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源
(南京大學(xué)歷史系, 江蘇 南京 210093)
?
宋代外交避諱研究
周 源
(南京大學(xué)歷史系,江蘇南京210093)
摘要:避諱在兩宋時期成為各國外交的重要內(nèi)容,也影響到宋朝對外交往的方方面面。通過確立互避廟諱及御名之制、加強使節(jié)和外交文書中避諱的管理以及對涉外的地名、謚號和年號進行詳細的規(guī)定,避諱已經(jīng)不僅僅是宋代的外交禮儀,更成為一種政治制度被確立下來。
關(guān)鍵詞:宋代;避諱;外交影響
宋遼金西夏時期是北方游牧民族大規(guī)模進入中原,加速與漢民族融合的時期。隨著地緣政治環(huán)境的變化,宋代始終面臨著多邊外交的局面。
外交的頻繁必然帶來文化的沖突和整合,這在避諱制度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以金朝為例,女真族的早期避諱不得而知,但是“資料表明至少從完顏阿骨打開始,金人已經(jīng)知道了避諱之事”[1]。對于其避諱制度的發(fā)展,陳垣先生指出:“金自滅遼而后,與宋人接觸頻繁,適當(dāng)宋人避諱極盛之時,故金亦受其熏染,其避諱遂比遼為盛?!盵2]這就說明,金朝通過與文化先進的宋朝的來往,極大地吸收了中原文化,包括禮儀制度中的避諱,經(jīng)過發(fā)展,達到了比自己建國早百年的遼朝還要繁盛的局面。
和金朝一樣,同一時期的遼、西夏等國都已經(jīng)確立了避諱制度,只是沒有金朝普及。所謂“入竟而問禁,入國而問俗”[3],各朝間的相互避諱遂成為當(dāng)時國際交往的一件頭等大事。
兩宋根據(jù)地緣政治和各國實力的不同,將對外交往的對象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對遼、金的對等外交;對西夏、高麗、交趾根據(jù)地緣政治的不同而靈活外交;對大理、于闐、回鶻、吐蕃以及東南亞諸國等地緣關(guān)系較弱的周邊政權(quán)和國家則采取傳統(tǒng)的朝貢外交途徑。雖然在實踐過程中并不總是能夠得到對方同等的待遇,如金朝就在兩國交往中經(jīng)常占據(jù)主動,但是兩宋忠實貫徹了自己制定的避諱方針,并將其運用到外交實踐之中。
一、確立互避廟諱、御名之制
北宋時期,自澶淵之盟以后,宋與其主要的鄰國遼朝建立了較為穩(wěn)定的外交關(guān)系。兩國互為兄弟之國,通過外交文書定期互通國諱。如仁宗乾興元年六月“契丹主聞?wù)孀诒?,集番漢大臣,舉哀號慟……乃設(shè)真宗靈御于范陽憫忠寺,建道場百日。下令國中,諸犯真宗諱悉易之。”[4]2282遼朝舉國為真宗避諱,雖略帶夸張,如契丹主私下就竊喜,對其妻蕭氏說“汝可致書大宋皇太后,使汝名傳中國”[4]2282??梢钥闯鲞|朝的避諱之舉似乎是遵守了某種外交慣例。
北宋朝,皇太后當(dāng)權(quán)者很多,由于避諱是最高權(quán)力的象征,對皇太后避家諱,就是對其權(quán)力和地位的肯定,因此這也成為外交避諱內(nèi)容之一。如仁宗乾興元年,真宗剛駕崩,仁宗年幼,不能親政。國之大事由宣仁皇太后主持。為了對外宣布其正統(tǒng)性,該年冬十月“詔中外避皇太后父諱”[5]177,十一月“參詳中外表章,中有犯皇太后先代名諱,并合回避”[6]2054。又如元豐八年三月,哲宗即位,“令中外避皇太后父遵甫名”[5]318。
延至南宋,互通廟諱、御名之制則更加常規(guī)化、制度化。只不過此時,宋遼對峙改為了宋金對峙,而此時金強宋弱。外交上的弱勢反映在避諱上面就是南宋按照約定對金朝所需避的廟諱大大多于金朝所需避的宋朝廟諱。《宋史·王介傳》記載,開禧北伐失敗后,王介“接送伴金國賀生辰使還,奏'故事兩國通廟諱、御名,而本朝止通御名,高宗至光宗皆傳名而不傳諱,紹熙初,黃裳嘗以為言,而未及厘正。愿正典禮,以尊宗廟'。”[5]12154王介經(jīng)過一趟接待金使,感到了明顯的不平等,于是上書宋寧宗,希望恢復(fù)北宋的傳統(tǒng),與金國對等避諱。殊不知,南宋的軍事力量極弱,自保尚且不能,何以要求金朝以平等的避諱之禮對待自己。更何況既傳名又傳諱的提法黃裳早已經(jīng)在宋光宗紹熙時提出,之所以沒有實行,可能就是在實際操作中行不通。又如宋孝宗淳熙六年“樞密院言盱眙軍申泗州牒,金國完顏亶已追謚閔宗皇帝,升袝太廟。所有廟諱及同音字并合與回避。詔下有司照會?!盵7]329-825由此可見,宋朝不僅避金朝廟諱、御名,而且還擴大了避諱范圍,連同音字都需避諱。
避諱禮儀在和平年代成為宋朝與各國交往中禮賓制度的重要內(nèi)容,促進了各國之間的友好往來,但到了戰(zhàn)爭時期,避諱禮儀不僅得不到遵守,甚至被利用為雙方泄憤的手段,如金朝就試圖通過在國書上觸犯對方的廟諱、御名,達到羞辱宋朝的目的。紹興九年“金人所命陜西諸路節(jié)制使兼兵馬都督權(quán)京兆府張中孚……先是敕書與金人割地詔皆至長安,而中孚匿敕書不宣,獨拜金詔,其間有斥廟諱及御名者,軍民皆怒。至是中孚上表待罪,上優(yōu)容之,乃有是命?!盵8]326-731又如胡銓奏“側(cè)聞虜人嫚書,欲書御名,欲去國號‘大’字,欲用再拜。議者以為繁文小節(jié)不必計較,臣竊以為議者可斬也?!盵5]11587金朝是避諱制度較為嚴密的朝代,不僅在國內(nèi)完全繼承了宋朝的避諱之法,而且還將君諱字樣通告鄰國?!督鹗贰そ黄副怼匪d金海陵王天德二年正月辛巳,“以名諱告諭宋”,“以名諱告諭夏”,“以名諱告諭高麗”[9]。由此可見,避諱制度嚴密的金朝在國書中直書宋朝廟諱、御名,并非一時疏忽,而是戰(zhàn)爭中的一種心理攻勢。但無論如何,互通廟諱、御名作為一項制度,在宋、金和平交往的年代,還是保存了下來。
二、使節(jié)交往中的避諱
宋朝和遼、金、西夏王朝交往頻繁,在各種節(jié)日包括皇帝即位、生辰、忌日,各朝都要互派使節(jié)。由于各朝都有避諱制度,因此使節(jié)在出使時應(yīng)尤為注意,以免不慎誤犯別國廟諱、御名,影響國家之間的友好關(guān)系,同時在外也要堅持本國國諱,以維護國家尊嚴。
使節(jié)避諱最常見的內(nèi)容是大臣暫時更名以避別國廟諱。宋仁宗天圣四年七月,朝廷派遣工部郎中、龍圖閣待制韓億為賀遼后生辰使,“詔億名犯北朝諱,權(quán)改曰意?!盵4]2413對于韓億所改之名,遼朝仍嫌其犯了廟諱嫌名而更改之,“宋以遼太祖諱改韓億名意,《遼史》改曰翼,猶以億字之半,避嫌名耳?!盵10]《續(xù)資治通鑒長編》記載,宋仁宗慶歷三年八月己酉,門合 門通事舍人李惟賢充賀契丹國母正旦副使,西頭供奉官、西門祗侯丁億充賀契丹生辰副使。因李惟賢名犯遼景宗耶律賢之諱,丁億名犯遼太祖耶律億之諱,“仍詔惟賢權(quán)更名寶臣,億為意,以避契丹諱。”[4]3418這里,李惟賢、丁億以及上文韓億的改名用的是皇帝詔書的形式,并且通過詔書中的一個“仍”字,可以看出使節(jié)因避鄰國國諱而改名在當(dāng)時已是一種慣例,體現(xiàn)了國家的意志。除了使節(jié)出使時須更名以避諱,宋朝一些大臣在外事活動時也非常注意避諱的禮儀,如宋神宗元豐八年“門下侍郎司馬光奏:‘竊慮差臣都亭驛押賜北使御筵,為名犯北朝諱,乞免差’。從之”[4]8594。
宋金時期,使節(jié)避諱的情況依然存在,高宗紹興三十年“丁未,起居舍人虞允文為賀大金正旦使知門合 門事,孟思恭副之,允文仍避金太祖諱權(quán)改名允及?!盵8]327-656抗金名將虞允文不得不在出使時將自己改名以避金朝諱。與虞允文同樣的還有徽猷閣待制前知陳州李正文,只不過他的名字是被金人所改?!罢募凑褚?,宗弼避金主旻諱改焉”[8]327-27。這里的“金主旻”即金朝開國皇帝完顏阿骨打,對于他的名諱,金人按照本朝避諱之法,連嫌名也要回避。
與此相對應(yīng)的是金朝外交人員中名犯宋朝廟諱、嫌名的例子卻非常多,面對這種態(tài)勢,宋朝要么靠使節(jié)個人之力據(jù)理力爭,要么無可奈何地做自我安慰?!端问贰⒓讉鳌份d:劉甲“使金,至燕山,伴宴完顏者,名犯仁廟嫌諱,甲力辭,完顏更名修?!盵5]12093又如“伴使有犯御嫌名者,公以交際不便申諭之,俟其更名始聽傳銜焉?!盵11]金人這種傲慢的態(tài)度與宋臣主動回避北朝名諱的行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然而宋使有時冒著被扣押甚至是生命的危險換來的只是暫時的尊嚴,金使出使宋朝,照樣不避嫌名、廟諱,以示對宋朝的蔑視。如“契勘金人所遣正使,其姓犯欽宗皇帝嫌名非正名之比,伏乞睿照?!盵12]1138-626~627宋人避諱極嚴,“宋法,嫌名皆避”[8]325-16,但是在宋金兩朝的互避廟諱、御名的制度中金人沒有回避宋朝廟諱的義務(wù),更不用說嫌名了。所以宋人雖然懷著極大的怨恨,但也無可奈何,只好自我解釋,按照制度上奏皇帝。又如“臣伏見金國所遣賀正旦副使其名兩字系真宗皇帝藩邸舊名,竊謂合說諭令其回互或兩字中止稱一字,仍移文對境照會,今若置而不問,萬一后來或犯宗廟正諱愈更難處,不若防微杜漸于今日也,取進止?!盵12]1138-626面對著金人咄咄逼人的架勢,宋人預(yù)感到,他們很快就會觸犯到自己的底線,打破外交平衡,到時候會“更難處”,所以只好小心翼翼地規(guī)勸金使,希望他們能將自己的姓名改讀,兩字中只稱一字。
三、外交文書中的避諱
由于宋朝與遼、金、西夏等朝形成了互通避諱之制,因此外交文書便成為重要的避諱載體。宋朝根據(jù)外交交往對象以及內(nèi)容的不同,將外交文書分為國書、詔書、牒等類。根據(jù)級別的不同,在犯諱時處理的方法也不同。對于宋朝來說,首先在外交文書中嚴格執(zhí)行了外交避諱制度,如《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八六載:“乙卯,以四方館使、蔣州刺史李允則為引進使,領(lǐng)敘州團練使,依前知雄州兼本州部署,允則久在邊城,勤于其職,至是赴闕。復(fù)增秩遣之。既而允則言契丹國主名緒,境上書牒往來,嫌名非便,遂改高州。”[4]1977李允則作為邊將,長期與遼朝打交道,工作非常認真負責(zé),因而得以加官晉爵,雖然敘州團練使只是一個虛職,沒有實際意義,然而李允則卻認為,自己作為邊將,與遼朝多有書牒往來,“敘”字犯遼國主嫌名,以后多有不便,怕由此而引起爭端,因此申請將自己改官,得到準許。又如周必大《文忠集》載:“己未朝臨如儀,皇后過宮燒香,皇太子皇孫皆日赴聞。諫議大夫謝鍔前擬送伴牒,本用盛禮,緣盛字犯阿固達嫌名,具奏乞改作厚禮。發(fā)金字牌追趕付趙善悉等?!盵13]這里存在一個歷史上的誤會,“盛”非阿骨打嫌名,阿骨打(也就是史料中所指的阿固達)是金太祖,諱“旻”。而金太宗諱晟,“盛”字則當(dāng)是金太宗完顏晟的嫌名。如此一來,諫議大夫謝鍔連“盛”字究竟是誰的嫌名都沒弄清,就貿(mào)然上書,乞?qū)⑼饨晃臅械氖⒍Y改作厚禮,竟然也得到了皇太后的同意,由于文書已經(jīng)發(fā)出,還要發(fā)金字牌追回進行修改。宋朝從大臣到皇后,都對在外交文書中避金朝之諱小心謹慎,生怕開罪金朝,為其戰(zhàn)爭制造借口。
由此可見,圍繞避諱之爭,實際上就是在國家實力的基礎(chǔ)上對國家尊嚴的爭奪。這樣我們就可以解釋宋朝將西夏、交趾等實力相對較弱的政權(quán)放在對外交往的第二個等次,從而在外交文書上對其犯諱所采取與遼金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了。先看西夏,《高齋漫錄》中記載“政和間,西夏國書誤用本朝廟諱,中書舍人潘兌作詔曰:‘乃于邊鄙之文犯我祖宗之諱?!瘡埞逃r為宰相,令兌修改,兌又曰:‘乃于為文,犯我國諱?!瘡埞俗詾楦脑疲骸擞跒槲?,有失恭慎?!瘯r皆服其得體?!盵14]由此可以看出,對于西夏的“誤用”,宋大臣是多么的不滿,主管大臣在擬詔時甚至頗有挑釁的口氣,最后還是宰相出面并親自加以修改,責(zé)備之意不變,而語氣有所緩和,以至于不會立刻觸發(fā)戰(zhàn)爭。又如“又詔,夏國主誓表內(nèi)'戒國人而'字下一字犯真宗皇帝廟諱,令保安軍移牒宥州,聞知本國,應(yīng)失點檢經(jīng)歷干系人,并重行誡斷?!盵4]12344這里的“失檢點”的人,應(yīng)該包括西夏方面寫誓表和對其檢查的大臣?!爸匦姓]斷”顯然是宋朝要求對他們嚴加懲處。
如果說,宋朝對西夏的犯諱還算客氣的話,那么,對于交趾的犯諱,則是毫不留情?!皬V南西路經(jīng)略司言,交趾上表犯廟諱,已退回。詔收接附遞奏?!盵4]6990因為犯諱,退回外交文書,這在國際交往中的確很少見。宋朝將自己視為交趾的宗主國,其犯諱行為被看作是犯了不敬之罪,其它一切外交問題,等其“悛改”再說。果然過了不久,廣南西路轉(zhuǎn)運司又言:“昨退交人表,以犯廟諱,及送還人口、發(fā)使人入貢三事。今交人并以悛改……”[4]7033總體來說,宋朝根據(jù)外交對象等級的不同,在對外交文書犯諱的態(tài)度上也有所不同。對于遼、金,力圖將其列為對等國而平等相待,偶有犯諱也無可奈何。對于西夏、交趾等附屬國則毫不留情,嚴加管制。
四、地名、謚號和年號避諱
地名避諱,通常是將犯諱的地名改稱,這種方法主要是針對宋、遼、金這些外交對等國而言的。如高宗紹興十四年三月“丁卯,改岷州為西和州”。[8]327-105金太祖諱閔,岷字乃其嫌名,故而改岷州為西和州。又如“光州,上,弋陽郡,光山軍節(jié)度。本軍事州。宣和元年,賜軍額。紹興二十八年,避金太子光瑛諱改蔣州。”[5]2184這些地名是因避諱而永久性地更名。還有一種情況是因北使出使宋國,因避北朝諱而暫時將使節(jié)所過之地的犯諱之處全部予以暫時更名,這里包括地名,但決不只限于地名。如高宗紹興三年十一月“戊辰,詔北使經(jīng)由州軍,權(quán)避金國諱旻、晟二字。”[8]326-16宋朝這種友好的態(tài)度的確遵循了兩國關(guān)于互避廟諱、御名的規(guī)定[5]12154。
與地名避諱相似,宋在制定謚號、年號時,也非常注意避遼、金諱。歐陽修《歸田錄》卷一載:“至(天圣)九年,改元明道……無何,以犯契丹諱,明年遂改曰‘景祐’”[15]。遼景宗小字明扆。所謂“犯契丹諱”,即“明道”年號犯了遼景宗的小字,因此很快又改元為“景祐”。蔡絛《鐵圍山叢談》卷一又載:政和末“乃下赦改十一月冬至朔旦為重和元年,重和者,謂‘和之又和’也。改號未幾,會左丞范致虛言犯北朝年號。蓋北先有重熙年號,時后主名禧,其國中因避‘重熙’,凡稱‘重熙’則為‘重和’,朝廷不樂。是年三月遽改重和二年為宣和元年?!盵16]“重和”是由遼興宗年號“重熙”而改,原因是避遼天祚帝耶律延禧嫌名。但這只是稱呼的改變,并不是一個真實的年號??删褪沁@樣,宋徽宗也不敢得罪遼朝,盡管極不情愿,仍只得下令將“重和”改為“宣和”。至宋孝宗時期,群臣議改年號,“又議改元‘重熙’,應(yīng)辰謂契丹嘗以紀年,遂改隆興?!盵5]11879
正是由于避諱成為宋代外交的重要原則,因此避諱才顯得更加繁多。在實際的執(zhí)行之中,避諱已經(jīng)不僅僅是一種外交禮儀制度,更是一種政治手段,體現(xiàn)出國家實力的此消彼長,因為“實力才能擁有外交的最終發(fā)言權(quán)”[17]。直接將避諱用于國家間政治斗爭的例子很多,戰(zhàn)爭時期兩國直斥對方國家的廟諱、御名已達到侮辱對方,加以泄憤的例子前文已述。和平年代,盡管宋朝執(zhí)行了以和為主,以和為重的外交方針,愿意與遼金以平等的態(tài)度交往,但軍事上的劣勢使得宋朝在避諱外交上往往處于下風(fēng),尤其是面對金朝的咄咄逼人,宋代的皇帝大臣們總是無可奈何,忍辱負重。然而當(dāng)他們積蓄了一定的力量,準備大舉反攻之時,避諱也就成為他們挑起戰(zhàn)爭的最好契機。據(jù)《宋史全文》記載“戊寅,金主遣禮部尚書趙之杰、兵部郎中完顏良弼來賀明年正旦。時平章軍國事韓侂胄欲啟邊釁。之杰入見,容止倨慢,持國書逡巡卻立若將要上為起者,閤門覺其意,奪書以進,之杰益不平。俄贊者唱云:‘躬身立’。躬者,金主父顯宗嫌名也(顯宗名允恭),之杰端立不動。侂胄據(jù)前奏請駕還內(nèi)。繼有旨更以正旦朝見,著作郎朱質(zhì)上書乞斬北使,侂胄雖不從,尤罷其天竺之游?!盵18]由于在當(dāng)時的外交避諱之中明確規(guī)定了各國需互避廟諱,宋孝宗淳熙六年也已下令回避金國廟諱,“躬”字也在回避之列。之所以韓侂胄指示人有意當(dāng)眾觸犯金國廟諱,令對方難堪,目的只有一個,即“佗胄欲以挑金也”[7]329-825。
總的來說,兩宋外交避諱促進了國家之間的交往,加速了周邊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對中原文化的吸收,在當(dāng)時是有積極意義的。
參考文獻:
[1]王建.中國古代避諱史[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2:223.
[2]陳垣.史諱舉例[M].北京:中華書局,2004:128.
[3]朱彬.禮記訓(xùn)纂[M]. 饒欽農(nóng),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8:44.
[4]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1995.
[5]脫脫,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6]徐松.宋會要輯稿[M].北京:中華書局,1957.
[7]兩朝綱目備要[G]// 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北商務(wù)印書館, 1986.
[8]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9]脫脫,等.金史[M]. 北京:中華書局,1975:1404.
[10]王云五. 遼史拾遺(二)[G]//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7:154.
[11]袁燮.挈齋集[G]//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北商務(wù)印書館,1986:1157-160.
[12]汪應(yīng)辰.文定集[G]//文淵閣四庫全. 臺北:臺北商務(wù)印書館,1986.
[13]周必大.文忠集[G]//文淵閣四庫全書. 臺北:臺北商務(wù)印書館,1986:1148-894.
[14]曾慥.高齋漫錄[G]//文淵閣四庫全書. 臺北:臺北商務(wù)印書館,1986:1038-321.
[15]歐陽修.歸田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1:6.
[16]蔡絳.鐵圍山叢談[M].北京:中華書局,1983:13.
[17]吳曉萍.宋代外交制度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282.
[18]宋史全文[G]//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北商務(wù)印書館,1986:331-586.
責(zé)任編校:徐希軍
中圖分類號:K244;D8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730(2015)05-0114-04
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5.05.026
作者簡介:周源,男,安徽蕪湖人,南京大學(xué)歷史系博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5-01-19
網(wǎng)絡(luò)出版時間:2015-11-11 10:42網(wǎng)絡(luò)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045.C.20151111.1042.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