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素云,徐 艷
指導 劉 喆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第三臨床醫(yī)學院,浙江 杭州 310000)
缺血性中風又名腦梗死,指各種原因導致的腦部血液供應障礙,進而腦組織缺血、缺氧性壞死,出現上運動神經元功能缺損的疾?。?],具有高致死率、高致殘率、高復發(fā)率的特點,嚴重危害人們的生命健康。腦梗死經急性期治療后常會遺留偏癱后遺癥,如不及時治療會導致廢用性肌萎縮。導師劉喆長期從事中樞神經系統(tǒng)疾病的臨床診治,對治療缺血性中風恢復期偏癱頗有經驗,臨床取得顯著療效?,F將劉老師針藥治療缺血性中風偏癱經驗總結介紹如下。
劉喆教授認為,缺血性中風的病因是痰濁內生,邪氣上擾清竅,導致腦絡受阻,神失其用,或氣虛無力推動,皆可阻滯氣血運行,瘀血停滯,神竅昏蒙,失去對身體的支配作用,病理基礎是腦組織對缺血、缺氧性損害非常敏感。腦血流中斷后腦代謝發(fā)生改變、鈣超載及谷氨酸的興奮毒性、過量產生的自由基、細胞凋亡、炎癥反應、神經元活動停止等造成腦組織梗死[1]。而遠端大腦中動脈血液供應不良,可出現對側偏癱、偏身感覺障礙等是其發(fā)病機制。
2.1 治療原則 補虛瀉實,平衡臟腑陰陽。缺血性中風偏癱的發(fā)生,從根本上說是陰陽平衡遭到了破壞,即肝腎陰虛,肝陽上亢?!鹅`樞·根結篇》說:“用針之要,在于知調陰陽。”《素問·至真要大論篇》也說“調氣之方,必別陰陽?!彼栽谂K腑偏衰時,應補其不足,臟腑偏盛時要泄其有余。本病用補法針刺三陰交、太溪以滋補肝腎之陰虛;用瀉法針刺太沖、合谷以降肝陽之亢。對于癱瘓一側,一般認為是有邪氣(痰濕或瘀血)壅塞局部,所以針刺上肢和下肢(極泉、肩髃、尺澤、外關、曲池、八邪和環(huán)跳、委中、陽陵泉、豐隆、昆侖等),均用瀉法以祛除邪氣。用藥以補陽還五湯為主,既補氣又活血,靈活調理身體虛實,平衡陰陽。
2.2 針刺治療
2.2.1 舌針 “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一旦氣血相互為用,相互促進的關系失常,就會出現各種氣血失常的病,缺血性中風偏癱就屬于其中的一種。由于氣血瘀堵在血管局部,不能正常運行到相應肢體、臟腑,則引起肢體麻木、痿軟。舌針治病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是疏通經絡氣血[2]。舌面與舌下分布著各臟腑、頭部(包括五官)、軀干、四肢的腧穴,因此根據臨床資料辨別是哪一部位經絡閉阻,選擇相應的舌穴針刺,以疏通該部位的經絡氣血,又可根據引起該病的臟腑所對應的穴位進行針刺,調節(jié)臟腑功能,達到標本兼治的作用。中風適應證取穴有聚泉、中矩、舌柱、神根穴、佐泉穴、液旁穴、支肢穴,若上下肢體活動不便在以上穴位基礎上加上肢穴、下肢穴。舌針治療前,一般給予患者3%過氧化氫液漱口,以清潔口腔。針法:快速進針法,斜刺0.5寸左右,采用捻轉與提插相結合的手法留針2分鐘或不留針。若中風屬于本虛證為主的用補法,若標實癥狀重,瘀血阻滯嚴重的則用瀉法。
2.2.2 頭皮針 劉喆教授善用頭皮針治療中風恢復期偏癱,取穴:一側肢體病變則針刺對側腦部運動區(qū)和感覺區(qū),兩側肢體病變則針雙側腦部運動區(qū)和感覺區(qū)。針法:用右手拇、食指尖捏住針體下端(距針尖1.5厘米處),針尖對準進針點,手指尖距頭皮7厘米左右腕背屈后,再突然手腕掌屈,借助這一力量使針尖沖進皮下或肌層。進針后,右手拇、食指尖捏住針柄下半部,中指緊貼針體末端,沿皮將針體快速推至帽狀腱膜下層。當針到達帽狀腱膜下層后,指下會感到阻力減小,然后將針沿頭皮針穴線推進0.5~1.5寸,再進行運針。舌針、頭皮針療法行針時可適當運動患側肢體,但注意不要彎針,以促進氣血運行,疏通經絡。
2.2.3 幸福五針療法 中風偏癱患者多半反應遲鈍,說話不利索,主要是由于發(fā)病后邪閉神竅,元神之府失用。導師根據多年臨床實踐總結出“幸福五針療法”,穴位組成為雙側風池、人中、雙側內關。風池穴為足少陽陽維之會,針之益髓充腦,可除一切內外之風,囑患者正坐位,針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5~0.8寸,強刺激使患者針感直達前額,留針片刻即取之;人中屬督脈,向鼻中隔下斜刺,用雀啄手法,以眼球充滿淚水為度;內關為心包之絡穴,針刺雙側內關,施提插捻轉的瀉法;五穴相配以通神竅,改變元神之府失用狀態(tài)。導師認為針刺對腦卒中偏癱的治療作用是通過針刺增強神經調節(jié)功能,加快組織細胞的代謝過程,抑制細胞凋亡和炎癥反應,對抗興奮性氨基酸、自由基等,從而阻止一系列繼發(fā)性損害,發(fā)揮對缺血區(qū)及周圍阻止擴散的保護作用,進而使受損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恢復正常,促進偏癱患側康復。現代研究[3]亦證明針刺能抑制中風后處于異?;顒訝顟B(tài)的脊髓運動神經元,減弱脊髓中樞對骨骼肌的下行性興奮作用,從而緩解肢體痙攣、降低肌緊張。
2.3 藥物治療 缺血性中風大多由于瘀血阻滯,氣血運行不暢,臨床表現一般都見肢體無力、笨拙等,導師主張以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缺血性中風恢復期,方中黃芪補氣養(yǎng)血,桃仁、紅花、當歸尾、川芎、赤芍活血化瘀通絡,地龍、牛膝通絡,引血下行。但導師亦強調臨證需注重辨證,肝陽上亢者不宜用此方,而應用平肝潛陽方(龍膽、梔子、當歸、黃芩、車前子、澤瀉、柴胡、甘草、天麻、鉤藤、川牛膝、杜仲、益母草、夜交藤、生石決明、朱茯神)。若痰濕重者則加瓜蔞、竹茹、川貝母、膽南星、陳皮、半夏;肝腎虧虛重者加干地黃、枸杞、杜仲、巴戟天;血虛者加首烏藤等。補益肝腎、調節(jié)陰陽氣血之藥以治本虛,化痰或祛瘀通絡之藥治療標實,從而達到標本兼治。
患者,女,60歲。2014年9月20日就診。主訴:右側上下肢體無力1個月。患者高血壓病14年,常有頭暈,頭痛,血壓波動在 145~165/90~115 mmHg,1個月前突發(fā)中風,經西藥降壓、擴血管、溶栓等治療搶救好轉。刻下:由家屬攙扶入診室,神志時清時昧,右側上下肢肌力Ⅱ級,四肢不溫,言語蹇澀,舌質淡紫有瘀斑,苔白厚膩,脈沉滑緩。診斷:缺血性中風恢復期(氣虛痰瘀互結,脈絡痹阻)。治法:補氣活血,化痰通絡。針刺取穴:風池、水溝、內關、極泉、肩髃、尺澤、外關、曲池、八邪和環(huán)跳、委中、陽陵泉、豐隆、昆侖。針刺操作:風池強刺激使患者針感直達前額,留針片刻即取之,水溝向鼻中隔下斜刺,用雀啄手法,以眼球充滿淚水為度;內關、豐隆施提插捻轉的瀉法;其余穴平補平瀉,留針45 min,每隔15 min運針1次,每日針1次。頭皮針:針刺頭部左側運動區(qū)和感覺區(qū),同時配合肢體運動,注意不要彎針。舌針:令患者張開嘴,舌頂上顎,快速點刺京津、玉液。中藥以補陽還五湯加減,方藥:黃芪30 g,桃仁 10 g,紅花 10 g,當歸尾 15 g,雞血藤 20 g,川芎 15 g,地龍 2條,牛膝 15 g,瓜蔞 10 g,膽南星 10 g,半夏 10 g,陳皮8 g。中藥7劑,水煎服,每日1劑。針刺配合中藥療法1個星期后,患者稍有好轉,右側上下肢肌力Ⅳ級,自行緩慢步入診室,舌苔微厚,脈稍滑。針刺取穴和用藥不更,針刺改為1周3次,經針刺6次后,患者行動漸佳,舌稍紫紅,苔薄白,脈稍緩。補氣活血、祛痰通絡之法有效,痰已漸除。針刺取穴:前方去豐隆、極泉加足三里,1周3次。中藥上方去瓜蔞、膽南星、半夏、陳皮,加石斛10 g、赤芍10 g。中藥7劑,水煎服,每日1劑。針刺治療10次后,患者明顯好轉,患側肢體可以運動,自如步入診室。隨訪3個月未復發(fā)。
劉老師認為痰濁內生和氣虛無力推動血行是缺血性中風的主要病因;陰陽臟腑失調,氣血逆亂是缺血性中風偏癱的病機?!夺t(yī)學啟源》說“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痰濁為實故用針刺瀉法,氣虛為虛故在針刺時也應加用補法,所以要靈活運用補瀉手法,平衡臟腑陰陽。另外,劉師還精于舌針、頭皮針,擅用“幸福五針療法”,調脈絡之氣血,疏通經絡。用藥善于調節(jié)氣血,標本兼治,補陽還五湯既補氣又活血,重用黃芪補益元氣,當歸尾活血不傷血,赤芍、川芎、桃仁、紅花活血,全方使得補氣而不壅滯,活血而不傷正。
[1]賈建平.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175-183.
[2]孫介光.舌針針法[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8:38-41.
[3]王國祥.針刺對痙攣性偏癱患者脊髓運動神經元興奮性的影響[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05,24(2):2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