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定州市磚路鎮(zhèn)清辛莊小學 張麗哲
當代教育家霍懋征老師認為:學生是受教育者,但學生不是被動裝填知識的“容器”,不是接受教訓、聽話的“馴服工具”,而是活生生的主觀能動性的人,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傳道、授業(yè)、解惑只是外因,只有通過學生的內因——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才能實現(xiàn)。這就要就課堂中要給學生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shù)學活動的機會,需要師生之間相互溝通的雙邊互動教學,通過學生自主學習、相互討論,打破老師“給水喝”的局面,學會”找水源”方法。通過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輪流交換爭當教學活動中的不同角色,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個性張揚,師生互助互學,共同成長。
課堂互動是在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所進行的語言交際活動,是一種從簡單到復雜的意義建構,是交流信息、表達情感的有效途徑,是培養(yǎng)語言運用能力、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發(fā)展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在互動教學中,學生是意義的建構者和活動的主體,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由表達思想和情感、擴充教材內容,并參照教材中所提供的知識和信息開展一系列有意義的交際活動。教師是互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和評價者。教師根據(jù)教材的內容,設置生動的教學情景,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參與活動,并適時指導和幫助,同時作為一位普通的小組成員積極參與課堂互動,尊重學生的個人經驗,重視他們的感情和意見。互動之后教師進行總結和評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咏虒W這種教學方式提高了學生參與數(shù)學活動的“面”,讓不同的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fā)展,助推了合作、傾聽、質疑、辯論等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
第一,目的不明確,為互動而互動。有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為了充分體現(xiàn)教學互動往往帶有虛假的、異化的、程式化的師生互動表現(xiàn)形式。這樣的互動,無法對學生的思維活動形成沖擊,從而導致互動流于形式。
第二,教師角色定位失當,互動定位不準。師生互動的主導者基本上還是教師,學生在互動中表現(xiàn)比較消極被動。學生主要是服從教師的安排,教師是互動系統(tǒng)中的主體,學生改變整個互動系統(tǒng)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教師在組織教學中通過指令、要求等對學生的活動進行控制。久而久之,學生就很少有主動向教師提問、駁斥別人的觀點、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
第三,互動形式偏頗,顧此失彼。在教師與學生學習小組之間的互動形式中,學生學習小組建立還很薄弱,學習小組的功能主要還是為管理班級行使對小組學習的監(jiān)督任務,如對小組成員作業(yè)上交情況及完成質量的監(jiān)督、各科課堂學習表現(xiàn)的監(jiān)督及遵守紀律情況的監(jiān)督。而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小組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幫助教師對小組進行學習上的講解、分析、引導、啟發(fā)和提出建議,并通過師生互動帶動生生互動,在學生中產生合作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課堂內外主動地建構學習。
當前,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教育教學科學化水平的提高,學生情況的更加復雜多元,關注學生、了解學情的方法也應當隨著時代的進步相應有所變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種種學情是最寶貴的教學資源,教師應敏銳地關注“學情”,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把握好教學方向,隨時做出調整,也就是說要“以學定教”“順學而導”,既要學會引導“到位”,達到“滯者導之使達,蒙者開之使明”的效果;又要善于放手,適時“讓位”,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的能力。
第一,妙設問題情境,激發(fā)互動欲望。
第二,情境素材的合理選取。
第三,促進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
在新課程理念下的數(shù)學課堂,應通過有效的問題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使所有的學生都最大程度地參與到數(shù)學課堂學習中;通過有效的問題教學,可以改進學生的學習方法,促使學生從數(shù)學的角度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問題設計的有效性是課堂教學的關鍵,學生是極富想象力的,他們思維活躍,勇于探索,對學習有極大的熱情。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學生實際和學科特點,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學習、思考和創(chuàng)新性的數(shù)學問題,讓學生主動地學習,給學生交流探究的機會,感悟數(shù)學學習的思考方式。利用問題驅動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學生自己解答、交流,使新課不新,難點不難,讓學生感覺到自己的能力,體會到不需要教師講解,自己也能學會的快樂,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求知識的意識,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習。
總之,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教材,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全員參與、全程互動。讓學生切實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只有變進教師的“獨角戲”問哦師生的“交響樂”并讓互動成為其中的主旋律,師生才能在和諧配合的過程中更好地教和更好地學,最終達到師生共贏。
參考文獻:[1] 佐斌《師生互動論》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年6月
[2] 鐘啟泉《多維視角下的教育理念與思潮》教學科學出版社 200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