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閆立群
澄觀一心而騰踔萬象—藍瑛《澄觀圖冊》賞析
文/閆立群
藍瑛是明末清初頗具影響力的畫家,技法全面,尤以山水畫著名。他生于1585年,卒年不詳,1664年尚在。字田叔,號蜨叟,晚號石頭陀、山公、萬篆阿主者、西湖研民等,生長于“浙派”發(fā)源地錢塘(今浙江杭州),23歲寓居松江,后來長期活動于杭州、嘉興、南京、揚州、紹興等地,賣畫授徒,影響深遠,追隨者主要集中于杭州一帶,被稱為“武林派”(畫史上稱之為“后浙派”,清代也有不少學(xué)者把藍瑛稱為“浙派殿軍”)。在其作品的題款中,常署仿某家之作,如“仿張僧繇”、“法荊浩”、“仿李成”等,實則所畫均為他自己的面目。
藍瑛一生以繪畫為職業(yè),曾漫游南北,飽覽名勝,眼界開闊,因而得以不斷豐富創(chuàng)作內(nèi)容。從藍瑛傳世的作品看,其山水畫創(chuàng)作大致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
早期為其50歲以前。從現(xiàn)存藍瑛早期的繪畫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在臨習(xí)古人繪畫作品的過程中,打下了扎實的筆墨功底。在藝術(shù)成就的取得上,他主要得益于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zhèn)的助力,同時博采各家之長。此時藍瑛作品呈現(xiàn)出的面貌基本是以中鋒運筆,山石的畫法潤澤渾圓,沒有過多的棱角,苔點圓潤。樹木的畫法則是多種多樣,體現(xiàn)了他繪畫技法的嫻熟。例如,畫家29歲時創(chuàng)作的《溪山秋色圖》可看出受“松江派”繪畫風(fēng)格影響之痕跡,而《仿李唐山水圖》繼承了李唐院體畫派的風(fēng)范而自有發(fā)揮,作品較多地留有宋代遺風(fēng)。
《澄觀圖冊》系藍瑛69歲時所作,是其晚年的代表作之一?!俺斡^”一語出自六朝山水畫家、畫論家宗炳《畫山水?dāng)ⅰ贰W诒J(rèn)為山水畫的功用在于“澄懷觀道”,即通過欣賞山水畫以滌除心胸之垢,進入平和無我的高尚境界,這也是藍瑛年近古稀精繪此冊的初衷。
中期為50至65歲之間。這時他不但取法郭熙、李唐及馬遠、夏圭,而且對二米云山也精心研究,對黃公望的畫更是悉心尤力。加之他漫游南北涉獵廣泛,眼界寬廣,兼容南北,形成了蒼勁雄強、骨力剛硬的個人風(fēng)格,此時的藍瑛已經(jīng)達到能“分別宋元家數(shù),某人皴梁法脈,某人蹊徑勾點,毫不差謬”的水平。如藍瑛55歲時為寧庵祝壽時所繪的《喬岳松年圖》筆墨精到,用色靈巧,加上山石間點以苔蘚,使得景物更加雄奇壯觀。
晚年為65歲以后,這是藍瑛一生中最精彩的時期。此時他在融會貫通前人技法的基礎(chǔ)上,自立門戶,形成了自己的繪畫風(fēng)貌。有人評其晚年畫風(fēng)“絕似仲圭,復(fù)似啟南”,一語道出藍瑛畫風(fēng)在淵源上與文人畫的關(guān)系和晚年蒼勁雄渾的畫風(fēng)。這一時期他主要以敏捷快速的粗筆山水為主,山石的輪廓線短小、破碎、躁動,以破筆點苔,樹木的畫法更加屈曲蒼老和類型化。晚年他的作品中沒有了早期所保留的一定的空間感,代之以一種逼人的氣勢,無論是仿荊浩、董源還是仿黃公望,在風(fēng)格和筆墨上已經(jīng)沒有了差別,它們都已化為藍瑛的典型山水樣式。
《澄觀圖冊》系藍瑛69歲時所作,是其晚年的代表作之一。“澄觀”一語出自六朝山水畫家、畫論家宗炳《畫山水?dāng)ⅰ贰W诒J(rèn)為山水畫的功用在于“澄懷觀道”,即通過欣賞山水畫以滌除心胸之垢,進入平和無我的高尚境界,這也是藍瑛年近古稀精繪此冊的初衷。
《澄觀圖冊》共12張,每張縱42.5厘米、橫23.2厘米,畫頁上自題“癸巳”,即順治十年(1653年),這些作品,不論是畫面的構(gòu)圖和用筆用墨,還是山石、樹木的勾皴點染以及色彩的運用,都顯示了藍瑛自己的風(fēng)格和特色。
《澄觀圖冊》第8開畫面近、中、遠三段式構(gòu)圖,近處所畫三棵秋樹,蒼老遒勁,樹葉直接用朱砂、白粉點出,樹后隱約有幾間茅草屋,左邊主要的屋子用墨線和朱砂線勾出,輪廓明顯,次要的屋子稍作勾勒,主屋內(nèi)面對坐二人,談天論地,畫面中近處的山石用干筆短披麻和牛毛皴擦而成,中景山石用畫家擅長的荷葉皴用墨色加朱砂色勾勒,然后在山頭上著以石綠,山體涂淡朱砂,山腰云氣纏繞,白云用墨線勾出,再填以薄厚不一的白粉,遠山用華青或赭石一筆沒骨而就,和勾勒皴擦繁復(fù)的近山形成對比而又清新淡雅,拉開了空間。
《澄觀圖冊》第3開(第87、88頁)和第8開的風(fēng)格十分相似,不同的是第3開落款署“西湖研民藍瑛”,設(shè)色較之第8開更為大膽、艷麗。畫面中云氣繚繞,近處有幾棵古樹,樹干用中鋒墨色勾出,兩棵樹用夾葉法,其中一樹用朱砂填色,另一樹未填色,后面的樹用點葉法畫出,很好地襯托了前面的這棵未填色的夾葉樹,遠處的幾株雜樹用點葉法畫出,兩組樹對比強烈,主次分明。和第8開的不同之處在于,這幅畫中的山和云在基本沒有勾勒的情況下,就用朱砂、頭綠、白色直接填出,深淺不一的白色云氣若隱若現(xiàn),十分精彩,山頭最后用墨色與三綠點苔,近處的水草用朱砂色寫出,整幅畫色彩艷麗,熱烈卻不失穩(wěn)重。這兩幅表現(xiàn)出畫家的重彩畫風(fēng)。
《澄觀圖冊》第9開名為《湖山清峙》,畫面中近景為幾棵老樹,樹木蒼勁,交錯有致,點葉與夾葉并用,形態(tài)各異,最近的秋樹用平頭點點出,并施以淡花青色,松樹點葉細致、生動,夾葉樹用暖色調(diào)的朱砂填色,近處的山石亂柴皴、小斧劈并用,層層疊加,樹后的幾處茅屋若隱若現(xiàn),屋內(nèi)有隱士在讀書;中景山石荷葉皴、小斧劈并用,筆墨蒼老,以破鋒點苔,山腳的小山石,畫家用或中鋒或側(cè)鋒很概括地畫形似三角形的小石塊,不加任何皴擦,直接著以赭石色,和其他層層疊加的山石形成鮮明對比,主次分明,這也是其山水畫中的一大特點,再看遠處的山,左邊的用華青色沒骨寫出,右邊的遠山只簡單地勾一山石大形,略施色彩,江面上一葉小舟,舟內(nèi)坐一人,似乎是要去走訪讀書的隱士。概括的人物點景,給寂靜的秋色中增添了不少生機和情趣。
《澄觀圖冊》第12開《夏木垂陰》(第82頁),是畫家表現(xiàn)較少的夏天題材的畫。整個畫面煙雨迷茫,非常潤澤,畫面基本未施任何色彩,近處的雜樹用胡椒點點出,墨色潤澤,層次分明,每棵樹之間穿插有致,形態(tài)無一雷同,有的樹生長旺盛,有的是枯死之樹,生動異常;整個畫面的山石表現(xiàn)得非常概括、簡練,除近處的山石亂柴皴,小斧劈并用略施皴擦之外,其他山石略勾輪廓用沒骨墨色畫出,略加點苔,江邊的水草畫得非常生動、傳神,充分表現(xiàn)了夏天水草旺盛的情景,把夏天欣欣向榮之態(tài)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澄觀圖冊》第6開中,兩棵樹幾乎占據(jù)了畫面的一半,松樹勾勒細致,然后罩以淡綠色,其后的樹呈鹿角狀,用筆老辣、干練,略勾幾片夾葉并填以淡朱,樹下流水潺潺。整幅畫中的山石用大斧劈皴畫出,用筆剛直老辣,在參天大樹、崇山峻嶺之間,畫一點景人物,行走于崎嶇小道之上,生機無限、剛?cè)岵?、美不勝收。正因為畫家大膽、嫻熟地運用了大斧劈皴,才犯了“南北宗”的忌諱,正如清人秦祖永評價說:“藍田叔雄奇蒼老,氣象崚嶒,當(dāng)時頗有聲譽。此老功力極深,林木山石均有獷悍習(xí)氣,此筆墨如能融柔和之氣,何嘗不可與文、沈諸公爭勝也。”雖然這是用文人畫的觀點評價藍瑛的畫,但從中也透露出秦祖永對藍瑛的佩服之意。
最后我們看一下畫家表現(xiàn)冬景的作品,即《澄觀圖冊》的第4開(第83頁)。畫面氣氛寂靜、空靈,在白雪的裝扮之下,天地萬物融為一體,近處的幾棵枯樹呈鹿角狀,昂頭迎著瑞雪,用筆蒼老,圓渾健勁,其中一樹略勾夾葉,并填以白色;遠山用小斧劈、牛毛皴擦而成,蒼茫渾厚,渾然一體,山頭留白,最后雙勾點苔,雪景表現(xiàn)十分成功;遠處隱約有一寺廟,近處樹下一行人騎毛驢匆忙趕路,生活氣息濃厚,樹下小溪寥寥數(shù)筆,十分簡練,然幾許清流已潺潺作響了。整幅畫基本未施色彩,雪景表現(xiàn)得極其蒼茫、和諧,反映了畫家對畫面、筆墨極強的控制力和嫻熟的表現(xiàn)技能。
藍瑛一生游歷甚廣,明代韓昂在《圖繪寶鑒續(xù)纂》中記載他到過福建、廣東、湖北、陜西、河南等地,對長江南北的名山大川有著細致的觀察和深切的感悟。因此,在《澄觀圖冊》中,他憑借深厚的藝術(shù)功底準(zhǔn)確地表現(xiàn)出江南水鄉(xiāng)的秀美和北方山岳的壯麗。由于畫家遵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創(chuàng)作原則,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達到“澄觀”的目的,所以在此圖冊中無法找到任何與自然界相對應(yīng)的具體景觀。藍瑛在師法自然的基礎(chǔ)上又對自然山水的某些形式結(jié)構(gòu)及色彩等進行了分解和重新組合,使之化作自己的“胸中丘壑”再加以表現(xiàn)。這種典型的文人山水畫創(chuàng)作方法與西方注重寫實的風(fēng)景畫迥異其趣。
由于畫家遵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創(chuàng)作原則,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達到“澄觀”的目的,所以在此圖冊中無法找到任何與自然界相對應(yīng)的具體景觀。藍瑛在師法自然的基礎(chǔ)上又對自然山水的某些形式結(jié)構(gòu)及色彩等進行了分解和重新組合,使之化作自己的“胸中丘壑”再加以表現(xiàn)。這種典型的文人山水畫創(chuàng)作方法與西方注重寫實的風(fēng)景畫迥異其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