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式教學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運用和探索
鄒曉翔
摘要: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有效途徑,也是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體驗式教學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實施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本文分析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現(xiàn)狀,基于體驗式教學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的優(yōu)勢,探討體驗式教學應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必要性和主要運行模式。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驗;體驗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大學生作為 “天之驕子”的光環(huán)雖漸漸褪去,但依然是社會要求高、家長期望高、培養(yǎng)成本高、個人成材欲望高的“四高”特殊群體。隨著大學生由于心理健康問題而引發(fā)的違法案件和輕生事件的增多,社會對大學生這一群體的關注日益上升。大學生由于身心發(fā)展階段決定心理尚未成熟,社會經(jīng)驗相對貧乏,加之為在激烈的高考競爭中取得勝利,高中時期幾乎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因此帶來心理比較脆弱、適應能力減弱、情緒不穩(wěn)定等實際問題,也讓大學生成了心理問題的高發(fā)易發(fā)人群。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已經(jīng)成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大高校都基本開設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育部也于2011年頒布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提出了具體的目標和要求。
一、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現(xiàn)狀
首先,由于管理、師資、受重視程度的因素差異,心理健康教育在各高等院校發(fā)展還不均衡,多數(shù)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授課上采取的教學模式還是以傳統(tǒng)的講授為主。教師在臺上說,學生在臺下聽,再輔以多媒體視頻等手段,學生的參與性與積極性都不高。在課堂上,不少學生都沉溺于自己的“小世界”,無法融入課堂。
其次,從心理健康課程的性質來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是一門集知識、體驗和操作為一體的綜合性課程,在教與學上需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主動參與和探究,學生的心理也需要在學習中不斷獲得成長。由此,過于強調(diào)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授課現(xiàn)狀無法滿足學生的知識獲取。
第三,從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著眼,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應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能力,從而在具體的學習中擺脫學生在課堂上出現(xiàn)的被動接受、脫離實踐、感受力下降、缺乏體驗、忽視內(nèi)化、知行脫節(jié)等問題,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投入,最終實現(xiàn)讓學生學習心理學而終身受益的目標。
第四,大部分高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開設對象主要都是大一新生,且大多是幾個班合在一起并以輔修為主。極少有學校會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需要而分主題、分內(nèi)容、分階段地開設課程,這種大型公共課的集中教學的方式無法滿足學生的具體需求。而且,隨著大學生活的不斷深入和各類問題的日益增加,僅在大一第一學期學習心理學是遠遠不夠的,心理學知識的普及應該是循序漸進,不斷深入,讓廣大學生在大學四年的學習生活中能不斷地獲取新的知識,進而不斷完善自我。
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課注重的應是學生的內(nèi)心體驗和實踐操作,目標在于提高大學生的環(huán)境適應、人格發(fā)展、情緒調(diào)節(jié)、自我管理、學習成才、人際交往、交友戀愛、求職擇業(yè)等方面能力,提高健康水平,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fā)展。因此,如果在實踐教學中,只是注重讓學生掌握原理和知識點,沒有讓學生經(jīng)過主動的內(nèi)化和實踐的訓練,學生是無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中獲得學習和生活能力的發(fā)展。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授課過程中應強調(diào)的是學生的體驗和感悟,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在學習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學會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教師更多的則是扮演提問者、協(xié)調(diào)者、觀察者、建議者,幫助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在學習——反思——再學習的過程中獲得心靈的成長。
同時,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也應是學生的一門自我教育課程。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說:“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在于協(xié)助學生發(fā)展成為一個健康、成熟而能自我實現(xiàn)的人?!苯處熢诮虒W過程中起到的作用是協(xié)助,積極啟發(fā)學生的思考,讓學生主動探究,通過學習而認識自我、悅納自我、發(fā)展自我。
鑒于上述情況,必須對現(xiàn)在的心理健康課程教學進行改革。而將體驗式教學模式引入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對于促進教與學的積極互動,進一步優(yōu)化學生心理素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著重要的作用。
三、體驗式教學的內(nèi)涵
國外體驗式教學思想可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的教學思想、夸美紐斯的教學思想、盧梭自然主義教學思想以及杜威經(jīng)驗主義教學思想。而體驗式教學雖然在20世紀40年代已出現(xiàn),但缺少系統(tǒng)的理論為指導,直到1984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大衛(wèi)·庫伯提出“體驗式學習”的核心理論:“學習者由親身開始,然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進而進行反思,形成理論,最終把理論所得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而在我國最早提出這一理論是在20世紀90年代,目前在語言教學中使用廣泛,在針對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還處于探索研究階段。
體驗式教學具體應用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是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規(guī)律及發(fā)展需要,設定合理特定的情境,例如重復經(jīng)歷的活動、游戲、情境等,讓學生在親身經(jīng)歷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這些特定情境中學習。在具體的體驗中激發(fā)情感,再通過學生之間的觀察、分享和交流,引導學生審視、思考自己的情感和認知,經(jīng)過反思——總結——積累這一過程,領悟積極和正確的心理行為模式,并形成自我的認知理念,進而運用到具體的學習和生活中,從而獲得心理上的成長和行為上的改變。
體驗式教學強調(diào)在教學中讓學生從真實或模擬的環(huán)境里獲得感受,教師以一定的理論對學生的親身感知加以指導,讓學生主動參與體驗,獲取經(jīng)驗,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在課堂教學中實現(xiàn)“教、學、做、悟”一體化。
體驗式教學打破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主張讓學生從“以課本為中心”的形式中解脫出來,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強調(diào)溝通、交流和共享,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在過程學習中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最終實現(xiàn)“學以致用”。
在具體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體驗式教學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方面的基本知識,學會處理學習、人際交往和情緒情感等方面的問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培育學生的心理品質。
四、體驗式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實施
體驗式教學重在“體驗”,鼓勵學生在小組活動中充分參與,獲得個人體驗。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公開學院從2010年開始,面向大一新生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課時12學時,課程分為六講,分別是,(1)促進心理健康,適應大學生活;(2)健全自我意識,完善個性人格;(3)學會共處,人際交往你我他;(4)情緒調(diào)節(jié),直面困難;(5)悅納自我,發(fā)展成長;(6) 掌握學習心理,提升能力。筆者也多次參與了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講授,并嘗試在教學中采取講授、講故事、小游戲、心理測驗等多種方式來授課,雖然也會有一定的效果,但總體上學生很難全部參與。總有部分學生游離于課堂之外,或者無法成為真正的參與者,只是扮演聽眾的角色,這就使得課程效果大打折扣。引入體驗式教學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顯得尤為迫切。體驗式教學能夠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通過事先創(chuàng)設好的心理情境增加個人體驗,進行主動、自主的學習,增加教學的實效性。具體而言,可通過以下幾種方式。
1.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由教師根據(jù)設定好的教學內(nèi)容在課前準備來源于生活的案例,在課堂上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案例討論,查找資料,最終形成案例分析報告,再推選出一名學生代表在下次課堂上進行報告,其他學生可在每組報告結束后進行提問,該小組成員回答問題。讓學生在學習、思考、分析、報告、討論的過程中,通過案例學習心理知識,達到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加強面對問題時用心理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應用能力。
案例的收集上可以注重社會上的真實案例,或來源于學生生活的典型案例。例如在講授“人際關系,戀愛環(huán)節(jié)”時,可插入學生因戀愛而導致自殺的極端案例,讓學生分組討論自殺的原因和如何避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培養(yǎng)愛與被愛的能力,學會如何處理戀愛期間可能遇到的問題。
在課堂上,可以讓學生通過對各類案例的深入思考現(xiàn)實的各種問題,從而教會學生樂觀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zhàn)和挫折,克服消極行為所引發(fā)的消極情緒,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是聯(lián)系現(xiàn)實問題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通過創(chuàng)設的情境親身體驗和實踐,扮演情境中的角色,和其中的人或事進行互動,從而發(fā)現(xiàn)問題,了解問題,解決問題。 在角色扮演中,學生通過自己的角色活動,獲得心理體驗,然后再分析角色的行為,糾正錯誤,進而更好地理解他人,學會共情,學會換位思考。
例如在講授情緒調(diào)節(jié)的方式時,為了讓學生認識到“合理情緒療法”,了解到不合理信念的形成過程,學會與不合理信念辯論的立足點,并能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可以引入角色扮演的方法。讓學生分飾“來訪者”“咨詢師”,進行不合理信念的咨詢對話,體會案例中“來訪者”的非理性信念來自何方,通過扮演的角色糾正認知過程,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舉一反三地認識合理情緒療法,即通過以合理的思維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維方式。
3.問題討論法。例如,可以讓學生圍繞成兩層圓圈,一對一進行交談,然后再經(jīng)過一定的時間后(一般設定為5分鐘),再進行順序輪換,每位同學都有機會和不同的學生進行討論。這種集體參與不僅會增加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精神,還能增強個人的自我表現(xiàn)能力以及口頭表達能力,使學生在與不同的同學的對話中,思維更加積極活躍,產(chǎn)生更多的新思想、新觀念。
4.團體活動法。團體活動目前在心理輔導方面運用廣泛,主要是讓學生在設定好的各種游戲活動和拓展訓練中獲得體驗和感悟,促使學生對心理體驗的感受得以加深,對知識的感悟得以提高。團體活動法普遍受學生歡迎,并能真正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例如在關于人際交往的學習中,讓學生通過“同舟共濟”“心有千千結”“相親相愛一家人”等團體活動獲得教育,經(jīng)過互動、探討自我、嘗試改變、學習成長,學生們逐漸產(chǎn)生了情緒性的和認知性的理解,這些活動中的切身體驗,對學生深入理解人際關系中集體、團結的力量和作用有著明顯的促進作用。團體活動的優(yōu)勢還在于可以讓課堂走出教室,走向戶外,在大自然環(huán)境下,進行團體活動更有助于學生的親身體驗,而且也能讓學生減少對課程的排斥性。
總而言之,體驗式教學形式多樣,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的內(nèi)容有目的、有步驟地選取教學效果好的、學生接受程度高的教學方法,同時既可課內(nèi)開展,也便于在課外互動,使得心理健康知識從課本內(nèi)滲透到實際生活中,可以讓學生在相互合作中掌握心理學和心理健康的知識。而且,親身經(jīng)歷的事情是人們最難以忘懷的,將體驗式教學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才能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在體驗中獲得成長,還能真正學會如何運用這些知識指導今后的行動,達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段鑫星,趙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2]艾軍.體驗式教學在心理學課中的應用研究[J].科技信息,2008(14).
[3]蔣常香,毛莉婷,劉小青.體驗式教學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實踐探索[J].教育學術月刊,2013(12).
責任編輯:魏明程
教育管理
劉桂英/青島行政學院黨史黨建教研部副教授,碩士(山東青島266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