的必然成形。其二,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沒有系統(tǒng)的邏輯理論,在文化傳統(tǒng)中發(fā)揮作用的是一種以政治倫理為導向的“唯書、唯上、唯圣”式求同思維[10],那么,西方認定案件事實模式要想在我國制度文化中立足,必將面對一個文化語境的適應問題。在我國重建符合西方文化語境既不現(xiàn)實,也不可能。實際上,我們通過教育改革引進了西方的大部分學科課程教學,但無論對于學科知識建構所固有的邏輯預設,還是對于邏輯學在西方文化中的根基性地位,學界給出的理論研究都是極其少見的。
無論法官認定案件事實模式,還是人民陪審員制度下的陪審式群體認定案件事實模式,其中都有西方案件事實認定模式的影子。那么,肯定或者探討西方模式對我國案件事實認定模式的影響,則必須給之以文化整體性的審視,尤其是,必須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與邏輯之間關系及其現(xiàn)代意義作出深刻反思。
與“據(jù)西釋中”思潮相應,構建我國的案件事實認定模式,似乎要面對一個思維方式習慣的改造問題:是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現(xiàn)代化”,還是西方思維方式“中國化”?思維方式習慣是邏輯意識的體現(xiàn)。提出上述問題,實質是要求對亞氏邏輯學和中國古代邏輯思想作“非此即彼”式的取舍。從文化與邏輯的關系來看,這種態(tài)度是不可取的。文化是某一文明內(nèi)部由不同人群創(chuàng)造的有顯著差異的物質和精神產(chǎn)品,不同的文明可以擁有不同的邏輯;各個文明的邏輯各有其合理性,不存在任何超越的、絕對的邏輯合理性,簡單地拒絕或接受某種文化暗含的邏輯都是錯誤的[11]P49-54。比之西方邏輯,我國古代邏輯思想可能存在形式推理方面的不足,但是,這種不足僅限于邏輯學的描述性,或者說是一種邏輯學描述性功能的不足,而回顧我國文化傳統(tǒng)的傳承與發(fā)展,求同思維主導下的邏輯思想深入人心,其規(guī)范性已經(jīng)由中華文明的不間斷存在所證明。由此看來,建構符合我國實際的案件事實認定模式,可能需要引進和改造西方模式方面的努力,但是作出任何如此努力,都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西方模式對形式推理的依賴,重視我國傳統(tǒng)邏輯思想之于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規(guī)范性功能。
那么,在建構我國的案件事實模式的過程中,將著力點放在邏輯學的規(guī)范性方面是否可行?從理論上講應該給之以肯定的回答。在現(xiàn)代邏輯學研究中,形式證明和語義證明之間并不是截然兩立,既存在由完全性至于可靠性的語義分析,也存在由可靠性向完全性的追溯。而且,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個不爭的常識是,只有在相信關于某個真理為真的解釋下,人們才可能接受這個真理或者依據(jù)它來作出選擇。這意味著,在事實(尤其是案件事實)發(fā)生的過程中,直接發(fā)揮作用的是邏輯學的規(guī)范性;將案件事實模式建基于邏輯學的規(guī)范性,至少在生活實踐的角度看并無不妥之處。但是,對這種規(guī)范性的認識與概括,總是離不開形式抽象。就此而言,將建構案件事實認定模式的著力點放在邏輯學的規(guī)范性方面,仍然需要給之以形式推理的關照。如此看來,在建構案件事實模式的過程中需要同時考慮形式推理及其規(guī)范性,割裂二者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筆者認為,正因為如此,著力于邏輯學的規(guī)范性建構符合我國國情的案件事實認定模式,需要一種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認識論取向的支持。
所謂的認識論,可以概括為探討知識的來源、存在與辯護的理論。按照傳統(tǒng)的建構主義認識論,有關實體、過程、關系和理論等的知識都是人們基于某種概念圖式對世界的解釋;人是一種能夠實現(xiàn)自生產(chǎn)的生命系統(tǒng),對世界的解釋就是人對自我經(jīng)驗的解釋;認知和解釋經(jīng)驗知識不僅需要依據(jù)一定的組織規(guī)則,還需要根據(jù)語言、興趣、目標、意義條件等提示人們經(jīng)驗符號的意義何在[12]P73。那么,以建構主義認識論解釋案件事實認定的必要性和可能途徑何在?
回答上述問題,首先要考察建構主義理論旨趣的特殊之處。在經(jīng)歷哲學的認識論轉向之后,關于認識論的探究出現(xiàn)兩個令不少學者感到十分不安的理論取向:基礎主義和相對主義。兩者都認為存在某種可以評價信念是否為知識的絕對標準,只不過,前者堅信科學可以引領人們掌握這種標準,后者則認為不然。建構主義則試圖給出一種中間取向。一方面,建構主義認為的確存在一些正確的判斷,其正確性已經(jīng)得到科學探究的證實,也可能因為未來的探究而被否證;另一方面,建構主義將獲得知識的過程視為一個連續(xù)的動態(tài)探究過程,其始點就是這些可錯的判斷,它寄希望于人的認知能力的發(fā)揮來保證知識的可靠性。這樣,識別和證實關于證據(jù)的信念為真,是認定案件事實的第一步,而它恰恰要面對的也是一個類似的絕對性評價標準問題。在認定案件事實的過程中可能遇到某些困難,但總體上看,于此的擔心遠不及理論探討中對基礎主義和相對主義的擔憂;在司法實務中,倒是存在一種人們主動接受建構主義認識論的跡象。直覺上,總是存在一些經(jīng)過探究證實為合理但可錯的判斷,是它們在發(fā)揮著類似于探究抑或推導案件事實的起點的作用。
上述建構主義解釋看似對IBE理論做出某種術語轉換,其實不然。信息文化的變遷已經(jīng)在不斷發(fā)出接受這種建構主義認識論方案的邀請。2002年,一位名叫基爾默(D. Gillmor)的IT專欄作家宣告“自媒體時代”到來,時至今日,自媒體指泛指使用以博客為代表的網(wǎng)絡技術進行自主信息發(fā)布的個體傳播主體,自媒體信息傳播具有方便快捷、多樣性、個體性、交互性等特征,使得越來越多的人能夠以前所未有的便利和自由關注或參與社會活動。但是,自媒體信息傳播的內(nèi)容可信度差,可能給認定案件事實帶來不利影響,直接引發(fā)司法審判的輿論應對問題[13]。自媒體信息傳播,是解讀案件事實認定模式的重要時代語境因素,向傳統(tǒng)的案件事實認定模式解釋發(fā)起了挑戰(zhàn)。
IBE理論可以憑借對證據(jù)和事實的“最佳解釋”做出某種回應,但是,是否“最佳”是一個事實認定者個體把握的心理標準,而在自媒體信息傳播語境下所暴露出的問題是,如何評價和保證這種“最佳解釋”的公允?從邏輯的角度看,這是一個關于IBE的元理論問題,因而訴諸IBE理論自身作答也是不可取的。這種理論評價的尷尬讓人想到兩個非常糟糕的推論:認識的自我中心主義和不可知論。接受建構主義,則可能給出一種避開二者的方案,那就是,放棄對判定證據(jù)或者事實信息是否可靠的追問,將解釋“獲得認知案件事實的過程何以可能一致”作為解釋案件事實認定過程進而建構相應解釋模式的著力點。進一步來說,一方面,為了避開基礎主義,建構主義可以將認定案件事實的過程視為充滿偶然性的建構性互動過程,在得出案件事實之前,隨時為自媒體信息的采信或發(fā)揮作用留下余地。另一方面,為了避免與相對主義掛上鉤,建構主義可以采取一些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傳統(tǒng)建構主義的改進,比如,接受邏輯理性方法的支撐,但否認以邏輯支撐建構步驟可以保證案件事實之真。
從認定案件事實的實際來看,促使我們接受上述建構主義及其改進的動因主要有兩個。其一,在認定案件事實的過程中,自媒體信息傳播凸顯了解釋“人們何以可能一致接受案件事實”這一問題,要求關注邏輯學之于文化的規(guī)范性功能。這一取向有對形式邏輯推理的某種疏離,甚至使得認定案件事實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遠離了“盡善盡美”的目標,但是,除了針對我國以求同思維為主要特征的民族文化心理結構實際,這一取向還能反映自媒體信息傳播的時代要求,具有以邏輯規(guī)則關聯(lián)制度文化與信息文化,促進二者協(xié)同發(fā)展的意義。其二,案件事實認定過程受到自媒體信息傳播的影響,認定結果也要經(jīng)歷自媒體信息傳播的檢驗,因而,案件事實由一個關于案件的獨立的判定標準而來,但它并不是一種真理意義上的事實。用新建構主義者埃爾金的術語來說,案件事實是人們共同接受的某種對證據(jù)或事實的“基本理解”[14]P159。
應當強調(diào)的是,按照上述建構主義解釋,判定案件事實需要服從一種語言理解和詮釋的標準,那就是,根據(jù)事實是否源于人們對案件信息的一致詮釋和理解認定案件事實。這不是一個融貫論的標準。融貫論強調(diào)事實與辨明的關聯(lián),是一種十分大方地放棄對詮釋基礎的要求的方案。而且,建構主義解釋下的案件事實也不同于“局部真理”??茖W探究取得巨大現(xiàn)實價值,使得人們相信存在“局部真理”,但是,科學探究成果的取得離不開證據(jù),而“語言是人類存在的家園”,[15]所謂的證據(jù)只不過是對證據(jù)性對象或事件的語言詮釋。在此意義上講,說存在“局部真理”是值得商榷的。
從上述關于案件事實認定過程的建構主義解釋來看,在陪審團制度、參審制以及我國的人民陪審員制度之間存在一個基本共性,那就是,將“大眾智慧”引入到關于案件信息的理解和詮釋中來,以群體理解和詮釋的一致性保證認定案件事實的質量;所謂的“黑箱”方案,實質是一個訴諸語言理解和詮釋的方案。但是,在自媒體信息傳播的時代語境下,如何保證陪審員代表和表達了“大眾智慧”,是一個有難度的問題,其回答仍然需要一種對邏輯學規(guī)范性的反思。而從相關司法實務來看,陪審團制度和參審制的適用范圍在萎縮,我國的人民陪審員制度也一直面臨不得落實的尷尬。這些都提醒我們,信息文化的變遷已經(jīng)在呼吁法律制度文化的改革;必須著眼于我國文化的整體性發(fā)展,反思文化發(fā)展的時代要求,對認定案件事實的個體模式、群體模式及其關系作出新的詮釋。
在自媒體信息傳播的時代語境下,傳統(tǒng)的案件事實認定模式解釋的局限凸顯出來,那就是,它不能充分解釋人們何以可能達成關于案件事實的共識。這是一個關乎司法公正根本性問題,提醒我們在借鑒西方理論研究的同時反思其文化相對性及局限。建構符合我國實際的案件事實認定模式,應當接受一個文化變遷的視角,著眼于我國當代文化各個部類之間的協(xié)同發(fā)展。尤其是,在以法官為主導的案件事實認定過程中,應當要求法官識別和超越公眾的求同思維習慣,破除對程序完美的依戀,將可錯的合理判斷作為建構案件事實的始點,將是否能獲得關于案件事實的獨立判斷作為判定案件事實建構步驟的標準。
[1]王航贊.尋求最佳解釋的推理——訪彼得·理普頓教授[J].哲學動態(tài),2006,(11).
[2]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9.
[3]湯維建.人民陪審團制度試點的評析和完善建議[J].政治與法律,2011,(3).
[4][美]羅納德·J.·艾倫等.證據(jù)法:文本、問題和案例[M].張寶生等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亞里斯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鄧安慶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劉燕. 法庭上的修辭:案件事實敘事研究[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
[7]溫科學. 20世紀西方修辭學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8][英]愛德華·泰勒.原始文化[M].連樹聲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
[9]陸揚.文化研究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10]連淑能.論中西思維方式[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2).
[11]鞠實兒.邏輯學的問題與未來[J].中國社會科學,2006(6).
[12]S.Woolgar. Science: The Very Idea [M]. London: Tavistock,1988.
[13]張存建.文化變遷視角下陪審員“陪而不審”問題的探析[J].東疆學刊, 2014,(5).
[14]C. Z. Elgin. With Reference to Reference [M]. Indianapolis: Hackett Publishing Co.,1983.
[15]胡壯麟.人·語言·存在: 五問海德格爾語言觀[J].外語教學與研究, 2012,(6).
FromInferenceDependencetoFactConstruction:ALogicalandCulturalAnalysisofFactIdentificationModelsforCases
ZHANG Cunjian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case facts generally regards case facts as results of inference and concentrates on how an individual judge or juror identifies the fact. However, media information highlights the problem of acceptability of individual inference. Consequently, reflections should be made on the reasons for case fact identification models to depend on inference, and in this regard the regulatory cultural functions of logic come to the front. 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 case fact identification models suitable for China, the perspectives on cultural shifts should be accepted. In other words perfect dependence on procedures should be removed, and more emphasis should be laid on the reconciliation and transcendence of thinking habits so that case facts can be explained as a result of fact construction.
case fact; culturology; logics; constructivism
B81
A
1003-6644(2015)01-0130-07
2015-01-03
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邏輯視域的案件事實認定模式研究”[編號:13ZXD017]。
張存建,男,漢族,山東單縣人,哲學博士,江蘇師范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陳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