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薇
(重慶文化藝術職業(yè)學院,重慶 400020)
“對話”理論指導下的高職語文課程教學改革
鄭薇
(重慶文化藝術職業(yè)學院,重慶 400020)
“對話理論”認為對話就是對話者雙方相互理解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反思、自我認識的過程,構成對話應有對話者、對話內容、對話方式等因素。這和教學活動中的教師與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幾個環(huán)節(jié)很相似,可以為化解高職語文教學的尷尬處境,推動教育改革提供一種思維方式和一種解決方法。
語文課程 高職教育 教學改革
20世紀俄國的思想家、美學家、文藝理論家巴赫金“對話”理論認為,生活的本質、思維的本質、語言的本質、藝術的本質都是對話。對話就是一個對話者雙方相互理解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反思、自我認識的過程。對話的雙方地位應是平等的、氣氛應是自由的、內涵應是豐富的,只有雙方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得到重視,對話才能順利進行。他認為構成對話應有對話者、對話內容、對話方式等因素。這點和教學活動中的幾個環(huán)節(jié)極其相似:教師與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方式。這樣的對話理論為我們化解高職語文教學的尷尬處境,推動教育改革既提供了一種思維方式,又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法,那就是教師與學生的“對話”應該貫穿在高職語文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在很多高職院校,學生語文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不夠理想,教師們往往將學生不喜歡語文課程的原因定位于學生實用主義、急功近利,只看重專業(yè)技能,輕視語文。我認為,這種看法正是教師與學生缺少“對話”的表現?!洞髮W語文教學改革芻議——從部分高校問卷調查談起》一文公布了對南京部分高校(含高職)語文課教學狀況的調查結果,學生不喜歡語文的原因和許多語文教師的預測大相徑庭:目前喜歡高職語文課程的學生不多,學生對目前語文教學的認同度和滿意度不高,但多數學生認為高職語文課程對自己有幫助,絕大多數學生希望對高職語文教學進行改革。查閱反映其他地區(qū)高職語文教學狀況的一些資料,可以發(fā)現這份調查結果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和代表性。其實,調查是在“對話”,它將學生的述求真實地反饋給了學校和教師。
經常和學生“對話”,不難發(fā)現,高職學生主要來自中專、職高、普通高中和技校,總體上講,相對于普通高校學生,他們思想認識水平低,文化知識貧乏,學習習慣和語文基礎有不小差距,但大多能認識到出入社會需要相應的文學素養(yǎng)作為職業(yè)的支撐。進入高職,畢竟是人生的又一個重要階段,他們期待老師帶來些與以往語文課堂里不同的東西,期待能通過語文教學開闊視野,提高語文能力,從而實實在在地感受到語文在自身成才中的作用。而事實上,在有些學校對話者之間并沒有形成真正的“對話”關系,課堂很難滿足學生的需求。造成這種反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高職語文教育理論研究缺失;缺乏統(tǒng)一的高職語文教學大綱,語文教育開展的目的沒有達成共識,部分教師把高職語文上成了“高四語文”;缺乏國家層面的正式的高職語文教材,教師選取教學內容的隨意性太大,教材的針對性和適用性不強;考試、考查的形式和內容較為傳統(tǒng)。此外,一些高職語文教師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方式單一。“對話”理論要求高職語文教學一定要聯系社會需要、學生職業(yè)需要、學生心理需求和生活體驗,使教學符合學生學習發(fā)展的實際,使學生體會到工作和生活中處處有語文、處處需要語文,學好語文可以使自己更好地工作和生活,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因而,語文課程的定位、教材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手段、評價方式等方面需要大膽改革創(chuàng)新,給予學生不一樣的“高職語文”,這也應該是高職語文的改革方向。
職業(yè)教育并不僅僅是專業(yè)技能教育,也應該是高層次的素質教育。高職語文一方面要鍛煉學生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特別是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這些將在學生求職和工作過程中提高職場競爭力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應該將高職語文作為對學生實施文化素質教育的一門主干課程,以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包括人文精神培育與審美文化修養(yǎng)的培養(yǎng))為課程目標。人文素養(yǎng)的靈魂就是人文精神,是“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內容是對人類生存意義及價值的關懷。這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基本德性,價值觀、人生哲學、科學精神、藝術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在其中。如果能落實“人文素養(yǎng)”教育,使學生的智力、德性,感情、體格等各個方面達到和諧狀態(tài),在此基礎上構建學生良好的審美觀和藝術情趣,便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而綜合素質的提高將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奠定了堅實基礎。
基于高職語文課時極其有限,高職語文教學內容不必面面俱到。教材可以采取適合學生專業(yè)特色的模塊化編排。每個模塊的內容既相互獨立又互相聯系,構成高職語文系統(tǒng),每個模塊側重于從某一方面提高學生素質,最后構成學生整體素質。例如有的學校將教學模塊設置為國學經典導讀、唐詩宋詞鑒賞、中國古代文化介紹和中外現當代名篇賞析幾部分。通過國學,使學生了解中國文化源流,掌握中國文化內涵;通過唐詩宋詞的學習,提高學生鑒賞能力,提升審美情趣;中國古代文化介紹開闊學生視野,使他們了解中國文化歷程,領悟傳統(tǒng)文化精華,可以奠定他們傳承和創(chuàng)新中國文化的基石;通過引導學生對中外現當代名篇進行賞析,進一步開闊學生視野,提高閱讀和賞析文學作品的能力。文化的積淀,對于藝術學生專業(yè)的長遠發(fā)展非常重要。每一個模塊內,又可以選擇專題式導讀的方式,以精選的篇目作為范本進行深度教學,教學篇目的選擇上既要考慮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經典,又要考慮與時代特征的融合,找到篇目與現代生活的聯結點,使學生既能從宏觀上把握住專題的精神內涵,又能從現實生活中找到傳統(tǒng)精神的承載物,使學生愿意課后去閱讀更多的相關專題、相關篇目,拓展和加深自己的思維和體驗,既滿足“超越”,又滿足“實用”。成功的高職語文課堂就應該是引人入勝的,常常能給予學生在思想的深度和廣度上在不斷突破自己的感覺,令學生在課前充滿期待,在課堂享受精神暢游,在課后主動拓展探究。
要建構理想的高職課堂,教學手段的創(chuàng)新勢在必行。相比于受高考束縛的高中課堂,高職語文課堂可以擁有更自由的氛圍,兼顧非功利性目的。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使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朗誦、小品表演、情景模擬、Flash音樂、影視劇片段、圖片、辯論、演講等等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方式,只要有利于對作品的理解,有利于學習興趣的提高,就可以選擇。課堂可以走到戶外,去劇院欣賞經典戲劇,去田間地頭體會農民辛勞,去孤兒院感受人情冷暖……豐富學生的人生體驗。此外,還可圍繞課堂教學目標,擬定盡可能多的有價值的論題供學生選擇,并就關注度高的論題開設系列講座,作為選修課內容,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當然,一切的教學形式是為教學目標的實現,并非一味形式上的求新求異。
高職院校中,語文考試成績并不是終極目標,在學習過程中有所獲才是重點。加重平時成績在總成績中的比重,并以各種有利于促進課外延伸學習的考核方式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是可行的。比如,結合不同專業(yè)的學生各自擅長的形式進行考試。音樂專業(yè)學生為詩詞譜曲,美術專業(yè)學生繪畫營造作品意境,戲劇影視學生創(chuàng)作劇本,舞蹈學生給作品配舞(可請專業(yè)教師參與評判和指導)。借助學生喜歡的微信、微博、QQ空間等平臺,精心選擇討論的話題,讓學生跟帖提問、談心得、點贊,并可參考點擊率、回復率等給學生評分。使學生介入校園文化環(huán)境的建設,課余參與校報的投稿、文化展板的設計、晚會主持詞的擬寫、校園網站新聞的投稿等活動,甚至日常隨筆、日記、信函等都可以納入學生學習成績的考評之中。
教育改革的成功必須基于語文教師“對話”意識的形成,教師將課堂看成一種交往過程,主動參與學生發(fā)展過程,尊重學生人格,構建師生和諧關系,將自身角色定位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平等的交流者和互動的合作者,才能一切以有利于學生的發(fā)展為標準,重新定位高職語文的性質地位,重新審視教育教學策略,創(chuàng)建有利于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和諧發(fā)展的教育教學機制。
[1]陳妍霞.高職語文生活化教學淺析[J].卷宗,2014(11).
[2]龍升芳.高職語文教學現狀及改革策略[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9).
[3]鄔新花.高職語文活動課的探索與實踐[J].湖南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5).
[4]朱珠.高職教育如何運用“對話”有效指導教學[J].當代職業(yè)教育,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