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三會
閆三會/集寧師范學院幼師學院教師(內蒙古烏蘭察布012000)。
習慣、認知感與存在感的培養(yǎng),對幼兒后期成長有著格外重要的作用。幼兒同伴交往中,混齡交往可以讓幼小的孩子在混齡的同伴中找到一個學習的榜樣,在傳輸一些知識方面,與老師與家長相比,顯得更具有效果。另一方面,對于混齡中比較大的孩子,可以在混齡交往中體會到自己在扮演“哥哥”“姐姐”的角色,不斷地在個別方面提升自己。在獨生子女的比例不斷上升的當下,幼兒混齡交往,可以說是恰好提供一個培養(yǎng)孩子的集體感的良好契機。
幼兒對生活的環(huán)境與知識的學習往往是模仿,在與身邊的同伴或家長接觸中慢慢地形成與發(fā)展。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對周圍事物的認知度有所不同,在幼兒交往中家長和老師會告訴他們 “要和小朋友一起玩、有好東西要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等等”,口頭上的教育往往缺少實際的榜樣。跟家長在一起時,幼兒總是被大人照顧著。而在混齡幼兒交往中,他們可以互換角色,體會到幫助的重要性,可以學到年齡比自己大的哥哥或姐姐是如何對待自己和如何處理問題的。
在生活中幼兒在家里多是“小公主”“小皇上”,家人所有的愛都給予幼兒,讓他們集體感越來越難培養(yǎng)。而混齡孩子交往中來自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在一起,如同一個小社會一樣,給他們提供一個機會慢慢地培養(yǎng)他們的集體感,而不再是以自己為中心,不再是像在家里所有的人都圍著自己轉。讓他們對自己扮演的角色有一個重新的認識。可以說,幼兒交往中,尤其是混齡同伴交往中,能夠培養(yǎng)幼兒的集體感。
在混齡的孩子中包括了幼兒中每個年齡段的孩子,他們彼此相互學習快樂成長。他們可以找到和自己同齡的同伴,會互相比較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方式,例如“小明也會從一數(shù)到十了,我和他都是三歲,我也會”。而 “那個哥哥,那個姐姐好厲害我也要像他那樣”,可以向大一點的小伙伴學習,在幼兒的心里種下一棵向上快樂成長的種子。不同年齡段的幼兒看待問題和思考問題的方式不同,有利于教師和家長發(fā)現(xiàn)如何去引導幼兒學習新事物和養(yǎng)成幼兒好習慣,通過怎樣的方式才能更加貼近他們自然成長的腳步。而不再是一味地用一個模板去培養(yǎng)幼兒,卻沒有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不同的特點。
幼兒階段從無知到成長,習慣的養(yǎng)成則是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與學習能力的基本保障。幼兒混齡交往中,可以發(fā)現(xiàn)不同年齡段幼兒的心智的不同,而不同的年齡段的幼兒,在日常的交往中,心智也在慢慢地成長。家長、老師往往過于用功利的眼光去看待幼兒的世界,總是關注孩子學習知識的情況,和同齡孩子相比較他們有沒有落后。而往往忽略了幼兒心智的成長。例如,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先是對自己——“我”有一種定義,我是誰,我爸爸媽媽是誰,這個是我家,這是我的玩具。在混齡孩子交往過程中有了哥哥、姐姐、妹妹、弟弟。而他們又是什么樣的角色,在他的世界里,哥哥很勇敢常常會保護自己,姐姐很體貼會照顧自己,而我也要想他們一樣保護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因為我是他們的哥哥或者是姐姐。這是幼兒在對自身的認知下,對身邊同伴的認識,也是心智成長的過程。每一個幼兒看待這個世界的角度不同,在他們眼中呈現(xiàn)的世界也不同,同齡的玩伴讓他們看到了自己,對自己有一個定義?;忑g同伴的交往過程也讓他們看到不同年齡段的自己。混齡同伴交往讓他們看到不同階段幼兒的心智,在向同伴學習過程中,幼兒的心智不斷地在成長。
如今很多家庭就一個孩子,他們常常一個人待在家里,他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上,所有人都寵著自己,讓他們對集體的意思越來越模糊,而缺少幼兒之間的情感交流。有的人比較孤僻,或許他本不該是這樣的性格,而是從小缺少集體的意識集體的情感導致的。
幼兒混齡交往中情感交流讓他們知道什么是友情。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在很多家庭中,家長陪幼兒的時間越來越少,讓年幼的他們常常一個人待著。幼兒混齡交往過程中,年齡較大的幼兒知道如何去照顧比自己小的幼兒,培養(yǎng)了幼兒間的情感,年齡小的幼兒找到了哥哥、姐姐,并向他們學習照顧更小的弟弟、妹妹,在日積月累的相處中他們知道了好東西要和朋友一起分享,他是我的好朋友,讓他們明白什么是友情。
幼兒混齡交往中是有很多的益處,然而也同時存在一些潛在的問題,需要老師和家長正確地引導幼兒。年齡大的幼兒無論是心智上還是身體素質上都比年齡小的幼兒發(fā)展的更進一步。年齡大的幼兒會以自己看待問題的角度去看待比自己年幼的幼兒,要求他做的要和自己一樣,因此老師家長在混齡幼兒交往中一旦發(fā)現(xiàn)這樣的情況,要即時地引導年齡較大的幼兒讓他們知道如何與年齡小的幼兒相處。又由于幼兒往往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年齡小的幼兒沒有判斷能力和識別力,一味地模仿年齡大的孩子,老師家長要即時地對幼兒不良行為給予糾正。還有幼兒在家庭中各自都是家人的中心,在混齡幼兒的交往中,大人的觀點普遍是,年齡大的幼兒被要求照顧比自己小的幼兒,而幼兒不知道如何去轉變自己的角色,而家長和老師應該慢慢地去引導孩子,讓他慢慢地發(fā)現(xiàn)學習幼兒間的情感交流和自己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幼兒混齡交往中存在的問題幼兒本身并沒有能力去適應,需要家長老師及時去引導和教育。
家長老師對幼兒引導和教育一定要注意教育方式。一個幼兒的心智成長可以折射出不同的教育方式在他身上留下的影子。常常有這樣的例子:老師和家長告訴幼兒,你這樣做是不可以,玩具要和小朋友一起玩。而在同齡的玩伴中幼兒的心智的成長水平都相近,幼兒會認為,他不給我玩我也不給他玩,這是我的玩具。一個三歲的幼兒自我的意識比較強烈,而家長和老師一味地告訴他玩具要和小朋友一起玩,他可能會大哭:那是我的玩具不是他的我不要給他玩。這是幼兒發(fā)展的一個過程,然而在大人的世界中可能會認為幼兒不夠謙讓。有的家長會告訴自己的孩子你把玩具給妹妹或誰玩,媽媽爸爸就答應你什么,這更像一個大人世界的交易。讓孩子的心智上認為這個玩具是我的,我不玩了我媽媽就答應我什么什么,而沒有了幼兒交往一起分享的過程。家庭和老師的教育無法代替混齡同伴的角色,在混齡孩子交往中可以讓家長和老師看到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心智,讓他們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幼兒混齡的交往中,有利于培養(yǎng)幼兒的集體感,有利于心智上的成長、情感上的交流,彌補了家庭一個孩子的孤獨感,讓他們不再孤獨。老師和家長也要從中學會怎樣對存在的問題給予及時的正確的引導,給幼兒們營造一個良好的兒童期,讓幼兒們快樂地成
[1]喻小琴.幼兒同伴關系問題及交往能力培養(yǎng)的思考[J].基礎教育研究,2006(07).
[2]陳秀梅.淺談交往與幼兒心理健康[J].中國科技信息,2006(02).
[3]龍紅芝.對我國幼兒同伴關系干預研究的反思[J].甘肅科技,2006(05).