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濤
(赤峰學院 黨委宣傳部,內蒙古 赤峰 024000)
網絡社會具有虛擬性和開放性的特點,它打破了人際交往的時間、空間、地域、身份等現(xiàn)實約束,改變了人們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對于思想活躍、精力旺盛的青年大學生來說,網絡時代的平等性、超時空性、開放性、共享性以及互動性、民主性等,為他們提供了更好地學習平臺和交流平臺,但毋庸置疑的是: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它同時也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本文側重于網絡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念與方式、德育與課程、適應時代要求的“變”與“不變”等內容展開調查研究,繼而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體系、道德調控宣教與引導機制,大學生網絡道德自律機制等方面進行對策實證研究,基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理論,對于網絡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xiàn)狀進行分析,針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和難點提出有效的對策,并提出現(xiàn)實問題的解決方案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長效機制.
網絡是大學生獲得各種知識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它深刻地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生活方式.時代要求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理念與方式必須發(fā)生轉變,即:從傳統(tǒng)的以說教、談心為主的教育方式轉變?yōu)樽⒅匦@網論壇交流與信息收集、關注傾聽學生真正的心聲,此外還應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內容建設和更新、克服理論與實際脫離太遠等教育方式.新時期培養(yǎng)人才的教育理念與網絡時代的平等、開放、互動、民主等特征是一致的,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并不完全適合當代大學生的需求,因此應該不斷探索出能夠被青年學生接受的先進教育方式,這也為網絡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
從開設課程數(shù)量和課時數(shù)量上來看,目前我國各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在必修課程中都占有一定的權重,但與其它的專業(yè)基礎課程或專業(yè)課程相比,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在大學生中并未受到重視,更何況大學生都要面臨著學業(yè)壓力和就業(yè)壓力,所以我們經??吹剿枷胝握n不受重視,學生逃課去網吧,或者在課堂上看手機微信、開小差等現(xiàn)象.其中有學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原因.
時代在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所謂的“變”指的是:必須從舊體系中發(fā)現(xiàn)蘊含于其中的道德力,并賦予新的靈感,網絡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靈感和更加便捷的途徑,例如:我們可以通過校園網論壇、微信或QQ等途徑更加真實地把握學生思想情況并及時地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而舊體系中尚存一些“不變”的東西,例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關系問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抒發(fā)情感、交流思想,發(fā)表自己的觀點的愿望等.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策研究是關系到“培養(yǎng)什么人”、“如何培養(yǎng)人”重大問題,探索建立起學校教育、宣教引導、媒體自律、技術控制四位一體的網絡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與長效機制,是實現(xiàn)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網絡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各種教育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對于其理念體系的實證和研究尤為重要.
基于和諧理念的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是目前比較科學和實用的,在實際工作中構建的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專題網站、校園論壇等,面對多元社會影響下的大學生信仰危機和道德真空,始終堅持正面引導和教育,在規(guī)范網絡不良行為、尤其是網絡倫理道德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形式往往單調而缺乏吸引力,網絡信息的形象性可以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我們對大學生上網行為進行正確引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與學生共同關注社會熱點問題,搜索、調查、整理、分析信息,及時把握學生思想動態(tài),使學生健康成長,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理論與實際的有效結合,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教育學生,將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重要思想貫穿在網絡教育中,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歷史、學習新時期與中國社會發(fā)展息息相關的政治理論,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社會責任感.
當前,大學生面臨著來自社會各個方面的激烈競爭和嚴峻挑戰(zhàn),所承受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為了讓學生在紛繁復雜的網絡環(huán)境中不迷失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著重提高大學生對各類網絡信息的解讀能力、判斷和應用能力,以增強他們在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中的辨別力、批判力和免疫力.
由于大學生是思想活躍、精力旺盛的群體,但同時也處于價值觀、是非觀正在形成的關鍵階段,大學生的思想意識極易受到網絡的影響.因此,網絡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大學生現(xiàn)實生活,在已有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徑中,開拓新的領域并開創(chuàng)新的網絡教育引領,培養(yǎng)學生在虛擬網絡中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加強網絡法律、法規(guī)的教育,促進學生個體的健康成長與發(fā)展.
為分析大學生網絡自律機制的形成,我們調研了國內外計算機用戶規(guī)則和協(xié)議教育的情況,結合內蒙古地區(qū)大學生的生源分布、民族等特點與當今互聯(lián)網在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的環(huán)境,提出適合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有效思想政治教育對策.
那么,如何做到“有效”呢?毛澤東說:“一切空話都是無用的,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利益”,由此要想解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就必須先解決好他們在實際生活中遇到的政治、思想、品德、能力、素質和心理等方面的現(xiàn)實困難,同時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融于其中,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
網絡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有效,又要長效.對大學生進行網絡素養(yǎng)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工作,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今后網絡信息將會呈現(xiàn)出更加多元、更加復雜的局面,對于網絡上充斥的大量不良信息、有害信息和黃色信息,大學生應具備一定的自我約束力、判斷力和免疫力,堅持不懈的高校政治思想教育是這些能力形成的重要來源.隨著互聯(lián)網在我國的普及和我國各項相關規(guī)章、制度的不斷完善,相信今后大學生在網絡上獲取信息、發(fā)表看法將更加便利且有章可循,而網絡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將更好地發(fā)揮其作用.
〔1〕李暖均 網絡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8(8):105-107.
〔2〕張景勝.基于和諧理念的高校學生網絡失范行為防范體系的構建[J].教育探索,2011(5):99-101.
〔3〕劉修敏.網絡素養(yǎng)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領域[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06,31(144):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